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设计和制作 “过山车”》教学课件(15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7《设计和制作 “过山车”》教学课件(15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设计和制作 “过山车”》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的第七课,作为单元总结性实践课,承接前几课 “运动形式(直线 / 曲线)”“运动快慢比较”“运动与能量” 等知识,聚焦 “将运动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创作”。教材以 “设计→制作→测试→改进” 为逻辑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包含直线轨道、曲线轨道的 “过山车”,观察小球在轨道上的运动形式与能量变化(如从高处滑下的动能),既是对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 “探究实践” 核心素养的强化,体现 “科学源于探究、用于创造” 的理念。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掌握 “直线 / 曲线运动”“运动需要能量” 等知识,对 “过山车” 有生活兴趣(如游乐园体验),能直观描述 “过山车有上坡、下坡、弯道”,但对 “轨道设计与小球运动的关联”(如轨道坡度影响速度、弯道半径影响是否脱轨)完全陌生。他们动手能力较强,但规划设计能力薄弱,易出现 “先制作后设计”“轨道衔接不顺畅” 等问题;小组合作中易因 “分工不明确” 导致效率低下。不过学生对 “动手制作” 兴趣浓厚,可通过 “设计模板 + 分步指导” 突破难点,同时需强化 “先规划、后制作” 的科学思维。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进一步巩固 “物体运动形式” 认知:知道过山车轨道上的小球会做直线运动(平直轨道)和曲线运动(弯道、螺旋轨道),轨道坡度变化会影响小球运动速度(坡度大则速度快)。 理解 “能量与运动的关联”:知道小球从轨道高处滑下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为小球沿轨道运动提供能量;轨道尽头的阻挡物能消耗能量,让小球停止运动。 (二)科学思维 培养 “设计与优化” 思维:通过设计轨道图纸,思考 “如何让小球顺利通过所有轨道(直线 + 曲线)”,分析 “小球脱轨 / 停滞的原因”(如弯道过急、坡度不足),提升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强化 “数据记录与分析” 意识:记录小球通过轨道的时间、是否脱轨等数据,对比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形成 “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改进设计” 的逻辑链。 (三)探究实践 掌握 “设计→制作→测试→改进” 的完整实践流程:学会用画图工具设计轨道图纸,使用卡纸、胶带等材料制作轨道,通过测试发现问题并优化(如调整轨道坡度、加固衔接处)。 提升小组合作能力:在小组中明确 “设计师、材料员、制作员、测试员” 分工,协作完成制作与测试,养成 “分工协作、互相配合” 的探究习惯。 (四)态度责任 激发 “创新与实践” 兴趣:通过制作个性化 “过山车”,感受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 “敢于尝试、不怕失败” 的探究精神。 培养 “严谨与合作” 态度:在测试中正视 “小球脱轨” 等问题,积极讨论改进方案;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避免 “独断专行”。
教学重点
能设计并制作包含 “直线轨道”“曲线轨道” 的过山车模型,确保小球能沿轨道顺利运动(不脱轨、不停滞)。 观察并描述小球在轨道上的运动形式(直线 / 曲线),分析轨道设计对小球运动的影响(如坡度影响速度)。
教学难点
