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走近科学家 第3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走近科学家 第3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部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5 走近科学家
《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第3课时
第三课时核心素养目标及重难点
核心素养目标
├── 法治观念
│ └── 渗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创新成果受法律保护的意义,树立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法治意识。
├── 健全人格
│ └── 引导学生认识到 “平凡人也能创造不平凡”,通过展示普通人通过创新改善生活的实例(如无人机喷洒农药、智能垃圾分类),帮助学生建立 “我也能创新” 的自信心,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责任意识
└── 强化 “科学服务社会” 的责任感,通过讨论 “科技创新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类,激发其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创新实践的意愿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 通过对比 “科学家的工作” 与 “普通劳动者的贡献”,让学生理解不同职业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共同价值,破除对 “科学” 的神秘感。
└── 教学难点
└── 开展 “我的小发明” 创意活动,鼓励学生从解决身边问题(如书包减重、教室节能)入手,尝试提出创新方案,强化 “科学源于生活” 的认知。
近日,万载街头出现了新奇一幕:一辆没有驾驶室和驾驶员的车辆缓缓行驶,却能精准应对路况,引得行人纷纷侧目。这正是圆通公司引入的无人驾驶快递车,标志着万载快递行业智能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导入
活动一:科学发明应用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从科技工作者的探索发现和发明创造中受益。
无人机能自动喷洒农药,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中国高铁持续发展,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
智能手机的普及离不开无数科技工作者的突破: 1、微电子工程师研发的芯片(如骁龙、天玑系列),通过纳米级制程技术实现了高速运算,让手机能同时处理通话、视频、导航等多种任务; 2、 材料科学家开发的电容式触摸屏,利用人体电流感应原理,替代了传统物理按键,让操作更直观; 3 通信工程师构建的 4G/5G 网络,通过信号编码、基站优化等技术,实现了高清视频通话、实时导航和移动支付。
我们每天用手机打车、网购、视频聊天、查询信息,这些便捷体验的背后,是科技工作者在电子、通信、材料等领域的持续创新。
智能手机:通信与生活的 “万能工具”
疫苗:守护健康的 “隐形盾牌”
从儿童常规接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到应对新冠疫情的 mRNA 疫苗,每一款疫苗的诞生都是医学与生物科技工作者的心血:
1、免疫学家通过研究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的抗原特性,筛选出能激发人体免疫反应的 “安全成分”; 2、生物工程师优化疫苗的生产工艺(如 mRNA 疫苗的脂质纳米粒递送技术),确保疫苗能稳定起效且副作用可控。
这些成果让我们能有效预防麻疹、乙肝、新冠等疾病,大幅降低了传染病的死亡率,尤其保护了老人和儿童等易感人群。
LED 灯:节能与照明的 “绿色升级”
我们日常使用的 LED 灯,替代了传统白炽灯和荧光灯,背后是半导体科技的突破: 1、物理学家发现了半导体材料(如氮化镓)的电致发光特性,让电流通过时能直接转化为可见光,避免了白炽灯 “90% 能量转化为热量” 的浪费; 2、工程师优化的 LED 封装技术,让灯光寿命从白炽灯的 1000 小时延长到 5 万小时以上。
一盏 10 瓦的 LED 灯亮度相当于 60 瓦白炽灯,家庭一年可节省近 50% 的照明电费,而全球范围内,LED 灯的普及每年减少数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既便利生活又守护环境。
活动二:与科学家面对面
在生活中,我们也能经常看到科学家的身影,甚至有机会和他们面对面。
我经常在电视节目里
看到仰慕已久的科学家
在科技进校园活动中,
我们有幸和科学家面对面。
你在电视上、生活中或者书里见过哪些科学家?请与同伴分享你的经历吧!
