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走近科学家 第1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走近科学家 第1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部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5 走近科学家
《探索未知世界的人》第1课时
第一课时核心素养目标及重难点
核心素养目标
├── 道德修养
│ └── 在讨论探索者的故事时,注意到他们尊重事实、追求真相的态度,知道探索和学习要说真话。(对应:诚实与求真)
├── 健全人格
│ └── 结合故事中探索者克服困难的经历,体会到坚持和勇敢的重要性,愿意在学习和生活中尝试克服一些小困难。(对应:勇敢与坚持)
└── 责任意识
└──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认识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也是一种 “探索”,初步树立 “我要学好知识” 的责任感。(对应:学习与成长的责任)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 初步建立对科学家的崇敬感,尊重他们的付出。
└── 教学难点
└── 理解科学家是探索未知世界的人,认识科研工作的辛苦。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努力和探索。让我们走近科学家,听听他们的故事。
数字人导入:
活动一: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 科学家的努力和探索
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很多科学家敢为人先、勇攀高峰。他们查阅文献资料,进行科学实验,开展实地考察等,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
结合下面的图片,谈谈在科研过程中,科学家会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科学实验室
南极科学考察队雪地车
考古挖掘现场
青藏科学考察观测站
一、科学家在做科学实验时,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这些挑战既来自实验本身,也来自外部环境,甚至是科学探索本身的未知性。
1. 实验设计时的 “想不明白” 科学实验的第一步是 “设计方案”,但很多时候,科学家一开始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比如想研究 “植物为什么向光生长”,可能一开始猜不准 “是光照的温度影响,还是光的方向影响”,假设错了,实验设计就会走弯路。就像我们想做 “纸飞机飞得远” 的实验,一开始可能不知道该调整机翼还是机身,试了好几次才找到方向。
2. 材料和工具的 “不给力” 做实验需要合适的材料、仪器,但这些往往没那么容易得到。 比如研究深海生物,需要能潜到几千米深的潜水器,设备造不出来,实验就没法做; 或者需要一种特别的化学试剂,全世界只有很少的地方能生产,很难买到; 有时候仪器还会 “调皮”—— 比如显微镜突然模糊了,天平不准了,实验就只能停下来修,耽误时间。
