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学习评价】浙教版(2024)科学八上 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基础性综合评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单元学习评价】浙教版(2024)科学八上 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基础性综合评价(含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基础性综合评价
答题卷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6.
17.(1)   (2)
18.
19.(1) (2) (3) ;
(4)
20.(1)
(2) 。
21.(1)
(2) 。
(3) 。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22.(1)  。
(2)    。
(3)   。
23.(1) ;(2)
(3)
(4) 。
24.(1) 。
(2)
四、综合题(共3小题,25小题6分,26、27小题各8分,共22分)
25.
26(1) 。
(2) 。
(3) 。
(4)
27.(1) 。
(2) 。
(3)
(4)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10
)
B

乙/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基础性综合评价
参考答案及解析
(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为弘扬传统文化,端午节时小明在家学包粽子。将包好的绿色粽子放进蒸笼里加热,一段时间后闻到阵阵香气;剥开粽子,一口下去满嘴咸香。上述描述中不涉及的感觉是(  )
A.嗅觉 B.听觉 C.视觉 D.味觉
【答案】B
【解析】小明在家学包粽子。将包好的绿色粽子放进蒸笼里加热,一段时间后闻到阵阵香气,用到了视觉和嗅觉;剥开粽子,一口下去满嘴咸香,满嘴咸香用到了味觉。
2.人体拥有各种不同的感觉,下列关于人体感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同学在嗅橙子的同时吃苹果,会产生苹果和橙子混合的味道
B.麻、辣、酸、甜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C.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
D.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可以用手背粗测额头温度
【答案】B
【解析】
A.嗅橙子时形成的是嗅觉,吃苹果时形成的是味觉;因此,同学在嗅橙子的同时吃苹果,会产生苹果和橙子混合的味道,A正确。
B.麻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辣不是味觉,酸、甜等味觉是单刺激后形成的,B错误。
C.指尖的触觉感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感觉灵敏,因此触摸一般用指尖,C正确。
D.手背上对热敏感的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因此可以用手背粗测额头温度,D正确。
3.下列关于声说法正确的是(  )
A.真空能够传声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进入教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上自习时,教室禁止喧哗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答案】B
【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也可以传递信息;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就知道应该进入教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教室禁止喧哗是阻止发出声音,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D错误。
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超声波可以击碎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音乐教室墙壁安装消音棉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吹笛子时,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手指振动产生的
D.宇航员在空间站核心舱内能直接对话是因为舱内有气体
【答案】C
【解析】A.超声波可以击碎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能量,利用的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音乐教室墙壁安装消音棉是为了减少声音的反射,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间站的舱内有气体,所以宇航员在空间站核心舱内能直接对话,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5.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歌,是因为(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答案】C
【解析】不同乐器的材料和结构不同,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因此即使响度、音调相同,也能通过音色区分乐器。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6.“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答案】B
【解析】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敢高声语”指的是不敢大声说话,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大小,是响度。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7.下列现象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水中“月” B.空中“桥” C.池中“鱼” D.墙上“兔”
【答案】D
【解析】A.水中的月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月亮的虚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空中的“桥”,是彩虹,是由光的色散现象,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鱼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人看到的是池中的鱼的虚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墙上的“兔”,是手的影子,影子的形成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8.如图,农户在果树下铺上银色地膜,使果实能接收到更多的光照,促进果实着色,提高品质。这主要利用了银色地膜对光的(  )
