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屈绍龙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屈绍龙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屈绍龙散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洋槐花香
屈绍龙
①家乡的洋槐花于五月初悄然绽放。那会儿,依旧健在的老槐树们刚迎着四月的风发出新芽,开出新花;而年轻的一大批新槐树更是朝气蓬勃,花开得旺盛;还有幼小的树苗正在茁壮成长,淡绿的叶子喜庆地仰着头,迎风飘摆。
②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我,最喜欢洋槐花。洋槐花陪伴着我成长至今,早就深深地融入我的骨子里、血脉中。
③村里很早以前就栽了很多槐树,街道两旁除了杨树就是槐树。洋槐花含苞待放时,如一个个扁扁的乳白色小灯笼,一串串悬挂在树枝上。当你在某个清晨醒来,推开门,迎着晨雾伸个懒腰、做个深呼吸时,一股股洋槐花的芳香便会在不经意间顺着呼吸深入你的肺腑。这芳香淡雅清新,回味不绝,让你浑浊的头脑为之一振,不自觉地又多深呼吸几次,仿佛饿到极点的人见到了久违的饭菜。
④这香气让你惊觉,原来是洋槐花迎着朝阳绽放了。颜色干净得像雪一样,好像雪后形成的树挂,一串串挂满整个树冠,沉甸甸的,压得树枝弯下腰来。此时,洋槐花那扁扁的灯笼张开了双翼,宛如卷起边缘的绅士帽,两瓣花对称鼓起,中间淡绿或者淡黄的蕊芯,衬托得整朵洋槐花更加清新脱俗,让人不忍碰触,唯恐惊了在花里沉睡的仙子,唯恐打扰了盛放的花儿的美梦。
⑤伴随着晨雾和袅袅的炊烟,整个村子的槐树在鸡鸣狗吠里开花,在大人和孩子们的期盼里开花。五月的村庄瞬间就成了洋槐花的盛宴,回报着乡村人对槐树的滋养,满足着人们对品味洋槐花的渴求。
⑥大人们挎着亲手编织的篮子撸槐花,动作麻利,眼里是对美食的期盼。一串串洋槐花,好像瞬间成了洋槐花包子、洋槐花年糕。在掀开锅盖,热气腾腾的包子或年糕出锅后,满屋子都飘荡着淡淡的花香。此时,再轻轻用手掰开,露出里面的槐花馅来,小心地咬上一口,唇齿留香,细嚼慢咽后滑到五脏六腑,服帖得很,那种舒服劲儿是神仙也不换的。每每这时,父母那满是褶皱的脸上总是自然地流露出满足的笑容,生活的压力也被暂时抛到脑后。父亲难得地拿出爷爷的小酒盅,斟上二两白酒,美滋滋地喝上几口,麻醉一下那长年紧绷的神经。
⑦而我们几个小伙伴则带着绳子,找个洋槐花茂盛的槐树,互相帮衬着爬到高处,坐在枝杈上。先用绳子将自己系在树上,然后将伸手就能够着的槐花撸下来,直接放到嘴里,大口地咀嚼着,香气便一块儿咽到肚子里去了。当手无法够到时,我们就甩出绳子套住树枝,将树枝拉到跟前,继续快速地撸下洋槐花,比赛看谁吃得多、吃得香。直到累了困了,我们才解开绑在身上的绳子,互相提醒着注意安全,慢慢地抱着大树滑下来。有时下滑得太快,把小手都摩擦得破了皮,下来后,便顺手抓把土黏在破皮的地方,就当止血了。有时,我们还会撸一大袋子槐花回家,给父母做馅用,减轻他们的劳累,满足全家人吃的欲望。
⑧不管刮风下雨、冰霜雪冻,村里的槐树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着勤劳善良的村民,守着民风淳朴的乡村,守着这块文明传承、生命延续的沃土。它们长久地沉默着,独自承受着重重考验,用年轮的刻刀记录着生命的成长,雕塑着属于自己的灵魂,将所有的独白、思考都幻化成四五月份如期开放的洋槐花,给浇灌它们的乡村人以丰厚的回馈。在艰苦的时光里,它们为乡村人送去希望和憧憬,一年又一年地伴随着孩子们出生、成长、老去。它们不是无关的看客,而是乡村里不可或缺的角色,从天地里汲取日月雨露的精华,再凝结成圣洁的花果,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乡村人。
⑨我喜欢闻槐花的香,更喜欢含在嘴里品它的香。它的香是温暖人心、不掺一丝杂质的,大吃几口槐花,再从庭院里的老井里摇起辘轳,舀上一瓢井水,清香而甘洌。这时候,我才体味到生活除去苦涩,遗留的点滴的清澈和甜美。
(选自《文艺报》2024年8月14日第7版,有删改)
1.说说文章标题“洋槐花香”起到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
3.文章第⑦段写小伙伴们爬树撸槐花的场景充满童趣,请对画横线的部分进行点评。
找个洋槐花茂盛的槐树,互相帮衬着爬到高处,坐在枝杈上。先用绳子将自己系在树上,然后将伸手就能够着的槐花撸下来,直接放到嘴里,大口地咀嚼着,香气便一块儿咽到肚子里去了。
4.如何理解第⑧段“它们不是无关的看客,而是乡村里不可或缺的角色”的含意?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问题。
麦与镰的季节
屈绍龙
