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习题课件(8份打包下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习题课件(8份打包下载)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第1课时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装置
知识清单
1.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1)试剂:              。
(2)化学方程式:                   。
注:工业上通过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CaCO3+2HCl══ CaCl2+CO2↑+H2O
CaCO3 CaO+CO2↑
2.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常见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
发生装置 ①固体加热型
②固液常温型
固+固,加热 固(或液)+液,不加热
高锰酸钾制氧气选择_______(填序号,后同); 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选择_______; 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选择_______ ①


收集装置 ③排水法 ④向上排空气法
⑤向下排空气法
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密度    空气 密度    空气
收集氧气选择_______; 收集二氧化碳选择_______ 大于
小于
③④

(2)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检验及验满方法
①操作步骤:组装仪器→检查       →加入   体→加入________体→收集气体。
②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       ,若        ,证明气体是二氧化碳。
③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   ,若木条    ,证明二氧化碳已集满。
【归纳总结】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注:若要收集纯净、干燥的气体,还应考虑除杂、干燥装置。
装置气密性


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熄灭
课堂精练
知识点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例1 (教材习题变题型)下列反应均能生成二氧化碳,但都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木炭燃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碳酸分解、石灰石高温分解、呼吸作用。
分析上述反应,选择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多选,填序号)。
①反应物稳定、廉价易得 ②反应速率适中
③反应条件易达到 ④产生的气体纯净
⑤不会产生 ⑥反应物为固体
①②③④⑤
技巧点拨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的试剂选择:①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因为浓盐酸挥发性强,使制得的气体中混有较多的HCl杂质;②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覆盖在反应物表面,影响反应继续进行;③一般不选用碳酸钠粉末代替石灰石或大理石,因为反应速率过快,不便于收集气体。
知识点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例2 下列关于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正确的是 (  )
A.装入试剂 B.连接仪器
C.验满 D.存放
D
例3 图1是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
(2)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发生装置可选择     。不能用F收集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
AF
石灰石(或大理
石)和稀盐酸
B(或C)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
(3)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用该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已知甲烷的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实验室可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
(5)夹紧C中弹簧夹,向长颈漏斗中加水,出现图2中_________现象并保持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
B(或C)
D
2H2O2 2H2O+O2↑
A
E(或F)

素养提升
1.(沪教习题)实验室要收集一试管CO2,最适宜选用的装置是 (  )
A. B. C. D.
2.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时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
A.先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再加入石灰石
B.为加快反应速率,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
C.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D.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
A
D
3.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
进行部分性质检验。
(1)Ⅰ处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
(2)Ⅱ处干燥管中的现象为           ,该现象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3)能用Ⅲ处装置收集二氧化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CaCO3+2HCl══ CaCl2+CO2↑+H2O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不能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
空气大
4.(教材习题变设问)实验室有如下仪器可供选择:

(1)可选择     (填序号,下同)或     组装制取CO2的发生装置。
(2)若补充     (填仪器名称),再选择     可组装高锰酸钾制取O2的发生装置。
②⑥
②④⑦
试管
①③⑤(共13张PPT)
跨学科实践活动5
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
基于碳中和理念,结合生物学、地理、物理等课程的学习,从物质的性质和转化角度认识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吸收,理解低碳行动原理。设计并评价低碳行动方案,从个人、国家和国际层面体会低碳行动的意义和价值。
任务一 了解相关概念,聚焦核心物质
1.为应对全球变暖,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倡导采取低碳行动。
(1)近几十年来,      的大量使用及森林的乱砍滥伐等因素导致大气中CO2含量不断升高,低碳行动有助于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防止    效应进一步增强。
(2)全球变暖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有    (多选,填字母)。
a.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 b.形成酸雨
c.旱涝灾害加剧 d.影响自然生态系统,改变生物多样性
e.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可能淹没部分沿海城市
化石燃料
温室
acde
2.如图是中国“双碳”目标示意图。基于此,制定低碳行动方案的基本思路:一是            ,二是增加二氧化碳吸收。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任务二 测定不同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测定教室内CO2的含量。
国家规定教室内空气中CO2的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应≤0.10%(体积分数)。下列是对教室内CO2浓度的检测和相关结果的处理措施,其中合理的是    (多选,填字母)。
a.从教室不同位置多点采集空气样品
b.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置于教室,通过观察浑浊程度进行测定
c.测得CO2浓度为0.18%,说明CO2浓度超标
d.为避免CO2浓度超标,教室应多通风换气
acd
4.测定蔬菜大棚内CO2的含量。
研究人员在晴天环境下,对
装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温
室(如图甲)进行连续24 h
CO2含量测定,得到图乙曲线。
(1)据图乙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于    点(填“P”“Q”或“M”)。
(2)农户在蔬菜大棚内过夜存在窒息风险,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户提出一条增产建议: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
夜间植物仅进行呼吸作用,消耗O2,产生CO2,导致棚内O2含量低,CO2含量升高
适当向大棚内补充CO2(合理即可)
5.探究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迅速升高已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全球气温变化的关系如图,请写出支持“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导致全球变暖”的证据: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气温也升高,且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6.如图是碳循环简图及二氧化碳在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的转化关系。


(1)生物圈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C6H12O6的同时,伴随的能量转化形式是光能转化为    能。
化学
(2)CO2能与水反应进入水圈,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还能与水共同参与光合作用进入生物圈。两种转化中,反应物相同而产物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不参与碳循环
b.人类活动是破坏碳循环平衡的主要因素
c.岩石圈中的碳永远不会进入生物圈和水圈
CO2+H2O══ H2CO3
反应条件不同
b
7.结合二氧化碳排放与吸收的途径及原理,将碳中和思路具体化(如图)。
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
中和的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
四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
(1)碳替代指用清洁能源(如    能、
风能等)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2)碳减排主要指在未实现能源替代的领域,通过减少排放、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等实现碳中和。预计到2050年,碳减排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排在第    位。
太阳
2
(3)碳封存指利用技术手段将CO2捕获并封存。如地质封存是将CO2气体压缩成液态或固态,然后注入地下地质结构中,该过程中分子的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4)碳循环中,利用化学和生物手段实现CO2吸收,并产生有益作用。一种利用CO2制甲烷的反应为CO2+2H2O CH4+2X,则X的化学式为    。除此之外,CO2还可以用于生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
间隔
O2
尿素(或碳酸饮料等)
任务四 设计低碳行动方案
8.依据碳中和思路,结合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补充低碳行动的具体措施。
科学原理 具体措施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利用清洁能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增加二氧化碳吸收 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捕集、利用与封存CO2,_______________等
乘公交车出行(合理即可)
植树造林(共17张PPT)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第1课时 碳的单质
知识清单
碳的单质
1.金刚石
构成:由碳原子构成
物理性质:    色透明的固体,天然存在的    的物质
用途:作装饰品、裁玻璃、       、加工坚硬的金属、作钻机的钻头等(在特殊条件下制备的金刚石薄膜,可用作透镜等光学仪器的涂层;可用于集成电路基板散热,提高芯片性能)
2.石墨
构成:由碳原子构成
物理性质:     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很    ,有滑腻感,熔点高,具有优良的    性能
透光性好、硬度大
导热性好
可用作润滑剂

最硬
切割大理石
灰黑

导电
碳的单质
2.石墨
用途:制铅笔芯、制高铁列车的受电弓滑板、作干电池的电极等
注:木炭、焦炭、活性炭和炭黑的主要成分也是碳单质,它们的结构与石墨类似。木炭和活性炭具有      的结构,因此具有    能力,可用于吸附    、    等。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的   ,常用于防毒面具、脱色制白糖、净水等
3.C60
构成:由C60分子构成(每个C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其分子结构形似足球)
用途:超导、催化、能源及医学等领域
4.金刚石、石墨和C60
组成的共同点:都是由     组成的单质
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滑腻感、导电性、熔点高
疏松多孔
吸附
色素
异味