设计合理的轨道方案:确保轨道衔接顺畅(如直线轨道与曲线轨道的过渡无凸起),坡度与弯道半径适合小球运动(避免脱轨或停滞)。 小组高效合作:明确分工,协调 “设计、制作、测试” 环节,避免因分工混乱导致制作失败或时间不足。
教具准备
实验材料(每组): 设计工具:A3 白纸(画设计图)、铅笔、直尺、圆规(画曲线轨道)、设计模板(标注 “起点、直线段、曲线段、终点”); 制作材料:硬卡纸(轨道主体,3-5 张)、透明胶带 / 双面胶(固定轨道)、泡沫板 / 纸盒(轨道底座,1 个,用于固定轨道高度)、小钢球(1 个,直径 1-2 厘米,重量适中); 测试工具:秒表(记录小球通过轨道的时间)、测试记录表(含 “设计方案”“小球运动形式”“是否脱轨”“改进措施” 栏目); 辅助材料:过山车轨道示例图(直线 + 曲线组合)、问题分析卡(如 “小球停滞:增加坡度”“小球脱轨:增大弯道半径”)。 多媒体资源: 视频:游乐园过山车运行片段(标注 “直线轨道”“曲线轨道”)、学生制作的过山车优秀案例; 动画:“小球在不同轨道上的运动” 示意图(如坡度大→速度快,弯道急→易脱轨)。 其他材料:课堂练习答题卡、小组分工角色卡(设计师、材料员等)、家庭拓展任务单(“改进过山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播放 “游乐园过山车” 视频,暂停并标注 “直线轨道”“弯道轨道”,提问:“过山车在轨道上做什么运动?如果我们用卡纸做轨道、小球当‘小车’,能制作出自己的‘过山车’吗?制作时要考虑什么?(如小球能顺利通过弯道吗?)” 学生活动: 观察视频,结合旧知回答 “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对 “制作过山车” 产生兴趣,提出疑问(如 “怎么让小球不脱轨”)。 设计意图:通过 “游乐园过山车” 激发兴趣,关联单元旧知,自然提出 “制作过山车” 的主题,明确探究方向。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5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 “过山车轨道示例图”(含起点高台、直线轨道、曲线轨道、终点阻挡物),提问:“这个过山车包含哪些轨道类型?小球从起点滑下,需要什么能量?制作时我们要完成三个任务:①设计轨道图纸(含直线 + 曲线);②制作轨道模型;③测试小球是否能顺利通过。” 明确探究目标:①设计并制作含直线、曲线轨道的过山车;②观察小球运动形式与速度变化;③根据测试结果改进设计。 学生活动: 观察示例图,明确 “轨道需包含直线和曲线”,讨论小组分工(如 “谁画设计图、谁剪卡纸”),明确探究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示例图明确制作要求,让学生带着 “设计 - 制作 - 测试” 的目标进入探究,避免盲目操作。 (二)探索(30 分钟) 环节 1:设计过山车轨道图纸(8 分钟) 教师活动: 发放 “设计模板”(标注起点、终点位置),讲解设计要点:①必须包含 “1 段直线轨道” 和 “1 段曲线轨道”;②起点需高于终点(利用重力势能让小球滑下);③轨道衔接处需平滑(无凸起,避免小球卡顿);④终点需设计阻挡物(如小木块,让小球停止)。 巡视指导:帮助小组完善设计图,如 “用圆规画半径≥5 厘米的曲线轨道(避免过急脱轨)”“起点高度≥10 厘米(确保有足够能量)”。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参照模板绘制图纸,标注 “直线段长度”“曲线段半径”“起点高度”,如 “直线轨道 15 厘米,曲线轨道半径 6 厘米,起点高度 12 厘米”,完成设计后提交教师审核。 设计意图:通过 “设计模板 + 要点指导”,培养 “先规划、后制作” 的思维,避免后续制作中的返工。 环节 2:制作过山车模型(15 分钟) 教师活动: 发放制作材料,讲解制作技巧:①将硬卡纸折成 “U 型轨道”(宽度略大于小球直径,避免小球掉落);②用胶带将轨道固定在泡沫板底座上,确保起点高于终点;③直线轨道与曲线轨道衔接处用胶带加固,确保平滑过渡。 巡视指导:重点帮助 “轨道固定不牢固”“衔接处凸起” 的小组,如 “用双面胶加强底座固定”“修剪衔接处卡纸,确保无台阶”。 学生活动: 小组分工制作:材料员分发卡纸、胶带;制作员折轨道、固定;设计师对照图纸检查,确保轨道类型与设计一致;如发现 “曲线轨道过急”,及时用圆规调整半径,避免后续测试脱轨。 设计意图:通过 “分工协作 + 技巧指导”,提升制作效率与质量,确保模型符合 “直线 + 曲线” 的核心要求。 