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2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通过新闻传达的核心信息和情感。(重点)
2.梳理课文的新闻要素,领会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上的独特特点。(重点)
3.体会新闻中蕴含的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意义,感受中国航天人的奋斗精神。(难点)
4.精准分析消息“倒金字塔结构”在本文中的作用和优势
这是一篇新闻体裁的文章,可它同消息好像不太一样,请说说和消息不同的地方。
这篇作品和消息比起来,虽然也是强调真实、及时,但主要内容却偏于描述,轻于概括,重于细节。文章对事件的人物、事件、结果和意义虽然也有交代,但更多的是运用修辞手法对比赛的一个场面进行铺陈描写,不太像消息往往抓住几点勾勒事件的轮廓和结果,语言不如消息那么概括简练,但读起来确比消息要生动、形象。
本文作者都是人民日报的记者,现主要从事科技领域的新闻报道。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字词积累
获悉:
交会:
节点:
关键:
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获得消息,知道某种情况。
会合;聚集。
结构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
节点 关键
guān jiàn
jié diǎn
关注标题的组成及其中的关键词。
引题:“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作用:交代事件:点明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的行为,呈现基本事实,为理解主标题铺垫背景、提供基础信息 。引导兴趣:描述重大事件,引发读者兴趣。
主标题:“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
作用:突出核心意义:强调了这一事件在中国航天史上的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突出了 “首次” 和 “自己的空间站” 这两个关键要素,让读者能够迅速抓住新闻的核心价值,认识到该事件的重大影响力和历史地位。
引发情感共鸣:唤起读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激发公众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关注和热爱,使读者对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和振奋,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中国人进入空间站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核心事件是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强调了此次事件的重大意义,即中国人在航天领域的新突破
标题:最重要的新闻要素
导语:最重要的新闻要素或者新闻
的简要概述
主体:依照构成新闻事件
的各个要素的
重要程度对事
件进行报道
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何时:6月17日9时22分。
何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何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何故: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如何: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升空至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以及后续按计划要完成的工作。
简要分析一下本文标题。
本文题目采用了引题与正题相配合的方法。引题是指在主标题前引出正题的一句简短的话。引题在正题前,其作用是介绍背景、烘托中心等。
引题中“神舟十二号”交代载人飞船的名称;“三名航天员”点明人员数量,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和思考,是哪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表明结果。正题中“中国人”点明人物;“首次进入”点明重大意义;“自己的”点明性质。题目洋溢着作者极大的喜悦和自豪感。
课文细读品味
消息的真实性,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哪里?
①“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
这是向读者交代信息来源;重大新闻事件必须要写清楚消息的来源,以增强消息的权威性、可靠性、准确性。
②“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其中时间“6月17日9时22分”、人数“三名”表现了新闻的真实性,突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形容词“准确”“顺利”表现了我国航天技术的高超,突出了我国科技的新成就。
消息的真实性,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哪里?
③“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写明了这次活动的性质,其中“首次”点明了这次活动的意义,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与客观事实一致。
课堂内容小结
总结《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主要内容,回顾新闻的要素、结构以及语言特点,强调中国航天事业这一伟大成就的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事件背景:载有三名中国宇航员的神州十二号飞船顺利升空
主体
顺利进入轨道
成功对接核心舱
三名航天员进入核心舱后续工作
航天事业
蓬勃发展
令人瞩目
一课一德一行
古人行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句话出自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屡次科考不中的逆境里,宋应星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记载下来,又查阅很多文献记载,还画出诸多设备的操作图,花了数年时间,终于完成了《天工开物》这部巨著。全书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和手工业诸如机械、兵器、火药、纺织、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一课一德一行
宋应星对上述技术经验进行梳理和概括,令它们成系统、有条理,更易于流传。最难能可贵的是,宋应星坚决驳斥鬼怪迷信之说,主张对事物的考察要用“试见”和“试验”的科学方法。对未经亲自检验的事物和现象,他不会随便下断言,十分严谨客观。晚年,他把书中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教授给乡邻,福泽百姓。
一课一德一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在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搭载着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25年前,我国第一艘神舟飞船从这里升空,在太空遨游21小时后顺利返回,成功实现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25年后,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又从这里奔赴中国空间站,“70后”“80后”“90后”航天员齐聚“天宫”,实现中国人在太空的第5次“会师”。
今人行
一课一德一行
科技强国的未来,既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科学精神的传承。唯有坚守科学精神,方能登临科技高峰;唯有怀抱批判性思维,才能在探索中不断超越。
一课一德一行
一行
同学们,课下搜集“神舟”飞船和“蛟龙号”的有关资料,举办一次专题活动,深入了解这些辉煌成就,培养科学精神,增强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