碳元素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课堂精练
知识点
金刚石、石墨和C60
例1 “碳家族”的成员很多,用途很广。回答下列问题。
(1)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
(2)金刚石可“钻玉补瓷”,说明其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
(3)如图为石墨的结构,其层与层之间能发生
滑动,因此有滑腻感,可用作     。
(4)下列关于C60的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填字母)。
a.相对分子质量为60   b.1个分子中有60个碳原子
c.碳元素的化合价为0
(5)《淮南子》记载:“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即在天平两端分别悬挂等重的羽毛和木炭,可测空气湿度变化,其中利用了木炭的    性。
C60
硬度大
润滑剂
bc
吸附
1.我国科研团队利用石墨首次合成高质量六方金刚石块材。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  )
A.原子的种类 B.原子的质量
C.原子的体积 D.原子的排列方式
D
2.(2024秋佛山期末)常用“碘吸附值”来衡量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如表),碘吸附值越高,吸附能力越强。活性炭净水后的微观图示如图。下列关于活性炭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是一种单质
B.具有致密的结构
C.吸附过程发生物理变化
D.块状活性炭净水效果更好
类型 粒状活性炭 块状活性炭
碘吸附值/(mg·g-1) 500~1200 200~600
C
知识点
碳单质的研究进展
例2 随着科技的发展,碳单质不断被发现(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化
B.石墨和石墨烯结构相似,是同一种物质
C.C60分子具有空心球体结构,性能优异
D.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
3.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兼具高度可压缩性和可拉伸性的超弹性全碳多孔材料——“碳弹簧”。下列有关“碳弹簧”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B.可能具有吸附性
C.可压缩性属于物理性质
D.与金刚石的组成元素相同
A
素养提升
1.下列不属于金刚石用途的是 (  )
A.制玻璃刀头 B.作钻机钻头
C.作透镜涂层 D.制高铁受电弓滑板
2.(2024长沙中考)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含碳物质常用于去除冰箱、汽车中的异味的是 (  )
A.活性炭 B.金刚石
C.石墨 D.C60
D
A
3.化学小组在实验室进行如下实验:①用小刀削下少许铅笔芯粉末,并用手指触摸;②把铅笔芯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如图)。根据上述实验不能得出的石墨性质是 (  )
A.质软
B.有滑腻感
C.熔点高
D.有导电性
4.(教材习题变题型)经检测某物质中只含有碳元素,关于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定是金刚石 B.一定是混合物
C.一定是碳单质 D.一定不是化合物
C
D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写出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上的一点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元素能组成多种单质,如金刚石、石墨和C60。如图是碳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石墨炔是第一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碳材料,具有优异的电荷传输能力。
石墨炔薄膜可实现氦气的分离提纯,原理如图:
碳原子排列
方式不同
金刚石硬度大、石墨很软(合理即可)
(2)从图示元素周期表的单元格中,你获得的一条信息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石墨和石墨炔的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组成元素相同   b.性质完全相同
c.都具有导电性   d.粒子都在不断运动
(4)石墨炔薄膜分离氦气的原理与实验室中的    操作类似。
碳元素能组成多种单质,如金刚石、石墨和C60。如图是碳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石墨炔是第一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碳材料,具有优异的电荷传输能力。
石墨炔薄膜可实现氦气的分离提纯,原理如图:
碳的原子
序数为6(合理即可)
b
过滤
6.易错辨析。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碳单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  )
(2)铅笔芯中含有铅,咬铅笔芯会导致铅中毒。 (  )
(3)木炭、焦炭、炭黑的结构与石墨类似,故性质与石墨完全相同。 (  )
(4)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物质。 (  )
×
×
×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2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P+5O2 2P2O5
S+O2 SO2(共17张PPT)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2 碳的氧化物
第1课时 二氧化碳
知识清单
二氧化碳
1.物理性质:______色、______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__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不燃烧也     燃烧
②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   色;碳酸很不稳定,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高温条件下能与碳单质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用途:用于灭火;作气体肥料,促进    作用;作化工产品的原料;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作制冷剂,用于      等
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1体积CO2
升华吸热




