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湘教版(2024)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教案)基于核心素养+六字教学法设计本节内容需要 2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总第 课时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星期本节课题 第二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能够在中国地形图上识别我国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分布,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及其空间分布规律2.综合思维:分析地形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不同地形区的自然特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3.地理实践力:学会阅读和分析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地理图像,能够在地形图上进行空间定位,描述地形区的相对位置4.人地协调观:理解人类如何适应和利用不同地形条件开展生产活动,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思想,认识保护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1. 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2.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特征及分布3.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4.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1. 主要地形区的空间分布和相对位置关系2. 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及每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3. 地形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影响4. 山区面积广大的利与弊及山区经济发展途径第一课时课 题 山脉纵横交织 & 地形复杂多样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朗诵《七律·长征》片段,提出问题:"红军长征途经哪些艰难地形?为什么要绕开四川盆地而选择川西山地?" 观看图片,聆听诗歌,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历史事件和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初步感知中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预习检测 提出问题:1. 我国有哪五种基本地形类型?2. 你能说出我国一两条著名山脉的名称吗?3. 你的家乡属于哪种地形类型?有什么特点? 思考并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地形的认识 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为新课讲授做准备,同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讲授新课 一、山脉纵横交织1. 讲解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的"骨架"2. 详细讲解五种山脉走向类型及代表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秦岭、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8848.86米)3. 结合地图讲解每种走向山脉的分布规律和特点二、中华五岳1. 展示五岳图片,介绍其地理位置和特点:- 东岳泰山(山东):五岳之首,主峰玉皇顶1532.7米- 西岳华山(陕西):以险峻著称- 南岳衡山(湖南):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 北岳恒山(山西/河北):道教名山,有悬空寺- 中岳嵩山(河南):宗教文化重地,有少林寺2. 讲解五岳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三、地形复杂多样1. 讲解我国五种基本地形齐全: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2. 分析地形分布特点:东部多平原、丘陵,西部多高原、山地和盆地3. 强调山脉构成地形骨架,其他地形镶嵌其中的概念 1. 认真听讲,观察地图,理解山脉走向的分类2. 在课本和地图册上标注主要山脉的位置和走向3. 观看五岳图片,感受不同山脉的特点4. 参与课堂互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5. 尝试总结我国地形分布的基本规律 1. 通过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山脉分布的空间概念2. 结合图片和地图,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3.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4. 通过五岳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分组讨论(议课) 提出讨论主题:"如果要去登山,你会选择五岳中的哪一座?为什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巡视指导 4人一组进行讨论,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说明选择理由 通过讨论加深对五岳特点的理解,培养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学习兴趣知识拓展 介绍2020年中国与尼泊尔联合精准测量珠穆朗玛峰高度的科学意义:1. 测绘技术发展的体现2. 研究地壳运动的重要数据3.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参考4. 国家主权和科技实力的象征 认真听讲,了解珠峰测量的科学价值和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拓展学生知识面,了解地理科学前沿,培养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课堂练习 布置练习:1. 在中国空白地图上标出主要山脉2. 填写山脉走向类型及其代表山脉的表格3. 五岳名称与所在省份连线题 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遇到困难可请教老师或同学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测学习效果,培养地理实践能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1. 我国山脉的五种走向及代表山脉2. 中华五岳的名称、位置和特点3.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参与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形成系统认知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一、山脉纵横交织1.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秦岭、南岭2.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3.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4.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5.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8848.86米)二、中华五岳:泰山(东)、华山(西)、衡山(南)、恒山(北)、嵩山(中)三、地形复杂多样1. 五种地形齐全: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2. 分布特点:东部多平原丘陵,西部多高原山地3. 山脉构成地形骨架,其他地形镶嵌其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长征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农村学生,需要更加注重读图指导和空间概念的建立。山脉走向和分布是难点,需要设计更多直观的教具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五岳部分学生兴趣较高,可以借此拓展中国山水文化。下节课需要准备更多图片和实物示例,帮助学生理解高原、盆地和平原的特征。第二课时课 题 四大盆地与三大平原 & 地势西高东低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地形图,复习上节课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有哪些著名的高原和盆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展示四川盆地卫星影像和东南丘陵景观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差异 观察地形图,回忆上节课内容,尝试回答教师问题,比较不同地形的特点 温故知新,通过对比不同地形景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准备预习检测 提出问题:1. 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哪四大盆地?2. 你能说出我国三大平原的名称吗?3. 我国地势总体有什么特点? 