A.反射 B.折射 C.色散 D.直线传播
【答案】A
【解析】银色地膜可以反射各种颜色的光,太阳光属于复色光,银色地膜将阳光反射到果实背光面,增强光照,从而促进果实着色。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9.解锁城市灯火,感受巴蜀风情。今年“五一”假期,成都“锦江花月夜”主题活动中,7米高的巨型花灯“花花”浮在水面上,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们看到水面上的“花花”,是因为光发生了镜面反射
B.水中的鱼看到水面上的“花花”,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C.“花花”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花花”在水中倒影的高度大于7米
【答案】C
【解析】A.人们看到水面上的“花花”,是“花花”发出的光沿直线传播进入人眼,故 A错误;
B.水中的鱼看到水面上的“花花”,是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光发生了折射,故B错误;
C.“花花”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 C正确;
D.“花花”在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所以倒影的高度等于7米,故D错误。
10.每年5-6月,某地“转转花”竞相绽放,游客们纷纷用手机拍下这美丽的景象。关于此景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游客能看到美丽的“转转花”,说明“转转花”是光源
B.“转转花”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用于拍摄“转转花”的手机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D.在拍摄时,“转转花”需位于手机镜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答案】B
【解析】A.太阳光照射到景物上后发生反射,反射光进入人眼被游客看到,“转转花”反射的是太阳的光,不是自行发光的物体,因此不是光源,故A错误;
B.“转转花”形成的影子是由于光照射到景物上后被阻挡形成的,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故B正确;
C.手机镜头拍摄“转转花”时利用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手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故C错误;
D.拍摄照相时,物距应大于手机镜头的二倍焦距,即“转转花”应该位于手机镜头的两倍焦距以外,故D错误。
11.如图,铅笔斜插在水中,看见水中的铅笔向上弯折,解释这一现象的光路是( )
A.B.C.D.
【答案】D
【解析】筷子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位置降低,而我们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看到的筷子位置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看起来筷子向上弯折。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在空气中的光线与法线夹角大于在水中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12.阳光照射到杭州西湖平静的水中时发生折射,从太阳升起到落山的过程中,折射角(  )
A.一直减小 B.一直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C
【解析】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时,会发生折射,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太阳从升起到落山的过程中,日出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入射角由接近90°逐渐减小到最小,折射角随之逐渐减小。正午到日落: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入射角由最小逐渐增大到接近90°,折射角随之逐渐增大。因此,折射角的变化为先减小后增大。
13.如图自动水龙头,使用时只需把手伸到水龙头的下方,就会自动出水。这是因为人体能辐射出(  )
A.紫外线 B.红外线 C.红光 D.紫光
【答案】B
【解析】自动感应龙头接收到人体辐射的红外线后,会自动打开水阀出水,故B正确,ACD错误。
14.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按下遥控器时,我们看见遥控器上发出的红光就是红外线
B.学生不在校期间可用紫外线对教室进行定期杀菌消毒
C.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色散后,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
D.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答案】A
【解析】A、按下遥控器时,我们看见遥控器上发出的红光不是红外线,红外线是不可见光,故A错误;
B、学生不在校期间可用紫外线对教室进行定期杀菌消毒,故B正确;
C、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色散后,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故C正确;
D、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上的生命,故D正确。
15.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将同一蜡烛先后放在光具座的a、b、c、d四个位置,如图所示。移动光屏观察烛焰的成像情况,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蜡烛在a处时,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缩小的像
B. 蜡烛在b处时,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比在a处时大
C. 蜡烛在c处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
D. 蜡烛在d处时,眼睛应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像
【答案】C
【解析】蜡烛在a处时,物距是50.0cm-10.0cm=40.0cm>2f=30cm,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缩小的像;蜡烛在b处时,物距是50.0cm-20.0cm=30.0cm=2f,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等大像,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比在a处时大;
