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课件(16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6《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课件(16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水” 的第六课,承接前几课 “水的状态变化”,聚焦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 这一核心问题,是构建 “水与物质相互作用” 认知体系的关键环节。教材以 “生活现象→对比实验→数据总结” 为逻辑主线,将 “溶解” 从 “是否溶解” 的定性认知,升级为 “溶解多少” 的定量探究,引导学生通过控制变量实验(固定水量、温度),发现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为后续 “不同物质溶解能力差异”“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奠定基础,体现 “科学探究需从定性观察到定量分析” 的理念。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 “溶解” 有生活经验(如糖、盐溶于水),能直观判断 “能溶解” 或 “不能溶解”,但对 “溶解有上限” 完全陌生,易认为 “只要不断加物质,总能溶解”。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 “控制变量实验”(固定水量、温度、搅拌速度)操作不熟练,实验中易出现 “加量不精确”“搅拌不均匀” 等问题。不过学生对 “物质在水中的变化” 兴趣浓厚,可通过 “趣味溶解实验 + 数据记录” 突破难点,同时需强化 “规范操作、精准记录” 的实验习惯。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知道一定量的水(如 100 毫升)在一定温度下(如常温),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如盐、糖),超过量的物质会沉在杯底,无法继续溶解。 建立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同(如相同水量下,糖比盐溶解得多)” 的初步认知,明确 “溶解限量与水量、温度有关”。 (二)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 “盐与糖在相同水量中的溶解量”,提升对比分析能力,归纳 “不同物质溶解能力有差异” 的规律。 基于实验数据(如 100 毫升水溶解 7 勺盐、10 勺糖),推理 “一定量水的溶解能力有限”,培养基于数据总结规律的思维能力。 (三)探究实践 经历 “提出问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设计实验(固定水量、温度)→操作实验(加物质、搅拌、记录)→分析数据” 的完整探究过程,掌握 “控制变量” 的基础实验方法。 能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加样、搅拌、计数、记录),完成实验操作与数据整理,初步养成 “精准操作、客观记录” 的探究习惯。 (四)态度责任 激发对 “物质溶解规律” 的探究兴趣,培养耐心操作、严谨记录的实验态度,避免 “加量随意、数据估算” 的情况。 体会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冲糖水、腌咸菜),树立 “用科学实验验证猜想、用数据解释现象” 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一定量的水在常温下溶解物质的量有限,超过量的物质无法溶解。 掌握 “固定水量、温度” 的控制变量实验方法,能记录并分析溶解物质的数量(如几勺盐、几勺糖)。
教学难点
理解 “控制变量” 的实验原则(如探究盐的溶解量时,需固定水量 100 毫升、常温、每勺量相同),避免因变量混乱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精准操作实验(如每勺物质用量均匀、搅拌至完全溶解再加下一勺),并准确记录 “最后能溶解的勺数”(排除沉底的未溶解物质)。
教具准备
