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岑参的生平背景、边塞诗创作风格及《逢入京使》的创作背景,精准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与核心主旨。2.赏析诗中“故园”“马鞭”“纸笔”等意象的深层内涵,体会诗人在边塞情境下复杂的情感(思乡与报国的交织),提升对边塞诗的鉴赏能力与情感共情能力。3.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质朴直白、凝练传神)与表现手法(如对比、细节描写、情景交融),明确其在传递情感、塑造场景中的作用。4.感受《逢入京使》“以俗写雅、以简见情”的艺术风格,理解边塞诗中“家国情怀”的独特表达,以及诗歌对后世边塞题材文学的影响。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梳理诗歌内容与创作背景,理解诗人“报平安”背后的思乡之情与边塞生活的艰辛;赏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及表现手法。难点:深入体会诗人“马上相逢无纸笔”的仓促情境中,“凭君传语报平安”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既有对亲人的牵挂,又有对边塞使命的坚守);理解边塞诗中“个人情感”与“家国责任”的平衡。三、教法设计为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具象场景更敏感,情感共情能力较强,但对边塞文化、复杂情感的理解需引导),本次教学采用以下多元教法,注重“情境体验”与“深度探究”结合:教法名称 具体实施方式 设计意图情境教学法 1.导入时播放边塞风光音频(如风沙声、马蹄声),配合PPT展示唐代边塞地图、戍边将士画像;2.分析“马上相逢”场景时,引导学生闭眼想象:“你是岑参,在黄沙漫天的行军路上,突然看到一个穿长安服饰的使者,此时你会有什么反应?”3.播放诗歌朗诵音频(配古筝曲《边塞吟》),让学生跟随节奏轻声跟读 借助“听觉+视觉+想象”构建沉浸式边塞情境,帮助学生跨越时空距离,直观感受诗歌中的环境氛围与人物心境,为理解思乡情感奠定基础问题驱动法 1.初读阶段:“诗人东望故园时,为什么会‘泪不干’?”2.精读阶段:“‘无纸笔’是真的没有笔墨吗?这个细节背后藏着边塞生活的什么特点?”3.探究阶段:“诗人明明很想家,却只让使者传‘平安’,他在担心什么?” 以层层递进的问题为“思维支架”,引导学生从“表层内容”向“深层情感”探究,避免鉴赏流于表面,培养逻辑分析与文本解读能力小组合作探究法 1.划分45人小组,围绕“诗歌中的哪些细节让你觉得场景很真实?”展开讨论,要求结合诗句举例(如“马上相逢”“无纸笔”);2.对比探究任务:“将《逢入京使》的思乡与《春夜洛城闻笛》的思乡对比,小组讨论:两者触发思乡的媒介(笛声vs入京使)有何不同?情感表达的风格(细腻vs直白)有何差异?”3.每组推选1名代表分享结论,教师点评补充 通过小组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弥补个体解读的局限;同时培养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尤其在对比探究中深化对边塞诗与思乡诗差异的理解诵读品味法 1.范读:教师配乐朗读,强调“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悠长停顿(体现路途遥远)、“双袖龙钟/泪不干”的低沉语调(传递悲伤)、“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恳切语气(凸显无奈与牵挂);2.分层读:先全班齐读(熟悉节奏),再指名读(纠正语气),最后“角色读”(让学生扮演岑参,带着情感朗读);3.评读:读完后让学生互评“哪处朗读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为什么?” 古典诗歌的情感与韵律需通过诵读感知,通过“范读分层读评读”的流程,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把握诗歌的节奏美,同时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语音语调,深化理解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播放音频:先播放30秒的“边塞环境音”(马蹄声、风沙声、隐约的羌笛声),让学生闭眼倾听,提问:“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场景?”(引导学生说出“边疆”“战士”等关键词)。2.衔接引入:“在唐代,有一位诗人曾两次来到这样的边塞,他用笔墨记录下戍边生活的真实片段——有‘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壮美,也有‘马上相逢无纸笔’的牵挂。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逢入京使》,感受边塞将士的深情。”3.板书课题、作者:《逢入京使》岑参,标注“边塞诗”体裁。(二)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出示PPT(岑参生平时间轴),教师讲解:“岑参(715770),出身官宦世家,却偏爱边塞生活。他两次出塞,第一次是44岁时随高仙芝去西域,第二次是49岁时随封常清驻守轮台。他的诗被称为‘边塞诗的活化石’,因为他写的不是想象中的边塞,而是亲身经历的风沙、行军与思念。”补充代表作:“除了《逢入京使》,他还有一句诗大家一定听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同样是写边塞,却风格不同,课后可以对比阅读。”