蜡烛在c处时,物距是50.0cm-25.0cm=25.0cm,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光屏上可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成像特点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蜡烛在d处时,物距是50.0cm-40.0cm=10.0cm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6.2025年5月20日,我国大型音乐舞蹈《编钟乐舞》在法国巴黎上演。美妙的编钟乐声是由编钟
产生的,观众能分辨数十种伴奏古乐器演奏的声音。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声的 不同。
【答案】振动 音色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编钟发声是由于编钟振动产生的。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观众能分辨出演奏同一首乐曲中的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声的音色不同。
17.为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小舟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1)如图所示,用小植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叫作“共振” 这一现象可以验证   可以传声(选填“音义”、 “小槌”、 “乒乓球”或“空气”);
(2)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抖的喜叉产生的声波也会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模型
【答案】(1)空气(2)B
【解析】
(1)如图乙所示,用小植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叫作“共振” 这一现象可以验证空气可以传递声音。
(2)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抖的喜叉产生的声波也会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类比法,故选B。
18.图甲是医生通过平面镜观察患者口腔的情景。图乙示意图中,EF为平面镜,B点为医生眼睛所在位置,A'表示医生通过平面镜看到患处A的像点,O点为入射点,OB为反射光线。请在图乙中完成作图∶①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A的位置;②画出入射光线AO。(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
【解析】平面镜成像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根据像的位置作出像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物体的位置,连接物体与入射点之间的光线为入射光线
19.小明和小华利用茶色玻璃板、刻度尺、白纸、两个相同的电子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如图甲,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玻璃板 放置在纸上;
(2)在玻璃板前放上电子蜡烛A,闭合开关使其发光,再将电子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调整B的位置使其与A的像 ,在纸上分别记录A、B的位置;
(3)多次改变A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在探究像到镜面距离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时,下列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4)完成探究后,小明和小华利用左右两侧面开孔的正方体纸盒、茶色玻璃板和发光小灯制作了一个“魔盒”,如图乙所示,两人都可以通过孔看到对方,但只有小明能看到魔盒中发光小灯在他正前方成的像,则纸盒中玻璃板可沿 方向放置,且发光小灯应贴在纸盒内 处。(注意两空对应关系,同时答对得分,写出一种做法即可)
【答案】(1)竖直 (2)重合 (3)方法2 (4) N 或 M
【解析】(1)为使得像成在桌面上,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后,应再将玻璃板竖直放置在纸上。
(2)为了探究物像的大小和位置关系,在玻璃板前放上电子蜡烛A,闭合开关使其发光,再将电子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调整B的位置使其与A的像重合,在纸上分别记录A、B的位置。
(3)为使得成像更清晰,应选择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一面作为反射面,同时选择蜡烛A和蜡烛B上关于镜面对称的点作为A、B的位置,所以在探究像到镜面距离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时,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方法2。
(4)[1][2]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成像,且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要使只有小明能看到魔盒中发光小灯在他正前方成的像,则当纸盒中玻璃板沿方向放置时,发光小灯应贴在纸盒内N处;当纸盒中玻璃板沿方向放置时,发光小灯应贴在纸盒内M处。
20.万里无云的晴天时,我们看到天空是蓝色的,现已知以下信息:
①光是一种电磁波,不同色光的频率如下表所示:
红色 橙色 黄色 绿色 青色 蓝色 紫色
384-482THz 482-503THz 503-520THz 520-610THz 620-659THz 610-659THz 659-769THz
②光的频率越高,经氮气、氧气分子散射的程度越大,向各个方向发散;
③太阳光在空气中主要通过氮气、氧气分子散射;
④“靛”是蓝紫或深蓝,晴天时,相较于紫色光,人眼更容易感受到蓝色光。
(1)频率为450THz的光 (选填“属于”、“不属于”)三原色光;
(2)结合以上信息,请解释“晴天时,人看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

【答案】(1)属于 (2)见解析
【解析】(1)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由题中所给不同色光频率表可知,红色光频率范围是 384~ 482THz,绿色光频率范围是 520~610THz,蓝色光频率范围是 610~ 659THz,450THz 的光属于红色光,属于三原色光。
(2)太阳光在空气中主要通过氮气、氧气分子散射,光的频率越高,散射程度越大。蓝光和紫光频率高,易被散射。但相较于紫光,人眼更容易感受到蓝光,所以晴天时,散射的蓝光进入人眼,人看到天空是蓝色的。
