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静电现象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1静电现象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第一节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物理 课时数 1课时 教师
课题 第一节 静电现象
教学 目标 物理观念 知道摩擦起电的概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明确两种电荷的规定;掌握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了解验电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能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摩擦起电的本质:电子在物体间的转移。 列举静电的利用与防止实例,理解其原理。
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现象归纳摩擦起电的特点、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培养 “观察现象→分析推理→总结规律” 的科学思维。 能区分 “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电荷相互作用” 等概念,用微观电子转移解释宏观静电现象,建立 “宏观 - 微观” 联系的思维方式。
科学探究 参与 “摩擦起电现象探究”(梳子摩擦毛皮吸纸屑、塑料棒摩擦毛皮靠近细水流)、“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毛皮摩擦橡胶棒相互靠近)等实验,学会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并分析结论。 动手操作验电器,体验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的过程,理解其工作原理,培养实验操作与探究能力。
科学态度 与责任 通过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脱毛衣声响、头发竖起来),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认识静电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静电喷涂提高效率),同时了解静电危害及防范措施,培养 “趋利避害” 的技术应用意识,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材 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2024)九年级物理 “第十五章 电与电路” 的第一节,是学生进入电学领域的入门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静电现象切入,避开复杂电路知识,先建立 “电荷” 的基础概念,为后续学习 “电路组成”“电流”“电压” 等内容铺垫,是电学知识的 “起点课”。遵循 “生活现象→实验探究→概念规律→微观解释→应用与防范” 的思路教材设计多个简易实验(迷你实验室 “有趣的气球”、做中学 “探究电荷相互作用”),无需复杂器材,注重学生亲身体验,符合九年级学生 “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的认知特点。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以下基础:对静电现象有感性认识,如冬天脱毛衣时的 “啪啪” 声、塑料梳子梳头发后吸纸屑、科技馆静电球使头发竖起来等,但无法从科学角度解释本质。已学过 “原子结构”(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呈中性),具备理解 “电子转移” 的微观基础;有基础的实验操作能力(如使用简单器材完成摩擦、观察现象)。但是难以将 “摩擦起电” 与 “电子转移” 关联,易误认为 “摩擦产生了电荷”(实际是电荷转移)。对 “导体靠近带电体时电荷重新分布” 的过程,缺乏直观认知;教师可以用 “实验直观化” 突破抽象;用 “模型可视化” 解释微观;用 “生活实例” 强化应用:结合学生熟悉的场景(如电视机屏幕、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导用所学规律解释,实现 “知识→生活” 的迁移。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及带电体的性质;两种电荷的规定及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工作原理;静电的利用。
教学重点 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摩擦起电的本质 —— 电子在物体间的转移;静电感应现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 拿出提前准备的塑料绳,分成细铁丝,邀请学生用手摩擦后提起,观察 “塑料细丝飘起散开” 的现象 【生活提问】 冬天脱毛衣时,为什么会听到 “啪啪” 声? 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为什么会 “飘起来”? 【归纳总结】 这些现象都与 “静电” 有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静电的奥秘 —— 摩擦起电、电荷相互作用等知识。 动手参与塑料细丝摩擦实验,观察现象;结合生活经验回答问题,产生 “为什么会这样” 的探究兴趣,进入学习情境。
学习新课 一、摩擦起电 【自主实验】 分发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毛皮、小纸屑、细水流装置),指导学生完成两组实验: - 实验 1:用塑料梳子与毛皮摩擦后,靠近小纸屑,观察是否吸引; - 实验 2:用塑料棒与毛皮摩擦后,靠近细水流,观察水流是否弯曲; 【提出问题】 摩擦后的梳子、塑料棒有什么新性质?这种现象叫什么? 【交流讨论】 能吸引轻小物体;摩擦起电 【归纳总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人们就说这些摩擦后的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例1】如图所示是一种衣服吸尘毛刷,只要在衣服上刷几下,就可以吸走衣服上的灰尘,这里用到的主要物理原理是 起电和带电体具有 的性质。 【答案】 摩擦 吸引轻小物体 【详解】[1][2]毛刷滚动时,毛刷与衣物摩擦使毛刷带上了电,带电的毛刷可以吸引轻小物体,从而把灰尘和微小脏物吸到刷内。
