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全国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联合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全国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联合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全国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联合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和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 、阅读(71分)
( 一 ) 阅 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由饺子执导的哪吒系列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让哪吒的故事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特别是最近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后,其全球票房(含预售 及海外)已破150亿,暂列全球票房榜第5名,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
实际上,妇孺皆知的哪吒故事,是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而成的产物。进入中土之后的哪吒形象,随历史时代变迁而演化,不断被赋予中土色彩。在文学领域中则化身为杂剧中的勇武神将、神魔小说中的叛逆灵珠、说唱文学中的顽劣童子;在当代各种文艺形式中,又以少年英雄等形象出现。
哪吒闹海故事的核心情节是斗龙屠龙。这个重要情节在中国文学艺术中经历了漫长的累积,才形成系统而精彩的故事主干。作为“闹海”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析骨剔肉”是哪吒形象中国本土化之后的一个重要形象转折,物质生命已经结束的哪吒如何重生成为故事编 排的要点。哪吒故事在艺术性全面提升的同时,宗教意味开始慢慢淡化,哪吒的个体性格元素开始萌发,为后来哪吒形象的进一步丰满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宁稼雨《从文化源流看哪吒故事缘何火爆“出圈”》)
材料二:
在当代神话的理论视野下,2019年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2020年的动画电影 《姜子牙》以及2023年暑期档电影《封神第一部》都是较为典型的针对封神故事的原型改编。这种改编主要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工作。
第一个层面是叙事方面的改写。三部影片均按照“英雄之旅”的方式为人物设计了明确清晰的成长轨迹,将传统文化素材改写为能够被当代观众和市场接受的形态。这不仅将较为松散刻奇的传奇和演义体裁改造为符合当代电影常规的线性叙事形态,也为电影发挥神话的 当代文化功能奠定了叙事基础,这种叙事的改写均以主要人物为中心,遵循人物动机驱动的逻辑。
第二个层面是主题方面的改写,这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每一个成熟的传统神话中都包含着若干“原型”,并定义出了这些神话原本的主题。但绝大多数成功的当代改编都对原型和主题进行了较多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写,在现代电影叙事结构的基础上为人物和故事赋予当代价值。《魔童降世》虽然延续了“哪吒闹海”这一传说的人物关系,但对于李靖这一角色的关键性的改编消解了“父权”的压力,哪吒“弑父”的对象也不再是生父,而是生而为魔的命运。因而,原著中哪吒“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惨烈,变成了家人之间的和解和共 同对抗命运的不公。哪吒对抗的始终是自身,是“神”的无形之手强加给他的命运。相比于 神话传说“哪吒闹海”,重获新生的哪吒重归“君臣父子”的纲常次序,《魔童降世》的改编 是一次进步,它将结局指向了与命运的对抗,哪吒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成长。
第三个层面的改写则是在当代价值的指导下所展开的传统想象世界的视觉建构,以及戏剧性元素在基本叙事结构中的创新整合。这些层面的改写能够让观众在一个富有新意的视听语境甚至是艺术风格中,比较愉悦和自然地接受对经典故事的不同演绎。当然,在展开这一层面的改写时,很重要的一个原则仍然是要服务于主题表达和当代价值,任何偏离了叙事结构和主题表达的视听创意与元素创新,最终都会带来风格的撕裂和意义指向的混乱。
(摘编自梁君健、许岚枫《民俗·遗产·原型:中国神话改编电影的范式嬗变》)