①时光,以像刀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近。阳光的移动,河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燕去雁归,土地在河水中移动,这就是时间的脚步。在收割着地面的一切,不知不觉间,夏季来了。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②立夏过后,扬花的麦子,总是羞涩地将两点花瓣儿挂在穗头,麦地里就多了一层淡雅的粉白。粉白不起眼,只是很温情,像乡村的少女,匆匆赶路,总是散着一绺头发,低着眉,红着脸,青春的气息,舒畅而又细腻。
③麦子是土地的女儿,也是养育乡村的母亲。就像乡村的女孩儿有一天也会感到受孕的幸福,以生命创造生命,在痛苦的幸福中祈福。
④初夏,楝子花开,是麦子逐渐成熟的标志。羽状的复叶是苦的,粗糙的树皮是苦的,椭圆的果实是苦的,深理的根须也是苦的,苦心的苦楝树,淡紫色的小花朵浓都地开满整个灌浆时节,一种独特的苦香四处弥漫。妻子的成熟,是和石相花开相应和的,饱满的麦柱,堆满我们的院落,火红的花朵,摇曳在我们的每一段岁月。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
⑤我曾在柔和的春夜漫步田间,微朦的月光下,小麦在风中摇曳,显示出努力生长的模样,土地是软绵绵的,踏上去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新翻的泥土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气息,与小麦散发的清香味糅合在一起,有一种给人向上的力量的感觉。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田野作物的叶面之上,像洁白的乳汁。作物在春的时节,努力地拔节生长,似乎能听到生长的声音,一种向上的音响。
⑥麦子是温柔的女子,在召唤阳刚的镰刀。初夏时节,麦子成了待阁的少女。
⑦我手握镰刀,弯腰低头,向麦子致敬。或许是她们太矮小,不,是她们太牵挂母亲。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⑧分神,手指被锋利的镰刀轻轻划破,殷红的血液,在光洁的镰刀上留下斑斑痕迹。不知是麦子柔弱,还是土壤疏松,镰刀时而割断麦子,时而又将麦子连根拔起,麦芒刺伤我的手指和手背,隐隐作痛。
⑨运方的养牛院子里,牛的尾巴在不停地摇摆,驱赶着身边的效蝇,姿态很甜美,旋律也很优雅。或许,牛儿们知道麦于成熟,收制后,被轧扁的麦秸是它们最好的食粮,麦田就是它们天然的谷场和食料厂。
⑩有些植物追求肥沃,有些植物则追求空间,而麦子,是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的农作物。当冬日万物沉睡时,麦子则在广袤的土地之上苏醒,绿色在田野间镶上了边框,她们是那么纤细,是那么弱小,是那么新绿。此刻面对金色麦田,她们过往的绿色身影,在我们的眼前不停地晃动。绿色,是最感人,最有情的。她们不像红色那样热,不像蓝色那样冷,她们柔和美好,给人安慰,使人安静,叫人思索。
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
(选自2017年第5期《散文选刊》,有删节)
5.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扬花的麦子 成熟的麦子 ① 收割麦子 赞美麦子
温情 ② 努力生长 牵挂母亲 ③
6.文中划线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7.第④段写麦子成熟季节时,还写到了楝子花开和石榴花开,有何作用
8.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1)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
(屈绍龙《麦与镰的季节》)
(2)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冯骥才《日历》)
以上两段文字都是对岁月的感悟,请根据你的理解,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字数100字左右。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味道
屈绍龙
①早春,清晨不冷不暖。风很大,到处树颤花摇,连草也迎风舞动起来。屋外的绿地上,能挡风的只有一行榆树和栗子树,但它们嫩叶尚未长出,只能听凭风长驱直入,摇动了这一方春色。
②农舍后面的斜坡上覆盖着茂密的柏树林,两侧的花园和草地上还长了些榆树。农舍的正前方,一条小溪蜿蜒流过,像是为草地镶了一条银边。跨过小溪,前面又是一片柏树林场,墨绿色的枝叶就摆在水面上方。【甲】丁白嘴鸦多在树上筑巢,春天的时候,这片深谷里到处回响着它们嘎嘎的鸣叫声。