不支持
CO2+H2O══ H2CO3

H2CO3══ CO2↑+H2O
CO2+Ca(OH)2
══ CaCO3↓+H2O
用于检验CO2
CO2+C
2CO
光合
人工增雨
二氧化碳
4.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本身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
能够产生温室效应(    、    、一氧化二氮、氟氯代烷等也能产生温室效应)
碳循环:自然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有人和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有绿色植物等的________作用等
5.低碳行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减排目标: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注:碳循环中的“碳”指      ;低碳行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均指____________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要先做灯火试验
臭氧
甲烷
光合
碳元素
二氧化碳
课堂精练
知识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例1 根据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
A.CO2能与水反应 B.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C.使石蕊溶液变红的是CO2 D.该气体可能是CO2
D
1.(2024辽宁中考)CO2应用广泛。下列不属于CO2用途的是 (  )
A.制碳酸饮料 B.作汽车燃料
C.参与光合作用 D.用于人工增雨
2.(2024苏州中考改编)将纯净、干燥
的CO2缓慢通入如图装置。
(1)观察到干燥纸花不变色,_________
(填“甲”或“乙”)纸花先变红。
(2)该实验能得出CO2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
(3)将变红的纸花取出后吹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B

密度比空气大
能与水反应
纸花变回紫色
思维拓展 验证CO2性质的常见创新实验:
实验
现象 右侧烧杯下降 气球_______ 下方木条先熄灭    蜡烛先熄灭,______纸条变红
结论 CO2______________ CO2密度比空气大,_______ _____________ CO2密度比空气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升

湿
密度比空气大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能与水反应
知识点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例2 (科粤习题)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分别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A
知识点
低碳行动与可持续发展
例3 (2024广东中考改编)同学们展示如图1所示的低碳行动方案。
(1)完善方案中的内容(各补写一条):a      ;b      。
绿色出行
人工增雨
(2)地质封存中将CO2注入深部咸水层,咸水中的氢氧化钙可与CO2反应形成岩石,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同)。海洋封存会导致海水酸化,原因是           。
(3)CO2物理利用    (填“能”或“不能”)从总量上减少CO2。干冰用于冷藏保鲜主要利用了其      的性质。
Ca(OH)2+CO2 ══ CaCO3↓+H2O
CO2+H2O ══ H2CO3
不能
升华吸热
(4)如图2是利用CO2制备燃料甲醇的一种方法。M是一种单质,其化学式为_________。该研究成果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H2
有助于早日实现
碳中和目标(合理即可)
素养提升
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B.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C.过度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D.为减少排放,应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2.CO2的下列用途中,既利用了其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其化学性质的是 (  )
A.冷藏食物 B.扑灭火灾
C.作气体肥料 D.生产尿素
D
B
3.利用碳酸饮料进行如图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实验时可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B.CO2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色
C.实验过程中,碳酸饮料中的CO2分子在不断减少
D.制作饮料时加压注入CO2,CO2仅溶解在水中,不发生反应
D
4.易错辨析。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危害人体健康,是空气污染物之一。 (  )
(2)种植大棚蔬菜时,适当增加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可使蔬菜生长得更好。 (  )
(3)盛有石灰水的试剂瓶长期曝露在空气中,会在瓶内形成一层白色物质。 (  )
×


