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边城(节选)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作家简介】任务一:知人论世,熟知背景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等长篇小说《长河》《边城》等他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 他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 ‘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写于三十年代,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沈从文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但他坚信,眼前这个黑暗社会旧有的一切实在不能也不应继续存在下去了。我们这个老大的国家要脱离目前的苦难,惟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重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沈从文最热切、最坚决的追求。接踵而来的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无疑将中华民族的命运进一步推向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而民族的灾难与屈辱又更加坚定了沈从文以重造的经典去改造国家、重塑民族品德的信念。他于是一面以冷峻的目光审视当时的上流社会,一面努力地实践着新经典的重造。他说:“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的年龄恰恰在两者之间。一年来战争的结束,感觉生命已得到了稳定,生长了一种信心。相信一切由庸俗小气自私市侩人生观建筑的有形社会和无形观念,都可以用文字为工具,去摧毁重建。”他怀着深深的民族忧患意识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利惟实的庸俗人生观”相对照。【题解】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为什么小说以“边城”命名?便是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描写的是理想化的现实。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后人。【情节梗概】在湘西的茶峒附近,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情愫暗生。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翠翠,托人向撑船老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他。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遭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祖父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任务二:梳理情节课文围绕端午节展开,每个小节主要写了哪些事?【提示】第3节:眼前端午,筹备龙舟赛。第4节:前年端午,巧遇傩送。第5节:去年端午,巧遇天保。第6节:眼前端午,爱情憧憬。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特点?【提示】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插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自读课文,用心品味小说中自然、纯朴的自然风物和边城人事。谈谈你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边城美青山绿水风景美古朴和乐风俗美纯朴真挚人情美拓展: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是小说和散文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小说,即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其文体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淡化情节。在散文化小说中,少有冲突,缺少悬念。作者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让叙述者的情感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2.虚化人物。传统小说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散文化小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的本真原貌,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拓展:散文化小说3.营造意境。在散文化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中。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4.突出情调。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作者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5.语言散文化。或语言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诗化等等。任务三:抓住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把握翠翠等人 的性格特征那些青山绿水中的……天真纯洁的少女饱经沧桑的老人真挚善良的少年……【人物分析】仔细阅读第四部分,说说翠翠是个怎样的女孩?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表明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开了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到路上时,祖父想起什么似的,又问翠翠,“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翠翠说:“怎么不敢?可是一个人有什么意思。”潜台词就是要爷爷陪着一起去,但同时表明要爷爷去不是因为自己胆小,聪明可爱,同时也隐隐道出了翠翠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对爷爷的依恋。仔细阅读第四部分,说说翠翠是个怎样的女孩?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这是翠翠的心事与惧怕,反衬着她对爷爷深厚的感情,爷爷是她生活的依靠,更是她心灵的寄托。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显示出翠翠调皮、活泼的一面。她不是真的生爷爷的气,只是表现出小女孩特有的娇气和顽皮,让人忍俊不禁。《边城》中的翠翠是美和爱的化身,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特点。答题思路: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从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环境烘托等方面入手。题目提示说“翠翠是美和爱的化身”,要在对人物综合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审美追求,分析、鉴赏人物形象承载着的“爱与美”。1.纯真、可爱。比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回答祖父喊问时的“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对祖父的嗔怪,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2.聪明、矜持。比如课文第五章中顺顺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第六章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还记得前两年端午节的事情,翠翠本正想着,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3.孝顺、懂事。比如第四章第2段中“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以及第六章祖孙守船的对话。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她是作者理想中“爱”和“美”的极致,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所热烈追求的质朴自然的人性。祖父:傩送:善良淳朴、工作尽职慈善仁厚、重义轻利淳朴善良、健壮俊美、幽默风趣、重义多情天保:痴情、豪爽、慷慨。既大胆表露爱情,又爱惜手足之情,在不知情中陷入爱情的矛盾中, 最后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祖 父翠 翠天 保傩 送亲 情手足情爱情爱情小说是怎样体现纯朴的人性之美?1、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2、二老傩送热心助人,即使被翠翠误会,也托他人送翠翠回家。3、祖父坚持不收过渡商人多给的钱,只收下一个铜子,却搭了一把烟叶给商人。4、商人也是一样的朴实,非坚持给钱不可。边城人淳朴的民风 ,质朴的人物性格青山绿水的乡土气息——风景美原始淳朴和乐的风情——风俗美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邻里之间的真诚、质朴之情翠翠:纯真美丽、淳朴善良爷爷:勤劳朴实、重义轻财傩送:英俊、淳朴、幽默情美人美人性美美任务四:文中有大量的风俗和景物描写,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鉴赏角度提示:1.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2.推动情的发展3.独立的审美作者所写的景物都是湘西农村中极为普通的东西,它为人物活动创设舞台。