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第2章 海陆分布与海陆变迁第三节 海陆变迁第2课时 板块构造学说1.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2.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新课导入观看视频,板块为何会发生运动?新知学习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理论该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七大洲/四大洋“板块”指的不是陆地或海洋,而是陆地和海洋下的岩石。实战:读图观察,说说六大板块分别包括哪些陆地和海洋?六大板块示意亚欧板块主要包括亚欧大陆大部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的一部分。美洲板块主要包括美洲大部、亚洲东部一小部分,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的一部分。非洲板块主要包括非洲以及印度洋、大西洋的一部分。印度洋板块主要包括大洋洲、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洋的大部分。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被海洋(太平洋)覆盖。南极洲板块主要包括南极洲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一部分。认识全球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几乎是海洋属于印度洋板块ABCDEF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频繁,表现为相邻板块彼此分离和挤压碰撞。张裂碰撞生长边界: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山脉、海沟、弧形群岛2.板块运动板块挤压利用地理课本演示板块的挤压运动,讨论可能形成的地表形态。板块交界处像隆起了一座山脉。板块挤压、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和绵长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带,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板块挤压利用一张纸演示板块的张裂运动,讨论可能形成的地表形态。板块张裂红海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最终会形成新的海洋。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地球最大的“疤痕”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拉伸,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挤压,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张裂拉伸裂谷海洋山脉碰撞挤压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示意活动:用板块构造理论,预测或解释下列地理现象。1.红海面积如何变化?2.地中海面积如何变化?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如何变化?板块张裂,面积扩大板块碰撞挤压,面积缩小板块碰撞挤压,不断升高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1)世界著名的山系多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2)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思考:日本是地震之国,印度尼西亚是火山之国,英国地震很少,请结合地图解释原因。印度尼西亚日本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英国英国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火山喷发地震拓展:日本正好处在板块交界地带,地震频繁,因此日本的建筑物在建造时都考虑到抗震因素。例如,传统民居多采用轻质的木材建造。讨论: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户外场合,保护好头部。在室内时,躲在坚固的家具下面。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或危险物。√√×课堂总结板块构造理论六大板块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张裂拉伸碰撞挤压板块交界带多火山、地震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第二章 海陆分布与海陆变迁第三节 海陆变迁第2课时 板块构造学说一、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观察六大板块分布图,辨识各板块涵盖的大洲、大洋范围,建立全球尺度地理空间认知。2.综合思维:结合火山、地震案例,分析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自然灾害的因果关系,理解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3.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实验、地图分析和防灾演练,学会运用板块学说解释地理现象,提升地理探究能力。4.人地协调观:探讨科学防灾措施,理解尊重自然规律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灾害风险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核心观点:六大板块划分、板块运动形式及其结果。