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教材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第一单元 过好节假日第 1 课 假期有收获第 2 课 教师节快乐第 3 课 团团圆圆过中秋第 4 课 欢欢喜喜庆国庆单元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通过了解国庆节、传统节日等,增强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道德修养:学会尊重师长、体谅他人,培养感恩与责任意识。文化自信: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全人格:学会合理规划时间,体会亲情与集体情感,形成积极生活态度。第 1 课 假期有收获课时目标学会制定简单的假期计划,培养时间管理能力。分享假期收获,体会 “有计划、有收获” 的快乐。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合理规划假期的意义。难点: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可行的计划。教学准备材料:暑假计划单模板、学生假期照片或作品。多媒体:教材中 “假期安排” 情境图。教学过程情境导入(5 分钟)展示教材中 “放假第 1 天” 到 “开学前 3 天” 的情境图,提问:“这些同学的假期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种安排?”引导学生发现 “有计划” 与 “无计划” 的区别。探究活动:我的假期计划(15 分钟)小组讨论:“假期里可以做哪些有意义的事?”(如学习、运动、做家务、探亲等)学生填写 “假期计划单”,教师巡回指导,鼓励结合自身兴趣(如 “每天阅读 30 分钟”“学会一项技能”)。实践分享:假期收获会(15 分钟)学生展示假期作品(如绘画、手工作品)或分享故事(如 “我学会了游泳”)。总结:“有计划的假期能让我们收获更多快乐和成长。”拓展延伸(5 分钟)布置任务:“为即将到来的周末制定一个小计划,下周分享执行情况。”板书设计假期有收获→ 有计划:学习、玩耍、休息→ 有收获:技能、快乐、成长第 2 课 教师节快乐课时目标知道 9 月 10 日是教师节,理解尊师重教的传统。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老师表达感谢。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老师的辛苦,萌发尊敬之情。难点: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爱。教学准备材料:彩纸、画笔(用于制作贺卡)。多媒体:老师工作的照片(备课、批改作业、家访等)。教学过程故事导入(5 分钟)讲述 “习近平爷爷慰问教师” 的故事,提问:“为什么要尊敬老师?”探究活动:老师的一天(10 分钟)展示老师工作的照片,小组讨论:“老师除了上课,还要做哪些事?”情景模拟:“如果老师生病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如主动帮老师拿作业本)实践体验:爱的表达(15 分钟)制作 “感恩贺卡”,写下想对老师说的话(如 “老师辛苦了!”)。讨论:“平时怎样做能让老师开心?”(如认真听讲、主动问好)总结升华(5 分钟)齐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引导学生明白:“尊敬老师要体现在日常小事中。”板书设计教师节快乐→ 9月10日 尊师重教→ 爱老师:问好、认真学习、做小帮手第 3 课 团团圆圆过中秋课时目标了解中秋节的习俗(赏月、吃月饼等),理解 “团圆” 的意义。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尊重民族习俗。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中秋节的团圆氛围。难点:理解 “思念” 也是节日的一部分。教学准备材料:月饼(或模型)、灯笼手工材料。多媒体:中秋习俗视频(赏灯、猜谜)、古诗《静夜思》动画。教学过程情境导入(5 分钟)展示月饼和灯笼,提问:“看到这些,你想到哪个节日?” 引出中秋节。探究活动:中秋习俗会(10 分钟)小组分享:“你家怎么过中秋?”(如吃月饼、看月亮)观看视频,补充各地习俗(如海外华人舞龙),提问:“为什么大家都要团圆?”文化体验:诗意中秋(15 分钟)学唱古诗《静夜思》,讨论:“李白为什么‘低头思故乡’?”手工制作灯笼,写上祝福(如 “祝爷爷奶奶健康”)。拓展延伸(5 分钟)介绍重阳节(敬老),引导学生:“下个节日,为家人做一件事吧!”