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归园田居(其一)》 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归园田居(其一)》 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
看图猜文
归园田居
陶渊明
陶渊明
名:潜 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 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诗人、散文家,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德逸诗人之宗”长于诗文辞赋、开创了田园诗,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主要诗歌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等。
辞赋、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仕时隐。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加之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度不满,毅然辞官归隐,终老田园。
他最著名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这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诗的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
写作背景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天,便声称“岂能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陶渊明归隐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与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了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课文选的是第一首。
文体介绍
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陶渊明的田园诗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格调,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之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这一派别的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王维、孟浩然是该派别的代表诗人。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zhuō
yìn
ài
fán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性格,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误落在尘世的罗网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一去(转眼就是)三十年。
少: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气质,情致。 性:天性,本性。
本:本来。 爱:热爱。
丘山:山林。 误:错误。
尘网:指世俗的那种束缚。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大约在25岁时离开少时居所,直到55岁方归,所以说“一去三十年”。
关在笼中的鸟留恋生活过的树林,禁在池里的鱼思念遨游过的深潭。(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于)南面的山野里开垦荒地,安守本分(我)归居(到)园田。
羁鸟:被关在笼中的鸟。
旧:旧时的,过去的。
池鱼;池中鱼。渊:深潭。 际:中间,里边。
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既不学巧伪,不争名利。归:回,返回。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住宅周围(有地)十多亩,(还有)茅草小屋八九间。榆树、柳树遮蔽着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
方:名词作动词,四周围绕。
宅:住宅。 余:多。
草屋:苫草的土屋。 荫:动词,遮蔽。
罗:排列,分布。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隐隐可见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村里的炊烟。(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狗(于)深巷中叫,
鸡(于)桑树的顶端鸣叫。
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远人村:远处的村庄。
依依:隐约的样子,一说“轻柔的样子”。
深巷:幽深的小巷。
鸣:鸣叫。 颠:顶端。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外庭院里没有世俗的繁杂琐事,静室里自有余暇清闲。久在樊笼里(的我啊),又能返回自然(了)。
尘杂:世俗的繁杂琐事。 虚室:静室。
余闲:余暇,空闲。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
复:又,重。
自然:指田园生活,又指自然的本性。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细品田园情趣
细品田园情趣
《归园田居》 标题有哪些信息?题眼是哪个字?

2.为何而归?
1.从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1)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误入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是作者对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悔恨。
1.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品诗意
2.为何而归?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为什么要“守拙”?
根本原因: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品诗意
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对官场的厌恶及回归田园的迫切心情。
景语: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
意境 :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
情语: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
3.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诗人的描写角度有何变化?
方宅、草屋
(近景)
村落、炊烟
(远景)
榆柳、桃李
狗吠、鸡鸣
(声音)
宁静、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白描、以动衬静、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融情于景
品诗意


白描:用简洁的语言,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4.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回归田园的自由、安逸、喜悦
品诗意
“方宅十余亩” 句到“鸡鸣桑树颠”句,描绘了一幅朴素自然、清新恬淡的村居图。请反复诵读,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并结合全篇加以赏析。
(分组讨论问题并派代表回答)
纵横交错: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写出了村居环境的层次美。
远近结合 近: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近景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
远景显示出安详、舒缓、柔和。
勾勒出村居图的淳朴、宁静,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情操和快慰的心情。、
动静结合 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动感,让这幅村居图顿时生动活泼起来。
声色并列: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写出了村居环境浓郁的生活气息。
《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意象按诗人的情感表达,可以分为两组,这两组意象有什么作用呢 请加以分析。
第一组大致可归纳为“尘网、樊笼、羁鸟、池鱼、旧林、故渊”,这一组意象所对应的情境是在“尘网”和“樊笼”里久待的诗人就像那被束缚的鸟儿和鱼儿,想回到广阔无边的森林和河流中去。诗人通过组意象表现了自己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迫切心情。
第二组意象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狗吠、鸡鸣”等,这组意象构成了农家田园生活图的主体,,将诗人心中的愉悦和清新的感受描写得自然美好、情真意切,表现了诗人高洁、率真的人格品质。
将两组意象叠加,整个意境就凸显了出来: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在脱离黑暗、复来的官场后,惬意地享受起了清贫但自然、纯粹的田园生活。
比较《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两首诗在表达志士之慨和隐士之情时不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
①《短歌行》以表达内心的忧虑为主,抒写的是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情感是沉郁苍凉的,诗歌韵律以沉稳顿挫为主,并且通过合理引用、妙用比喻等技巧表达内心的忧思和对贤才的思慕。
②《归园田居》(其一)以表达内心的快慰为主,抒写的是诗人对仕途生涯的厌恶和摆脱“尘网”的快慰,抒发的是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情感是轻松愉悦的,诗歌韵律以欢快为主,善于写景,情景交融,勾勒出充满情趣的村居图,寄托了诗人的美好情操。
《归园田居》写作特色
①层次清晰,结构谨严。诗人先写辞官归田,后写开荒南野,中间虽有回忆往事,但基本上依时写来,次第分明。并且,开头两句总领全诗,中间几处照应题旨,最后两句以“久”扣“三十年”,以“樊笼”扣网”,以“复得”应“误落”,以“自然”应“丘山”,互为映带,以结全篇。
②善于写景,情景交融。如“暧暖远人...鸡鸣桑树颠”句,以动写静,绘声绘色,构成了一幅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同时,在这景物描写中还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情操和快慰心情。
③运用比喻和反衬手法,表达自己的爱憎之情。诗人写田园景物,用实笔描绘,使之具体形象,生动美好;而写官场生活,则用比喻,如“尘网”“樊笼”等,使人望而生恶,并且以其反衬田园生活,这就更加表现出诗人对污浊的仕宦生涯的厌恶和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④语言朴素自然。诗中既无华丽的辞藻,也无深奥的典故,而是用当时习用的语言,如“方宅”“草屋”“榆柳”“狗吠”“鸡鸣”等。这些词语经诗人组织入诗, 真切地表现了田园风光。
思考探究
陶渊明弃官归隐之事,经过后世各代的标举,甚至美化,让人以为是一件轻而易举的浪漫之事。查阅相关资料,从物质条件、身体状况、耕读之苦等方面分析陶渊明毅然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的可贵之处。
①物质条件。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五柳先生传》中则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此可知,陶渊明过着贫苦的生活,物质条件贫乏。在这样的物质条件下,放弃社会地位的官职为可贵。
②身体状况。对于陶渊明的身体状况,记载的史料不多,但也有记述。如《答庞参军》序云:“本既不丰。”“本”指身体,“丰”是“丰满”的意思。从这句话看,陶渊明应是一个比较瘦弱的人。另外,《晋书》《宋书》和萧统的《陶渊明传》均记载陶渊明有脚疾。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放弃相对轻松的官场职位而从事农业体力劳动,实为可贵。
③耕读之苦。农事劳作是辛苦的,并且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付出辛勤的劳动未必能得到相应的收获。陶渊明在多首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切身体会。如《庚成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 弗获辞此难。”《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撰田舍获》:“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在艰苦的农事活动中读书相比于红袖添香式的读书,不可谓不苦,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可贵可见一斑。
思考探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