材料三:
《封神演义》为什么从古代一直火到现代
在中国小说史上,《封神演义》的地位并不高,通常被列为二三流小说。然而,《封神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却十分巨大深远。乡村庙宇中供奉的神像,有不少是《封神演义》中的人物。中国民间对于《封神演义》的兴趣,与他们对佛、道的崇信是一样的,不过都是期望能 够得到实际的福佑。
一方面,小说中的神魔斗法,争妍斗奇,可以极大地满足观众的感官娱乐需求。与一般历史小说虚幻色彩逐渐削弱的发展逻辑不同,《封神演义》借神演史,反而把殷纣和周武王的斗争历史神话化了。在历史叙述的完整性中,《封神演义》加入了幻想的奇诡性,这样一 来就使得它处在了历史叙事、世俗道教和佛教幻想的交叉点上。
另一方面,以今人的眼光看《封神演义》中的神魔,它们获得了颠覆性的重塑,人物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得到了重新阐释,易于引起当代人的共鸣。哪吒用三头六臂撕开的是一个困局,在他逆天改命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文化起义。传统的善恶、孝道等伦理被哪吒解构,善恶本无定论,对立终归统一。
(摘编自宋莉华《<封神演义>“神”在哪儿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哪吒形象历经地域和时代变迁,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传入中土后,在众多的文艺形式中产生了众多的形象。
B.《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封神第一部》均采用“英雄之旅”的叙事模式,利于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功能。
C.《封神演义》小说的文学史地位原本不高,但却从古代一直火到现代,是因为故事的宗教意味逐步淡化,而艺术性则不断提升。
D.材料二中哪吒“弑父”的对象由父亲转变为生而为魔的命运,这一改编的实质可归属于材料三“文化起义”的范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要探讨《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必要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对哪吒 这一文学形象进行溯源探流。
B. 封神演义故事改编成电影,需要改造成线性叙事形态,并设定主要人物,以解决松散的传统神话不太适合在银幕上直接呈现的问题。
C. 对神话电影进行颠覆性改写,从而为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赋予当代价值,才容易被当下的观众和市场接受。
D. 将传统文化题材改编成电影,如果选择既有历史性又有奇幻性的故事,再赋与当代价值,成功的可能性就大。
3. 材料三中横线处的一句话,最有可能是(3分)
A.今天的影视文学为什么也对《封神演义》情有独钟呢
B.《封神演义》的文学性、艺术性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
C. 原来地位不高的小说《封神演义》何以在民间影响深远
D.在流传过程中,《封神演义》的主旨有着怎样的变化
4.饺子执导的哪吒系列电影为何会“火” 请从“故事改编”的视角,结合材料分析其“火”的原因。(4分)
5.“析骨剔肉”是哪吒闹海故事的重要情节,这一情节是否有必要在电影改编中保留 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6分)
(二)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禁 忌 ( 节 选 ) (苏联)
阿斯塔菲耶夫
树苗很小,爷爷把树苗递给奥达尔卡,郑重其事地说:“奥达尔卡,你今天满七周岁啦! 要把这棵樱桃树苗栽上,让它和你一块儿长大吧。”爷爷慢慢地蹲下身来, 一只手扶着树苗 细细的枝干,另一只手把土扒松弄匀。
小姑娘用旧木桶提来了水,照爷爷的吩咐小心地浇在露出地面的小小树苗的根部,然后,坐到爷爷身边。爷爷说这株小樱桃树日后能长得比茅屋还高。爷爷还告诉奥达尔卡说,在沃伦这一带人们把樱桃树看作圣树,无论大村小村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亲人去世, 八年不吃樱桃。这株树苗的母树还是爷爷小时候自己栽的,现已长成参天大树了,可是结的 果谁也没有尝过……他沉默了,四周也悄然无声。
光阴流逝。樱桃树年复一年地成长。五月末,树上竟悄悄结了几颗晶莹的樱桃。
奥达尔卡伸手摘下一颗亮晶晶的樱桃,放在手里玩赏、琢磨了很久。
“不能吃!”奥达尔卡的母亲看到女儿手里那颗鲜红的樱桃,夺过来扔了。鸟儿可不懂人们的迷信和必须遵守的习俗禁忌,把樱桃啄食了。它们哪里知道,就在这年春天,历经沙场、身残年迈的爷爷永远告别了这座茅屋!
樱桃树一连八个年头开花结果,樱桃洒落在窗台下。
岁月流逝。在葱郁大树的树荫下玩耍的已经是奥达尔卡的儿女。他们想采摘那鲜艳如甲虫的樱桃。现在奥达尔卡自己也抓住儿女的手说:
“不能吃!”