学习新课 二、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 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迷你实验室】将两个充气后的气球悬挂起来,让它们碰在一起图(a)。用毛织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接触的部分图(b)。 放开气球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交流讨论】 放开气球后,观察到两气球相互排斥。使我们想到,用毛织品摩擦过的两个气球间可能有相互的作用。气球可能带同种电荷。 2. 探究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 【自主学习】 实验器材:丝绸、毛皮、两根玻璃棒、两根橡胶棒; 实验步骤: ① 用丝绸摩擦两根玻璃棒,将它们相互靠近(图 15-5a),观察现象; ② 用毛皮摩擦两根橡胶棒,将它们相互靠近(图 15-5b),观察现象; ③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图 15-5c),观察现象; 【交流讨论】 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互相排斥--都是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玻璃棒带的电荷一定是同种电荷 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互相排斥--都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两橡胶棒带的电荷一定是同种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互相吸引--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不是同种电荷。 ①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是不同的。 ②电荷间有相互作用,相同电荷及不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不同。 【归纳总结】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电荷与用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相同,另一种电荷与用毛皮摩擦后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 正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用“+”号表示。 负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用“-”号表示。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加油站】 ①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用符号Q表示。 ②单位:在国际单位中,电荷量 Q 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一根实验室中常用的玻璃棒,摩擦后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C。 查利·奥古斯丁·库仑(1736—1806),法国物理学家、工程师。1806年8月23日,库仑因病在巴黎逝世,终年七十岁。 【例2】小伟妈妈做饭时,不小心把胡椒粉洒在粗粒盐上,小伟急中生智,拿塑料小勺在毛料布上摩擦了几下,然后把小勺靠近胡椒粉,胡椒粉立刻被吸附到勺子上,成功将胡椒粉和粗粒盐分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塑料小勺能吸引胡椒粉是因为它带了电 B.若塑料小勺带负电,则它失去了电子 C.塑料小勺带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 D.可用验电器检验塑料小勺所带电性 【答案】A 【详解】A.胡椒粉属于轻小物体,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塑料小勺能吸引胡椒粉是因为它带了电,故A正确; B.电子带负电,若塑料小勺带负电,则它得到了电子,故B错误; C.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塑料小勺带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转移了电荷,故C错误; D.若已知验电器所带电荷的种类,可用验电器检验塑料小勺所带电性;若不知道验电器所带电荷的种类或验电器不带电,无法确定塑料小勺所带电性;故D错误。 故选A。 【例3】一根不带电的橡胶棒,用毛皮摩擦后带上了负电。摩擦过程中发生转移的粒子是(  ) A.原子核中的质子 B.原子核中的中子 C.原子核外的电子 D.核子中的夸克 【答案】C 【详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是核外电子的转移,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强的物质得到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质失去电子带正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是因为电子从毛皮转移到橡胶棒,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内能变化的原因;通过讨论理解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能量转化。
