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 2.3 第2课时 板块构造学说 课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图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 2.3 第2课时 板块构造学说 课件+教案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第2章 海陆分布与海陆变迁
第三节 海陆变迁
第2课时 板块构造学说
1.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
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板块为何会发生运动?
新知学习
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理论
该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可分为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非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板块≠七大洲/四大洋
“板块”指的不是陆地或海洋,而是陆地和海洋下的岩石。
实战:读图观察,说说六大板块分别包括哪些陆地和海洋?
六大板块示意
亚欧板块主要包括亚欧大陆大部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的一部分。
美洲板块主要包括美洲大部、亚洲东部一小部分,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的一部分。
非洲板块主要包括非洲以及印度洋、大西洋的一部分。
印度洋板块主要包括大洋洲、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洋的大部分。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被海洋(太平洋)覆盖。
南极洲板块主要包括南极洲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一部分。
认识全球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美洲板块
几乎是海洋
属于印度洋板块
A
B
C
D
E
F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频繁,表现为相邻板块彼此分离和挤压碰撞。
张裂
碰撞
生长边界:使地表发生断裂,
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使地表隆起抬升,
形成山脉、海沟、弧形群岛
2.板块运动
板块挤压
利用地理课本演示板块的挤压运动,讨论可能形成的地表形态。
板块交界处像隆起了一座山脉。
板块挤压、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
世界上许多高大和绵长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带,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
板块挤压
利用一张纸演示板块的张裂运动,讨论可能形成的地表形态。
板块张裂
红海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最终会形成新的海洋。
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
地球最大的“疤痕”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
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拉伸,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挤压,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
张裂拉伸
裂谷
海洋
山脉
碰撞挤压
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示意
活动:
用板块构造理论,预测或解释下列地理现象。
1.红海面积如何变化?
2.地中海面积如何变化?
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如何变化?
板块张裂,面积扩大
板块碰撞挤压,面积缩小
板块碰撞挤压,不断升高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
(1)世界著名的山系多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2)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思考:日本是地震之国,印度尼西亚是火山之国,英国地震很少,请结合地图解释原因。
印度尼西亚
日本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英国
英国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火山喷发
地震
拓展:
日本正好处在板块交界地带,地震频繁,因此日本的建筑物在建造时
都考虑到抗震因素。例如,传统民居多采用轻质的木材建造。
讨论: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
户外场合,保护好头部。
在室内时,躲在坚固的家具下面。
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或危险物。


×
课堂总结
板块构
造理论
六大板块
板块
运动
板块构造
学说
张裂拉伸
碰撞挤压
板块交界带
多火山、地震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第二章 海陆分布与海陆变迁
第三节 海陆变迁
第2课时 板块构造学说
一、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观察六大板块分布图,辨识各板块涵盖的大洲、大洋范围,建立全球尺度地理空间认知。
2.综合思维:结合火山、地震案例,分析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自然灾害的因果关系,理解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3.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实验、地图分析和防灾演练,学会运用板块学说解释地理现象,提升地理探究能力。
4.人地协调观:探讨科学防灾措施,理解尊重自然规律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灾害风险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板块构造学说核心观点:六大板块划分、板块运动形式及其结果。
2.火山地震带分布规律:与板块交界地带的空间对应关系。
难点:
1.逻辑推理能力: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红海扩张、珠峰抬升等地理现象。
2.抽象概念转化:理解“板块”是岩石圈单元而非单纯陆地或海洋。
三、新课导入
情境一:地球之谜——东非大裂谷的诞生
1.多媒体展示:播放《地球脉动》中东非大裂谷的航拍片段,展现其壮观的裂谷地貌。
2.教师提问:“这条长达6000公里的‘地球伤疤’是如何形成的?是地壳张裂还是外力侵蚀?”
3.学生猜想:自由发言,可能提到“地震”“地壳运动”等。
4.教师引导:“科学家认为,这与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有关。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题。”
情境二:谜语竞猜——地理现象猜猜猜
1.谜语呈现:
第一谜:“兄弟相争,高山起;兄弟分离,海洋生。”
第二谜:“无火却喷烟,无风却地颤。”
2.学生竞答:通过抢答揭示“板块运动”“火山地震”答案。
3.教师总结:“板块运动像地球的‘隐形推手’,塑造了地表形态,也带来了灾害风险。”
情境三:化石之谜——喜马拉雅山的海洋痕迹
1.图片展示:呈现喜马拉雅山发现三叶虫化石的新闻截图。
2.教师设疑:“世界最高峰为何会有海洋生物化石?难道这里曾是海底?”
