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湘教版(2024)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教案)基于核心素养+六字教学法设计本节内容需要 1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总第 课时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星期本节课题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核心素养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分布特点,理解不同区域土地资源的差异性和因地制宜利用原则。2.综合思维:分析我国土地资源"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理解土地利用与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3.地理实践力:通过读图分析、数据计算、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4.人地协调观:树立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区域差异 "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及其影响 理解我国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的矛盾 分析不同区域土地资源质量差异的原因 树立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观念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 1. 展示四幅图片(农田、森林、草原、城市)2.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这些图片分别展示了什么类型的土地?- 我们家乡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不同的土地分别有什么用途?3. 引出课题:"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资源..." 1. 观察图片,识别不同土地类型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3. 联系家乡实际,分享所见所闻 通过直观图片和贴近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预习检测(5分钟) 1. 提出预习检测问题:- 我国陆地总面积约多少?居世界第几位?- 我国土地资源有哪些主要类型?- 什么是"人多地少"?2.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1. 回忆预习内容,回答问题2. 倾听同学回答,补充自己的理解3. 纠正错误认知,完善知识结构 检测学生预习效果,了解学情,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同时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讲授新课(25分钟) 1. 人多地少 - 详细讲解: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但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 分析图3-5数据:比较中、美、印、俄四国的土地和耕地情况- 引导学生计算并思考:为什么我国耕地面积少于美国? 2. 类型齐全 - 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类型:耕地、林地、草地等- 提供最新数据(2022年): 耕地1.28亿公顷(13.3%) 林地2.84亿公顷(29.6%) 草地2.64亿公顷- 展示图3-7,讲解难以利用的土地分布 3. 区域差异明显 - 分析耕地分布:东部季风区平原、盆地(图3-8)- 分析林地分布:东北、西南山区(图3-9)- 分析草地分布:北部、西部内陆(图3-10)- 讲解三大区域差异: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区、青藏高原区 4. 珍惜和合理利用 - 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及保护措施- 介绍草地退化问题及保护策略- 阐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国策 1.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2. 观察地图,理解分布规律3. 参与数据计算和分析4. 回答教师提问,参与互动5. 对比家乡情况,理解区域差异 通过详细讲解、地图分析和数据计算,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分布及利用状况,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分组讨论(议课, 10分钟) 1. 提出讨论主题:在干旱地区,是种树好还是种草好?2. 提供背景知识:乔木耗水量远大于灌木和草本植物3. 分组指导:每组4-5人,选组长记录和汇报4. 巡视指导,及时解答疑问5. 引导总结:因地制宜是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1. 分组讨论,表达观点2. 记录讨论要点,形成小组意见3.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4. 倾听其他组观点,完善自己的认识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交流的能力,深化对因地制宜原则的理解,提升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知识拓展(5分钟) 1. 介绍圩田概念:沿江、濒海或滨湖地区筑堤围垦而成的农田2. 引导讨论:- 圩田对当地农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退圩还湖"生态政策的原因和意义3. 总结:土地利用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课堂练习(10分钟) 1. 地区与土地利用类型连线题: 内蒙古高原—草地;长江中下游平原—耕地;大兴安岭—林地2. 计算题:根据图3-6数据,计算我国人均草地、林地面积相对于世界人均数的百分比 (草地:0.19÷0.42×100%≈45%;林地:0.20÷0.60×100%≈33%)3. 简答题:为什么说"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4. 思考题: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为保护土地资源做些什么?课堂小结(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1.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类型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少2. 土地资源分布的区域差异:东部以耕地、林地为主,西部以草地、荒漠为主3. 土地利用原则:因地制宜,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4. 保护措施: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防止草地退化,退耕还林还草强调: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如果不合理利用,也可能变成非可再生资源。板书设计 中国的土地资源一、人多地少(基本国情)二、类型齐全(耕地、林地、草地)三、区域差异明显 - 耕地:东部季风区 - 林地:东北、西南山区 - 草地:北部、西部内陆四、珍惜和合理利用 - 18亿亩耕地红线 - 因地制宜原则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图片、数据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分布规律。针对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教学中应注意:1. 多用直观的图片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2. 设计简单明了的计算题和连线题,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3. 结合当地实际,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土地利用方式,理论联系实际4. 对于难点内容如"人均耕地面积"的计算和比较,需要逐步引导,耐心讲解今后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乡土案例,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的土地利用情况,绘制简单的土地利用图,增强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