21.小科同学学习了“光的折射”后,查阅资料发现:当光线以同一角度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水中的偏折程度与水的温度有关:水的温度越高,光线的偏折程度越大。为验证这一理论,小科开展以下探究。
①将带有一条狭缝的黑纸贴在玻璃水槽的一侧,在水槽底部放一张白纸ABCD记录亮线的位置。在白纸上标注狭缝的位置为O。将一束平行光线以一定角度α从狭缝射入时会在水槽壁上留下一条亮线,在白纸上标注亮线位置为E。
②在水槽中加入适量20℃的水,在白纸上标注亮线位置为M,撤去光线,清空水槽。
③ ▲ ,重复实验,在白纸上标注亮线的位置为N。
④实验结束后,取出水槽底部白纸ABCD,分别将水温20℃、60℃时测得的亮线位置标记汇总,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的设计方案中通过比较 比较光线的偏折程度。
(2)请将步骤③补充完整: 。
(3)实验中小明发现亮线位置过于靠近,不便观察,请写出一种能改进这一不足的方法 。
【答案】(1)亮线的位置;(2)在水槽中加入与步骤②等量的60℃的水;(3)增加水量。
【解析】(1)通过比较亮线的位置比较光线的偏折程度;
(2)由④分别将水温20℃、60℃时测得的亮线位置标记汇总可知,步骤③为:在水槽中加入与步骤②等量的60℃的水;
(3)增加水量可以改变亮线的位置。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22.下表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读表回答问题。
序号 介质 温度/℃ 速度/ 米 秒-1
A 空气 0 331
B 空气 15 340
C 空气 20 344
D 水 0 1450
E 铁 0 4900
(1)通过比较  (填序号), 可得出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通过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小明和小刚利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钢管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明将一只耳朵紧贴在钢管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一下,则小明会听到   声敲打声。
【答案】(1)A、D、E(2)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3)三
【解析】
(1) 通过比较ADE, 可得出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 通过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 ;
(3) 小明和小刚利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钢管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明将一只耳朵紧贴在钢管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一下,则小明会听到三声敲打声,第一次是通过钢管传导的,第二次是通过水传导的,第三次是通过空气传导的。
23.小明积极响应学校规范仪容仪表的号召。有一次当他面镜时,他发现自己的像“变大”了,于是他提出: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他用图甲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用一支外形与A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 ;
(2)实验中他测得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为12cm,则蜡烛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为 cm;
(3)他做完平面镜成像实验后,找来白色硬纸板、量角器和激光笔等,用这个实验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完成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图丙是其实验过程中的一条入射光线,请你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图丙中做出反射光线 ;(保留作图痕迹)
(4)细心的小明发现用玻璃板做实验有一个不足:反射光的亮度明显比入射光暗了许多,这是因为光斜射到玻璃板上发生反射的同时也发生了 。
【答案】(1)相等 (2)12 (3) (4)折射
【解析】(1)实验中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人眼中玻璃板前面观察蜡烛A的像,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同时观察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2)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为12cm,则蜡烛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为12cm。
(3)过入射点作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画出反射光线
(4)当光线斜射到玻璃板上时,除了一部分光线发生反射外,还有一部分光线会进入玻璃板发生折射,导致反射光的光强减弱,因此看起来比入射光暗。
2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如图所示,某次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_____就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工作的。
(2)若想模拟近视眼成像情况,可以更换焦距更___________的凸透镜进行实验。
【答案】(1)①缩小 ②照相机 (2)小
【解析】
(1)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利用这一原理可制成照相机。
(2)近视眼是看远处物体时成像在视网膜之前,光屏相当于视网膜,为模拟近视眼,则应使像成在光屏前方,需要增强光的折射能力,所以需要更换焦距更小的凸透镜。
四、综合题(共3小题,25小题6分,26、27小题各8分,共22分)
25.为保护听力,我们可以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方面控制噪声。射击运动员训练时戴耳罩是从声音的 方面进行控制;图书馆中规定不能大声喧哗是从声音的 方面进行控制;家庭窗户安装真空双层玻璃是从声音的 方面进行控制。
【答案】接收 产生 传播
【解析】[1][2][3]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射击运动员戴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即声音接收方面控制;图书馆中规定不能大声喧哗,属于从声源处减弱噪声,即声音的产生方面进行控制;家庭窗户安装真空双层玻璃,属于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即声音的传播方面进行控制。