实验材料(每组):透明烧杯(2 个,贴 “100 毫升” 刻度线)、常温纯净水(100 毫升 / 杯)、食盐、白砂糖(干燥,避免结块)、相同大小的勺子(2 把,分别舀盐、糖)、搅拌棒(2 根)、滤纸(过滤未溶解物质)、实验记录表(含 “物质名称”“水量”“溶解勺数”“未溶解情况” 栏目)、抹布。 多媒体资源:冲糖水、腌咸菜的生活视频;控制变量实验步骤动画;不同物质溶解量对比图。 辅助材料:生活现象图片(盐溶于水腌菜、糖溶于水冲饮料)、课堂练习答题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演示 “趣味情景”:在 100 毫升水中逐勺加白砂糖,边加边搅拌,前 5 勺顺利溶解,加第 6 勺时部分沉底,提问:“为什么前 5 勺糖能溶解,第 6 勺却沉在杯底?是不是水‘吃饱’了,再也装不下糖了?水能溶解多少物质呢?” 学生活动: 观察演示,结合生活经验猜测(如 “水太少了”“糖加太多了”),提出疑问(如 “换盐会不会不一样”),对 “水的溶解限量” 产生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 “溶解到不溶解” 的直观演示,引发认知冲突,自然提出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的核心问题,导入本节课探究主题。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5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实验装置(2 个 100 毫升烧杯、盐、糖、勺子),提问:“要知道水能溶解多少盐和糖,我们需要控制哪些条件,才能让实验结果准确?(如水量相同、每勺量相同、温度相同)今天我们就用 100 毫升常温的水,分别探究盐和糖的溶解量。” 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目标:①100 毫升常温水能溶解多少勺盐;②100 毫升常温水能溶解多少勺糖;③对比盐和糖的溶解量,发现差异。 学生活动: 思考 “控制条件” 的重要性,认同 “水量 100 毫升、常温、每勺量相同” 的实验要求,明确小组探究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聚焦实验条件与目标,让学生带着 “明确变量、精准探究” 的思路进入实验,提升探究针对性。 (二)探索(25 分钟) 环节 1:学习实验原理与操作(8 分钟) 教师活动: 播放实验动画:演示 “①往烧杯加 100 毫升常温 water;②用专用勺子舀满盐(刮平表面,确保每勺量相同);③倒入水中,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④重复加样、搅拌,直到加入的盐沉底,无法溶解;⑤记录溶解的总勺数;⑥换糖重复实验” 的步骤,强调:“每勺必须刮平,搅拌至完全溶解再加下一勺,沉底的不算溶解量。” 实物示范:用勺子舀盐,用尺子刮平表面,倒入水中搅拌,展示 “完全溶解” 与 “沉底未溶解” 的区别。 学生活动: 观看动画,记录操作要点(刮平勺子、完全溶解、记录勺数);观察教师示范,明确 “每勺量相同” 的关键操作,小组分工(1 人加样刮平、1 人搅拌、1 人计数、1 人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 + 实物示范,降低操作难度,强调 “控制变量” 与 “精准操作”,为分组实验铺垫。 环节 2:分组实验探究(12 分钟) 教师活动: 发放材料,布置任务:“①往两个烧杯各加 100 毫升常温 water;②一组先做盐的实验:每勺盐刮平,搅拌至溶解,计数,直到盐沉底,记录总勺数;③另一组同步做糖的实验,步骤相同;④实验后用滤纸过滤未溶解的物质,确认溶解量。” 巡视指导:及时纠正 “勺子未刮平”“搅拌不充分就加下一勺” 的问题,提醒 “沉底的物质不算,记录时只算完全溶解的勺数”。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实验:盐的实验中,100 毫升水溶解 7-8 勺盐后,再加盐开始沉底;糖的实验中,溶解 10-12 勺糖后出现沉底;记录员准确记下溶解勺数(如盐 7 勺、糖 10 勺),并用滤纸过滤验证未溶解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实操让学生直观感受 “溶解限量”,在控制变量的实验中获取数据,落实探究实践素养,同时对比盐与糖的溶解量,为后续规律总结打基础。 