宋神友
袁隆平和黄旭华
3 月 23 日下午,全国科普大篷车联合行动,抓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进行 “天宫课堂” 第二课全程直播这一契机,走进了万载县康乐街道中心小学校园。
15:40 开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进行 “天宫课堂” 第二课全程现场直播,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康小的孩子们通过科普大篷车电视、各班教室电子白板观看了 “天宫课堂” 直播。让孩子们学习载人航天知识,感知宇宙探索乐趣。
科普大篷车还为孩子们带来了动手实践操作的宝贵机会,他们感受科学带来的快乐和科教展品的魅力,满脸流露出对科学知识的渴望。
“这生动的太空课堂深深吸引了我,就在那一刹那,我的好奇心彻底被激发出来了,我对太空和宇宙充满了向往,我希望我将来也能成为一名科学家、一名航天员,飞入太空。” 天宫课堂结束后四(8)班的陈政轩同学说道。
活动三:普通人也可以进行发明创造
很多发明构想都来源于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普通人也可以进行发明创造,
他们的发明创造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几个小学生发明了智能垃圾桶,为垃圾分类提供了便利。他们还申请了国家专利。
黄丹靖是中国发热地板领域的重要创新者,其研发成果和创业经历展现了专业背景与市场需求结合的典型路径。
这些普通人进行发明创造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许继海用报废轮船零件拼洗衣机,达山把自行车链条和油桶焊在一起,瑟宾 萨吉用 3D 打印笔 “攒” 出微型洗衣机…… 他们没有等待 “专业设备”“科研经费”“精密图纸”,而是把目光投向了 “已有的东西”。
这背后是一种 “资源重组的智慧”:创新不是 “从 0 到 1 创造新事物”,而是 “把 1+1 变成 3”。自行车本是代步工具,油桶本是储油容器,报废零件本是垃圾,但在他们手里,这些 “碎片” 被重新赋予使命 —— 就像用乐高积木搭出意想不到的造型,核心不是 “积木有多高级”,而是 “怎么搭”。
这些发明者里,有机械工人、学生、家庭主妇,甚至 9 岁的孩子,几乎没人顶着 “工程师”“科学家” 的头衔。他们的优势不是 “知识储备”,而是 “行动勇气”:许继海带着团队试了三个月,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达山把自行车拆了三次才找到链条传动的最佳角度;Ashley 在防水袋上戳了无数个洞,才摸索出 “挤压去污” 的力度。
专业知识能降低试错成本,但不能替代试错本身。这些故事里,“不完美的开始” 远胜于 “完美的等待”:他们的第一版发明往往粗糙 —— 许继海的洗衣机噪音大,达山的滚筒会漏水,Ashley 的防水袋容易破,但正是这些 “不完美”,成了迭代的阶梯。
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创新的最大门槛,从来不是 “不会”,而是 “不敢”。普通人与创新的距离,可能就差一句 “我试试”。
最终的启示:创新是 “生活的本能”,而非 “少数人的特权”
这些故事里的主角,不是被选中的 “天才”,而是认真生活的普通人。他们的发明或许不够精密,却带着 “解决问题” 的温度 —— 这种温度,恰恰是很多高科技产品容易缺失的。
它们告诉我们:创新的本质,是 “人对生活的主动改造”。无论是洗衣机、发热地板,还是任何日常用品,其进化的动力,永远来自那些 “受不了麻烦”“见不得辛苦”“想让日子好过一点” 的普通人。
当我们不再把创新供奉在实验室里,而是回归到 “解决自己身边的一个小麻烦”,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那个 “发明故事” 的主角。
小结:每一个小小的想法,都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开始。去尝试、去创新,通过创造实现有价值的人生。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小爱科学,学科学,提升科学素养,做新时代的创新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从科技工作者的探索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创造中___________。在生活中,我们也能经常看到科学家的___________,甚至有机会和他们___________。很多发明构想都来源于日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进行发明创造,他们的发明创造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___________。
发现
发明
受益
身影
面对面
工作
学习
生活
美好
普通人
评价维度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自评 教师评
知识理解 1. 能准确复述教材中至少 2 个普通人的创新案例(如机械工人发明多用途洗衣机) 2. 能归纳榜样人物的核心品质(如观察能力、勇于尝试) ★★★:完整复述案例并准确分析品质特征 ★★:复述案例但品质分析较笼统 ★:部分复述案例或品质分析存在偏差 ☆:未掌握核心内容
课堂参与 1. 主动分享 “生活中可改进的物品” 创意 2. 在小组讨论中提出向榜样学习的具体方法 3. 认真倾听他人观点并给予积极反馈 ★★★:主动发言 3 次以上,提出 2 个以上创意,积极协作 ★★:发言 1-2 次,能完成任务,配合较积极 ★:被动参与,偶有分心 ☆:不参与或干扰他人
行为转化 1. 课后尝试完成一项 “小改进”(如改造文具、优化家务流程) 2. 用图文或视频记录实践过程并在班级展示 ★★★:独立完成改进并详细记录过程,展示效果显著 ★★:在家长协助下完成改进,记录较完整 ★:尝试但未完成或记录简单 ☆:未尝试实践
学习评价表
下 课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