板书设计团团圆圆过中秋→ 习俗:赏月、吃月饼、猜谜→ 味道:团圆、思念第 4 课 欢欢喜喜庆国庆课时目标知道 10 月 1 日是国庆节,了解新中国的诞生史。萌发爱国情感,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国庆节的意义,致敬英雄。难点: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的爱。教学准备材料:国旗图片、彩笔。多媒体:开国大典视频片段、烈士纪念日献花篮图片。教学过程视频导入(5 分钟)播放开国大典片段,提问:“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主席说了什么?” 引出国庆节。探究活动:祖国的生日(10 分钟)讲解:“国庆节是祖国妈妈的生日,我们为什么要庆祝?”展示烈士纪念日图片,讨论:“为什么要纪念烈士?”(如 “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实践表达:祝福祖国(15 分钟)小组合作:绘制 “祝福祖国” 海报(如写标语 “我爱中国”、画天安门)。齐唱国歌,提问:“作为小学生,怎样为祖国添光彩?”(如好好学习、爱护国旗)总结升华(5 分钟)展示各族人民庆祝国庆的图片,引导学生:“我们都爱祖国,要让她更强大。”板书设计欢欢喜喜庆国庆→ 10月1日 新中国生日→ 爱祖国:致敬英雄、好好学习、祝福祖国第二单元 我爱我们班第 5 课 这是我们班第 6 课 班级生活有规则第 7 课 我是班级值日生第 8 课 我为班级作贡献单元核心素养目标道德修养:培养集体意识与责任担当,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健全人格:在班级生活中体会合作与互助的快乐,增强归属感。责任意识: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为班级贡献力量。第 5 课 这是我们班课时目标感受班级生活的快乐,认识到班级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分享班级中的互助故事,体会同学间的友爱。教学重难点重点:感知班级生活的多样性与温暖。难点:理解 “集体” 的意义,萌发对班级的热爱。教学准备材料:班级活动照片(如一起做手工、包粽子等)、“班级故事卡” 模板。多媒体:教材中 “班级生活场景” 插图。教学过程情境导入(5 分钟)展示班级活动照片,提问:“这些照片记录了我们班的哪些故事?”引导学生回忆:“和同学们一起做过最开心的事是什么?”探究活动:班级大家庭(15 分钟)小组讨论:“我们班像一个大家庭,老师和同学都做过哪些让你温暖的事?”(参考教材中 “手工小组为同学做生日贴画” 的例子)完成 “班级故事卡”:写下或画出一件班级里的互助事件(如 “同桌帮我讲解难题”)。分享交流:为班级点赞(15 分钟)学生上台分享 “班级故事卡”,教师总结:“不管是一起学习还是游戏,我们都是团结的一家人。”讨论:“怎样让我们班更像一个温暖的家?”(如主动关心同学、互相帮助)总结延伸(5 分钟)齐唱班级歌(或自编口号),鼓励学生:“每天为班级做一件小事,让我们的家更美好。”板书设计plaintext这是我们班→ 大家庭:一起学习、游戏、互助→ 爱班级:关心同学、团结友爱第 6 课 班级生活有规则课时目标发现班级中的文明行为与不文明现象,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参与制定班级规则,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规则对班级生活的意义。难点:主动遵守并维护班级规则。教学准备材料:“班级规则树” 展板、便签纸(用于写规则建议)。多媒体:教材中 “文明棋” 游戏规则示意图。教学过程情境导入(5 分钟)展示教材中 “课堂纪律好” 和 “绳子打到人” 的对比情境,提问:“哪种场景让班级更有序?为什么?”探究活动:班级放大镜(10 分钟)小组合作:列举班级中 “讲文明、守规则” 的现象(如 “主动问好”)和 “需要改进” 的现象(如 “走廊打闹”)。讨论:“没有规则的班级会变成什么样?”(如混乱、不开心)实践活动:制定班级约定(15 分钟)参考教材中 “各小组提建议” 的方式,学生在便签上写下一条班级规则建议(如 “自习课不说话”“按时交作业”)。张贴便签到 “班级规则树”,投票选出 3 条最需要遵守的规则,作为班级共同约定。游戏体验:文明棋(5 分钟)简化教材中的 “文明棋” 游戏:如 “主动打扫卫生进 2 格”“吵架退 1 格”,体验规则的作用。板书设计班级生活有规则→ 找现象:文明行为vs不文明行为→ 定约定:共同商量、一起遵守第 7 课 我是班级值日生课时目标明确值日生的职责(如打扫卫生、开窗通风等),学会负责任地完成任务。