环节 3:测试与改进过山车(7 分钟) 教师活动: 布置测试任务:“将小球从起点轻轻放下,观察:①小球是否能通过所有轨道(不脱轨、不停滞);②小球在轨道上的运动形式(直线 / 曲线);③记录小球通过轨道的时间。若出现问题,参考‘问题分析卡’改进(如脱轨→增大弯道半径,停滞→增加起点高度)。” 巡视指导:记录各小组测试情况,引导分析问题,如 “小球在直线轨道速度快,曲线轨道速度慢,为什么?(曲线运动有阻力)” 学生活动: 小组测试:测试员放小球,观察员记录现象(如 “小球通过直线轨道(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脱轨”);讨论改进方案(如 “将曲线轨道半径从 5 厘米改为 7 厘米”),重新测试,直至小球顺利通过所有轨道。 设计意图:通过 “测试 - 改进” 循环,强化 “问题分析与解决” 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 “轨道设计与运动的关联”。 (三)研讨(7 分钟) 教师活动: 请 3 组展示 “过山车” 并汇报:“你们的轨道包含哪些运动形式?测试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改进的?小球从起点滑下的能量来自哪里?” 追问拓展:“如果想让小球通过轨道的时间更短,该怎么改进设计?(如增大轨道坡度、减少弯道数量)” 学生活动: 展示模型,汇报成果(如 “我们的轨道有直线和螺旋曲线,一开始脱轨,增大弯道半径后成功了”);讨论 “加快速度的方法”,理解 “坡度与速度的关联”。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研讨,梳理 “设计 - 制作 - 改进” 的经验,深化对 “运动形式”“能量” 的认知,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四)拓展(5 分钟) 教师活动: 布置 “家庭拓展任务”:“回家后,用家里的材料(如纸箱、卷纸筒)改进过山车设计,增加‘螺旋轨道’或‘双层轨道’,明天带来展示;思考‘如果没有起点的高度,小球能运动吗?为什么?(需要能量)’” 单元总结:“这单元我们学了运动的判断、形式、快慢和能量,今天通过制作过山车,把这些知识变成了有趣的模型,科学就是这样‘从生活中来,到实践中去’!” 学生活动: 记录任务,交流 “家庭改进计划”(如 “用卷纸筒做螺旋轨道”);回顾单元知识,感受 “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设计意图:延伸实践至家庭,激发创新思维;通过单元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 “物体运动” 知识体系。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制作过山车时,轨道必须包含的运动形式是( ) A. 只有直线运动 B. 只有曲线运动 C.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解析:根据制作要求,轨道需含直线和曲线,选 C。 小球能沿过山车轨道运动,主要的能量来源是( ) A. 小球的重力势能(起点高度) B. 手推的力 C. 轨道的弹力 解析:小球从高处滑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选 A。 测试中发现小球在曲线轨道脱轨,最合理的改进方法是( ) A. 减小曲线轨道的半径 B. 增大曲线轨道的半径 C. 降低起点高度 解析:半径过小易脱轨,增大半径可减少脱轨,选 B。 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制作过山车时,应该先动手制作,再画设计图纸。( × ) 解析:科学制作需 “先设计、后制作”,避免盲目操作,描述错误。 过山车轨道的起点高度越高,小球通过轨道的速度越快。( √ ) 解析:起点越高,重力势能越大,转化的动能越多,速度越快,描述正确。 小球在过山车直线轨道上做直线运动,在弯道轨道上做曲线运动。( √ ) 解析:轨道形式决定运动形式,描述正确。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了有直线和曲线轨道的过山车!我们发现小球在轨道上会做直线和曲线运动,起点高度能给小球能量。测试中遇到问题时,我们一起改进,特别棒!课后记得改进过山车,明天带来分享哦!
