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望海潮》《扬州慢》对比阅读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望海潮》《扬州慢》对比阅读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学习本单元,要围绕“诗意的探寻”展开研习,品味诗歌之美,感受古人的哀乐悲欢,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还要结合以前所学,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并比较不同体裁的诗歌在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两首词的音韵美和艺术美。
2.在比较阅读中把握两首词的内容、意象和风格,
鉴赏词的艺术手法。
3、体会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
导入
柳永的《望海潮》是文学史上第一篇直接以城市为写作对象的词,南宋姜夔自度曲《扬州慢》也是直接以城市为题材的词。这两首以城市为表现对象的宋词,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尽管内容不同,意趣相异,但都是怀古伤时的城市主题佳作。今天我们来细细品味这两首经典宋词。
望海潮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扬州慢
“扬州慢”就是姜夔根据情感需要作词,再创制新曲来传情达意的“自度曲”。
“慢”,即“慢曲”,依“慢曲”所填的词即为“慢词”。慢曲调长拍缓,舒缓低沉,怨调居多。依慢曲所填的慢词多为长调,层层渲染,长于铺排,宜于抒情。
借助意象
探讨意境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学习任务一
阅读古典诗词,要把握作品中意象的特点,揣摩其组合方式,体会独特的意境。《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词意象选取不同,组合方式不同,所呈现的意境也截然不同。
对比阅读《望海潮》《扬州慢》,找出词中的意象,完成表格,体察意境之差异。
篇目 意象 意境 情感
望 海 潮
扬 州 慢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人家、珠玑、罗绮
繁华富庶
惊叹
云树、怒涛、天堑、重湖叠巘、桂子、荷花
美丽雄奇
赞美
羌管、菱歌、钓叟、莲娃、鼓、烟霞
太平祥和
艳羡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繁华热闹
芥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
悲怆萧条
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情怀
小结
姜夔《扬州慢》抒战事之痛,
隐斥统治者苟安求和,是“乱世之悲”。
柳永《望海潮》写承平日久,
歌功颂德(干谒),是“治世之音” 。
比较鉴赏
解锁技法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学习任务二
《望海潮》一词描绘了一派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望海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写杭州:
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南重地;
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便是繁华都市;
从自然景观上说,这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
从市井风貌上说,其建筑、设施极其美观,人口密集;
从百姓生活上说,人民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少都心情愉悦
《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1、铺叙,词作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表现杭州的繁华,写景富有层次感,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望海潮
铺叙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即充分展开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直书其事,反复叙说。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 氛的作用。
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位置重要、历史悠久、繁华)
(美丽、雅致、繁华)
(钱塘江雄伟壮丽)
(人民富有)
(湖山之美)
(歌颂地方官政绩)
(民众悠闲的生活)
(长官休闲的生活)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讨论: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本词《望海潮》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赏“点染”艺术
由“法”而入
2、“点染手法”
所谓点,就是 ,将所要抒发的情感、要说的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有一个 。
所谓染,就是 、 ,即以 、 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深刻、更生动形象地把握
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尔后,画家即以此作为笔法——点染、设色;继而文艺理论家引以概括词的此种表现手法,并将“点与染分开说,而引词以证之”。
点染间不能有其它相隔,必须是一气而下,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意境。
点明
总体认识
渲染
烘托
具体的事物
景物
“点染”艺术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点面结合之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人事景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人事景物的概括描写。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面”常常作为“点”的背景而出现,对“点”起着烘托作用。
3、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从上阙来看,前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面”,从整体上去写钱塘的优越,接着写出柳桥、帘幕、人家、云树、江涛等等的美好,详细描绘,是“点”。
从词的下阙来看,“重湖叠巘清嘉”是“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点”。
分析《望海潮》中的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望海潮》上阕写杭州城内以及钱塘江的景色为实写,而下阕写西湖美景主要为虚写,如提到杭州两种典型的植物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一句就是很好的例子。
4、分析《望海潮》中的虚实结合
《扬州慢》一词,姜夔是如何表现扬州城的萧条的
1、对比,昔日“名都”的繁荣兴盛与今日“空城”的凋残破败进行对比,写出了战争带给扬州城的灾难。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
二十四桥仍在
尽莽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冷月无声
名都
空城

2、虚实结合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是姜夔通过杜牧诗词而联想的扬州城往昔繁盛的景象,是虚写;而“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却是眼前扬州的破败之景,是实写;
这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想象与现实交织,寄寓了词人感时伤世的悲痛之情。
2、虚实结合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仍在”将我们带进从前扬州繁华的美好回忆,这是虚写,而波心摇荡,明月无声却是眼前真实的图景,这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寄寓了词人感时伤世之情。
2、虚实结合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词人到扬州时是冬至日,不是芍药花开的时节,所以场景是想象的,是虚写;
问“知为谁生”正是为突出无人知道花开、无人赏花的现实;
这里运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以芍药花开的虚写想象不着痕迹表现了现实中扬州城的凄清与荒凉。
《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
喜欢柳永的表达。柳永以如椽之笔,描绘的杭州城自然人文之景俱佳,展示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对杭州城的讴歌、赞美,体现了承平盛世的气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读来令人愉悦。
《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
喜欢姜夔的表达。灾难文学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灾难主题是中国文学的恒久母题。在灾难的视野里,人类不自觉地以文学的方式抒发郁积的情感,慰藉受伤的心灵。
《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
从历史的真实来看,繁华和灾难是人类进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就是在这样的起起落落中向前发展的。从文学的表达来说,讴歌太平与反映灾难都是文学的责任。《望海潮》和《扬州慢》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 意趣亦相异,共同构成了历史的真实,体现了文学的价值。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当宋词遇到江南,真可谓诗情词意满江南。宋词中有杭州如烈火烹油的兴盛喧闹,也有南宋末期站在扬州古桥如泣如诉的亡国悲音。在《望海潮》和《扬州慢》的比较阅读,我们看到城市的繁华没落折射处于时代的兴亡更替,无论是积极用世还是关怀国家志意,都是生命感发的力量,都是城市文化的记录,也都会给后来的读者带来强大的审美滋养和精神启迪。
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学习了两首词、两个人、两座城。冯骥才先生在《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中说“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我们应当庆幸自己生于中国,我们有古老和年轻的城市,同学们高中努力学习,可以考西安交大,去古老的城市西安;可以考上海复旦,去年轻的城市上海。然后请你们和古人一样,用文字,用文化记忆来书写城市,这样,城市的精神就能生生不息的延续下去了!
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