3.学生讨论:结合“海陆变迁”前课知识,推测地壳抬升的可能性。
4.过渡衔接:“化石是地球历史的‘密码’,而板块运动正是解码的关键。”
四、新课教学
环节1:认识六大板块——地球的“拼图游戏”
1.任务驱动:
教师提问:“地球表面像一幅拼图,这些‘拼图块’叫什么?”
学生回答:自由发言,引出“板块”概念。
2.地图分析:
多媒体展示:《全球六大板块分布图》动态演示。
教师引导:“观察哪些板块以海洋为主?哪些包含大洲和大洋?”
学生活动:分组在课本插图上标注板块名称及对应区域(如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
3.师生对话:
教师追问:“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哪个板块?”
学生回答:根据地图观察指出“印度洋板块”。
教师补充:“板块≠大洲或海洋,而是岩石圈单元,例如美洲板块包含北美、南美和部分大洋。”
环节2:模拟板块运动——实验揭示地表奥秘(实验+案例教学)
1.实验1:挤压形成山脉
材料准备:两本厚书(代表板块)、黏土(模拟地壳)。
操作步骤:将黏土铺在两本书边缘,缓慢推动书本碰撞。
观察现象:黏土隆起形成“山脉”。
教师提问:“实验中书本碰撞模拟哪种板块运动?现实中有何案例?”
学生回答:“挤压运动,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2.实验2:张裂形成裂谷(纸张张裂)
材料准备:一张A4纸(画有“地壳”图案)。
操作步骤:沿中线缓慢撕开纸张,观察裂痕扩展。
教师提问:“裂痕扩展类似哪种地质现象?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东非大裂谷、红海扩张。”
3.案例探究:
多媒体展示:红海卫星图与板块边界动态图。
教师提问:“预测红海未来变化,并用板块学说解释。”
学生回答:“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红海将扩大为新的海洋。”
环节3:火山地震带探秘——灾害分布规律(问题链+小组合作)
1.问题链设计:
问题1:“为何日本地震频发,英国却很少?”
问题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哪些板块相关?”
问题3:“如果板块停止运动,地球会变成什么样?”
2.小组任务:
任务1:绘制“地中海—喜马拉雅”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分布简图。
任务2:标注地震带对应的板块名称(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涉及太平洋、亚欧、美洲板块)。
3.师生对话:
教师追问:“印度尼西亚为何被称为‘火山之国’?”
学生回答:“位于亚欧、太平洋、印度洋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环节4:防灾实践——地震自救小卫士(情境模拟+角色扮演)
1.情境模拟:
教师播放:地震警报音效,营造紧急氛围。
任务分配:学生分组模拟教室、操场、家中三种场景的避险动作。
2.正确示范:
室内避险:护头蹲墙角、远离玻璃窗。
室外避险:跑到开阔地,避开建筑物。
3.错误纠偏:
教师展示:错误避险图片(如跳楼、乘电梯)。
学生讨论:指出错误并说明危害。
4.知识延伸:
教师补充:“日本建筑如何抗震?例如使用减震结构、轻质建材。”
思维导图式板书设计
六、教学特点与反思
创新亮点:
1.多维度情境设计:视频悬念、谜语竞猜、化石之谜串联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2.实验与案例结合:用书本、纸张模拟板块运动,将抽象概念具象化。
3.实践导向:通过防灾演练强化地理知识的现实应用价值。
反思改进:
1.时间把控:实验环节需设定严格时间限制(如每组3分钟),避免拖沓。
2.术语转化:对“生长边界”“消亡边界”等专业术语,用“张裂带”“碰撞带”等生活化语言辅助理解。
3.分层任务:针对学习能力差异,设计基础题(标注板块)与挑战题(预测板块运动结果)。
教学启示:
从现象到本质:通过地理现象(如化石、裂谷)引导学生追溯成因,培养科学思维。
从知识到行动:将防灾演练融入课堂,体现地理学科的社会责任教育功能。
七、课后拓展与评估
1.实践作业:
绘制“全球板块与灾害分布”思维导图,标注至少3处典型案例。
调查家乡是否位于地震带,撰写200字防灾建议书。
2.评估设计:
课堂表现:实验参与度、小组讨论贡献度(30%)。
知识掌握:思维导图完整度、案例分析准确性(40%)。
实践能力:防灾建议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3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