小结:不过,正是因为这些困难,科学家的 “坚持” 才更可贵 —— 他们会一次次调整方案、修仪器、重复实验,直到找到答案。就像我们玩拼图,找不到最后一块时会着急,但坚持找下去,总能拼出完整的图案呀!
二、南极被称为 “白色荒漠”,是地球上环境最严酷的地方之一。南极科学考察队(简称 “南极科考队”)在那里工作时,会遇到很多超乎想象的困难和挑战。
1. 冻到 “喘不过气” 的极寒 南极的平均温度是零下 50℃,最冷的时候能降到零下 89℃,比冰箱冷冻室(一般零下 18℃)冷几十倍! 队员们出门必须穿像 “棉花城堡” 一样厚的防寒服,连脸都要裹进面罩里,只露出眼睛 —— 不然皮肤暴露在外面,几分钟就会被冻得红肿、开裂,甚至冻成硬块。 连呼吸都变得困难:呼出的热气瞬间会变成小冰晶,像 “喷白雾”;如果说话太快,嘴巴里的水汽会冻在嘴唇上,一不小心就会把嘴唇粘破。 设备也会 “冻僵”:相机、电脑在外面放一会儿就会自动关机;钢笔里的墨水会冻成固体,根本写不出字;连金属工具(比如铁锹)都不能直接用手碰,否则手会被粘在上面,一拉就掉层皮。
2. 能 “掀翻房子” 的暴风雪 南极的暴风雪不是普通的大风,而是像 “被巨人追着跑” 一样可怕: 风速能达到每秒 50 米(相当于 16 级台风,比我们平时遇到的最大的风还要强 10 倍),队员们在外面走,会被风吹得站不稳,甚至像 “被推搡的小石子” 一样滚起来,必须用绳子把自己和队友绑在一起,才能慢慢挪动。 暴风雪来的时候,天空会变成白茫茫一片,能见度只有 1 米,眼前除了雪什么都看不见,很容易迷路 —— 哪怕离营地只有几百米,也可能找不到回去的路。 大风还会把地上的积雪卷到天上,形成 “雪雾”,打在脸上像小石子砸过来一样疼;如果帐篷没固定好,会被直接掀飞,连带着里面的物资一起被吹走。
3. 藏在冰下的 “陷阱” 南极大陆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但冰层下面藏着很多 “看不见的危险”: 冰裂缝是最吓人的 —— 有些裂缝宽几米、深几百米,像大地张开的 “嘴巴”,但表面可能被一层薄冰盖住,看起来和普通冰面一样。队员们必须踩着特制的 “探冰杖” 走路,每走一步都要戳一下冰面,确认安全,不然一脚踩空就会掉下去,很难救援。 冰面还会 “流动”:南极的冰盖不是固定的,会慢慢向大海移动,有时候冰面会突然裂开,或者脚下的冰突然变薄,连重型雪地车都可能陷进去。
4. “与世隔绝” 的孤独和补给难 南极离人类居住的地方太远了(从中国到南极要坐半个月的船),一旦遇到问题,很难及时得到帮助。
5. “黑白颠倒” 的日子 南极有极昼和极夜:夏天(11 月到次年 2 月)太阳一直不落下,24 小时都是白天;冬天则 24 小时都是黑夜,几个月见不到太阳。 极昼时,队员们会 “睡不好”:因为天一直亮着,身体会搞不清 “该睡觉还是该工作”,常常失眠。 极夜时,整个世界都是黑的,只有科考站的灯光亮着,外面一片寂静,连鸟叫都没有。时间长了,有人会觉得孤单、烦躁,就像 “被关在黑屋子里” 一样。
6. 科研本身的 “麻烦事” 就算克服了环境困难,做实验也不容易: 比如想钻冰取冰芯(研究南极过去的气候),钻头在零下几十度的冰里很容易卡住,有时候钻了几天,才钻进去几米,还可能因为冰太硬而断在里面。 采集的样本(比如岩石、海水)要小心翼翼保存,不能冻坏、不能污染,运回国内时,要装在特制的保温箱里,路上颠簸一两个月,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小结:虽然困难重重,但南极科考队的队员们还是坚持着 —— 因为南极藏着地球的很多秘密(比如全球变暖的线索、未知的微生物),探索这些秘密能帮我们更好地保护地球。就像我们冬天怕冷不想上学,但想到能学到新知识就会坚持一样,他们也是为了科学,勇敢面对每一个挑战呀!