2.火山地震带分布规律:与板块交界地带的空间对应关系。难点:1.逻辑推理能力: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红海扩张、珠峰抬升等地理现象。2.抽象概念转化:理解“板块”是岩石圈单元而非单纯陆地或海洋。三、新课导入情境一:地球之谜——东非大裂谷的诞生1.多媒体展示:播放《地球脉动》中东非大裂谷的航拍片段,展现其壮观的裂谷地貌。2.教师提问:“这条长达6000公里的‘地球伤疤’是如何形成的?是地壳张裂还是外力侵蚀?”3.学生猜想:自由发言,可能提到“地震”“地壳运动”等。4.教师引导:“科学家认为,这与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有关。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题。”情境二:谜语竞猜——地理现象猜猜猜1.谜语呈现:第一谜:“兄弟相争,高山起;兄弟分离,海洋生。”第二谜:“无火却喷烟,无风却地颤。”2.学生竞答:通过抢答揭示“板块运动”“火山地震”答案。3.教师总结:“板块运动像地球的‘隐形推手’,塑造了地表形态,也带来了灾害风险。”情境三:化石之谜——喜马拉雅山的海洋痕迹1.图片展示:呈现喜马拉雅山发现三叶虫化石的新闻截图。2.教师设疑:“世界最高峰为何会有海洋生物化石?难道这里曾是海底?”3.学生讨论:结合“海陆变迁”前课知识,推测地壳抬升的可能性。4.过渡衔接:“化石是地球历史的‘密码’,而板块运动正是解码的关键。”四、新课教学环节1:认识六大板块——地球的“拼图游戏”1.任务驱动:教师提问:“地球表面像一幅拼图,这些‘拼图块’叫什么?”学生回答:自由发言,引出“板块”概念。2.地图分析:多媒体展示:《全球六大板块分布图》动态演示。教师引导:“观察哪些板块以海洋为主?哪些包含大洲和大洋?”学生活动:分组在课本插图上标注板块名称及对应区域(如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3.师生对话:教师追问:“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哪个板块?”学生回答:根据地图观察指出“印度洋板块”。教师补充:“板块≠大洲或海洋,而是岩石圈单元,例如美洲板块包含北美、南美和部分大洋。”环节2:模拟板块运动——实验揭示地表奥秘(实验+案例教学)1.实验1:挤压形成山脉材料准备:两本厚书(代表板块)、黏土(模拟地壳)。操作步骤:将黏土铺在两本书边缘,缓慢推动书本碰撞。观察现象:黏土隆起形成“山脉”。教师提问:“实验中书本碰撞模拟哪种板块运动?现实中有何案例?”学生回答:“挤压运动,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2.实验2:张裂形成裂谷(纸张张裂)材料准备:一张A4纸(画有“地壳”图案)。操作步骤:沿中线缓慢撕开纸张,观察裂痕扩展。教师提问:“裂痕扩展类似哪种地质现象?举例说明。”学生回答:“东非大裂谷、红海扩张。”3.案例探究:多媒体展示:红海卫星图与板块边界动态图。教师提问:“预测红海未来变化,并用板块学说解释。”学生回答:“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红海将扩大为新的海洋。”环节3:火山地震带探秘——灾害分布规律(问题链+小组合作)1.问题链设计:问题1:“为何日本地震频发,英国却很少?”问题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哪些板块相关?”问题3:“如果板块停止运动,地球会变成什么样?”2.小组任务:任务1:绘制“地中海—喜马拉雅”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分布简图。任务2:标注地震带对应的板块名称(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涉及太平洋、亚欧、美洲板块)。3.师生对话:教师追问:“印度尼西亚为何被称为‘火山之国’?”学生回答:“位于亚欧、太平洋、印度洋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环节4:防灾实践——地震自救小卫士(情境模拟+角色扮演)1.情境模拟:教师播放:地震警报音效,营造紧急氛围。任务分配:学生分组模拟教室、操场、家中三种场景的避险动作。2.正确示范:室内避险:护头蹲墙角、远离玻璃窗。室外避险:跑到开阔地,避开建筑物。3.错误纠偏:教师展示:错误避险图片(如跳楼、乘电梯)。学生讨论:指出错误并说明危害。4.知识延伸:教师补充:“日本建筑如何抗震?例如使用减震结构、轻质建材。”思维导图式板书设计六、教学特点与反思创新亮点:1.多维度情境设计:视频悬念、谜语竞猜、化石之谜串联导入,激发探究兴趣。2.实验与案例结合:用书本、纸张模拟板块运动,将抽象概念具象化。3.实践导向:通过防灾演练强化地理知识的现实应用价值。反思改进:1.时间把控:实验环节需设定严格时间限制(如每组3分钟),避免拖沓。2.术语转化:对“生长边界”“消亡边界”等专业术语,用“张裂带”“碰撞带”等生活化语言辅助理解。3.分层任务:针对学习能力差异,设计基础题(标注板块)与挑战题(预测板块运动结果)。教学启示:从现象到本质:通过地理现象(如化石、裂谷)引导学生追溯成因,培养科学思维。从知识到行动:将防灾演练融入课堂,体现地理学科的社会责任教育功能。七、课后拓展与评估1.实践作业:绘制“全球板块与灾害分布”思维导图,标注至少3处典型案例。调查家乡是否位于地震带,撰写200字防灾建议书。2.评估设计:课堂表现:实验参与度、小组讨论贡献度(30%)。知识掌握:思维导图完整度、案例分析准确性(40%)。实践能力:防灾建议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3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5第2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板块构造学说.pptx 第三节 海陆变迁 第二课时.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