孩子们瞪大眼睛,委屈得几乎要哭出来。奥达尔卡愧疚地抚摸着女儿和儿子的头,不知道怎么向他们解释:他们的奶奶一生辛苦操劳,丈夫战死沙场,孤寡一人拉扯大了失去父亲的奥达尔卡。最后,生活的劳累和悲痛夺走了她的生命。
樱桃又是年复一年地像凄雨般撒落在屋边的地上,无人捡拾,渐渐烂掉。
可是八年期限未到,大地上又响起了大炮的轰隆声,在那个到处是死神肆虐的地方,突 然响起一声孤立无援的喊叫“妈——啊!”声音被淹没了,消失了——奥达尔卡从此失去了 儿 子 。
多少个不眠之夜啊,奥达尔卡把孙儿温暖的身体紧紧地搂在怀里,倾听着窗外樱桃树的 哭 泣 。
奥达尔卡想道,现在谁也不会摘樱桃了。因为她知道,这一辈子只有接连不断的禁忌。
现在奥达尔卡已衰朽老弱了,可是震天撼地的炮声又传到了村里,故乡的土地已被无数征人吻别,洒满泪水,现在又遭到法西斯匪徒铁蹄的践踏。 一天,孙儿彼特罗突然跑回家来和她告别,对着她半聋的耳朵喊了些什么,然后朝着战火袭来的方向走了。
从此奥达尔卡孑然一身,整天坐在樱桃树下的土墩上。大树已经劈裂开,遮蔽房子的树 杈也已干枯,另一个树杈依然顽强而无望地指向天空。 老奶奶等待着孙子回来,不知不觉昏 沉沉打起瞌睡来。
一天,有人碰了碰奥达尔卡奶奶的肩膀。她慢慢睁开双眼,面前站着一个满头大汗、一 身油垢的大胡子。她久久端详着他。只见他指着樱桃树请求着什么。奥达尔卡用心地看着他 翕动的嘴唇,她听不见声音,只觉得他好像只重复一个名字:“彼特罗,彼特罗,彼特罗。”
“你是我的孙子 你就是彼特罗 ”她问道,似乎觉得他就是彼特罗。她拥抱他,用干瘪 的嘴唇吻他满是尘土的淡褐色头发,然后指着树说道:
“砍吧!砍吧!把我们的晦气树砍了吧!”
樱桃树已经被齐根锯断,红军战士们一拥上前,用肩顶着,腐烂发黑的树干嘎巴一声倒 了下来。炮兵们把树砍成木段,拖到篱笆外放倒在战壕里。战士们一路上争先恐后地摘下樱 桃往嘴里送。可是突然响起一个老妇人的微弱的声音:“不能吃!”
“什么不能吃 ”一个战士走近老奶奶问。她曾误认他是孙子——彼特罗,还吻过他的头 发。
“樱桃不能吃!不能啊!”
战士耸了耸肩膀。其他人斜眼瞅了瞅老太婆,不满地嘟嘟哝哝,又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 樱 桃 。
奥达尔卡奶奶不以为然地摇摇头,没有再说什么。 一个战士顺手把一把樱桃放到她裙兜 上。老太太哆嗦了一下,想抖掉裙子上的樱桃。但又忽然,小心翼翼地捡起一粒樱桃放进嘴 里 。
“早就该这样!还说不能吃啊不能吃 !”战士们说道。
老奶奶凝神,想猜度他们在说什么。接着,她惊慌地、无所顾忌地把樱桃全都塞进无牙 的嘴里。她含含糊糊地说着什么,用舌头把樱桃磨烂,不知是樱桃还是泪水使她喘不过气 来:
“唔,苦啊!真苦啊! …… ”
战士们过来劝慰她,但都莫名其妙:樱桃是多么可口,多么甜美。
奥达尔卡奶奶想挣脱战士们的手朝地上扑去,布满皱纹的嘴角上流出像鲜血一般殷红的 樱桃汁。她不停地喊道:
“啊,苦啊!苦啊!”