学习新课 三、验电器 1.验电器 展示验电器,介绍结构:金属球、金属箔、金属杆、绝缘塞等。 【演示实验】用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金属球,观察金属箔是否张开; 提问:金属箔为什么张开? 【交流讨论】 带电体接触金属球,电荷传递到金属箔,两箔片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归纳总结】 验电器是利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的规律,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当带电体接触金属球时,两个金属箔片带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从而张开一定的角度。 【拓展一步】 (1)验电器的使用方法 将被检验的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如果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一定角度,则说明物体带电。 验电器能粗略地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对同一个验电器来说,金属箔张开的角度越大,说明带电体带的电荷越多。 (2)验电器检验物体带电的种类的方法 先让验电器带上某种已知的电荷,使两片金属箔张开一个小角度,然后再用被检验物体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 ①如果验电器两片金属箔的张角变大,说明被检验物体所带的电荷与验电器所带的电荷是同种电荷。 ②如果验电器两片金属箔的张角变小,或先闭合后张开,说明被检验物体所带的电荷与验电器所带的电荷是异种电荷。 2.摩擦起电的本质 回顾原子结构:展示原子结构图示(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呈中性); 动画演示:摩擦时电子转移的过程 摩擦起电不是产生电荷,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即 “电荷的重新分布”。 【例4】一根实验室中常用的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如图所示,用该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张开,在发生电荷转移的瞬间,负电荷移动的方向为 (选填“从橡胶棒到金属球”或“从金属球到橡胶棒”)。 【答案】从橡胶棒到金属球 【详解】毛皮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弱,橡胶棒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强,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如图所示,用该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张开,在发生电荷转移的瞬间,负电荷移动的方向为从橡胶棒到金属球。 观察验电器演示实验,理解 “金属箔张开” 的原理;通过原子结构图示和电子转移动画,理解摩擦起电的微观本质(电子转移),纠正 “摩擦产生电荷” 的误区;结合图示了解静电感应现象,初步认识电荷的重新分布。
学习新课 静电感应 1.静电感应 【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课本P62页内容,后交流讨论静电感应现象 当带电的物体与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各种金属材料等)相互靠近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导体内部的电荷会重新分布。这种现象称为静电感应。 静电感应时的电荷分布规律: 导体内与带电体电荷性质相反的电荷会被吸引到带电体附近,电荷性质相同的电荷则被排斥到远离带电体的导体的另一端。 2.静电感应的利用与防止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静电感应的利用与防止并进行举例交流 (1)静电现象 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等都是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如冬天脱毛衣时常会听到“啪啪”的声响,这就是静电现象。塑料梳子吸小纸屑、塑料棒使水流弯曲等也都是静电现象。 (2)静电的利用 静电现象在现代技术中有很多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复印、静电植绒、静电喷涂等。 ①静电复印 可以迅速、方便的把图书、资料、文件复印下来。静电复印机是利用静电正、负电荷能互相吸引的原理制成的。利用光敏半导体材料的静电与光敏特性,用类似照相和印刷的方法,将文献上的文字、图像转移到纸上的复制过程。 ②静电喷涂 有些汽车表面光亮的油漆,采用的便是静电喷涂的方法。喷涂时,让雾化的油漆微粒和要喷涂的工件分别带异种电荷,油漆微粒在异种电荷的吸引下会飞向工件表面,并被工件吸附形成漆膜。 这种喷涂方式比人工喷漆浪费少、质量好、效率高,还降低了对工人健康的影响。 ③空气净化器 闭合开关S1、S2后,风扇旋转吸入空气,A处的颗粒物也被吸入净化器,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C时,受到强烈的吸引力,这是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颗粒物与光洁金属网C接触后也带上负电,被带有正电荷的活性炭棉芯层D牢牢吸引,这是利用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原理,最终达成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3)静电的危害 危害:静电使工业产品沾灰尘(降低成品率)、电火花引发爆炸(如加油站)、使人烦躁失眠; 防止措施:① 油罐车车尾拖铁链:将静电导入大地,避免电火花; ② 增加环境湿度:使静电通过水汽导走(如冬天开加湿器减少脱毛衣火花) 【思考】 为什么铁链能防止静电危害? 油罐车尾部总装有一根拖在地上的铁链,这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汽油在油罐内晃动,因摩擦起电,会使油罐带电。拖在地上的铁链,能及时将电荷导入大地,避免放电产生的火花引燃汽油。 