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 教案 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 教案 讲义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古诗四首精读讲义 第二讲
第二讲:《次北固山下》——羁旅情深,江山入画
一、知人论世:一位盛唐旅人的诗心——王湾
如果说曹操的《观沧海》以其雄浑磅礴的气势,展现了乱世枭雄的经天纬地之志,那么王湾 的《次北固山下》则以其清新明丽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并在景致深处,悄然流
淌出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是盛唐时期一位颇具 代表性的诗人。盛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诗人们以其独特的才情和广阔 的胸襟,共同铸就了唐诗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既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 蓬蒿人”的豪放不羁,也有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郁顿挫。王湾虽不似“诗 仙”、“诗圣”那般光耀千古,但他的这首《次北固山下》却以其精妙的炼字和对仗,成为唐 诗中的不朽篇章,被誉为“语意高妙,有入神之句”,足见其艺术成就之高。
“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意为停宿、停泊。北固山,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北,濒临长江, 地势险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亦是文人墨客登临览胜的绝佳去处。诗人王湾在一次行 旅途中,船只恰好停泊在北固山下。面对眼前壮丽的长江景色,春意盎然,却也触动了他内 心深处的思乡情结,于是挥毫写下了这首七律。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诗人漂泊异乡的旅途。对于古代的文人而言,“羁旅”几乎是他们生 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远离故土,行走四方,既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豪情壮志, 也难免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愁绪。正是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使得他们的诗歌充满了真 挚而动人的情感。王湾的这首诗,便是这种羁旅情怀的生动写照。他将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 巧妙融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化境,令人读来回味无穷。
二、诗文涵泳:与王湾一同感受江山春色与故园情思
现在,让我们放慢脚步,跟随诗人的笔触,逐字逐句地去感受这首诗的独特韵味。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字词精解:
客路:旅人行走的道路,此处指诗人的旅途。一个“客”字,开篇即点明了诗人 漂泊异乡的身份,为全诗奠定了淡淡的羁旅基调。
青山外:在远处的青山之外。这不仅是地理上的方位,更暗示了旅途的遥远和空 间的广阔,给人以苍茫之感。
行舟:行驶中的船只。诗人所乘坐的交通工具,也是他观察景物的视角所在。
绿水前:在碧绿的江水之上。眼前一抹鲜亮的绿色,与远处的青山相映成趣,为 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白话串讲:我这旅途中的道路,蜿蜒伸向远处的青山之外;我乘坐的船只,正缓缓行 驶在碧绿的江水之上。
深层解读:开篇两句,诗人以极其洗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开阔而富有动感的行 旅图。远景是“青山”,近景是“绿水”,诗人“行舟”其间,身处“客路”。“青山 外”与“绿水前”形成空间上的巧妙对比,一远一近,一高一低,展现了旅途的广阔
与诗人的渺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铺陈,更蕴含着诗人对旅途漫漫的淡淡感慨。 同时,“青山”的苍翠和“绿水”的鲜活,也为全诗奠定了清新明亮的基调,与后文 的“春”字遥相呼应,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字词精解:
潮平:潮水涨满,江面与两岸齐平。一个“平”字,精准地捕捉了江面因潮水充 盈而呈现出的开阔与平静,仿佛整个江面都舒展开来,一望无垠。
两岸阔:两岸显得更加开阔。由于潮水上涨,江面变宽,两岸的距离感也随之拉 开,更显长江的浩渺与壮丽。
风正:风向正顺。指顺风,有利于船只航行,预示着旅途的顺利。
一帆悬:一只船帆高高地挂起,仿佛静止不动。一个“悬”字,用得极富画面 感。它不仅描绘了船帆在顺风中高高扬起的姿态,更暗示了航行的平稳与轻快, 给人以从容不迫之感。
白话串讲:潮水涨满,江面与两岸齐平,显得格外开阔;风向正顺,船帆高高挂起, 平稳地向前行驶。
深层解读:这两句是全诗的“警句”,也是教材要求重点体会的部分。它们不仅描绘了 壮丽的长江景色,更体现了诗人高超的炼字功力。“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江面因潮水上 涨而变得宽阔的景象,一个“阔”字,将长江的浩渺无垠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心胸 为之开阔。“风正一帆悬”则描绘了船只在顺风中平稳航行的画面,一个“悬”字,不 仅写出了船帆的姿态,更暗示了航行的顺利与轻快,充满了动感与希望。这两句诗,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既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又有动态上的美感。它们是对仗的典 范,字字珠玑,对仗工整,意境开阔,充满了盛唐气象。诗人在这里,不仅写景,更 写出了旅途的顺畅和内心的愉悦,为后文的思乡之情做了巧妙的铺垫,使得情感的转 折更加自然。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字词精解:
海日:海上初升的太阳。指从海平面(此处指长江入海口附近)冉冉升起的红 日。
生:刚刚升起,诞生。这个字用得极妙,它不仅仅是“出现”,更强调了太阳从 黑暗中“诞生”的瞬间,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与希望。它将日出这一自然现象赋 予了人的情感,仿佛太阳也拥有了生命,破茧而出。
残夜:残余的夜晚,指夜色还未完全消退之时。强调了时间的交替,新旧的转 换,黎明前的最后一丝黑暗。
江春:江南的春天。指江南地区已经有了春天的气息,万物复苏,生机萌动。
入:进入,到来。这个字同样用得精妙,它不仅仅是“到来”,更强调了春天悄 然无声地“进入”旧年的过程,充满了时间的流逝感和季节的更迭感。它将抽象 的季节变化具象化,仿佛春天也拥有了生命,能够“潜入”旧年,带来新的气 息。
旧年:旧的一年,指农历年末。强调了时间的临近,新旧交替的时刻,岁末年 初。
白话串讲:海上的红日从尚未完全消散的夜色中冉冉升起,江南的春意已悄然无声地 进入了旧年之中。
深层解读:这两句诗,是全诗的“诗眼”,也是最能体现诗人炼字功力的地方。它们不 仅描绘了日出和春到的景象,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海日生残夜”写日出,但不是简 单的“日出东方”,而是强调了太阳从“残夜”中“生”出的过程,充满了新生的力量 和希望。这暗示着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江春入旧 年”写春到,但不是简单的“春天来了”,而是强调了江南的春意在“旧年”尚未结束 时就已“入”侵,充满了时间的流逝感和季节的更迭感。这两个“生”和“入”字, 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和自然现象具象化、拟人化,赋予了它们生命和情感,使得诗句充 满了灵动与哲思。它们不仅写出了自然界的循环往复,也暗示了人生中新旧交替、希 望与困境并存的哲理。同时,江南的早春景象,也为后文的思乡之情做了巧妙的铺 垫,因为春天往往是思乡之情最浓烈的季节,万物复苏,更易触动游子对故乡的眷 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字词精解:
乡书:家书,写给家乡亲人的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何处达:到哪里才能寄到?以疑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身在异乡,家书难寄的 无奈和对家乡的遥远之感,语气中带着一丝惆怅。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南来北往,常常被古人视为传递书信的使者,是古典诗 歌中常见的思乡意象,承载着游子的思念与期盼。
洛阳边:洛阳城边。洛阳是诗人的故乡,明确点明了思念的对象和方向,使情感 更加具体。
白话串讲:写给家乡亲人的信,要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寄到呢?我多希望北归的大雁能 将它带到我洛阳的故乡啊!