26.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
(1)已知感应器从发出信号到接受信号的时间越长,精准度越高。设计者采用超声波感应器而不采用红外线感应器的理由是: 。
(2)在月球上能否使用这种身高测量仪?为什么? 。
(3)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3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
(4)某同学提出改进意见,把感应器和测高台的竖杆设计成5m高可以自动伸缩调节的竖杆,这种设计有何优点? (至少写出两点)。
【解答】解:(1)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在短距离内红外线感应器从发出信号到接受信号的时间几乎为0,所以设计者采用超声波感应器而不采用红外线感应器;
(2)地球和月球之间是真空,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不能使用这种身高测量仪。
(3)某同学站上测高台,由v可得,感应器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传播的路程:
s=vt=340m/s×5×10﹣3s=1.7m,
感应器与同学头顶的距离:s′s1.7m=0.85m,
则该同学的身高:h=2.5m﹣0.85m=1.65m。
(4)把感应器和测高台的竖杆设计成5m高可以自动伸缩调节的竖杆,这种设计的优点:
自动伸缩便于携带运输,调高时感应器从发出信号到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变长越精准度越高,可以测量更高的物体高度。
故答案为:(1)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在短距离内红外线感应器从发出信号到接受信号的时间几乎为0;
(2)不能,月球表面是真空状态,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1.65m;
(4)便于携带运输,调高时感应器从发出信号到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变长越精准度越高,可以测量更高的物体高度
27.小明用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小明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下列操作最合理的是______。
(2)实验前,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光屏和透镜三者的中心在__________。
(3)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在图乙所示的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图中未画出),此时像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以下方法中可以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的是______(选填序号)。
A.交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
B.把凸透镜移到30 cm刻度线处
C.光屏位置不动,换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后,蜡烛向左移动
(4)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蜡烛燃烧逐渐变短,像会出现在光屏的______方,为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合理的操作是将蜡烛向______移动或将凸透镜向______移动。(均选填“上”或“下”)
【答案】(1)B (2)同一高度 (3)倒立、缩小的实像 AB (4)上 上 下
【解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A和C中平行光线和凸透镜的主光轴不平行,得到的光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不能测量焦距,故A和C不合理;B中,平行光线正对凸透镜,平行光线跟凸透镜的主光轴平行,白纸上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和光心之间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故B合理。(3)由题图知,物距 u=50.0cm-10.0cm=40cm,像距 v = 70.0cm- 50.0cm= 20cm,物距大于像距,所以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把凸透镜移到30 cm刻度线处,此时的物距为20 cm,等于原来的像距,此时的像距为40 cm,等于原来的物距,选项A、B均相当于物、像互换,根据光路的可逆性,此时在光屏上会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B正确;光屏位置不动,换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后,要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物距要减小,蜡烛需要向右移动,故C错误。(4)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当蜡烛燃烧逐渐变短,光屏上的像将会上移;为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应将蜡烛向上移动或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图解】(1)
(4)①蜡烛燃烧变短,即烛焰S下移
②透镜和光屏不动,移动蜡烛向上
③蜡烛和光屏不动,移动透镜,焦点应向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10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基础性综合评价
(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为弘扬传统文化,端午节时小明在家学包粽子。将包好的绿色粽子放进蒸笼里加热,一段时间后闻到阵阵香气;剥开粽子,一口下去满嘴咸香。上述描述中不涉及的感觉是(  )
A.嗅觉 B.听觉 C.视觉 D.味觉
2.人体拥有各种不同的感觉,下列关于人体感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同学在嗅橙子的同时吃苹果,会产生苹果和橙子混合的味道
B.麻、辣、酸、甜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C.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
D.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可以用手背粗测额头温度
3.下列关于声说法正确的是(  )