体会值日生的辛苦,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值日生的基本任务与方法。难点:克服值日中的困难,坚持认真负责。教学准备材料:值日生工作清单(擦黑板、扫地等)、清洁工具。多媒体:教材中 “值日生做法对比” 插图(如 “认真扫地” vs “指挥别人”)。教学过程情境导入(5 分钟)展示教材中值日生工作的场景,提问:“值日生为班级做了哪些事?如果没人值日,教室会变成什么样?”探究活动:值日生的任务(10 分钟)小组讨论:“作为值日生,需要完成哪些工作?怎样才能做好?”(结合教材中 “提前到教室通风”“把地扫干净” 等例子)角色扮演:模拟 “擦黑板”“整理图书角” 等任务,互相评价 “做得好不好”。实践体验:我当值日生(15 分钟)分组进行 “迷你值日”:每组负责一个小任务(如擦讲台、摆桌椅),限时 5 分钟。分享感受:“值日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参考教材中 “够不着黑板” 等问题的解决思路)总结延伸(5 分钟)表扬 “优秀值日生”,强调:“认真值日是爱班级的表现,我们要感谢每天为班级服务的同学。”板书设计我是班级值日生→ 做什么:打扫、通风、服务同学→ 怎么做:认真、负责、互相帮助第 8 课 我为班级作贡献课时目标理解 “个人与班级” 的关系,知道每个人都能为班级添光彩。主动发现并参与班级事务,培养集体荣誉感。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 “小事也能为班级作贡献”。难点:在日常中主动为班级付出。教学准备材料:“班级光彩树” 展板、彩色叶片贴纸(用于记录贡献)。多媒体:教材中 “运动会为班级出力” 的例子。教学过程情境导入(5 分钟)朗读教材中 “班级是大树,我们是叶子” 的比喻,提问:“叶子怎样让大树更茂盛?我们怎样让班级更棒?”探究活动:班级贡献榜(15 分钟)小组 brainstorm:“为班级作贡献可以做哪些事?”(结合教材中 “搬运组”“啦啦队” 等例子,如 “帮同学拿水杯”“保持座位整洁”)学生在叶片贴纸上写下自己能做的事,贴到 “班级光彩树” 上。实践讨论:遇到困难怎么办(10 分钟)展示教材中 “想参加啦啦队但人够了” 的情境,讨论:“这时可以为班级做些什么?”(如 “为队员加油”“帮忙递水”)总结:“不管能不能参加比赛,用心为班级做事就是贡献。”总结升华(5 分钟)齐说口号:“班级是我家,贡献靠大家!” 鼓励学生每天做一件 “为班级添光彩” 的事,每周更新 “光彩树”。板书设计我为班级作贡献→ 小事做起:打扫、加油、帮助同学→ 共同成长:班级更好,我们更快乐第三单元 我的家乡美第 9 课 我爱家乡山和水第 10 课 家乡物产养育我第 11 课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 12 课 家乡新变化单元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家乡的自然与人文之美,认同家乡文化,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责任意识:了解家乡人与物的关联,尊重家乡人的劳动,萌发建设家乡的意识。健全人格:在认识家乡的过程中,培养观察与表达能力,学会珍惜家乡资源与传统。第 9 课 我爱家乡山和水课时目标介绍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发现家乡的美丽之处。分享家乡的故事或传说,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教学重难点重点:感知家乡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难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乡山水的热爱。教学准备材料:学生家乡的照片(或绘画)、“家乡美景卡” 模板。多媒体:教材中不同家乡环境的插图(草原、山脚下、黄土高坡等)、家乡故事相关图片(如古塔、竹楼)。教学过程情境导入(5 分钟)展示教材中 “我的家乡在草原上”“我的家乡在山脚下” 等场景,提问:“这些家乡有什么不一样?你的家乡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描述家乡的位置或特色(如 “我的家乡在河边,有长长的大桥”)。探究活动:家乡美景我发现(15 分钟)小组分享:展示自己带来的家乡照片或绘画,说说 “家乡最美的地方是哪里”(参考教材中 “500 岁的古塔”“壮观的桥”“门前的小池塘” 等例子)。讨论:“这些美丽的地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如快乐、方便、美好的回忆)。