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D B D C C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A C C D
17.(1) 分级 反馈
(2)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3) 减少 BPA既能抑制TH的合成过程,又能导致甲状腺上TSH受体基因的表达减少进而减弱TSH的效果,使TH分泌少
(4)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18.(1) g 雌 g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g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
(2) ①③ LM
(3) GH、g 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19.(1)易饲养、繁殖快、染色体数目少、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等
(2) X染色体 AOXAY 4
(3) 2 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
20.(1) ⑤→⑥→①→⑦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
(2) Ⅰ、Ⅱ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两条子染色体
21.(1)种群中有少数个体对杀虫剂具有抗性
(2) 选择 基因频率
(3)更换杀虫剂的种类
(4)生殖
答案第2页,共3页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学考试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遗传学实验研究材料、方法及结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B.孟德尔完成测交实验并统计结果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实验验证”
C.萨顿利用蝗虫为材料,证明遗传因子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子代
D.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2.如图是细胞内几种有机物及其功能的关系图,m1、m2、m3、m4分别是有机物M1、M2、M3、M4的组成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质量的M1和M2被彻底氧化分解,则M2的耗氧量多
B.酶的化学本质都是M3,在生物体内和生物体外均起作用
C.M1、M3、M4均为多聚体,其单体分别为m1、m3、m4
D.在HIV体内,将M4彻底水解,将得到4种核糖核苷酸
3.以葡萄糖作为底物,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乳酸中
B.保证有氧呼吸顺利进行的前提是细胞具有结构完整的线粒体
C.剧烈运动时,产生CO2量与消耗O2量的比值大于1
D.剧烈运动时,人体内ATP与ADP的转化速率显著提高
4.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依赖光合色素。不同环境条件下,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称为“叶绿素循环”。研究发现,在适当遮光条件下,叶绿素 a /叶绿素 b 的值会降低,以适应环境。下图是①②两种叶绿素的吸收光谱。下列关于叶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缺少微量元素镁时,①②的合成都会受到影响
B.利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②应位于滤纸条的最下端
C.与①②不同,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红光
D.弱光下①的相对含量增高有利于植物对弱光的利用
5.下列有关生物膜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屏障作用: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封闭的内部环境
B.分隔成细胞器:保证真核细胞内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C.能量转换: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稳定化学能转换成活跃化学能和热能
D.物质运输:需依赖膜上的载体蛋白
6.如图甲、乙为某生物的细胞周期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示意图,图a、b为DNA含量变化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甲所示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到
B.图甲对应图a中的AB段、图b中的DE段
C.图乙为细胞分裂后期图,这一时期图a、b中曲线有不同的变化
D.图a中BC段和图b中EF段染色体数:核DNA数=1:2
7.下列有关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绿肥”与“红瘦”描述的是海棠花的相对性状
B.小麦的抗倒伏和抗条锈病属于优良性状,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C.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同一种性状
D.纯合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后F1自交,因基因重组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8.在“制作和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实验中,观察到如图所示的两个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装片制作顺序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用盐酸解离的目的是使染色体从细胞核中释放出来
C.甲处于分裂中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最高
D.乙处于分裂后期,乙的核DNA分子数是甲的两倍
9.“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示意图如图所示。已知在以下实验条件中,该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中每20分钟复制一代,不考虑大肠杆菌裂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提取A组试管I沉淀中的子代噬菌体DNA,仅少量DNA含有32P
B.B组试管III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与接种后的培养时间成正比
C.离心前应充分搅拌使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10.某XY型性别决定的植物(2n=16),图甲是其雄株某些细胞的分裂图,图乙是染色体组数与核DNA/染色体比值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①为根分生区细胞,其比值关系对应乙图的b
B.若②为根分生区细胞,细胞中存在9种形态的染色体
C.若①中比值关系对应乙图的c,细胞中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
D.若②中比值关系对应乙图的e,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移向两极
11.下列各组物质中,均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CO2、解旋酶、Cl﹣、尿素
B.K+、血浆蛋白、性激素、脂肪酸
C.唾液淀粉酶、溶菌酶、胰岛素、糖蛋白
D.Ca2+、水通道蛋白、胃蛋白酶、DNA聚合酶
12.基因有正选择压基因和负选择压基因之分,正选择压基因的表现效应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负选择压基因的表现效应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雄鸭的美羽艳丽,易被天敌发现,但有利于吸引雌鸭交配,避免与近似鸭错配而使生殖失败;雄鸭的素羽,不易被天敌发现,但不利于吸引雌鸭交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正、负选择压基因的确定是由其生存环境决定的