③小树林与周围的草地之间有一道堤垄,垄上满是野生的紫罗兰,这种花没有香味,盛开时花瓣又宽又大,几乎能与三色堇媲美。还有酢浆草,花开时白茫茫一片,长达数周。这些花开在有些地方是银白色,在有些地方则呈淡紫色。野花通常如此,生长地点各异,颜色也各有不同。
④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也有各色植物相互竞艳。莎草抽出三棱形的花茎,狭长的叶子上有一道道的棱纹,深色花穗高高挺立,布满了浅黄的花粉;水杨梅沿着地面匍匐,花茎细长,枝蔓攀爬得整条沟渠都是,到了秋天就长满带软刺的小绒球;【乙】薄荷散发着强烈而独特的气味,绝不会被认错;苦苣菜的花儿颜色洁白,偶尔夹杂一丝淡淡的黄颜色,这是蜜蜂钟情造访的花儿。
⑤溪水流淌,如往日般清澈甘甜。下游的拐弯处长满了茂密的莎草,柔嫩的蒲草则占据了上游,一副此地非我莫属的神气。水面四周还能看到野山鸡和田鼠出没,不过水中却没有鱼儿的踪影。我的正前方,朝南的方向则是一片空旷的草场和宽广的麦田,温暖和煦的风不时吹来一团团的白云,草场和麦田明暗交错,时而被阳光普照,时而被云影笼罩。
⑥淙淙流水蜿蜒穿过草地,朝我的方向奔来。溪水微颤,似乎随时都会漫过溪岸。水流平缓处波澜不兴、闪着微光,如同打磨抛光的明镜,唯有柳树的倒影投在水面,微风骤起,荡起粼粼波纹。
⑦视线越过长满谷物的绿色斜坡,可以看见轻薄的雾气在远处林间缭绕,群山若隐若现。白杨树娇嫩的新叶色泽浅淡发白,尚不能像大片叶子那样哗啦啦作响,只在风中发出微弱的沙沙声。马栗树的枝叶无力地垂下了头,宽大的绿叶一时无力遮挡阳光。【丙】依稀看见远处路上零星散布着白色的斑点,那是黑刺李树丛凋零的花瓣。
⑧有个角落里长满了山茱萸。山茱萸夏季开花,赏心悦目,秋天则挂满深红色的浆果。【丁】这里还有两三片绣球花树丛,它们在六月开满白花。这种野生绣球花不像公园里培育的那样呈雪球状,而是呈扁平的环形,外圈的小花最为洁白,靠近中心的部位则略显淡绿,惹人怜爱。
⑨端详着,想象着一一到了夏天,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粗糙的墙、茅草屋顶、爬满常春藤的窗户定会镀上迷人的光辉。灰蓝色的炊烟从高高的榆树旁边袅袅升起,园子里树影婆娑,开满了五彩缤纷的鲜花。
(选自2021年4月5日“人民网”,有删改)
9.下面的句子出目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霜冻过后,有些叶子的边缘会变卷翘,颜色也会变成深红色。
A.【甲】 B.【乙】 C.【丙】 D.【丁】
10.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舍后斜坡树林图→ →水源花草图→ →绿色斜坡远视图
11.本文作者调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描写景物,让读者感受春景之美。请从文中找出两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体味。
12.请按要求赏析下面的文字。
①农舍的正前方,一条小溪蜿蜒流过,像是为草地镶了一条银边。(从词语运用角度)
②下游的拐弯处长满了茂密的莎草,柔嫩的蒲草则占据了上游,一副此地非我莫属的神气。(从修辞方法角度)
13.有人认为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认为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
1.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围绕洋槐花香展开,从花开时的香气,到人们因花香制作美食,再到作者对花香的喜爱,将各部分内容串联起来。②营造氛围:让人联想到清新、淡雅的花香,在阅读前就能感受美好,被带入充满花香的乡村情境。③点明主题:作者借洋槐花香,表达对洋槐花的喜爱、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乡村土地的热爱,它是主题的载体。 2.①表达情感、奠定基调。作者直抒对洋槐花的喜爱,称其融入自己的骨子里、血脉中,为全文奠定深情的情感基调,让读者能带着这种情感去体会后文内容。②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承接第①段对洋槐花的客观描写,开启下文与洋槐花有关的乡村生活的回忆,使文章从对洋槐花本身的描写自然过渡到相关生活场景和情感表达。 3.“互相帮衬”体现出小伙伴间的团结协作,彼此助力去撸槐花;“将自己系在树上”展现出小孩们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也让画面显得真实可感;“直接放到嘴里,大口地咀嚼着”“一块儿咽”把孩子们急切品尝槐花的馋样刻画出来,凸显出他们对槐花的喜爱。这些动作描写让乡村孩子撸槐花的欢乐场景跃然纸上,满是质朴纯真的生活气息。 4.一是守护乡村。