A.真空能够传声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进入教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上自习时,教室禁止喧哗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超声波可以击碎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音乐教室墙壁安装消音棉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吹笛子时,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手指振动产生的
D.宇航员在空间站核心舱内能直接对话是因为舱内有气体
5.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歌,是因为(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6.“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7.下列现象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水中“月” B.空中“桥” C.池中“鱼” D.墙上“兔”
8.如图,农户在果树下铺上银色地膜,使果实能接收到更多的光照,促进果实着色,提高品质。这主要利用了银色地膜对光的(  )
A.反射 B.折射 C.色散 D.直线传播
9.解锁城市灯火,感受巴蜀风情。今年“五一”假期,成都“锦江花月夜”主题活动中,7米高的巨型花灯“花花”浮在水面上,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们看到水面上的“花花”,是因为光发生了镜面反射
B.水中的鱼看到水面上的“花花”,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C.“花花”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花花”在水中倒影的高度大于7米
10.每年5-6月,某地“转转花”竞相绽放,游客们纷纷用手机拍下这美丽的景象。关于此景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游客能看到美丽的“转转花”,说明“转转花”是光源
B.“转转花”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用于拍摄“转转花”的手机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D.在拍摄时,“转转花”需位于手机镜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11.如图,铅笔斜插在水中,看见水中的铅笔向上弯折,解释这一现象的光路是( )
A.B.C.D.
12.阳光照射到杭州西湖平静的水中时发生折射,从太阳升起到落山的过程中,折射角(  )
A.一直减小 B.一直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13.如图自动水龙头,使用时只需把手伸到水龙头的下方,就会自动出水。这是因为人体能辐射出(  )
A.紫外线 B.红外线 C.红光 D.紫光
14.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按下遥控器时,我们看见遥控器上发出的红光就是红外线
B.学生不在校期间可用紫外线对教室进行定期杀菌消毒
C.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色散后,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
D.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15.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将同一蜡烛先后放在光具座的a、b、c、d四个位置,如图所示。移动光屏观察烛焰的成像情况,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蜡烛在a处时,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缩小的像
B. 蜡烛在b处时,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比在a处时大
C. 蜡烛在c处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
D. 蜡烛在d处时,眼睛应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像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6.2025年5月20日,我国大型音乐舞蹈《编钟乐舞》在法国巴黎上演。美妙的编钟乐声是由编钟
产生的,观众能分辨数十种伴奏古乐器演奏的声音。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声的 不同。
17.为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小舟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1)如图所示,用小植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叫作“共振” 这一现象可以验证   可以传声(选填“音义”、 “小槌”、 “乒乓球”或“空气”);
(2)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抖的喜叉产生的声波也会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模型
18.图甲是医生通过平面镜观察患者口腔的情景。图乙示意图中,EF为平面镜,B点为医生眼睛所在位置,A'表示医生通过平面镜看到患处A的像点,O点为入射点,OB为反射光线。请在图乙中完成作图∶①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A的位置;②画出入射光线AO。(保留作图痕迹)
19.小明和小华利用茶色玻璃板、刻度尺、白纸、两个相同的电子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如图甲,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玻璃板 放置在纸上;
(2)在玻璃板前放上电子蜡烛A,闭合开关使其发光,再将电子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调整B的位置使其与A的像 ,在纸上分别记录A、B的位置;
(3)多次改变A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在探究像到镜面距离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时,下列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4)完成探究后,小明和小华利用左右两侧面开孔的正方体纸盒、茶色玻璃板和发光小灯制作了一个“魔盒”,如图乙所示,两人都可以通过孔看到对方,但只有小明能看到魔盒中发光小灯在他正前方成的像,则纸盒中玻璃板可沿 方向放置,且发光小灯应贴在纸盒内 处。(注意两空对应关系,同时答对得分,写出一种做法即可)
20.万里无云的晴天时,我们看到天空是蓝色的,现已知以下信息:
①光是一种电磁波,不同色光的频率如下表所示:
红色 橙色 黄色 绿色 青色 蓝色 紫色