2.创作背景:展示“唐代西域与长安地图”,标注“西域(安西)长安,约7000里”,提问:“从边塞到长安,路途这么远,在没有手机、快递的唐代,诗人想给家人报信,容易吗?”(引导学生说出“困难”“慢”)。讲述背景:“天宝八载,岑参第一次出塞,在行军途中,突然遇到一位要回长安的使者——就像在外地打工的人,突然遇到要回自己家乡的老乡。他想写家书,却发现骑马行军,根本没带纸笔,只能托使者带一句口信。这首诗,就是对这个瞬间的记录。”(三)原文与译文1.初读诗歌:教师范读:配乐(古筝《边塞吟》)朗读,注意节奏与语气,读完后提问:“这首诗里,你印象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初步感知诗歌)。全班齐读:教师给出停顿提示(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带领学生齐读2遍,纠正字音(如“龙钟lóngzhōng”)。2.译文梳理:出示原文与译文对照PPT,逐句讲解:“‘故园东望路漫漫’,向东望故乡,路又远又长;‘双袖龙钟泪不干’,思乡的眼泪把袖子都打湿了,擦都擦不完;‘马上相逢无纸笔’,在马上遇到使者,没带纸和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只能拜托你捎句话,说我平安。”提问检查:“‘凭君传语’的‘凭’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回答“拜托、依靠”),“诗人为什么不写家书,要传语?”(铺垫后文“无纸笔”的情境分析)。(四)文言知识与诗歌赏析1.重点字词解析:出示PPT(含字词含义、语境分析),逐一讲解核心字词:“故园”:“不是指荆州老家,而是长安的家,因为岑参长期在长安生活,所以把长安当故乡,这是他思念的地方。”“龙钟”:“不是指老人走路不稳,这里指眼泪流得很多,把袖子都弄湿了,就像我们现在说‘哭得袖子都湿了’,很形象。”“马上相逢”:“在马上相遇,说明诗人正在行军,很匆忙,这也是他没带纸笔的原因——行军路上,谁会随身带笔墨呢?”互动提问:“‘路漫漫’的‘漫漫’,除了指路远,还能让你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诗人心里的牵挂也很长”,理解“景中含情”)。2.诗歌赏析:意象分析:出示“意象表格”PPT(含意象、含义、情感),引导学生填写:意象 表层含义 深层情感 / 作用故园 故乡(长安) 诗人的思念对象,代表亲情路 边塞到长安的路 路途遥远,暗示通信阻隔马上 行军中的马 体现边塞生活仓促、奔波纸笔 写信的工具 无纸笔→无法写家书,凸显无奈总结:“这些意象合在一起,就像一幅画——一个战士在马上,望着东方的故乡,想写信却没纸笔,只能托人传平安。”表现手法:对比手法:“‘泪不干’和‘报平安’是对比,诗人明明哭得很伤心,却只说‘平安’,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怕家人担心”,体会诗人的体贴)。细节描写:“‘双袖龙钟泪不干’是细节,我们能想象到诗人擦眼泪的样子,比说‘我很想家’更真实;‘马上相逢无纸笔’也是细节,让我们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不是编的。”语言特点:“这首诗的语言很直白,没有华丽的词,就像说话一样,比如‘无纸笔’‘报平安’,但就是这样的话,反而更让人觉得真诚——这就是岑参边塞诗的特点:用真话写真情。”(五)文本探究:剖析诗歌情感与意境1.小组讨论:布置任务:“请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诗人‘泪不干’,却只传‘平安’,他的心情是怎样的?②‘马上相逢无纸笔’这个情境,让你觉得这首诗的情感更真挚了吗?为什么?”小组活动:给5分钟讨论时间,教师巡视指导(如提醒小组结合诗句举例,避免空泛发言)。2.师生总结:问题①总结:“诗人的心情很复杂——有对家人的思念(泪不干),有怕家人担心的体贴(报平安),还有对边塞使命的坚守(没说要回家,只说平安),这三种情感混在一起,很真实。”问题②总结:“‘无纸笔’让情感更真挚,因为它不是故意煽情,而是生活中的无奈——行军没带笔墨,是很正常的事,这种‘不完美’让‘传语报平安’更像真事,就像我们现在没带手机,只能让别人捎话一样,很亲切。”(六)以文悟理:感悟诗歌的艺术价值与人生启示(5分钟)1.艺术价值:“这首诗没有写战争的激烈,只写了一个小小的相逢场景,却让我们看到了所有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魅力,用一个人的故事,讲一群人的心情。”2.人生启示:提问引导:“如果你在外地,想给家人报信,却没带手机,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启示:“诗人告诉我们,真正的牵挂不是抱怨,而是报平安;就像我们现在,给家人打电话,即使遇到困难,也会说‘我很好’——这就是体贴。同时,诗人既想家,又不放弃边塞使命,也告诉我们,要平衡‘自己的情感’和‘该做的事’。”(七)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逢入京使》,要求无错字。2.搜集1句其他边塞诗中的思乡名句(如高适“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摘抄并标注“触发思乡的事物”。五、板书设计逢入京使(岑参·边塞诗)1.背景:天宝八载,第一次出塞,马上逢入京使2.内容:东望故园→路远→思乡(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传语报平安3.赏析:意象:故园、路、马上、纸笔(景中含情)手法:对比(泪不干vs报平安)、细节描写(双袖龙钟)语言:质朴直白,真实真挚4.情感:思乡+体贴+坚守(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