槐树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守护着村民和乡村,它不是旁观者,而是发挥着守护作用的忠诚卫士。二是回馈乡村人。槐树盛开槐花,回馈滋养它们的乡村人,在艰苦时光提供食物,带来希望和憧憬,是乡村生活的关键部分。三是记录变迁和成长。槐树长久沉默,用年轮记录生命成长和乡村变迁,是见证者,象征乡村生命延续,与乡村生活紧密相连。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绘家乡洋槐花的绽放,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文章以洋槐花为线索,细腻地描绘了槐花的美丽与香气,唤起读者的感官体验。通过对村民采摘槐花、制作美食的场景描写,表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温馨。槐树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乡村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乡村人的希望与记忆。文章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充满了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1.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结合第③段“当你在某个清晨醒来,推开门,迎着晨雾伸个懒腰、做个深呼吸时,一股股洋槐花的芳香便会在不经意间顺着呼吸深入你的肺腑”可知,这里先描述了洋槐花开时的香气,开启了对洋槐花相关内容的叙述。结合第⑥段“大人们挎着亲手编织的篮子撸槐花,动作麻利,眼里是对美食的期盼。一串串洋槐花,好像瞬间成了洋槐花包子、洋槐花年糕。在掀开锅盖,热气腾腾的包子或年糕出锅后,满屋子都飘荡着淡淡的花香”可知,因为洋槐花香,引出人们采摘槐花制作美食,以及美食散发的花香。结合第⑨段“我喜欢闻槐花的香,更喜欢含在嘴里品它的香。它的香是温暖人心、不掺一丝杂质的”可知,作者再次表达对洋槐花香的喜爱。由此可知,文章从洋槐花香入手,将洋槐花开的香气、人们因花香制作美食以及作者对花香的情感等内容串联起来,“洋槐花香”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结合第③段“这芳香淡雅清新,回味不绝,让你浑浊的头脑为之一振,不自觉地又多深呼吸几次,仿佛饿到极点的人见到了久违的饭菜”以及第④段“颜色干净得像雪一样,好像雪后形成的树挂,一串串挂满整个树冠,沉甸甸的,压得树枝弯下腰来”等对洋槐花的描写可知,文中描绘出洋槐花洁白、花香淡雅清新的特点。由此可知,标题“洋槐花香”能让人在阅读前就联想到这样清新、淡雅的花香,将读者带入充满花香的乡村情境,营造出美好的氛围。
结合第②段“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我,最喜欢洋槐花。洋槐花陪伴着我成长至今,早就深深地融入我的骨子里、血脉中”以及第⑧段“它们长久地沉默着,独自承受着重重考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乡村人”和第⑨段“我喜欢闻槐花的香,更喜欢含在嘴里品它的香……体味到生活除去苦涩,遗留的点滴的清澈和甜美”可知,作者表达了对洋槐花的喜爱,并且通过对槐树守护乡村、哺育乡村人的描述,体现出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乡村土地的热爱。由此可知,作者借“洋槐花香”,将对洋槐花的喜爱、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乡村土地的热爱等情感表达出来,“洋槐花香”是主题的载体,点明了主题。
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第②段“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我,最喜欢洋槐花。洋槐花陪伴着我成长至今,早就深深地融入我的骨子里、血脉中”可知,作者在这里直接表明自己对洋槐花的喜爱之情,并且用“融入骨子里、血脉中”这样极具感染力的表述,强调这种喜爱的深刻程度。由此可知,这样的表述为全文奠定了深情的情感基调,让读者在阅读后文关于洋槐花的各种描写、与洋槐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时,能够带着作者对洋槐花的这份深厚情感去体会,更能理解作者对洋槐花的特殊情感以及洋槐花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结合第①段“家乡的洋槐花于五月初悄然绽放。