这些普普通通的景物在作者笔下没念形成了一个极富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淳朴自然而又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美好意境,具有十分动人的艺术魅力。节选部分用大量笔墨描写的,是保留多年的节日习俗,请找出相关语句,了解风俗特点.a.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子龙舟竞赛。b.端午节在河中捉鸭子。c.正月十五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d.中秋月夜青年男女用对歌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具体研读小说开头用很大篇幅描写了边城端午节赛船的风俗,有何作用?1.这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了这里的民风淳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也是翠翠和傩送爱情的源起。2.端午节是小说里十分重要的节日,是作者要重点叙述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这一天,从而为下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做铺垫。具体研读任务五: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思考他为什么会写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请结合以下问题探究沈从文曾经说过,他的理想是“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在《边城》中,这一理想是如何体现的?作者笔下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祖父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这种流传至今的美德。同时,在对边城人的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的描写中,隐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之滥的批判。作者推崇边城人的生活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主题思想: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写了边城民众端午节热闹欢乐的场景,展现了边城的风土人情,表现了翠翠与祖父的至爱亲情;描述了翠翠和傩送的相识以及翠翠由此产生的朦胧纯真的情愫,表现了边城人民的淳朴、善良和热情。赞美: 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批判: 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拜金主义 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课本第67页单元学习任务落实: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又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你是否有类似的阅读感受?循着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去思考探究,形成对作品的理性认识。还可以搜集相关的评论,看看这些评论中有哪些说法可以支撑或者丰富你的观点。然后以《<边城》中的“矛盾”》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在班级或者小组内交流。提示:主要探究沈从文的创作思想和《边城》中存在的“矛盾”。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写了一系列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塑造了大批纯朴自然的湘西边民形象,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湘西就是他的“桃花源”。但另外一方面,他也写出了湘西落后的一面,写出了理想人物悲哀的命运,如《边城》中的爱情故事,结局并不圆满,人物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表对小说人物和主题的看法,同时搜集有关的评论,阅读一些相关论著,如凌宇的《从边城走向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赵园的《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等,以及一些研究论文,寻找可以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形成自己的见解,写成发言提纲,小组交流,训练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人认为,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理想的桃花源,生活在这里的人无疑是幸福的、美好的,但也有人认为文中弥漫着压抑和忧伤。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观点一:我认为“边城”是理想的桃花源,不管是故事还是人性都是美的。这里不受土匪和战争的影响,社会平安有序,人们安居乐业。不论是边城美丽的环境、边民淳朴的风情、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还是翠翠那纯真朦胧的初恋之情,读来都让人心生向往。观点二:我认为边城虽然是美的,但还是让人感到压抑、忧伤。首先,边城偏远闭塞,虽然人性美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翠翠与祖父的生活是拮据的,甚至连粽子都不能自己包,这是让人痛心的。其次,翠翠的身上更体现了压抑、忧伤的情感。翠翠没有同伴,陪伴她的是黄狗和爷爷;翠翠没有父母,祖父不能细致地理解她少女的心思,她有心事总是闷在心里;二老一次不经意的关怀就在翠翠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以致让她排斥其他所有人,可以想见翠翠的精神生活是贫乏的。在翠翠美丽、善良、清纯的外表下是一颗孤独寂寞的心。参考示例:《边城》中的“矛盾”1.老船夫内心的矛盾。翠翠父母的悲剧在老船夫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他不敢直接告诉翠翠天保兄弟的选择。温和悲悯的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翠翠,又害怕翠翠走她母亲的老路;对于天保的死,他既难过又自责,而对由此引起的翠翠的悲剧,他既无能为力,又无人可以诉说。因此,他在孤独中死去。2.爱情与亲情的矛盾。爱情与亲情的矛盾导致了翠翠父亲与母亲的爱情悲剧。翠翠父亲是一个茶峒军人,爱上老船夫的独生女,于是发生了暧昧关系。这位屯戍兵士便想邀翠翠母亲私奔,可是这样一来,“一个违背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经过一番考虑后”,军人首先服了毒。翠翠母亲等到生下翠翠后“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天保、傩送的血缘“真”与对翠翠爱情“不真”的矛盾。天保、傩送先后为了亲情而放弃对翠翠的爱情,表明他们兄弟二人都不能算是真心实意地“爱”翠翠。3.作者对人性美的讴歌与作品中人性美的失败之间的矛盾。《边城》被誉为“歌颂人性的至美”“表现人性美的力作”“人性美的赞美诗”等。就连沈从文自己也说,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并被到处引用,几乎写进所有相关论文和专著,被当作人性美观点的“护身法宝”。然而,事实上,在老船夫死去、白塔倒掉之前,人性美的失败一直是《边城》的主要线索。作品中那些细小和猛烈的冲突中闪现着的是一个个极其孤独的灵魂,这种孤独来自人的精神局限性,并把人一个个逼向死亡。人性是美的,然而人性美的结局却是一个个的悲剧,这不能不说作品所揭示的主题,客观上是人性美的失败。课本第67页单元学习任务落实: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无论是追求语言的准确、清晰、恰当,还是生动、形象、传神等,都和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关。推敲锤炼,寻找最合适也最能出彩的字句,应当成为我们表达的追求。本单元作品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精彩语句,如:《阿Q正传》中,多次用“飘飘然”来表现阿Q精神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徐志摩的潭水,“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冯至笔下,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所有这些,都是作者锤炼出来的精彩语言。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实例,探究语言的表达技巧,选择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语言鉴赏札记。提示:围绕着语言的表达艺术,进行语言鉴赏札记的写作训练。可以联系文本的学习,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作家遣词造句的巧妙之处。这项任务可以分成两个步骤来完成。首先,是精读文本,寻找本单元作品中那些令你印象深刻的精彩段落或语句。本单元的作品,无论小说、诗歌,还是散文、戏剧,都是语言运用的典范之作,含义丰富,用词准确生动,余味无穷。搜集令你印象深刻的例子,作为写札记的素材。其次,是运用学过的语言知识,对这些语句的精妙之处进行分析。如用词是规范准确,还是打破常规,独出心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分别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不同的句式是如何交错运用的,由此带来的结构和韵味又有哪些不同。揣摩、分析这些语言运用的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语言运用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