三、考古挖掘被称为 “在时间的尘埃里寻宝”,但这个过程远非想象中轻松 —— 每一把铲子、每一次清理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这些挑战既来自自然环境,也来自文物本身的脆弱,甚至还有人为因素的干扰。
1、“看天吃饭” 的自然考验 考古现场几乎全是露天作业,天气和地形往往是第一道难关。极端天气的 “突袭”:下雨是最常见的麻烦 —— 雨水会冲刷未清理的遗址,让土壤变得泥泞,可能把刚露出一角的文物(比如陶器碎片、骨头)冲散,甚至泡软木质、织物类文物(比如古代的竹简、衣物),让它们在出土前就腐烂。反过来,高温或严寒也让人头疼:在沙漠地区挖掘(比如新疆的古遗址),正午气温能超过 40℃,队员们戴着草帽、裹着长袖防晒,没多久就中暑;而在北方冬季挖掘(比如辽代墓葬),冻硬的土地像铁块,铁锹挖下去只留一个白印,只能先用火烤化表层冻土,效率极低。
2、“脆弱到碰不得” 的文物保护难题 文物在地下埋藏了几百、几千年,早已和周围的土壤、水分形成了 “平衡”,一旦被挖出,这个平衡被打破,就可能瞬间 “死亡”。
3、“防不胜防” 的人为干扰 除了自然和文物本身的问题,人为因素带来的挑战往往更棘手。 盗掘留下的 “烂摊子”:很多珍贵遗址早就被盗墓贼 “光顾” 过。盗墓者用炸药、洛阳铲乱挖,不仅偷走了最有价值的文物(比如金银器、玉器),还会破坏遗址结构 —— 比如把墓葬的墙壁打穿,让上面的土层坍塌,压碎剩下的文物;或者把不同位置的文物混在一起,让考古队员无法还原它们原本的摆放位置(比如古代器物的组合能反映当时的礼仪,被打乱后就失去了线索)。有时候,队员们挖着挖着,会发现一个盗洞,顺着下去看到的是被砸碎的陶器碎片和盗墓贼留下的矿泉水瓶,心疼又无奈。
4、“看不见的细节” 和 “跨学科的门槛” 考古不只是 “挖东西”,更要通过细节还原历史,这背后藏着很多技术挑战。
小结:尽管困难重重,考古队员们还是像 “侦探” 一样耐心对待每一寸土地 —— 因为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迹,都是古人留下的 “密码”,破解它们,才能让我们更清楚 “我们从哪里来”。就像我们拼图时会遇到找不到碎片、拼错位置的麻烦,但拼完后看到完整图案的瞬间会觉得一切值得,考古也是这样,在挑战中一点点还原历史的全貌。
四、青藏科学考察站(如昆仑站、可可西里站等)地处 “世界屋脊”,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这里的观测工作要面对的困难,既有极端环境的 “硬挑战”,也有科研本身的 “软门槛”。
1、“生命禁区” 的生存与健康挑战 青藏高原被称为 “地球第三极”,高海拔带来的低氧、低温、强辐射,是对科考人员生理的直接考验。“呼吸的挣扎”:海拔 4000 米以上,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 60% 左右。队员们哪怕只是在观测站周边行走,都可能感到胸闷、头疼、心跳加速(高原反应),严重时会引发肺水肿、脑水肿,威胁生命。
2、“极端天气” 对观测的 “中断式打击” 青藏高原的天气像 “小孩的脸”,前一秒可能晴空万里,下一秒就可能遭遇暴风雪、冰雹或强风,直接干扰观测设备和数据采集。
3、“与世隔绝” 的物资与技术难题 青藏高原很多观测站远离城市(最近的县城可能也在几百公里外),物资运输、设备维护、数据传输都面临 “孤岛式” 挑战。
4、“与自然共生” 的生态保护难题 青藏高原是亚洲水塔、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科考观测必须在 “获取数据” 和 “保护生态” 之间找到平衡,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
小结:尽管困难重重,青藏科考队员们依然年复一年地坚守在观测站:他们顶着高原反应记录冰川退缩的速度,冒着暴风雪维护气象设备,在信号中断时用手写日志备份数据…… 因为他们知道,这些观测数据关系到全球气候变化、亚洲水安全、生态保护的关键答案。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在极端环境中扎根绽放,科考队员们用坚持和智慧,一点点揭开青藏高原的奥秘,也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纯净与平衡。
活动二:科学家的心声
做研究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科学家乐些不疲、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让我们来听听科学家的想法。
尽管科学研究十分辛苦,但科技创新能促进全人类进步。这是一项很有成就感的事业!
大自然是一个充满未知的神奇世界,吸引着我不断探索其中的奥秘,我很享受发现奥秘的过程!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失败,但成功时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我逐渐意识到,知道得越多,需要探索的东西越多。我要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积极拥抱新鲜事物。
科学家在漫长而艰苦的研究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敬畏与热爱。他们的心声,是对真理的执着叩问,是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担当,更是对科学精神的纯粹信仰。这种精神力量,在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身上有着共通的光芒:
请你想象一下,科学家可能还有怎样的心声?