战士们知道,无论什么浆果和着泪水吃都是不会甜的,但这毕竟还不是苦艾!老太太是 怎么回事
那天整整一夜,奥达尔卡奶奶的房子被炮声震得发颤,但到翌日清晨,果园里已无一 人。战士们已经带着战炮开往前方。
村子里安静下来。奥达尔卡奶奶的屋子变得很亮堂。她一时弄不懂是怎么回事。走到果 园里——她立即恍然大悟:樱桃树已砍去,它不再遮挡光亮。
樱桃树枝上淌下的雨水把茅屋的墙浸得发了黑。老奶奶奥达尔卡刷白了墙壁,又去捡烧 火用的树枝、碎木片。突然,在砍倒的大树根旁她手触到了一小株树苗。她想拔出来扔掉, 但是两只手不由自主地松起土来,又把土块捏碎。
奥达尔卡奶奶长时间地跪在这棵瘦弱的樱桃树苗面前,抚摸着树苗旁边的土,嘴里像念 咒一般喃喃自语着,好像树叶发出的沙沙声:
“盼望你的命运要幸福些!愿你能幸福些……幸福些……幸福 …… ”
(选自《苏联当代短篇小说》,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亲人去世,八年不吃樱桃”形成“禁忌”风俗,以至于爷爷小时栽的樱桃,从没有人尝过,表明苦难从未消停,悲剧一幕一幕不断重演。
B.奥达尔卡误将年轻的红军战士认作孙子彼特罗,既符合衰老的特点,又模糊了生者与死者的界限,直抵人物内心深处的创伤,具有控诉力量。
C.樱桃树从一直以来的“圣树”变成奥达尔卡口中的“晦气树”,这是伤痛无以复加后的反应,包含了对战争带来的无休止苦难的痛恨和绝望。
D.从“小心翼翼地捡起一粒樱桃放进嘴里”到“无所顾忌地把樱桃全都塞进无牙的嘴里”,表明奥达尔卡内心由充满恐惧走向或毁灭或抗争的爆发。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以时间为线,以“禁忌”为核心,串联被战争夺走的一个又一个生命,从童年到成为祖母的长跨度叙事,使作品具有历史厚重感。
B.文中特意写到樱桃鲜亮甜美、小鸟自顾啄食樱桃、孩子们的单纯,与人们不能吃的禁忌形成强烈的反差,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效应。
C.文中描写常有隐喻内涵,如画线处对樱桃树两边树杈的描写,暗含着奥达尔卡既衰老又有顽强的渴盼,并隐喻着她心底的和平即将到来。
D.这是一篇控诉战争、反法西斯主题的小说,却用一个普通事物和小人物、小场景、小事件来表现,可以说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8. 在文学作品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情节以递进或变化的方式多次出现,以强化主题表达, 塑造人物形象或增强表达效果。请在文中找出两例,简要分析。(4分)
9. 小说结尾处樱桃树苗又重新长出,奥达尔卡奶奶抚摸它并期盼未来的幸福。有读者认为 这是悲剧的加深,有读者认为预示光明与和平 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6分)
(三)阅读Ⅲ (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宗尝录囚徒,悯其将死,为之动容,顾谓侍臣曰:“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愚人何罪,而肆重刑乎 用刑之道,当审事理之轻重,然后加之以刑罚。何有不察其本而一概 加诛 非所以恤刑重人命也。”上又曰:“古之行刑,君为彻乐减膳。朕廷无恒设之乐,莫知 何彻,然对食即不啖酒肉。自今以后,令尚食相知,刑人日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并宜 停教。曹司断狱,多据律令,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门下覆 理 ,有据法合死而情在可宥者,宜录状奏。 ”自是全活者甚众。其五覆奏,决以前一日一覆 奏,决日又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而已。著之于令。四年十一月,制:“决罪人不得鞭 背。”太宗以暇日开《明堂图》,见五藏之系,咸附背脊,乃叹曰:“夫棰者,刑之最轻者也。 死者,生之至重者也。岂容犯最轻之刑而或致死 自古帝王不悟,不亦悲夫!”即日遂有此 制。六年十二月,上亲录囚徒,放死罪三百九十人归于家,令明年秋来就刑。其后,应期毕 至,诏悉原之。
(节选自杜佑《通典 ·刑法典》)
材料二
太宗之世,天下大定,道有使,州有刺史,县有令尉,法令密而庐井定,民什伍以相 保,宗族亲戚比闾而处,北不可以走胡.南不可以走粤.囚之纵者虽欲逋逸,抑谁为之渊薮 者 太宗持其必来之数以为权,囚亦操其必赦之心以为券,纵而来归,遂以侈其恩信之相 孚。夫谁欺,欺天乎! 夫三百九十人之中非无至愚者不足以测太宗必赦之情而徼幸以逃;且 当纵遣之时,为此骇异之举,太宗以从谏闻,亦未闻法吏据法以廷争。则必太宗阴授其来归 则赦之旨于有司,使密谕所纵之囚,交相隐以相饰,传之天下与来世,或惊为盛治,或诧为 非 常 。