文化体验:家乡的故事(15 分钟)讲述教材中 “帕雅建造竹楼” 的传说,提问:“这个故事和家乡的建筑有什么关系?”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家乡故事(如路名的来历、老物件的传说),填写 “家乡美景卡” 记录故事要点。总结延伸(5 分钟)齐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 鼓励学生周末和家人一起 “打卡” 家乡的一处美景,下周分享感受。板书设计我爱家乡山和水→ 家乡在哪里:草原、山脚、河边……→ 家乡的美:美景(塔、桥、池塘)、故事(竹楼、路名)第 10 课 家乡物产养育我课时目标认识家乡的特色物产,了解物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体会家乡物产背后的劳动付出,懂得珍惜资源。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家乡的代表性物产及其价值。难点:理解 “千人糕” 所体现的劳动协作,尊重劳动者。教学准备材料:家乡物产实物(或图片)、“物产调查单”(记录物产名称、来源、用途)。多媒体:教材中 “家乡物产博览会” 场景、“千人糕” 儿歌动画。教学过程情境导入(5 分钟)展示家乡物产(如莲藕、木雕、年画等),提问:“这些东西来自哪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们吗?” 引出 “家乡物产” 主题。探究活动:家乡物产博览会(15 分钟)分组完成 “物产调查单”:记录餐桌上、商场里的家乡物产(参考教材中 “鱼满筐、虾满萝”“新鲜的莲子” 等例子)。小组派代表介绍:“我最喜欢的家乡物产是什么,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如 “莲藕甜甜的,能做成菜”)。体验感悟:千人糕的故事(10 分钟)播放 “千人糕” 儿歌动画,讨论:“一块糕需要哪些人的劳动?”(播种、插秧、收割、加工等)。小结:“家乡的每一样物产,都凝聚着很多人的辛苦,我们要珍惜。”实践延伸(5 分钟)布置任务:“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道用家乡物产做的菜,体会其中的劳动乐趣。”板书设计家乡物产养育我→ 家乡有什么:吃的(莲藕、鱼虾)、用的(木雕、年画)→ 来之不易:千人糕——众人劳动的成果第 11 课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课时目标关注身边的家乡人(如邻居、劳动者),分享与他们的温暖故事。尊重家乡人的劳动与付出,学会表达感谢。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家乡人的可爱之处,体会他们带来的温暖。难点:用实际行动向家乡人表达敬意。教学准备材料:“感谢卡” 模板、彩笔。多媒体:教材中 “王阿姨理发”“张叔叔送快递”“乡亲们帮忙农忙” 等场景图。教学过程情境导入(5 分钟)展示教材中 “生活在身边的人” 插图,提问:“这些人在为我们做什么?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探究活动:家乡人的温暖故事(15 分钟)小组分享:“你和家乡人之间有什么难忘的事?”(如 “王阿姨总给我留好看的发型”“快递张叔叔冒雨送杂志”)。讨论:“如果没有这些人,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引导学生感受家乡人的重要性。实践体验:为家乡人点赞(10 分钟)介绍教材中 “修路的叔叔伯伯”“诚信模范卖菜叔叔” 等可敬的人,提问:“他们为什么值得点赞?”制作 “感谢卡”:写下想对家乡人说的话(如 “谢谢清洁工阿姨,让街道变干净”),课后送给对应的人。总结延伸(5 分钟)鼓励学生:“每天对为我们服务的家乡人说一句感谢,做一件小事表达敬意(如帮邻居拿东西)。”板书设计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身边的人:理发员、快递员、乡亲……→ 可敬之处:勤劳、诚信、热心→ 感谢他们:说谢谢、做小事第 12 课 家乡新变化课时目标发现家乡近年来的变化(如环境、设施、生活方式),感受发展的美好。了解家乡的传统技艺与文化,懂得在变化中传承传统。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家乡的新变化与传统的延续。难点:为家乡的未来提出合理建议,萌发建设意识。教学准备材料:家乡旧貌与新貌的对比照片、“家乡变化剪贴报” 材料(彩纸、胶水、剪刀)。多媒体:教材中 “改造前后的街景”“新农村”“糖画制作” 等图片。教学过程情境导入(5 分钟)展示家乡旧貌与新貌的对比照片(如土路变柏油路、旧校舍变新操场),提问:“家乡哪里不一样了?