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课件(共28张PPT) 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课件(共28张PPT) 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必修1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一节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
“基石”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
苏 教 版 | 选 择 性 必 修 1
01
02
了解并阐述科学家发现细胞和建立细胞学说的过程。
理解细胞学说的内涵和建立的意义。
了解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掌握用显微镜观察组织细胞的方法和技能。
03
04
1.地球上已知的200多万种动植物,这些复杂的生物体都是由什么构成的?
2.“细胞”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胡克
细胞
【资料1】 1604年,荷兰人詹森(Z. Jansen)把两块凸透镜安装在一个适当长度的长管两端,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这台显微镜能将物体放大10~30倍,可以观察一些小昆虫的整体形态,又被称为“跳蚤镜”。但詹森的发明并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
绝大部分动植物细胞的直径都不足100μm,是人类肉眼无法看到的。在显微技术发明之前,人类对细胞这个微观的生命世界一无所知。
谁揭开了微观生物世界的神秘面纱?
积极思维:
罗伯特·虎克(Robert Hooke,1635年7月18日-1703年3月3日),英国博物学家,发明家
【资料2】 半个多世纪后,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R. Hooke)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达到了40~140倍。1665年,他在观察软木切片后写道:“能非常清楚地看到软木片充满了空洞,是一个多孔的结构,形如蜂房……”软木片中除了围绕空洞的四壁之外,几乎什么物质都没有,他就把发现的这种“小空洞”命名“cell”——细胞,并把观察结果发表在《显微图谱》一书中。
死细胞的细胞壁
【资料3】 1674年,荷兰生物学家
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 )用自己制作的放大倍数近300倍的显微镜,观察了池塘水中的原生生物、牙垢中的细菌、鲑鱼的红细胞以及人和哺乳动物的精子等。成为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的人。
列文虎克制造
的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
(显微结构)
电子显微镜
(亚显微结构)
一、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
边做边学
1. 光学显微镜
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的高倍镜
指出如图所示光学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和功能。
边做边学
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的高倍镜
粗准焦螺旋(调节焦距)
细准焦螺旋(调节焦距)
镜臂(提握显微镜)
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
载物台(放置和固定玻片标本)
镜柱(支持镜身)
(放大物象)目镜
(连接目镜和物镜)镜筒
(调换物镜)转换器
(放大物象)物镜
(光线通过)通光孔
(使光线射入物镜)反光镜
(稳定镜身)镜座
(调节光线强弱)遮光器
边做边学
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的高倍镜
讨论:怎样正确使用高倍镜观察玻片标本?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
◆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不升高镜筒)
◆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1)目镜、物镜
A
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
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
目镜
物镜(有螺纹)
B
视野
C
物镜与玻片间的距离
高倍镜距离近
低倍镜距离远

物像大小 视野亮度 细胞数 视野范围
低倍镜
高倍镜








(2)成像特点
① 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像。
②玻片与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
q
b
实际
看到
物象偏左下方
结论:物像偏什么方向,玻片向什么方向移动。
(3)污点判断:
不动 可能在物镜上
移动装片


在装片上
不动
转动目镜
动 在目镜上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的宽度或长度的倍数,而不是面积或体积的放大倍数)

视野中一排细胞:细胞数目=原来细胞数目÷扩大倍数

视野中铺满细胞:细胞数目=原来细胞数目÷扩大倍数的平方
(4)放大倍数问题
2.电子显微镜

以电子波作为光源,电磁场作透镜,利用电子散射过程产生的信号进行显微成像的大型仪器设备。
电子显微镜:
亚显微结构,或者病毒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适合观察细胞内部的超微结构
适合观察细胞等样品表面形态和结构
二、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发展过程
显微镜的发展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时间 人物 事件
1665年
1675年左右
1830年前后
1838年
1839年
1858年
罗伯特 胡克
观察木栓组织,发现并命名为“细胞”
列文虎克
观察到原生动物、精子、细菌
布朗
发现植物细胞内的普遍构造“细胞核”
施莱登
指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
魏尔肖
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施旺
指出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1)建立者:
(2)主要内容:
(3)意义:
2.细胞学说内容及意义
施莱登
施旺



德国科学家施莱登、施旺
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补充: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注:不是“一切生物“,未涉及原核生物、病毒等。
“被恩格斯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拓展延伸
科学方法——归纳法
科学家是如何通过获得证据来说明动植物体由细胞构成这一结论?
1.概念: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
2.分类: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所有类型的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
部分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
结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
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法
三、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边做边学
1. 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
1.观察菠菜叶表皮细胞
(1)将载玻片擦拭干净,
在其中央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夹取菠菜叶下表
皮,将其浸入水滴并展平。
边做边学
1.观察菠菜叶表皮细胞
(3)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其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中央的水滴边缘,然后轻轻盖在菜叶下表皮上,避免产生气泡。
(4)显微镜下观察,记录。
表皮细胞
保卫细胞
(有叶绿体)
(无色,透明)
1. 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
边做边学
2.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
(2)将牙签上的刮取物涂
布于生理盐水中,盖玻片。
(1)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
(3)染色: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稀碘液,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4)显微镜下观察,记录。
注意:
除病毒外,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
2.大小与形态
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
拓展延伸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心肌细胞
心肌
心脏(器官)
大熊猫(个体)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生物圈
血液循环系统
拓展延伸
叶的表皮细胞
叶的保护组织
叶(官)
冷箭竹(个体)
竹林(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生物圈
植物的生命系统没有系统这一层。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C
D
1、下列有关显微镜的使用正确的是( )
A、观察细胞时,直接转换转换器到高倍镜观察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放大的是被观察物体的表面积
C、在高倍镜下观察时,应使用粗准焦螺旋使得物象更加清晰
D、从低倍镜转换至高倍镜观察时应遵循找-移-转-调原则
2、下列有关细胞学说发现的历程中正确的是( )
A、胡克是命名细胞的科学家,他观察到活细胞
B、细胞学说的创立者是施莱登,因为他对细胞学说创立的极大贡献
C、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从而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D、布朗对细胞学说进行补充,认为细胞是由细胞分裂而来的
3.(多选)有关光学显微镜高倍镜使用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观察的标本较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B.由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时物镜碰到玻片,可能是切片标本厚度超标所致
C.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后,若视野变暗,可调节光圈大小或打开辅助光源
D.由低倍物镜转换到高倍物镜后,视野变暗,细胞变大,细胞数目变少
BC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