古所未有者,必有妄也;人所争夸者,必其诈也。言僻而行诡者,不容于尧、舜之世。 苏洵氏乐道之,曰“帝王之权”,恶烈于洪水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三百九十人之中A非无至B愚者C不足D以测E太宗F必赦G之情H而徼幸以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咎,过失,罪过,与成语“咎由自取”“引咎自责”的“咎”意思和用法相同。
B.彻同“撤”,藏同“脏”。同声相求,并以意义验证,是推断通假字本字的常用方法。
C.以,因为,与《登泰山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的“以”用法不同。
D.原,原谅,赦免,与《伶官传序》“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认为刑罚仍在使用,是因教化未普及,对因愚昧犯罪的人,不宜滥用重刑。
B.唐太宗要求有司断案必须依据法令,不可违背条文讲私情,导致出现冤案。
C.王夫之认为唐太宗料定纵囚必回,而囚徒亦料必被赦免,这是配合默契的一场戏。
D.苏洵津津乐道帝王权术,而王夫之认为称道帝王权术之恶比洪水有过之而无不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据法合死而情在可宥者,宜录状奏。
(2)囚之纵者虽欲逋逸,抑谁为之渊薮者
14. 两则材料的写作意图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4分)
( 四 ) 阅 读IV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列两首小令,完成15~16题。
思 帝 乡
「唐」韦庄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卜 算 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15.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词落花虽美,毕竟春去,以此可见女主人公因爱情不确定而生哀愁。
B.李词江头、江尾,江水连系,既言双方距离遥远,也暗寓相思悠长。
C.两词中所写自然之物,通俗浅近,却能为抒情做足渲染,有乐府民歌之韵味。
D.两词作者为男性,却以女子口吻咏出,此写法与《鹊桥仙 · 纤云弄巧》不同。
16. 两首词中的女主人公都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但其形象特征各有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大漠的壮阔与雄奇的景象,而同样是写落日,高适在《燕歌行》中则以“ , ”写出了大漠的阴惨和悲 凉。
(2)理科生小张常以为学习诗歌对于将来的事业没什么用,语文老师用《论语· 阳货》里的
“ , ”两句话来劝导他——学习诗歌有益于齐家、理政。
(3)以比喻表现眼泪的方式,在古诗词中很常见,如“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运河往往纵跨南北,横贯东西,既属于北方,也属于南方,既属于东部,也属于西部,所以那些大型运河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我们这个国家一起,承受了太多的苦难、耻辱和悲 哀,也见证了我们更多的成功、光荣和辉煌。它们的身上不但系着我们国家的命运,甚至还 系着我们民族的生命和我们每一个人活生生的性命,它是我们一条真正的——国运之河。
中国古运河的开凿原因和目的多为什么呢 毋用讳言,那就是战争。那些当初有权力下令开凿运河的人,在地图上先画下运河线路,只等运河凿成, 一旦通水通航,地图同样的位 置上,随之画下的就是军队进攻的线路;透过这一条条线路,我们不难看到他们作战地图上 的一个个箭头,这攻势姿态的运河,往往将开凿者的野心摊放在历史的光天化日之下,让后人一览无余。联系他们在历史上的作为,对于有的人来说,运河成了翘起他们成功人生的支 点;而对于有的人来说,运河对于他们当初的人生助力很多,但最后好大喜功,运河竟也成了压垮他们人生的最后一根稻草。真可谓“ ,
”。中国的古运河多数为战 争而凿,但一旦通航,都会军民共用,这种共用除了本身可以兼作灌溉、防洪、排涝等以 外,(甲)。中国古运河的开凿最初大多确是为了战争,但事实上用于战争的时间远远要少于 用于和平,所以它们更多时候在历史上充当的角色是国家社会的动脉、和平交流的桥梁、民 族团结的扭带。