环节 3:分析实验结果(5 分钟) 教师活动: 汇总各组数据,在课件展示 “班级数据统计表”(如 100 毫升水溶解盐:6-8 勺,糖:9-12 勺),讲解:“从数据能看出,100 毫升常温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和糖,超过量的会沉底;而且相同水量下,糖比盐溶解得多,说明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有差异。” 展示 “水量与溶解量” 对比图(如 50 毫升水溶解 3 勺盐,100 毫升水溶解 7 勺盐),补充:“水量越多,能溶解的物质越多;温度升高,溶解量也可能增加(如热水溶解糖更快更多)。” 学生活动: 对比自己组的数据与班级平均值,确认 “溶解量有限”;观察对比图,理解 “溶解量与水量、温度有关”,初步建立 “溶解规律” 的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汇总与图表分析,将实验数据转化为科学规律,突破 “溶解限量”“物质溶解能力差异” 的认知难点。 (三)研讨(7 分钟) 教师活动: 请 3 组代表汇报:“你们 100 毫升水溶解了几勺盐、几勺糖?有没有发现未溶解的物质?从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 追问拓展:“如果想让杯底未溶解的盐继续溶解,有什么办法?(如加更多水、加热水)生活中冲糖水时,怎么让糖更快更多溶解?(如加热水、搅拌)” 学生活动: 汇报实验结果(如 “盐 7 勺、糖 10 勺,沉底的盐没溶解”);结合实验结论,思考 “增加溶解量的方法”,举例生活应用(如 “冲咖啡用热水,搅拌更快溶”)。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梳理实验结论,关联生活应用,让学生从 “探究规律” 转向 “应用规律”,提升科学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5 分钟) 教师活动: 布置 “家庭小实验”:“用两个杯子,各装 50 毫升常温 water,一个加小苏打,一个加味精,每次加 1 小勺(刮平),搅拌至溶解,记录最多能溶解几勺,对比小苏打和味精的溶解能力,明天分享结果。” 预告下节课内容:“下节课我们探究‘怎样加快物质溶解’,看看搅拌、加热、弄碎物质,会不会让溶解更快!” 学生活动: 记录任务,交流计划(如 “和爸爸一起找小苏打、味精,用勺子刮平加样”);期待下节课对 “溶解速度” 的探究。 设计意图:延伸探究至家庭,培养 “自主设计实验、对比分析” 的能力;预告下节课内容,衔接 “溶解速度” 的探究,形成知识链条。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100 毫升常温的水溶解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能无限溶解盐,加多少溶多少 B. 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超过量会沉底 C. 只能溶解 1 勺盐 解析:一定量水的溶解能力有限,选 B。 探究 “水能溶解多少糖” 时,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 ) A. 水量(如 100 毫升) B. 水温(如常温) C. 杯子颜色 解析:杯子颜色不影响溶解量,需控制水量、水温,选 C。 相同水量、常温下,盐和糖的溶解能力对比,通常是( ) A. 盐比糖溶解得多 B. 糖比盐溶解得多 C. 两者溶解量相同 解析:相同条件下,糖的溶解能力比盐强,选 B。 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往 100 毫升水中加盐,只要不断搅拌,再多的盐都能溶解。( × ) 解析:水的溶解能力有限,超过量的盐无法溶解,搅拌只能加快溶解,不能增加溶解量。 要比较盐和糖的溶解能力,需要用相同的水量、相同的温度、相同大小的勺子。( √ ) 解析:对比实验需控制变量,确保结果准确,描述正确。 水量越多,能溶解的物质就越多;温度越高,部分物质的溶解量也会增加。( √ ) 解析:溶解量与水量、温度正相关,符合溶解规律,描述正确。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发现水的溶解秘密:100 毫升常温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和糖,超过量会沉底;而且糖比盐溶解得多,说明不同物质溶解能力不一样!课后记得做家庭实验,下节课我们探究怎么让物质溶解更快!