思考并回答问题,分享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问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基本地形区分布的掌握程度,为新课讲授提供依据讲授新课 一、四大高原1. 青藏高原:世界最高高原,"世界屋脊",海拔4000米以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2. 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海拔1000-1500米,开阔坦荡,草原广布3. 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区域,海拔800-3000米,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4. 云贵高原:地形崎岖,石灰岩广布,海拔1000-2000米,多坝子(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二、四大盆地1.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内陆盆地,中有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绿洲,油气资源丰富2. 准噶尔盆地:不规则三角形,东高西低,中部有沙漠,西北部降水较多,牧场广阔3.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盆地(2600-3000米),气候干旱,矿产资源丰富,称"聚宝盆"4. 四川盆地:紫红色砂页岩广布,称"红色盆地",气候暖湿,土壤肥沃,物产丰饶补充: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东段),艾丁湖底海拔-154.31米,是我国陆地最低点三、三大平原1. 东北平原:我国最大平原,黑土广布,土壤肥沃,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2. 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海拔多在50米以下3.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田连片,称"鱼米之乡"补充:成都平原(四川盆地西部,有都江堰灌溉工程)、河套平原等小型平原四、主要丘陵1. 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自北向南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2. 东南丘陵特点: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我国水稻和油菜主要种植区之一;盛产荔枝、龙眼、柑橘等水果;森林覆盖率高,资源丰富五、地势西高东低1. 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2. 三级阶梯:-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级阶梯:海拔1000-2000米的高原和盆地- 第三级阶梯:东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和丘陵为主3. 地势特征的影响:- 影响气候: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影响河流:使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 影响交通:沟通东西交通,加强沿海与内地联系- 影响能源: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六、山区面积广大1. 概念:山地、丘陵和崎岖高原统称为山区2. 面积占比: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33. 山区发展的利弊:- 不利: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有利:农业多种经营、生态旅游、水能、林业资源丰富4. 案例:矮寨大桥(湖南)——山区交通建设的奇迹5. 案例:"悬崖村"(四川凉山)——山区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挑战 1. 认真听讲,观察地图和图片,理解各地形区的特点2. 在课本和地图册上标注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和范围3. 比较不同地形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点4. 理解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影响5. 思考山区发展的优势和挑战6. 参与课堂互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1. 通过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建立主要地形区的空间概念2. 结合图片和案例,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3.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4.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5. 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组讨论(议课) 提出讨论主题:"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是利还是弊?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山区资源?"结合"悬崖村"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巡视指导 6人一组进行讨论,结合案例和课本内容,讨论山区发展的优势和挑战,提出发展建议,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人地协调观,理解山区发展的复杂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拓展 介绍中国地形之最:1.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86米)2. 世界最高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3. 我国最大平原:东北平原4. 我国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5. 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6. 我国陆地最低点:吐鲁番盆地艾丁湖(-154.31米)展示矮寨大桥图片,讲解我国山区交通建设成就 认真听讲,了解中国地形之最,感受祖国山河壮丽,增强民族自豪感 拓展学生知识面,了解中国地形极端特征,培养爱国情怀和地理兴趣课堂练习 布置练习:1. 填图练习:在中国空白地图上填注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名称2. 填表练习:完成山脉两侧地形区的表格(如大兴安岭西侧和东侧分别是什么地形区)3. 分析题:结合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分析地势特征对河流流向和气候的影响4. 案例讨论:简要分析"悬崖村"脱贫为什么选择修建钢梯和移民下山而不是修建盘山公路 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遇到困难可请教老师或同学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测学习效果,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1.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特征及分布2.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分布的特点及影响3. 山区面积广大的利弊及发展途径 参与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形成系统认知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第二课时)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雪山连绵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草原广布黄土高原:黄土广布,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四、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最大内陆盆地,中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不规则三角形,牧场广阔柴达木盆地:"聚宝盆",矿产资源丰富四川盆地:"红色盆地","天府之国"五、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面积最大,黑土广布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冲积形成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河网密布六、地势西高东低1. 三级阶梯:青藏高原→高原盆地→平原丘陵2. 影响:气候、河流、交通、水能七、山区面积广大(占2/3)利弊:交通不便 vs 资源丰富发展: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需要合理分配时间。对于农村学生,地形区的空间分布是难点,需要多用地图和直观教具。通过"悬崖村"案例,学生能够理解山区发展的实际困难,培养了人地协调观。下节课需要设计更多读图练习和填图活动,加强空间定位能力。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需要设计分层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有所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