今天,运河正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渐渐退出,甚至我怀疑有一天它会死亡,会完全消 失。这是因为运河必竟只是河流的延伸和延伸的道路。鲁迅说“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反之,(乙)。
18. 第二段中横线上可以引用古语,以下最不适合的一项是(3分)
A.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成亦萧何,败亦萧何
C.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D.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19.文段中有多处错别字,试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3分)
20. 请简析文段中加点短语的表达效果。(4分)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4分)
22. 如果将此文视作四集电视纪录片《中国古运河》的内容概要,请据此给这部记录片的四 个章节拟写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5分)
三 、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乃至现实生活的反映。维特根斯坦说,语言能力决定了人类的认知边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国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联合开学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评分参考 2025.8
一 、阅 读 ( 7 1 分 )
( 一 ) ( 1 9 分 )
1 . ( 3 分 )C【解析】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故事的宗教意味淡化,艺术性全面提升” 的表述对象是哪吒故事,而不是小说《封神演义》;即使是谈小说“从古代一直火到现代”, 也与“故事的宗教意味淡化,艺术性全面提升”构不成果和因的关系。小说在古代“火”即 材料三所说“在民间的影响却十分巨大深远”的原因是“中国民间对于《封神演义》的兴趣, 与他们对佛、道的崇信是一样的,不过都是期望能够得到实际的福佑”。
2. (3分)C【解析】原文提及“绝大多数成功的当代改编都对原型和主题进行了较多的甚至 是颠覆性的改写”,而不是一定要进行“颠覆性改写”,注意“甚至”; “才容易”将“颠覆 性改写”误作必要条件。而且“颠覆性改写”未必为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赋予当代价值。
3. (3分)A【解析】从文中“一方面,小说中的神魔斗法,争妍斗奇,可以极大地满足观众 的感官娱乐需求”“人物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得到了重新阐释,易于引起当代人的共鸣”等关键 信息出发,可以与A匹配。B中文学性、艺术性并不引领下文;选项C只能引领上一段;D明显概括 不 当 。
4. (4分)
①符合当代电影的线性叙事。(由材料二)
②改写为人物和故事赋予当代价值。(由材料二)
③有视听创意与元素创新。(由材料二)
④在历史叙述中,加入幻想的奇诡性。(由材料三中的“一方面”得出。由材料三中的 “另一方面”所得出的,与②意思相同)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四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 . (6分)
观点一:有必要保留。(6分)
①“析骨剔肉”是哪吒的一个重要形象,物质生命已经结束的哪吒如何重新再生是哪吒 故事编排的要点。
②哪吒故事作为成熟的传统神话,包含着若干原型。“析骨剔肉”暗含对父权的对抗, 是由原型定义的重要主题。
③电影要尊重传统叙事,服务于主题表达,偏离主题表达的视听创意与元素创新,可能 会带来意义指向的混乱。
观点二:无必要保留。(6分)
①对抗命运而不是由“析骨剔肉”体现的对抗父权,其价值观更有当代性,更能被观众 和市场接受。②原著中哪吒“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画面过于惨烈,不太适合用电影镜头表现,即 要考虑视觉建构
③哪吒形象在历史中有各种变迁,不断得到新阐释,可以说常变常新,证明没有必要拘 泥于传统。
评分参考:
可选择有必要或无必要两个方向作答,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 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必须明确选择哪一种观点。如果两面都作答,不超过2分。
( 二 ) ( 1 6 分 )
6 . ( 3 分 )D 【 解析】“内心充满恐惧”错误。前面战士将樱桃放在她裙兜里,她的 “哆嗦”是恐惧的表现。“小心翼翼地捡起樱桃放进嘴里”象征着她对禁忌的一种试探性突 破,是极度悲痛的爆发、对禁忌展开反抗的前奏,而不是内心充满恐惧。
7 . ( 3 分 )C 【 解析】“她心底的和平即将到来”错,既衰老又顽强的奥达尔卡的心底 交织着渴盼和无望,她并未看到和平的曙光和有信心。
8. (4分)
①开头种树时爷爷用手将土拍松弄匀/结尾奥达尔卡不由自主地松起土来,两处相似, 首尾呼应,引起人们对禁忌中的命运轮回或改变的思考。②“不能吃”这个短句从不同 的人口中反复出现,表现禁忌从未间断,反映了战争创伤的持久。③奥达尔卡不被允许吃 樱桃,樱桃洒落窗台/奥达尔卡不允许儿女吃樱桃,樱桃洒落在地,无人检拾,两者相似,表现 战争中人的命运的重复。
评分参考:
答两点即可,每点中举例1分,分析效果1分。如果将奥达尔卡吃樱桃两次喊“苦啊”、 祈祷中多次说“幸福些”作为答案,不给分。它们不是前后照应,而是同一情境中的语句重 复。
9. (6分)
观点一 :预示光明与和平的到来。
①奥达尔卡从被民俗禁锢到打破禁忌,情感压抑和苦痛已经得到释放;②文中最后写的一次 战争是正义的反法西斯,红军出场,后来开向远方;③枯黑的樱桃树已砍去,屋子变得亮堂起来, 是一种光明到来的隐喻;④奥达尔卡奶奶还刷白了墙壁,隐喻她迎接新生活。(每点2分,答3 点即可)
观点二:悲剧的加深。
①奥达尔卡用手松土的描写,与当年她爷爷的动作呼应,预示着禁忌依然存在和悲剧的轮回; ②太多的家人的死亡与樱桃树关联在一起,当她看到小树苗时会内心更加痛苦;③奥达尔卡打破 禁忌民俗,其实是苦痛和绝望的爆发,小树苗不会让她再次感受到生命的美好。④奥达尔卡奶奶 念咒一般的喃喃自语依然笼罩在禁忌的阴影之下,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奈和无力的妥协,看不到未 来。(每点2分,答3点即可)
评分参考:
既可答是悲剧的加深,也可答预示光明与新生的到来。但必须明确选择哪一种观点。如果两 面都认可,不超过2分。
(三)(21分)
10 . ( 3 分 ) ACH
11. (3分)C【解析】文中的“以”是“在”的意思,与关联句的“以”意思相同。D项中“ 原庄宗”之“原”的意思是探究。
12.(3)B【 解析】“曹司断狱,多据律令,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说的是唐太宗批 评了曹司断狱死守法令条文,即使发现冤情,也不敢从轻处理,导致冤案,而不是要求有司遵守 条文。D是干扰项,学生可能会将“恶烈于洪水矣”理解为苏洵的话,从“乐道”看,苏洵是称 道“帝王之权术”的,那么说“恶烈于洪水矣”的只能是王夫之。
13 . (8分)
(1)如果有依法应当处死而在情理上值得宽恕的,应当记录案情上奏。
评分参考:
“合”“宥”“录状”各1分,句意1分。
(2)被放走后的囚犯即使想拖延逃逸,但又有谁能够为他们提供藏身的处所呢
评分参考:
“囚之纵者”“逋逸”“”“渊薮”各1分,句意1分。
14. (4分)
①材料一:唐太宗宽仁爱人;对待刑罚要审慎,特别是对死刑要慎重;②材料二:唐太 宗“纵囚”实乃“使诈”;(称道)帝王权术非常恶劣。
(每点2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宗曾经亲自审阅囚犯的案卷,怜悯他们即将被处死,为此感到悲伤,回头对侍臣说: “刑罚仍然在使用,这是因为教化未能普及的过错。(因未受教化而)愚昧的人有什么罪过, 而要遭受重刑呢 使用刑罚的原则,应当审察事情的轻重,这样之后才用刑罚施加在他们身 上。怎么能不查明根本原因就一概加以诛杀 这不是慎用刑罚、重视人命的表现。”太宗又 说:“古代执行刑罚时,君主会撤除音乐,减少膳食。我的朝堂上没有常设的音乐,不知道 该如何撤除,但面对食物时就不再吃酒肉。从今以后,命令尚食官知道,处决犯人的日子不 要进献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都应该停止教习。各官署审理案件,大多依据律令,即使有 值得同情的情节,也不敢违背法律,严格按照条文定罪,恐怕会有冤屈。从今以后,门下省 复核案件时,如果有依法应当处死但在情理上值得宽恕的,应当记录案情上奏。”从此以后, 得以保全性命的人很多。(对于死刑犯)实行五次覆奏制度,处决前一天覆奏一次,处决当 天再覆奏三次。只有犯恶逆之罪的,才覆奏一次。这一制度被写入法令。贞观四年十一月, 下诏:“处决罪犯时不得鞭打背部。”太宗在闲暇时翻阅《明堂图》,看到五脏的脉络都附 着在背脊上,于是感叹道:“鞭打是最轻的刑罚,而死亡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怎么能容许 犯最轻的刑罚却可能导致死亡 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是很可悲吗!”当天 就颁布了这一诏令。贞观六年十二月,太宗亲自审阅囚犯的案卷,释放了三百九十名死囚回