【例5】运送汽油的油罐车后面拖着一条金属链,这是因为(  ) A.让金属链与地面摩擦发出声音提示行人注意安全 B.能够提升油罐车的稳定性 C.能够随时释放车体上的静电荷,以防电荷累积和放电 D.可以让油罐车更加美观并且提高辨识度 【答案】C 【详解】运送汽油的油罐车会产生摩擦起电现象,容易带上电荷,后面拖着一条金属链,能够随时释放车体上的静电荷,将电荷导向大地,以防电荷累积和放电,这属于静电现象的防护,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例6】为保障加油站安全,工人提油枪加油前,必须用手触摸如图所示的按钮,这是为了( ) A.清除身体上的静电 B.清除手上的灰尘 C.清除手上的汗水 D.给身体带上静电 【答案】A 【详解】提油枪加油前,必须用手触摸图所示的按钮,是为了消除人身上所带的电荷,避免在加油的过程中因放电而产生火花,造成火灾,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聆听静电利用实例,分析其原理(异种电荷吸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静电危害,理解防止措施的原理(如铁链接地);树立 “静电既有利也有害,需合理利用” 的意识。
课 堂 练 习 1.如图所示,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后,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了一定的角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都带上了负电荷 B.玻璃棒上的正电荷转移到了验电器上 C.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D.玻璃棒中部分电子转移到了金属球 【答案】C 【详解】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当它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后,金属箔片上的电子会通过金属杆和金属球转移到玻璃棒上来,使两金属箔片失去电子都带上了正电荷,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验电器的金属箔会张开,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如图所示,将一块透明玻璃板架在两本书之间,在下方撒上小纸屑,用干燥的丝绸在玻璃板上摩擦,会观察到下方的小纸屑上下飞舞,跳跃不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丝绸在和玻璃摩擦的过程中创造出了电荷 B.小纸屑向上运动是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C.小纸屑在接触玻璃后迅速被弹开是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D.该现象说明干燥的空气是导体 【答案】C 【详解】A.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丝绸和玻璃摩擦时,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故A错误; B.用干燥的丝绸摩擦玻璃板后,玻璃板会带电,小纸屑是轻小物体,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小纸屑向上运动是因为带电的玻璃板吸引轻小的纸屑,而不是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B错误; C.小纸屑在接触玻璃板后,会带上与玻璃板相同的电荷,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小纸屑会迅速被弹开,故C正确; D.该现象中,玻璃板带电后能吸引小纸屑,说明干燥的空气不能导电,否则玻璃板上的电荷会通过空气导走,就无法吸引小纸屑了,所以干燥的空气是绝缘体,故D错误。 故选C。 3.如图所示,是小明做的“转动的风车”小实验。他准备了一个纸杯、一根铅笔、一只吸管、一张彩纸及纸巾。用铅笔在纸杯底部扎一个孔,然后把铅笔插入孔中,笔尖朝上,再将叠好的彩纸放到笔尖上。将与纸巾摩擦后的吸管放在彩纸周围转动,彩纸会随着吸管转动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摩擦后的吸管带正电是因为吸管失去了电子 B.纸巾摩擦吸管的过程中创造了电荷,使吸管带电 C.彩纸随吸管转动的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 D.彩纸随吸管转动是因为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答案】A 【详解】A.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荷转移。当吸管与纸巾摩擦时,吸管失去电子带正电,纸巾获得电子带负电,故A正确; B.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荷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转移。摩擦过程中,电子从吸管转移到纸巾,导致吸管带正电,纸巾带负电,故B错误; CD.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彩纸转动是由于吸管带电后吸引轻小物体,原理不同,故CD错误。 故选A。 4.静电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下列属于静电应用的是(  ) A.静电复印是利用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而使碳粉吸附在纸上 B.运输易燃品的车辆尾部挂有一条铁链是为了把产生的静电导走 C.飞机在滑行过程中,容易产生静电,导电橡胶做的轮子能将静电导入地面 D.静电释放器能将人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静电释放出去 【答案】A 【详解】A.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静电复印机是利用异种电荷间的吸引力来工作的,属于静电的利用,故A符合题意; B.