这些变化好吗?”探究活动:家乡新事多(15 分钟)小组讨论:“这几年家乡有哪些新鲜事?”(参考教材中 “村里有了读书角”“学校有了运动场”“鲜花祭拜祖先” 等例子)。合作制作 “家乡变化剪贴报”:分类粘贴 “环境变化”“生活变化”“习俗变化” 的图片或文字。文化传承:传统永流传(10 分钟)讲述教材中 “糖画技艺” 的故事,提问:“为什么有些传统不能丢?”学生分享:“家乡有哪些传统技艺或习俗(如剪纸、地方戏)需要我们传承?”展望未来(5 分钟)提问:“你希望家乡未来有什么变化?”(如 “河水更清”“道路更畅通”),学生写下自己的建议,贴成 “心愿墙”。板书设计家乡新变化→ 新在哪里:环境、设施、生活→ 不变的是:传统技艺(糖画)、习俗→ 希望:更干净、更方便、更美好第四单元 我爱我们的祖国第 13 课 美丽中国我们的家第 14 课 我们都是中国人第 15 课 红红火火中国年第 16 课 祖国,我为您自豪单元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认识国家的基本信息(全称、首都、标志等),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和热爱。文化自信:了解中华传统节日和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国家发展成就,萌发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认同 “我们都是中国人”,树立为祖国自豪的情感。第 13 课 美丽中国我们的家课时目标知道我国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识首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萌发对祖国的热爱。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的基本信息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建筑。难点:用语言或绘画表达对祖国美景的赞美。教学准备材料:中国地图、北京标志性建筑图片、“祖国美景” 绘画工具。多媒体:教材中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视频、祖国山河图片(黄河、草原、日月潭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5 分钟)展示中国地图,提问:“我们生活的国家叫什么名字?” 引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每天和太阳一同升起的国旗,代表着我们的国家。”。探究活动:首都北京之旅(15 分钟)展示教材中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图片(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故宫等),介绍:“北京是我们的首都,这些建筑见证着国家的重要时刻。”。小组讨论:“你最想去北京的哪个地方?为什么?”体验活动:画出美丽中国(15 分钟)展示祖国的壮丽河山图片(黄河、草原、日月潭等),结合教材内容提问:“祖国有哪些美丽的地方?”。学生绘画 “我心中的美丽中国”,并分享:“我画的是______,它让我觉得祖国很美丽。”总结延伸(5 分钟)齐说:“美丽中国是我们的家,我们要爱护它。” 布置任务:“和家人一起找一张祖国美景的照片,下次课分享。”板书设计美丽中国我们的家→ 我们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首都北京:天安门、人民大会堂→ 祖国美景:黄河、草原、日月潭第 14 课 我们都是中国人课时目标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是一家人,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国旗、国歌、国徽等国家标志,了解其象征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 “我们都是中国人” 的含义,认识国家标志。难点:体会多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尊重国家标志。教学准备材料:国旗、国徽图片,各民族服饰图片,“国家标志” 卡片。多媒体:教材中各民族同学共同学习的场景图、国歌音频。教学过程情境导入(5 分钟)展示各民族服饰图片,结合教材内容提问:“这些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有一个共同的家,你知道是哪里吗?” 