家,命令他们明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后来,这些人都如期返回,太宗下诏全部赦免了他们。
材料二
唐太宗时代,天下大定,道有按察使、采访使和观察使,州有刺史,县有县令、县尉, 法令严密而田舍稳定,百姓十家、五家相保,宗族亲戚比邻而处,囚犯不可能向北逃入胡人 聚居区,向南逃入越人聚居区,因此被放纵后的囚犯即使想逃逸,但又有谁能够为他们提供 藏身的处所呢 唐太宗掌握着囚徒必定会如期返回的命运作为权术,而囚徒也怀着一颗必定 会被赦免之心作为免死的胜券,因此被释放后又主动来归,于是唐太宗以此夸耀其恩信令人 信服,这能骗得了谁,欺骗上天吗 在那三百九十人之中,不会没有很愚蠢的人,他们不足 以猜测到唐太宗肯定赦免他们的真实心意,因而就会有人做出乘机逃走以图饶幸的事来;况 且唐太宗是以善于纳谏著称的,当他释放众多囚犯、做出如此惊世骇俗之举时,并没有听说 司法的官吏依据法律当庭争辩。可以想见,唐太宗必定在事先已经将囚徒如果来归则予以赦 免的旨意秘密地授予有关官员,以便让他们悄悄地转告那些将要被释放的囚徒,大家相互隐 瞒以粉饰,纵囚来归的故事传递全国乃至流传后世,有的惊叹为盛世治国之道,有的惊诧为 天下非常之事。
自古所没有的事,必定是有虚妄的;人们所争相夸耀的人,必定是其奸诈所致。言行乖僻、 诡异的人,不容于尧、舜那样的盛德之世。宋朝的苏洵曾经对唐太宗以权术纵囚之事津津乐道, 称之为“帝王的权术”,其罪恶简直比洪水猛兽还要严重啊!
15 . (3分)A【解析】整体意境误读:春日,杏花吹满头,有落花却无凋零意,反而有 万物缤纷、无限生机之感。
16. (6分)
(1)韦词中的女子,充满活力,热情奔放;表达直率、大胆;对爱情忘我投入,即使 将来被休也无怨无悔。(2)李词中的女子虽长相思而用情专一;表达深婉含蓄;对爱情执 着的同时也希望对方不辜负自己。
评分参考:
每点3分。每点中涉及性格、表达特点、用情态度三方面。
17. (6分)
(1)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2)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3)示例: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 枝春带雨/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涉及泪、涕、泣等均可)
评分参考: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不给分。第(3)题,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给分。 以下答案或是将别的事物比成泪,或对于是否确定含比喻有争议,从学生利益而言,有争议
的建议给分,如: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18 . (3分)C 文中此处表达应该指向运河作用的两面性,不涉及顺逆的道德评说。
19 . (3分)
(1)毋用讳言,用改为庸;(2)翘起,翘改为撬;(3)扭带,扭改为纽;(4)必竟, 必改变毕。改三处即可。每指出一处并修改正确,给1分。
20 . (4分)
①“攻势姿态的运河”,指地图上的运河带有表示进攻的箭头。将静态的运河作了动作 化描述,形象地写出了运河具有鲜明的军事攻击性目的。
②摊放在历史的光天化日之下”,指(利用运河进行战争的目的)清晰地呈现在历史 书籍、图册上。化无形为有形,将利用运河进行战争的野心,一览无余、直观清晰地呈现在
后代读者眼中。
评分参考:
每个短语2分,意思和表达效果各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 (4分)
(甲)一般也不会拒绝商船、民船的通行/也用于商业(民用)航行(运输)。 (乙) 走的人少了,路也会没的/用的少了,运河也会消失
评分参考:
每空2分,意思对并符合字数要求即可。(甲)中如果只笼统地说用于交通,不得分, 因为用于战争时其作用也就是交通,此处应该突出民用、商业等非军事方面的交通。
22 . (5分)
示例一:国运之河;野心之河;交流之河;消失之河。
示例二:滔滔是国脉;野心所向;从征战到和谐;毕竟东流去。
评分参考:
每点能体现相应的内容,意思对即可,各1分。四个答案能做到句式整齐或有文学意蕴 或有其他表现力,可酌情再加1分。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