那会儿,依旧健在的老槐树们刚迎着四月的风发出新芽,开出新花;而年轻的一大批新槐树更是朝气蓬勃,花开得旺盛;还有幼小的树苗正在茁壮成长,淡绿的叶子喜庆地仰着头,迎风飘摆”可知,这一段主要是对洋槐花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客观描写,展现了家乡洋槐花开放时的景象。结合第③段“村里很早以前就栽了很多槐树,街道两旁除了杨树就是槐树……一股股洋槐花的芳香便会在不经意间顺着呼吸深入你的肺腑”以及后文关于乡村人采摘洋槐花制作美食、在槐树下玩耍等生活场景的描写可知,从这一段开始,文章进入到与洋槐花有关的乡村生活的回忆。由此可知,第②段承接了第①段对洋槐花的客观描写,又开启了下文对乡村生活的回忆,使文章从单纯对洋槐花本身的描写,自然地过渡到与洋槐花相关的生活场景和情感表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结合第⑦段“找个洋槐花茂盛的槐树,互相帮衬着爬到高处,坐在枝杈上。先用绳子将自己系在树上,然后将伸手就能够着的槐花撸下来,直接放到嘴里,大口地咀嚼着,香气便一块儿咽到肚子里去了”可知,“互相帮衬”这一动作细节,表明小伙伴们在爬树撸槐花这件事上并非独自行动,而是相互扶持。在爬树的过程中,有的小伙伴可能体力稍弱,有的则更擅长攀爬,大家通过互相帮助,共同完成爬树的任务,这体现出小伙伴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将自己系在树上”这一行为,反映出孩子们虽然年幼,在进行爬树这种稍显危险的活动时,却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他们知道用绳子把自己固定在树上,以防掉落受伤,这个细节使整个场景更加真实可信,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孩子们在树上小心翼翼又充满期待的模样。
“直接放到嘴里,大口地咀嚼着”“一块儿咽”等一系列动作,生动地描绘出孩子们对槐花的喜爱已经到了迫不及待的程度。他们顾不上其他,摘下槐花就直接放入口中,大口品尝,急切地将带着香气的槐花咽下,这些描写把孩子们的馋样展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知,这些动作描写从多个角度生动地展现了乡村孩子撸槐花的欢乐场景,充满了质朴纯真的生活气息,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孩子们在乡村生活中的快乐与自在,以及他们对洋槐花的喜爱之情。
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第⑧段“不管刮风下雨、冰霜雪冻,村里的槐树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着勤劳善良的村民,守着民风淳朴的乡村,守着这块文明传承、生命延续的沃土”可知,文中将槐树比作忠诚的卫士,强调无论面临怎样恶劣的自然环境,槐树始终坚定地守护着村民、乡村以及这片承载着文明传承与生命延续的土地。由此可知,槐树并非对乡村的一切漠不关心的旁观者,而是积极履行守护职责的重要存在,以其坚韧的姿态为乡村遮风挡雨,守护着乡村的安宁与稳定。
结合第⑧段“它们长久地沉默着,独自承受着重重考验,用年轮的刻刀记录着生命的成长,雕塑着属于自己的灵魂,将所有的独白、思考都幻化成四五月份如期开放的洋槐花,给浇灌它们的乡村人以丰厚的回馈。在艰苦的时光里,它们为乡村人送去希望和憧憬”以及前文第⑥段“大人们挎着亲手编织的篮子撸槐花,动作麻利,眼里是对美食的期盼。一串串洋槐花,好像瞬间成了洋槐花包子、洋槐花年糕”可知,槐树在经历各种考验后,每年四五月份会如期绽放洋槐花。这些洋槐花不仅可以作为食材,满足乡村人制作美食的需求,为艰苦岁月中的人们提供食物,还给予乡村人希望和憧憬,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可知,槐树通过绽放洋槐花,以实际行动回馈着滋养它们的乡村人,在乡村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乡村人生活得以延续和充满希望的关键因素之一。
结合第⑧段“它们长久地沉默着,独自承受着重重考验,用年轮的刻刀记录着生命的成长,雕塑着属于自己的灵魂”以及“一年又一年地伴随着孩子们出生、成长、老去”可知,槐树以长久沉默的姿态,在岁月的流逝中,凭借自身的年轮,默默地记录着自身生命的成长历程,同时也见证着乡村孩子们的出生、成长与衰老,见证着乡村的变迁。由此可知,槐树就像一位无声的见证者,象征着乡村生命的延续,它与乡村生活紧密相连,是乡村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乡村的记忆与历史。