1.碳充分燃烧
2.木炭还原氧化铜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 CO2
2CuO+C 2Cu+CO2↑(共16张PPT)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第2课时 常见的固液常温型装置 多功能瓶
知识清单
1.常见的固液常温型装置及其优点
注:最后一个装置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的原理是打开弹簧夹,固体和液体接触,反应发生;关闭弹簧夹,产生的气体无法导出,装置内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回长颈漏斗中,与固体反应物脱离,反应停止。
装置
优点
装置简单,操作简便
能够随时添加液体试剂
能够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获得平稳的气流
能够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必须插入液面以下
必须为块状或大颗粒状固体
2.多功能瓶
(1)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如图1):
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如O2、CO2),
从   端(填字母,下同)通入;
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H2),从   端通入。
注:检验CO2已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排水法收集气体(如图2):气体从______端通入,水从______端排出。
(3)测定气体体积(如图3):进入量筒中水的体积即为收集气体的体积。若用该装置测定CO2的体积,需要在水面上方加一层植物油(目的是          )。液面上方的空气对测定结果    (填“有”或“无”)影响。
a
b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b端导管口,若木条熄灭,证明CO2已集满
d
c
防止CO2溶于水

课堂精练
例1 用下列装置在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能起到“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作用的在表格中打“√”,不能的打“×”。
×




×
 例2 (2024宿迁中考改编)化学实验小组利用以下装置完成气体制取的相关实验。


(1)选用装置AC组合制取并收集氧气时,应选用的试剂是              ,装置A应与装置C的   端(填“a”或“b”)相连。
(2)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可选用装置B。收集完气体后,关闭弹簧夹,试管中的液面最终位于  处(填“1”“2”或“3”)。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a
3
(3)实验室常用块状电石和水在常温下制取乙炔气体,该反应非常剧烈。为了得到平稳的乙炔气流,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
(4)硫化氢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实验室可选用装置D测定产生硫化氢的体积,加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
A
防止硫化氢溶于水
思维拓展 用如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装置内的压强变化分析:
a点 关闭活塞 气体无法导出,压强_______,试管内液面_______
b点 — 固液分离,反应停止,压强不再变化
c点 打开活塞 气体可以导出,压强_______,试管内液面_______,固液接触,反应重新开始
增大
下降
减小
上升
1.实验室里用如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装置可以通过长颈漏斗随时添加液体试剂
B.关闭弹簧夹可使装置内反应迅速停止
C.最初加入的稀盐酸液面必须高于多孔隔板
D.改用粉末状石灰石也能通过关闭弹簧夹使反应随时停止
D
2.某同学设计如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1)图1中液体X应选用     。
(2)图1虚线框内可选用图2中的装置    (填“A”或“B”)收集二氧化碳。
(3)图1中燃烧匙可在试管内上下移动,此设计与将大理石直接放入试管中相比,优点是               。
稀盐酸
B
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素养提升
(创新实验)装置的改进是实验不断创新的过程。

(1)装置甲是荷兰科学家启普发明的启普发生器。该装置常用于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并可“随开随用,随关随停”。A、B分别是制取气体过程中的两种状态,其中处于暂停产生气体状态的是    。
A
(2)装置乙是启普发生器改进后的简易装置,实验室可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①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石灰石应放在装置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
CaCO3+2HCl══ CaCl2+CO2↑
+H2O
多孔隔板上
②将装置乙与装置丁的________端(填“a”或“b”)连接可收集二氧化碳,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反应过程中关闭乙中活塞,固液未分离,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写一条)。
(3)装置丙也可用于制取气体,欲使反应发生,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a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装置漏气
(合理即可)
将装置倒置
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2.水通电分解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 2H2O
2H2O 2H2↑+O2↑(共16张PPT)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第2课时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知识清单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1.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可燃性
氧气充足,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氧气不足,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回顾)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发出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     的气体
3.与某些氧化物反应(即还原性)
用作燃料
含碳燃料燃烧不充分都可能生成CO
C+O2 CO2
2C+O2 2CO
白光
变浑浊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与某些氧化物反应(即还原性)
①木炭还原氧化铜(如图)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   色粉末逐渐变成   色,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
网罩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a.实验结束后,应先撤出
导管,再停止加热,防止液体倒
吸使试管炸裂;b.用弹簧夹夹紧
乳胶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粉末
倒出,防止热的铜重新被氧化    
②焦炭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碳单质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含氧化合物里的    被夺去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
用于冶炼金属
2CuO+C 2Cu+CO2↑