384-482THz 482-503THz 503-520THz 520-610THz 620-659THz 610-659THz 659-769THz
②光的频率越高,经氮气、氧气分子散射的程度越大,向各个方向发散;
③太阳光在空气中主要通过氮气、氧气分子散射;
④“靛”是蓝紫或深蓝,晴天时,相较于紫色光,人眼更容易感受到蓝色光。
(1)频率为450THz的光 (选填“属于”、“不属于”)三原色光;
(2)结合以上信息,请解释“晴天时,人看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

21.小科同学学习了“光的折射”后,查阅资料发现:当光线以同一角度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水中的偏折程度与水的温度有关:水的温度越高,光线的偏折程度越大。为验证这一理论,小科开展以下探究。
①将带有一条狭缝的黑纸贴在玻璃水槽的一侧,在水槽底部放一张白纸ABCD记录亮线的位置。在白纸上标注狭缝的位置为O。将一束平行光线以一定角度α从狭缝射入时会在水槽壁上留下一条亮线,在白纸上标注亮线位置为E。
②在水槽中加入适量20℃的水,在白纸上标注亮线位置为M,撤去光线,清空水槽。
③ ▲ ,重复实验,在白纸上标注亮线的位置为N。
④实验结束后,取出水槽底部白纸ABCD,分别将水温20℃、60℃时测得的亮线位置标记汇总,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的设计方案中通过比较 比较光线的偏折程度。
(2)请将步骤③补充完整: 。
(3)实验中小明发现亮线位置过于靠近,不便观察,请写出一种能改进这一不足的方法 。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22.下表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读表回答问题。
序号 介质 温度/℃ 速度/ 米 秒-1
A 空气 0 331
B 空气 15 340
C 空气 20 344
D 水 0 1450
E 铁 0 4900
(1)通过比较  (填序号), 可得出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通过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小明和小刚利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钢管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明将一只耳朵紧贴在钢管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一下,则小明会听到   声敲打声。
23.小明积极响应学校规范仪容仪表的号召。有一次当他面镜时,他发现自己的像“变大”了,于是他提出: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他用图甲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用一支外形与A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 ;
(2)实验中他测得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为12cm,则蜡烛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为 cm;
(3)他做完平面镜成像实验后,找来白色硬纸板、量角器和激光笔等,用这个实验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完成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图丙是其实验过程中的一条入射光线,请你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图丙中做出反射光线 ;(保留作图痕迹)
(4)细心的小明发现用玻璃板做实验有一个不足:反射光的亮度明显比入射光暗了许多,这是因为光斜射到玻璃板上发生反射的同时也发生了 。
2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如图所示,某次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_____就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工作的。
(2)若想模拟近视眼成像情况,可以更换焦距更___________的凸透镜进行实验。
四、综合题(共3小题,25小题6分,26、27小题各8分,共22分)
25.为保护听力,我们可以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方面控制噪声。射击运动员训练时戴耳罩是从声音的 方面进行控制;图书馆中规定不能大声喧哗是从声音的 方面进行控制;家庭窗户安装真空双层玻璃是从声音的 方面进行控制。
26.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
(1)已知感应器从发出信号到接受信号的时间越长,精准度越高。设计者采用超声波感应器而不采用红外线感应器的理由是: 。
(2)在月球上能否使用这种身高测量仪?为什么? 。
(3)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3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
(4)某同学提出改进意见,把感应器和测高台的竖杆设计成5m高可以自动伸缩调节的竖杆,这种设计有何优点? (至少写出两点)。
27.小明用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小明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下列操作最合理的是______。
(2)实验前,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光屏和透镜三者的中心在__________。
(3)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在图乙所示的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图中未画出),此时像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以下方法中可以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的是______(选填序号)。
A.交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
B.把凸透镜移到30 cm刻度线处
C.光屏位置不动,换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后,蜡烛向左移动
(4)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蜡烛燃烧逐渐变短,像会出现在光屏的______方,为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合理的操作是将蜡烛向______移动或将凸透镜向______移动。(均选填“上”或“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10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