5.①春夜小麦 ②饱满 ③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柔和美好) 6.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小麦不断成长,逐渐成熟的情态。 7.写“楝子花开”衬托小麦“灌浆时节”的艰苦。写“石榴花开”衬托小麦成熟后丰收的喜悦。这样写,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升华了文章情感。 8.示例:只有奋斗的岁月和成长的生命才有醉人的芳香和永恒的价值。就像我们的青春,岁月流逝,我们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成长,以辛勤的耕耘去获取人生的精彩,才能将岁月的“葡萄”酿成生命的“美酒”,并永存为人生的“诗篇”或“画卷”。
【分析】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解答此题根据表格中给出的内容或特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从段落中提取出相关的词或短语作答即可。从第⑤段“我曾在柔和的春夜漫步田间,微朦的月光下,小麦在风中摇曳,显示出努力生长的模样”,可概括①处为:春夜小麦;从第④段“饱满的麦粒”,可提取②处为:饱满;从第⑩段“而麦子,是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的农作物”和第 段“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可概括③处为: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柔和美好)。
6.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本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可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把小麦人格化,从“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到“披上淡黄色的衣衫”,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小麦不断成长,逐渐成熟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小麦的喜爱之情。
7.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作用。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就是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从第④段“羽状的复叶是苦的,粗糙的树皮是苦的,椭圆的果实是苦的,深理的根须也是苦的,苦心的苦楝树,淡紫色的小花朵浓都地开满整个灌浆时节,一种独特的苦香四处弥漫”,可知写“楝子花开”衬托小麦“灌浆时节”的艰苦;从第④段“麦子的成熟,是和石榴花开相应和的,饱满的麦粒,堆满我们的院落,火红的花朵,摇曳在我们的每一段岁月”,可知作者写“石榴花开”衬托小麦成熟后丰收的喜悦。从而突出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化了文章主旨,丰富了文章内容。
8.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
解答此题首先对文本及链接材料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作者对“岁月”的共同感悟,然后围绕着感悟的主题展开阐述,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从文本内容及链接材料,可以看出这些对岁月的感悟,都包含着“珍惜岁月、辛勤耕耘、努力奋斗、创造价值”,以此为主题阐述作答即可,注意字数的限制。
示例: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必须珍惜每一分一秒的时间,全力以赴地去努力学习,用自己的辛勤耕耘去播种美好明天,这样才能将岁月的“葡萄”酿成生命的“美酒”,并永存为人生的“诗篇”或“画卷”,使生命的价值得以永恒。
9.D 10. 垄花草图 溪水青草图 11.示例:①“苦苣菜的花儿颜色洁白,偶尔夹杂一丝淡淡的黄颜色”一句,从视觉角度,描绘了苦苣菜的花儿具有“颜色洁白,偶尔夹杂一丝淡淡的黄颜色”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苦苣菜的花儿的喜爱之情。
②“白嘴鸦多在树上筑巢,春天的时候,这片深谷里到处回响着它们嘎嘎的鸣叫声”一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柏树林的静谧与美好。