板书设计
物体的运动 —— 设计和制作 “过山车” 1. 制作流程 2. 核心要求 轨道类型:必须含直线轨道 + 曲线轨道 能量来源:起点高于终点(重力势能) 测试标准:小球不脱轨、不停滞 3. 常见问题与改进 问题 改进方法 小球脱轨 增大曲线轨道半径 小球停滞 增加起点高度、打磨轨道 轨道不牢固 用双面胶加固底座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设计模板降低难度,提升效率:通过 “标注起点、终点的设计模板”,帮助学生明确设计要求,避免 “无规划制作”,80% 小组能在 8 分钟内完成包含直线 + 曲线的设计图,为后续制作节省时间。 分工明确促进合作:发放 “角色卡”(设计师、制作员等),让每个学生都有明确任务,减少 “部分学生旁观” 的情况,小组制作效率提升,多数小组能在 15 分钟内完成轨道搭建。 (二)不足之处 材料选择存在局限:部分小组使用的硬卡纸较软,轨道易变形导致小球脱轨;泡沫板底座较薄,固定轨道时易倾斜,影响测试效果。 问题改进指导不足:少数小组在 “小球停滞” 时,仅知道 “增加起点高度”,未想到 “打磨轨道衔接处(减少阻力)”,说明对 “阻力影响运动” 的知识应用不足。 (三)教学建议 优化材料选择:下次教学可提供 “较硬的卡纸” 和 “加厚泡沫板”,或允许学生用 “卷纸筒(做曲线轨道)”“瓶盖(做弯道挡板)” 等替代材料,提升轨道稳定性;提前准备 “砂纸”,用于打磨轨道衔接处,减少阻力。 强化问题改进指导:制作 “问题改进思维导图”,在课堂展示,标注 “小球停滞→①增加高度、②打磨轨道、③减少弯道”,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升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6张PPT)
3.7《物体的运动 —— 设计和制作 “过山车”》
(教科版)三年级

3.7《物体的运动 —— 设计和制作 “过山车”》
过山车在轨道上做什么运动?如果我们用卡纸做轨道、小球当‘小车’,能制作出自己的‘过山车’吗?制作时要考虑什么?(如小球能顺利通过弯道吗?)
新知导入
明确任务
用现有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座过山车模型,让小球能从高处自动滚完全部轨道。
轨道总长在 2 米以上。
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与同学合作完成。
探究新知
观察示例图,明确 “轨道需包含直线和曲线”,讨论小组分工(如 “谁画设计图、谁剪卡纸”),明确探究任务
制订方案
任选一种设计方法。
方法1:用绳子摆出“过山车”的轨道路线。
方法 2:在纸上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
实施方案
方根据设计图,制作我们的“过山车”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制作过山车时,轨道必须包含的运动形式是( )
A. 只有直线运动 B. 只有曲线运动 C.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小球能沿过山车轨道运动,主要的能量来源是( )
A. 小球的重力势能(起点高度) B. 手推的力 C. 轨道的弹力
3.测试中发现小球在曲线轨道脱轨,最合理的改进方法是( )
A. 减小曲线轨道的半径 B. 增大曲线轨道的半径 C. 降低起点高度
C
A
B
(二)判断题
1.制作过山车时,应该先动手制作,再画设计图纸。( )
2.过山车轨道的起点高度越高,小球通过轨道的速度越快。( )
3.小球在过山车直线轨道上做直线运动,在弯道轨道上做曲线运动。( )
×


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了有直线和曲线轨道的过山车!我们发现小球在轨道上会做直线和曲线运动,起点高度能给小球能量。测试中遇到问题时,我们一起改进,特别棒!课后记得改进过山车,明天带来分享哦!
板书设计
3.7 物体的运动 —— 设计和制作 “过山车”
1. 制作流程
2. 核心要求
轨道类型:必须含直线轨道 + 曲线轨道
能量来源:起点高于终点(重力势能)
测试标准:小球不脱轨、不停滞
3. 常见问题与改进
问题
改进方法
小球脱轨
增大曲线轨道半径
小球停滞
增加起点高度、打磨轨道
轨道不牢固
用双面胶加固底座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