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第1课时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昼夜长短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观察本地四季物候变化,理解地球公转对不同区域自然现象的影响规律,能举例说明同一节气南北半球自然景观差异。2.综合思维:运用地理模型推演昼夜长短变化过程,建立天文现象与地理要素的关联性认知,能用示意图表达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因果关系。3.地理实践力:通过简易实验模拟地球公转,培养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掌握地理观察记录的规范方法。4.人地协调观:结合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感悟人类顺应自然规律的生产生活智慧,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教学难点:地轴倾斜与太阳直射点移动对昼夜长短的影响机制。三、导入新课情境一:升旗时刻之谜“同学们注意到天安门升旗时间每天不同吗?比如1月1日升旗约7:36,7月1日却早至4:49。为什么同个地点每天日出时间会变化?”(展示升旗时刻表,学生自由发言)追问设计:“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还会有昼夜更替吗?”“哪位同学去过南半球?那里的季节和我们相反吗?”情境二:影子探秘“现在请大家回想教室外旗杆的影子一年四季的长短变化特点,并思考这与我们四季感受到的阳光强弱有什么关系?”然后用手电筒照射铅笔模拟,如果保持光源位置固定,转动铅笔倾斜角度,影子长短会如何变化?操作指导:1. 分发A4纸标记“春、夏、秋、冬”四个方位。2. 用橡皮泥固定铅笔模拟地轴倾斜3. 小组竞赛:最快呈现“冬至日最短影长”的组加分。情境三:古诗中的地理“请欣赏诗句‘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展示配图),这是描写哪个节气的景象?古人如何通过观察日影制定历法?”文化渗透:展示圭表、日晷复原图,说明“立竿见影”原理播放《二十四节气歌》动画片段,引导学生跟读。四、讲授新课活动主题:昼夜变化探秘工坊活动目标:通过简易模型理解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的关系材料准备: 每组1个带支架地球仪(标注赤道/回归线)、1支手电筒、6张彩色纸条(红黄各3条)教室墙面贴巨型太阳直射点轨迹图(用A3纸打印)。环节一:公转特征初探(15分钟) 教师出示课件中的地球公转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公转绕转中心是太阳,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引导学生演示地球公转,并观察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的特点。方向认知教师:“请沿逆时针方向缓慢转动地球仪,这与钟表指针方向有什么不同?”学生:和钟表方向相反,是自西向东...(教师同步用板书箭头标注)教师错误纠正:发现某组顺时针转动时,邀请全班观察:“这样会导致季节顺序错误哦!”倾斜奥秘教师:“请用三角板测量地轴倾斜角度,如果变成90°会怎样?”学生:(操作后惊呼)所有地方都永远昼夜平分!教师追问:“现实中地轴倾斜带来什么好处?”答案预设:形成四季更替,促进生物多样性等(渗透人地协调观)。环节二:昼夜长短解密(20分钟) 昼、夜弧标记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直射赤道(春分日),学生用红色纸条标记昼弧,黄色标记夜弧。师:“比较南北半球纸条长度,发现了什么?”生:两边一样长!昼夜平分!(此时同步板书春分特征)极昼、极夜剧场调整手电筒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日)教师:“请北极熊玩偶(贴在北半球)汇报日照情况!”学生:(举着玩偶)“我这里24小时都是白天!”教师追问:“此时南极科考队员会遇到什么困难?”学生:需要24小时开灯,生物钟紊乱...调整手电筒直射南回归线(冬至日),分析北极熊、南极科考队员所处地的昼夜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直射点变化特点,版书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如下:生活推理出示本地气象局提供的《日出日落时刻表》。教师:“找出白昼最长的月份,用模型解释原因。”学生:“6月太阳直射北半球,我们这里昼长夜短!”环节三:知识迁移应用(10分钟) 问题链设计: “开发商想在小区种植喜阳植物,应选择楼栋的南侧还是北侧?”“南侧!因为我国处于北半球...”“为什么热带地区没有明显四季变化?”“太阳直射点始终在热带移动...”“如果地轴倾斜角度增大到30°,北京会有极昼吗?”“不会,60°以上纬度...”五、板书设计地球公转特征:绕转中心——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二分二至日的比较(以北半球为例)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日期 3月21日前后 6月21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阳光直射点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北半球昼夜长短 昼夜等长 昼长夜短 昼夜等长 昼短夜长北半球季节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极昼极夜现象 无 北极圈内:极昼 南极圈内:极夜 无 北极圈内:极夜 南极圈内:极昼六、教学特点与反思特色创新 全员参与:通过角色扮演(北极熊、科考员)激发兴趣 跨学科渗透:融入农谚、生物钟等生活常识课后实践 影子观测:连续3天正午测量教学楼影子长度。资料收集:调查家庭餐桌当季食材主要有哪些;收集有关24节气的诗词、谚语。反思改进 成功点:手影游戏快速突破太阳高度角认知难点待优化:对学困生的个别指导需加强(共25张PPT)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第1课时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昼夜长短的变化第1章 地球的运动1.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感受人类顺应自然规律进行社会活动的智慧,体会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视频: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伴着日出而升起,随着日落而降下。一年之中,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是不同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地球的公转一、地球公转的特征(一)定义地球公转示意图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运动,这种运动叫作地球的公转。太阳(二)绕转中心(三)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提醒: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23.5 北极星黄赤交角地轴地球赤道面黄道面拓展延伸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夏至6月21日前后9月23日前后秋分冬至12月22日前后3月21日前后春分(四)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二、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与夜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呈90°时的点,称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角越大,地面获得的热量越多,气温就越高。二、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一天中正午时的太阳高度叫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变化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低,影子越长。地 面观察中间图,说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观察左上图,说出地球在不同的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哪里?观察左下图,说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界线在哪里?北半球的二分二至——春分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日期 3月21日前后阳光直射点 赤道北半球昼夜长短 昼夜等长北半球季节 春季极昼极夜现象 无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夏至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日期 6月21日前后阳光直射点 北回归线北半球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半球季节 夏季极昼极夜现象 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的二分二至——秋分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日期 9月23日前后阳光直射点 赤道北半球昼夜长短 昼夜等长北半球季节 秋季极昼极夜现象 无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冬至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日期 12月22日前后阳光直射点 南回归线北半球昼夜长短 昼短夜长北半球季节 冬季极昼极夜现象 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极昼极夜是南北极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称为极昼;一天24小时是黑夜,称为极夜。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一极就会出现极昼现象,反之则出现极夜。公转--昼夜长短--极昼极夜北半球的二分二至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日期 3月21日前后 6月21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阳光直射点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北半球昼夜长短 昼夜等长 昼长夜短 昼夜等长 昼短夜长北半球季节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极昼极夜现象 无 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无 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春分(3.21前后)夏至(6.21前后)秋分(9.23前后)冬至(12.22前后)春分(次年3.21前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判断昼夜长短情况①昼长夜短②昼夜等长③昼短夜长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如果地球是直立的,没有倾斜角,地球上会发生什么变化?拓展延伸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地球上不会出现四季更替。地球的公转定义特征旋转中心: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地理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2第1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昼夜长短的变化.pptx 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 第一课时.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