引出 “中国”。小结:“不管是哪个民族,生活在哪个地方,我们都是中国人。”。探究活动:国家的标志(15 分钟)出示 “国家标志” 卡片(国旗、国歌、国徽),介绍:“这些是我们国家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播放国歌音频,提问:“听到国歌时,我们应该怎么做?”(立正、敬礼)实践活动:民族团结拍手歌(10 分钟)结合教材中 “各民族同学一起学习” 的场景,编唱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各族儿女是兄弟……”。讨论:“怎样做才能体现我们是一家人?”(互相帮助、尊重习俗等)总结延伸(5 分钟)观察教材中身份证上的国徽图案,强调:“身份证是我们作为中国公民的证明,要爱护它。”。布置任务:“找找身边的国家标志(如学校的国旗),下次课分享。”板书设计我们都是中国人→ 多民族一家亲:各民族团结互助→ 国家标志: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徽第 15 课 红红火火中国年课时目标了解春节的传统习俗(年夜饭、贴春联、拜年等),知道不同民族的过年方式。感受春节的团圆氛围,理解其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春节的习俗和 “团圆” 的意义。难点:体会春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教学准备材料:春联、灯笼、窗花等春节元素实物,“我的春节故事” 记录卡。多媒体:教材中不同民族过春节的图片(如白族喝米花糖水、蒙古族献哈达)、春节灯光秀视频。教学过程情境导入(5 分钟)展示春联、灯笼等实物,提问:“看到这些,你想到哪个节日?” 引出 “春节”。朗读教材中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的童谣,感受节日氛围。探究活动:春节习俗会(15 分钟)小组分享:“你家过年会做哪些事?”(参考教材中 “年夜饭”“拜年”“贴春联” 等例子)。展示不同民族过春节的图片,提问:“他们的过年方式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如白族喝米花糖水、蒙古族献哈达)。实践体验:制作春节祝福卡(10 分钟)制作祝福卡,写下对家人的新年祝福(如 “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介绍:“春节不仅是中国的节日,还成了联合国假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总结延伸(5 分钟)讨论:“春节为什么要全家团圆?” 引导学生体会亲情与文化传承。布置任务:“和家人一起准备一件过年物品,记录下过程。”板书设计红红火火中国年→ 习俗:年夜饭、贴春联、拜年、各族特色方式→ 意义:团圆、祝福、文化传承第 16 课 祖国,我为您自豪课时目标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针灸、武术等)和现代成就(高铁、空间站等)。萌发对祖国的自豪感,树立 “为祖国骄傲” 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成就。难点:将自豪感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教学准备材料:二十四节气图、高铁和空间站图片、“我为祖国点赞” 贴纸。多媒体:教材中武术表演视频、高铁运行视频、空间站培育种子的图片。教学过程情境导入(5 分钟)展示教材中 “二十四节气” 图片,提问:“这是我国的什么文化遗产?” 引出优秀传统文化。小结:“我们的祖国有很多了不起的文化和成就,值得我们自豪。”探究活动:了不起的祖国(15 分钟)分组介绍:“传统文化组” 分享针灸、武术等(参考教材中 “针灸很神奇”“武术走向世界”);“现代成就组” 介绍高铁、空间站(如 “中国高铁又快又稳”“空间站培育种子”)。讨论:“这些成就让你有什么感受?”实践活动:我为祖国画骄傲(10 分钟)学生选择一项自己最自豪的文化或成就,画下来并贴上 “点赞” 贴纸。分享:“我画的是______,因为它让我觉得祖国很厉害。”总结升华(5 分钟)齐说:“祖国,我为您自豪!” 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贡献力量。”板书设计祖国,我为您自豪→ 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针灸、武术→ 现代成就:高铁、空间站、无人驾驶技术→ 行动:好好学习,为祖国骄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