深层解读:最后两句,诗人将笔锋从写景转向抒情,直接表达了深沉而真挚的思乡之 情。前六句描绘了北固山下壮丽而富有生机的春景,景物越是美好,越是衬托出诗人 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这种“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 含蓄而有力。“乡书何处达”一句,以设问的形式,将诗人身在异乡,家书难寄的无奈 与愁苦表露无遗。而“归雁洛阳边”则将这种思念具象化,诗人将希望寄托在北归的 大雁身上,希望它们能将自己的思念带回故乡。大雁作为候鸟,每年秋去春来,它们 飞向北方,正是诗人故乡的方向,因此成为思乡诗中常用的意象,寄托着游子对故乡 的深切眷恋和对归乡的殷切期盼。整首诗以景起,以情结,情景交融,含蓄蕴藉,余 味无穷,令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
三、艺术探微:盛唐律诗的典范之作
《次北固山下》作为一首经典的盛唐律诗,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景交融的意境:
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便是情景交融。诗人没有直接倾泻思乡之情,而是通过 对北固山下春景的细腻描绘,将情感自然而然地融入景物之中。开篇的“客路青 山外,行舟绿水前”奠定了羁旅的基调,为全诗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中间 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壮阔的江景,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含 了诗人旅途的顺畅,为后文的思乡之情蓄势,使得情感的转折显得水到渠 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将日出春到的景象与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更 迭联系起来,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沉思念。直到最后两句“乡书何处达?归雁 洛阳边”,才直接点明思乡的主题。这种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的手法,使得诗歌 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含蓄真挚,避免了直白的抒情,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 染力,令人在品味景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波澜。
2. 精妙绝伦的对仗:
律诗讲究对仗,而《次北固山下》的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 的对仗,堪称千古绝唱,被后世奉为典范。尤其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 悬”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联,不仅词性相对,平仄协调,更重要 的是意境上的完美契合。前一联写景,动静结合,气势开阔,展现了长江的壮 丽;后一联写时间,将自然现象与哲理思考融为一体,充满了对生命和时间的感
悟。特别是“生”和“入”二字,被誉为“诗眼”,它们赋予了无生命的景物以 生命和动态,使得诗句充满了灵气和哲思。这种精妙的对仗,不仅增强了诗歌的 音乐美和形式美,更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意蕴更加深远,达到了形式与内 容的完美统一。
3. 清新明丽的语言: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没有生僻字词,也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诗人用朴素而精准 的语言描绘出美丽的江南春景,如“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海 日”、“江春”等,都给人以明快、生动的感受。这种清新明丽的语言风格,与盛 唐诗歌的整体风貌相吻合,也使得诗歌更具亲和力,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仿佛 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徐徐展开,令人心旷神怡。
四、思辨拓展:从炼字到思乡,诗意栖居
《次北固山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我们展现了盛唐时期诗歌的另一种风貌。我们可以 从炼字和思乡两个角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从而体会诗歌的无穷魅力。
炼字之妙:“生”与“入”的生命力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这首诗中最受推崇的句子,也是王湾炼字功力的 集中体现。其中“生”和“入”二字,历来被诗评家津津乐道,赞不绝口。它们 不仅仅是简单的动词,更是赋予了景物以生命和情感,使得诗句活了起来。试 想,如果将“生”改为“出”,将“入”改为“到”,诗句的意境会发生怎样的变 化?“海日出残夜”虽然也能表达日出的意思,但“生”字却多了一层“诞 生”、“萌发”的意味,仿佛太阳是从夜的母体中孕育而生,充满了蓬勃的生命 力,象征着希望的破晓。“江春到旧年”虽然也能表达春天到来的意思, 但“入”字却多了一层“渗透”、“融入”的意味,仿佛春天是悄无声息地、一点 一滴地融入到旧年的时光之中,润物无声,却又无处不在。这两个字,将自然现 象写得活灵活现,充满了哲理和诗意,也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季节更迭的敏 锐洞察力,以及对生命循环的深刻理解。
思乡母题的千古回响:
思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永恒而动人的主题。除了《次北固山下》,还有无 数诗歌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它们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颗颗闪耀着 人性的光辉。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诗人思乡情感的表达方式, 感受其异曲同工之妙。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写, 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寄托于明月之上。他乡的月亮再圆再亮,也不如故乡的月
亮明亮,因为故乡的月亮承载着亲情和回忆,是心灵的归宿。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 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直抒胸臆,点明了异乡客的身份和佳节思亲的 感受,情感真挚而强烈,令人感同身受。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 首诗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游子在月夜思乡的普遍情感,成为千古传诵的 经典,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比较分析:王湾的思乡之情,是含蓄而悠远的,他将思念寄托在“乡书”和“归 雁”之上,显得更加婉转,如同江南的烟雨,润物无声。而杜甫、王维、李白的 思乡诗,则各有侧重,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以小见大,共同构成了中国 古典诗歌中丰富多彩的思乡主题,展现了中华民族对故土、对亲人深沉而持久的 眷恋。
通过对《次北固山下》的精读,我们不仅领略了盛唐律诗的精妙对仗和情景交融的艺术魅 力,更感受到了诗人王湾深沉而含蓄的思乡之情。这首诗,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又如一首 悠扬的乐章,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方,故乡永远是我们 心中最柔软的牵挂,而诗歌,正是连接这份牵挂的桥梁,让我们的情感得以安放,让我们的 灵魂得以栖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