一、好奇心驱动的探索本能:推开认知的边界 科学家的内心深处,永远住着一个 “打破砂锅问到底” 的孩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曾说:“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中的为什么。” 这种纯粹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实验室重复上万次实验,在野外忍受极端环境,在古籍中寻找蛛丝马迹。
二、使命感与家国情怀:以科研为盾,守护民族未来 许多科学家的研究,从一开始就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他们深知,科技实力是国家尊严的基石。 核物理学家的抉择:贺贤土在青年时期放弃文艺梦想投身核物理,隐姓埋名参与 “两弹一星” 工程。他说:“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中国不能受人家的气!” 这种信念,让他在计算机尚未普及的年代,用算盘和稿纸算出了核武器的关键数据,用一串串数字筑起国家安全的屏障。
三、真理至上的纯粹信仰:超越功利的精神图腾 科学家对真理的追求,往往超越了世俗的名利。他们的快乐,源于对客观规律的发现,而非外在的褒奖。 考古学家的淡泊:禚振西六十余年守护耀州窑,将 200 多万片瓷片拼接成完整的历史图景。她婉拒国外高薪邀请,在铜川的窑址旁住工棚、吃粗饭,只因 “耀州窑的学术生命比个人得失更重要”。当她看到自己参与修复的宋代青瓷重放异彩时,眼中的光芒远胜任何荣誉。
四、团队协作与传承:点亮科学的星火 科学探索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科学家深知,每一项突破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接力。 青藏科考的协同:李四光突击队的队员们分工明确:古生物学家寻找化石,地质学家分析岩层,化学家检测样本。在海拔 5000 米的营地,他们围坐在篝火旁讨论数据,用冻僵的手指在笔记本上记录灵感。这种协作,让 “亚洲水塔” 的奥秘逐渐清晰。
小结:科学家的心声,是对未知的永不停歇的追问,是对家国的深沉热爱,是对真理的纯粹信仰,是对人类命运的担当。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标。” 在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他们用坚持与智慧,让人类的认知边界不断拓展,让文明的光芒照亮更广阔的宇宙。
王建宇,男,1959年6月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籍贯浙江宁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空间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分会副理事长,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原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十一届上海市委委员 。
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物理系,1987年和1990年在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建宇主要从事空间光电技术和系统的研究。
阅读角
王建宇是我国著名的光电技术专家,长期致力于航天领域的探索。2003 年起,他带领年轻团队研制激光高度计,搭载在 2007 年发射的嫦娥一号卫星上,首次实现了中国人 “为月球量身高” 的梦想。2007 年起,他带领团队参与研制星地量子通信设备。2016 年,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像王建宇这样的科学家,初心、好奇心和责任心指引着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未知、勇攀高峰。
小结: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像王建宇这样的科学家,是初心、好奇心和责任心指引着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未知、勇攀高峰。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很多科学家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查阅_________,进行_________,开展_______,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技_________。做研究是一件_________的事情,但科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建宇院士带领年轻团队研制激光高度计,首次实现中国人为____________的梦想。
努力
探索
潜心研究
敢为人先
文献资料
实地调查
科学实验
难关
辛苦
淡泊名利
乐此不疲
勇攀高峰
为月球量身高
评价维度 评价指标 ★★ (需加油) ★★★ (达到标准) ★★★★ (表现突出) 自评 师评
好奇心小雷达 能主动提出1个关于未知现象的问题 需老师引导提问 提出1个简单问题 提出2+个有创意问题
勇气能量站 分享自己克服困难的小经历 未参与分享 分享1次经历 结合科学家精神反思
生活探索家 联系学习生活谈如何“探索” 未建立联系 举例1个学习场景 设计探索计划(如观察日记)
学习评价量表
下 课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