板书设计
水 ——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核心结论: 一定量水(如 100 毫升)+ 常温 → 溶解物质有限(超过量沉底) 不同物质溶解能力不同(如相同水量:糖>盐) 实验关键(控制变量): 固定:水量、温度、每勺量、搅拌速度 记录:完全溶解的勺数(排除沉底物质) 生活应用: 冲糖水(加适量糖,避免浪费) 腌咸菜(盐过量,沉底入味)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采用 “控制变量 + 对比实验” 设计,通过固定 100 毫升常温 water,对比盐与糖的溶解量,多数小组能获取准确数据(如盐 7 勺、糖 10 勺),直观验证 “溶解量有限、物质溶解能力有差异”,突破核心难点。 强调 “精准操作”(如勺子刮平、搅拌至完全溶解),并通过滤纸过滤未溶解物质,帮助学生明确 “溶解量仅算完全溶解的部分”,培养了严谨的实验态度。 (二)不足之处 个别小组因 “每勺量未刮平”(如有的勺满、有的勺浅),导致溶解勺数差异大(如盐 5-9 勺),影响班级数据汇总;部分学生搅拌不充分,未等前一勺完全溶解就加下一勺,误将未溶解的物质算入溶解量。 对 “温度影响溶解量” 的拓展较浅,仅通过图片提及,未做演示实验(如热水与常温水溶解糖的对比),学生对 “温度升高溶解量增加” 的认知较模糊。 (三)教学建议 下次教学前增加 “勺子刮平练习”,用天平演示 “每勺盐约 5 克”,让学生直观感受 “标准勺量”;实验中发放 “搅拌提醒卡”(如 “看到杯底无颗粒再加下一勺”),避免操作过快导致误差。 准备 “热水浴实验” 辅助材料(如 100 毫升热水),在拓展环节演示 “热水溶解糖(12 勺)比常温(10 勺)多”,让学生直观看到温度对溶解量的影响,深化对 “溶解规律” 的认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7张PPT)
2.6《水 ——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科版)三年级

2.6《水 ——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为什么前 5 勺糖能溶解,第 6 勺却沉在杯底?是不是水‘吃饱’了,再也装不下糖了?水能溶解多少物质呢?
新知导入
聚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或小苏打加入水中溶解。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或小苏打?它们
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探究新知
给冰加热,初期冰会慢慢变软,表面逐渐有少量水出现;温度达到 0℃时,冰开始持续熔化,变成水,此过程温度保持 0℃不变;若继续加热,冰会完全熔化成水,之后水的温度会随加热逐渐升高。
1.说一说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阅读下面的实验方案并实践操作,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观察并记录。
1.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或小苏打?它们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食盐或小苏打?为什么要等前一份食盐或小苏打溶解完再加入下一份?
1.20℃时,50 毫升水约溶 18 份(每份 2 克)食盐、5 份(每份 2 克)小苏打,溶解能力不同,食盐更强。
2.一份份加是为了准确测溶解量,避免过量浪费;等溶解完再加,是防止未溶颗粒影响判断,确保结果准
用温水重复上面的实验,看一看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有什么变化。
用温水做实验时,食盐的溶解能力变化很小,50 毫升温水中溶解的食盐量,和冷水中相比只多一点;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变化明显,50 毫升温水中能溶解的小苏打量,比冷水中多不少,水温升高对小苏打溶解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100 毫升常温的水溶解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能无限溶解盐,加多少溶多少 B. 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超过量会沉底 C. 只能溶解 1 勺盐
2.探究 “水能溶解多少糖” 时,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 )
A. 水量(如 100 毫升) B. 水温(如常温) C. 杯子颜色
3.相同水量、常温下,盐和糖的溶解能力对比,通常是( )
A. 盐比糖溶解得多 B. 糖比盐溶解得多 C. 两者溶解量相同
C
B
B
(二)判断题
1.往 100 毫升水中加盐,只要不断搅拌,再多的盐都能溶解。( )
2.要比较盐和糖的溶解能力,需要用相同的水量、相同的温度、相同大小的勺子。( )
3.水量越多,能溶解的物质就越多;温度越高,部分物质的溶解量也会增加。( )

×

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发现水的溶解秘密:100 毫升常温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和糖,超过量会沉底;而且糖比盐溶解得多,说明不同物质溶解能力不一样!课后记得做家庭实验,下节课我们探究怎么让物质溶解更快!
板书设计
2.6水 ——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核心结论:
一定量水(如 100 毫升)+ 常温 → 溶解物质有限(超过量沉底)
不同物质溶解能力不同(如相同水量:糖>盐)
实验关键(控制变量):
固定:水量、温度、每勺量、搅拌速度
记录:完全溶解的勺数(排除沉底物质)
生活应用:
冲糖水(加适量糖,避免浪费)
腌咸菜(盐过量,沉底入味)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