③“薄荷散发着强烈而独特的气味”一句,从嗅觉角度,描绘了薄荷气味具有“强烈而独特”的特点。 12.①“镶”字形象地描绘出了明亮的溪水好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草地边缘的景观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莎草、蒲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莎草、蒲草生长的茂盛。 13.不能删去。本文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文章的最后一段是虚写,是想象。想象夏景的美丽,与前文春景相互映衬,对家乡美景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解析】9.本题考查前后句衔接。
给出的句子写的是霜冻过后的叶子会变成深红色,【丁】处前文提到了深红色的浆果,而给出句子出现“也”“深红色”,前后句联系紧密,因此放在【丁】处合适;
故选D。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③段“小树林与周围的草地之间有一道堤垄,垄上满是野生的紫罗兰,这种花没有香味,盛开时花瓣又宽又大,几乎能与三色堇媲美。还有酢浆草,花开时白茫茫一片。这些花开在有些地方是银白色,在有些地方则呈淡紫色。野花通常如此,生地点各异,颜色也各有不同”可知,写了堤垄上盛开的紫萝兰、酢浆草,概括得出:堤垄花草图;
根据第⑤段“溪水流淌,如往日般清澈甘甜。下游的拐弯处长满了茂密的莎草,柔嫩的蒲草则占据了上游,一副此地非我莫属的神气”可知,写的是溪水边长得茂盛的莎草、蒲草,概括得出:溪水青草图。
11.本题考查写景角度的分析理解。开放性试题,答案是多元的。
示例:第④段“薄荷散发着强烈而独特的气味,绝不会被认错”一句,运用嗅觉,“强烈而独特”突出薄荷味道的独特,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⑥段“水流平缓处波澜不兴、闪着微光,如同打磨抛光的明镜,唯有柳树的倒影投在水面,微风骤起,荡起粼粼波纹”一句,从视觉角度,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湖面比作镜子,将湖水清澈明亮的形象展现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见到了粼粼波光。
第⑦段“白杨树娇嫩的新叶色泽浅淡发白,尚不能像大片叶子那样哗啦啦作响,只在风中发出微弱的沙沙声”一句,从听觉的角度,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微风拂过,树叶作响的情景,让画面具有动感,充满生机。
1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①“蜿蜒”生动形象地将溪水弯曲环绕的形态描绘出来;“镶”字原指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这里形象地描绘出溪水环绕在草地边缘,在草地边缘蜿蜒流过,银光闪闪的情景,突出了春天美好的景色,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②结合“一副此地非我莫属的神气”中“占据”“非我莫属”等词把莎草、蒲草人格化了,结合“长满了茂密、则占据了上游”等词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莎草、蒲草生长旺盛、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1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首先明确态度,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写出理由即可。
结合上文可知,本文描写了舍后斜坡树林图、堤垄花草图、水源花草图、溪水青草图、绿色斜坡远视图等五幅春天的图画,是实写,结合第⑨段“端详着,想象着一到了夏天,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粗糙的墙、茅草屋顶、爬满常春藤的窗户定会被镀上迷人的光辉。灰蓝色的炊烟从高高的榆树旁边袅袅升起,园子里树影婆娑,开满了五彩缤纷的鲜花”的分析,这是想象的画面,是虚写。在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最后一段运用想象,写出夏天到来花草树木长势茂盛的样子,与前文春景相互映衬,表现家乡四时皆美,表达作者对家乡美景的热爱之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故不能删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