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燕歌行
高 适
唐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和突厥、回纥、吐蕃之间,在我国北方连年有战争。对于唐的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
01
边塞诗形成的原因
边塞诗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诗歌创作上,他们融入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就是边塞诗。
02
识高适其人,解边塞之诗
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01
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边塞诗
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
02
03
04
05
抒发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仕途的不得志,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思想感情。
征人、思妇离愁别绪,对战争厌恶,批判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或昏庸无能。
识高适其人,解边塞之诗
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01
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
边塞诗
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02
03
04
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识高适其人,解边塞之诗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边塞诗代表作家
边塞诗
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边塞诗艺术特点
识高适其人,解边塞之诗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县人,世称“高渤海”,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年和李白、杜甫共游梁、宋,落拓失意。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01
作者简介
边塞诗
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高适的诗风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在描写边塞的战斗生活时,他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艰苦和对士卒的同情,在《燕歌行》中,他就将沙漠的荒凉环境,激烈的战斗气氛,士兵的复杂心态等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壮浑朴的艺术风格。他的一些赠别诗,如《别董大》、《别韦参军》也具有他的边塞诗豪迈动人的气概。
02
识高适其人,解边塞之诗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01
解题
边塞诗
“燕歌行”传统题材是写思妇征人的怨旷之情或者渲染边塞苦寒的处境和戍卒生活的艰苦,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02
识高适其人,解边塞之诗
张守珪当时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第契丹的军事;史载他曾隐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所以此诗含有讽刺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
01
写作背景
边塞诗
高适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因写此篇。
02
识高适其人,解边塞之诗
燕歌行
重点字音标注。
摐(chuāng) 旌旆(jīng pèi)
逶迤(wēi yí) 腓(féi)
蓟(jì) 飖(yá)
箸(zhù) 刁斗(dāu)
燕歌行
诵盛唐之音,感音韵之美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初读:读“音”
金戈铁马之声,玉磐鸣球之节
再读:吟“韵”
注意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
燕歌行
诵盛唐之音,感音韵之美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三读译诗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初读:读“音”
再读:吟“韵”
金戈铁马之声,玉磐鸣球之节
注意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
听读:划“节”
将本诗分为四节:出师、战败、被围、苦斗
燕歌行
诵盛唐之音,感音韵之美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出师
战败
被围
苦斗
燕歌行
诵盛唐之音,感音韵之美
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燕歌行
循战争之境,体手法之用
以 “烟尘” 代指战争,形象地写出东北边境战火燃起的紧张局势。
“汉将辞家破残贼” 表明将军为保家卫国,辞别家人出征。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写出男儿渴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豪情,同时天子的赏赐更增添了他们的斗志。
燕歌行
循战争之境,体手法之用
1、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
2、“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用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渲染出师时的声势浩大,用“破”、“下”等动词写出了出师时将士一往无前的气势。也为下文的惨败形成对比。
“飞”字体现了军事形势的紧张,而“照”表现了敌人的来势凶猛,超出将士们的预期。
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燕歌行
循战争之境,体手法之用
“山川萧条极边土” 描绘出边地山川荒芜、萧条冷落的景象,为战争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胡骑凭陵杂风雨” 形象地写出胡骑来势凶猛,如狂风暴雨般侵袭。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们在前线出生入死的惨烈与将军们在营帐中纵情享乐的场景相对照,深刻揭露了军中的腐败和不公。
燕歌行
循战争之境,体手法之用
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通过描写深秋大漠中衰败的枯草、孤城落日以及稀少的士兵,进一步烘托出战争的残酷和军队的困境。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则指出将军因受皇恩而轻敌,导致军队竭尽全力仍无法解除重围。
2、气候条件恶劣
1、自然条件恶劣
3、敌人凶猛善战
4、将领与战士的矛盾
被 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征人
思妇
燕歌行
循战争之境,体手法之用
“铁衣远戍辛勤久” 写征夫身穿铁甲,长期在边疆艰苦戍守。
“玉箸应啼别离后” 以 “玉箸” 比喻思妇的眼泪,想象思妇在丈夫离别后伤心哭泣的情景。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深刻表现出征夫与思妇之间遥相思念却无法相见的痛苦。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写出边地环境的恶劣和遥远,征夫身处绝境,回乡无望。
燕歌行
循战争之境,体手法之用
陇 西 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1、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
2、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燕歌行
循战争之境,体手法之用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
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
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出师
战败
被围
苦斗
小组讨论:这是一场 的战争?
析诗歌之旨,察士卒之情
燕歌行
艺术特色
叙事手法:
诗歌以时间为线索,从军队出征、战场上的战斗、陷入困境到最后战士们的死斗,完整地叙述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既有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又有对征夫思妇情感的侧面烘托,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对比手法:
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对比;
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对比;
古今对比,以古代李广将军爱护士卒与当下将领形成对比;
这些对比使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有力地揭露了军中的矛盾和弊端,表达了诗人对士兵的同情和对将领的不满,增强了诗歌的讽刺力量和艺术感染力。
本诗描写了边庭士卒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赞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同时又以同情的态度,写出了他们离家远戍的痛苦。诗篇还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狂妄轻敌及其腐败的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课堂小结
盛唐诗歌,虽是一场惨痛的战役,但却能看到唐朝磅礴的浪漫气质,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燕歌行
析诗歌之旨,察士卒之情
燕歌行
拓诗歌之境,习鉴赏之术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阅读曹丕的《燕歌行(其一)》,比较分析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燕歌行
拓诗歌之境,习鉴赏之术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阅读曹丕的《燕歌行(其一)》,比较分析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同:两首诗都写了思妇的对征夫的思念,借此表达思念的遥遥无期,都写出了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对他们的同情。
异:曹诗表现的思想并不复杂,题材也不算特别新鲜,但是曹丕作为统治阶级能对普通百姓如此深刻同情,这是很可贵的;而高诗则着重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狂妄轻敌及其腐败的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