因为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以把运输过程中会由于振动、摩擦产生的静电荷导走,属于防止静电危害,故B不符合题意; C.飞机在飞行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静电,飞机的轮胎用导电橡胶制作,可以及时将静电导走,属于防止静电危害,故C不符合题意; D.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静电,当触摸静电释放器时,静电可以通过释放器导入地面,属于防止静电危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验电器:检验物体 的仪器,其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 。 【答案】 是否带电 排斥 【详解】[1]验电器是一种用于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通过观察其金属箔片是否张开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2]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顶部的金属球时,电荷会转移到金属箔片上,两片金属箔片因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从而张开一定角度。 6.如图所示,用气球与头发摩擦几下,头发就随着气球飘起来,是因为摩擦过程中电荷发生了 ,摩擦后头发和气球带上了 电荷。 【答案】 转移 异种 【详解】[1]当气球与头发摩擦时,并不会产生新的电荷,而是电子在两者之间发生了转移。比如,可能气球得到电子,头发失去电子,或者反之。这种电荷的重新分布过程就是电荷的转移。 [2]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题目中头发随着气球飘起来,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吸引力,由此可判断它们带上了异种电荷。 7.甲、乙、丙是三个带电的轻质小球,它们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所示。若甲球带正电,则乙球带 电,丙球带 电。 【答案】 负 正 【详解】[1][2]由图可知甲球与乙球相互吸引。因为甲带正电,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规律,所以乙球带负电。 甲球与丙球相互排斥。由于甲带正电,依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规律,可知丙球带正电。 8.如图,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这是由于两片金属箔带 (填“同种”或“异种”)电荷相互排斥;橡胶棒接触金属球的瞬间,电流的方向为 (填“金属球到金属箔”或“金属箔到金属球”)。 【答案】 同种 金属箔到金属球 【详解】[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箔片张开。 [2]橡胶棒带负电,接触金属球的瞬间,电子从橡胶棒到金属球,则电流的方向是从金属箔到金属球,因为物理学上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9.把一段塑料绳撕成细条,中间打结固定在塑料管上,用干燥毛巾反复摩擦塑料细条,摩擦过的塑料细条张开,如图所示,这是 现象,此时塑料细条带 (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它们相互 (选填“排斥”或“吸引”)。 【答案】 摩擦起电 同种 排斥 【详解】[1][2][3]用干燥毛巾反复摩擦塑料细条,摩擦过的塑料细条张开,这是因为通过摩擦使塑料细条带上同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这是摩擦起电现象。 10.家庭中安装的空气净化器的原理如图所示。受到污染的空气被净化器吸入后,其中的颗粒物进入电离区带上电荷,随后在集尘器处被带电金属网捕获;金属网吸引颗粒物的原理是异种电荷相互 ,此原理与验电器工作原理 (填“相同”或“不同”)。 【答案】 吸引 不同 【详解】[1]颗粒物在电离区带上电荷,集尘器的金属网也带有电荷,且两者所带电荷为异种电荷。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因此金属网能吸引带电的颗粒物。 [2]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金属球时,金属箔片因带上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张开。而本题中金属网吸引颗粒物的原理是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两者的原理不同。 11.教室的吊扇使用一段时间后,扇叶很容易粘灰尘。这是因为扇叶转动时与空气发生 ,有了 的性质引起的。 【答案】 摩擦起电 吸引轻小物体 【详解】[1][2]电扇扇叶转动时与空气发生摩擦起电,使扇叶带了电荷,由于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扇叶很容易吸附灰尘,使扇叶粘上灰尘。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 静电现象 1.摩擦起电 定义:摩擦使物体带电 性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 2.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规定: 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验电器与摩擦起电本质 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原理(同种电荷排斥) 本质:电子转移(摩擦不产生电荷,仅转移) 4.静电的利用与防止 利用:静电喷涂(异种电荷吸引)、静电除尘 防止:油罐车拖铁链(接地导走静电)、增湿
课 堂 小 结 第一节 静电现象
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作业:“实践与练习” 2. 配套同步分层作业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