B.正、负选择压基因互为等位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C.与近似鸭错配而导致生殖失败是由于二者存在生殖隔离
D.在天敌锐减、近似鸭数量增多时,美羽的基因频率会增大
13.甲、乙为同一哺乳动物体内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且图示两细胞均已发生变异。丙为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动物为雌性,其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
B.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
C.甲图和乙图的细胞处于丙图中的BC段
D.甲细胞的变异发生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
14.图甲表示某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图乙表示用不同荧光标记该动物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荧光点在细胞减数分裂的不同时期的位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ab过程中,DNA聚合酶发挥了作用
B.图乙①→②的过程叫联会,一般不会发生核基因突变,该过程位于图甲中的bc段上
C.图乙②、③阶段时一个四分体中应该有四个荧光点
D.图乙③→④过程发生在图甲中bc段,该过程异常可能导致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
15.某同学为探究阿莫西林(一种常用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将菌液加到培养基上涂布均匀后,在2、3、4号位贴上沾有0.5mg/mL阿莫西林溶液的滤纸片。如图为第一代实验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处滤纸片上不含抗生素,起对照作用
B.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继续培养
C.连续培养几代后,2、3、4号位的抑菌圈直径将会变小
D.抑菌圈边缘细菌的抗药性高于抑菌圈外细菌的抗药性
16.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判断下列与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B.协同进化只发生在群落内部
C.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种群内的个体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
二、解答题
17.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TH)可调节人体多种生命活动。双酚A(BPA)是一种有机化合物,若进入人体可导致甲状腺等内分泌腺功能紊乱。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及BPA作用位点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在TH分泌的过程中,过程①②③属于 调节,过程④⑤⑥属于 调节。
(2)TH是亲脂性激素,可穿过特定细胞的质膜并进入细胞核内,与核内的TH受体特异性结合。这一过程体现激素调节的特点是 。
(3)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是合成TH所必需的酶,且能促进甲状腺上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进入人体的BPA能抑制TPO活性,可导致血液中TH含量 ,其原因是 。
(4)有研究表明,BPA也能促进皮质醇分泌,抑制睾酮分泌,说明BPA除影响HPT轴外,还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其他内分泌轴的功能。这些内分泌轴包括 。
18.图甲表示某二倍体动物不同分裂时期核DNA及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图乙表示该动物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像(图中所示为该细胞中所有染色体)。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乙中的细胞 (填图中字母)判断该动物为 性动物,理由是 。
(2)图甲①②③时期处于有丝分裂的时期是 (填序号),受精作用发生于图甲 (填图中字母)段所处时期。
(3)孟德尔遗传定律实质发生于图甲、乙 (填图中字母)所处时期,该时期细胞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是 。
19.果蝇的直翅、弯翅受Ⅳ号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现有2只都只含7条染色体的直翅雄果蝇(甲、乙),其产生原因都是Ⅳ号常染色体中的1条移接到某条非同源染色体末端,且移接的Ⅳ号常染色体着丝粒丢失。为探究Ⅳ号常染色体移接情况,小组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
实验①:甲×正常雌果蝇→F1中直翅∶弯翅=7∶1,且雄果蝇群体中直翅∶弯翅=3∶1
实验②:乙×正常雌果蝇→F1中直翅∶弯翅=3∶1,且直翅和弯翅群体中的雌雄比都是1∶1
已知甲、乙在减数分裂时,未移接的Ⅳ号常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配子和个体的存活力都正常。不考虑其他突变和染色体互换,其中实验①②中的正常雌果蝇基因型相同且均为直翅。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是 (答出2点)。
(2)实验①中甲形成的原因为含翅型的染色体移接到 (填“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甲的基因型可表示为 ,甲进行减数分裂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时最多含 个A基因。
(3)乙未变异前可产生的配子的种类有 种。上述甲、乙的形成属于 (填具体变异类型)。
20.图1为玉米(2n=20)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显微图像,图2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3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细胞内不同物质相对含量的柱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对图1的细胞进行排序:③→ →②→④→⑧(用序号和箭头表示)。图1中①细胞所处时期为 ,此时染色体变化的特点是 。
(2)图2中BC段与图3中对应的时期有 ,CD段下降的原因是 。
21.某时期,在一条大河南岸的大块农田中发生了某种甲虫的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农田里喷洒杀虫剂R,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杀虫剂。下图为在此时期内这种甲虫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 。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害虫的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通过一代代的积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了。上述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 作用,农药对害虫所起作用的实质是定向地改变了害虫种群中的 。
(3)如果A点到D点都为杀虫剂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杀虫剂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 。
(4)若在这条大河的北岸也发现了与南岸的甲虫外形很相似的甲虫种群,将两岸甲虫放在一起饲养,发现这两个种群的甲虫可以交配并产生小甲虫,但小甲虫不育,这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 隔离。
试卷第8页,共9页
答案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