变浑浊
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2Fe2O3+3C 4Fe+3CO2↑
CO2+C 2CO

课堂精练
知识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例1 德庆学宫是广东现存最古老的宋元两代砖木结构古建筑。建造之时,埋入地下的木材要先用火烤焦成木炭方可保存久远,原因是木炭 (  )
A.是黑色固体 B.有可燃性
C.结构疏松多孔 D.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例2 (2024桂林二模)下列含碳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
A.用金刚石裁玻璃 B.用活性炭净水
C.用焦炭冶炼铜 D.用石墨制铅笔芯
D
C
例3 下列物质中,与炽热的焦炭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  )
A.O2 B.CO
C.CO2 D.Fe2O3
1.下列有关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碳燃烧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
B.碳燃烧不充分时吸收热量
C.木炭可以燃烧,金刚石不能燃烧
D.碳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合反应
B
D
2.科学家将立方金刚石中的每个碳原子用一个由四个碳原子构成的正四面体结构单元取代,制成“T-碳”(如图)。下列关于“T-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与金刚石的物理性质相同
B.各个碳原子之间没有间隔
C.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D.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
技巧点拨 不同碳单质的物理性质有明显差异,但化学性质是相似的(如金刚石、石墨等都具有碳单质的几条典型的化学性质)。需要注意,碳单质的化学反应通常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点燃、高温等。
C
知识点
木炭还原氧化铜、还原反应
例4 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
(1)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有铜生成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应先____________(填“停止加热”或“撤出导管”)。  
(4)为确保实验成功,有以下关键:
①温度。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物的质量比。若木炭不足,则氧化铜不能被全部还原;若木炭过多,则除了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外,还会生成    (填化学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CuO+C2Cu+CO2↑
黑色粉末逐渐变红
撤出导管
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CO
CO2+C2CO
3.(2024秋重庆期末)高铁列车车体材料中加入金属镍可增强其性能,工业上火法炼镍的原理为C+2NiO 2Ni+X↑。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C将NiO还原为Ni
B.NiO中Ni的化合价为+2
C.X的化学式为CO
D.该反应属于还原反应
C
素养提升
1.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重要档案时,最好使用 (  )
A.铅笔 B.纯蓝墨水笔
C.碳素墨水笔 D.圆珠笔
2.炭雕是一种集观赏、净化空气于一体的工艺品,其主要成分是活性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炭雕作为艺术品可长久保存
B.炭雕能吸附室内微量的有害气体
C.炭雕摆放时必须远离火源
D.炭雕能溶于水,不能用湿抹布擦拭
C
D
3.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有关碳单质的学科观点正确的是 (  )
A.元素观: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相同,性质相似
B.转化观:CO可由C与CO2在常温下反应得到
C.粒子观:保持C60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碳原子
D.守恒观:3 g碳和8 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11 g二氧化碳
4.(创新实验)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将木炭和氧化铜混合均匀可使反应更充分
B.点燃酒精灯,澄清石灰水会立即变浑浊
C.实验结束,应待装置冷却后再把粉末倒出
D.本装置为“微型”实验装置,可节约试剂
D
B
(2)炭黑是由松木     (填“充分”或“不充分”)燃烧产生的。
(3)炭黑属于     (填“单质”“化合物”或“混合
物”),具有可燃性,其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_______。
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不充分
混合物
C+O2
CO2
5.《墨经》记载“立窑烧烟法”(如图):将松木置于炉膛中燃烧,瓮中收集到黑烟(炭黑),可用于制墨。
(1)水墨画长久不褪色,原因是墨汁中的炭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易错辨析。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木炭能够还原氧化铜,焦炭不能还原氧化铜。 (  )
(2)木炭还原氧化铜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
(3)木炭还原氧化铜过程中,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不变。(  )
×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2.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Fe+2O2 Fe3O4
2Mg+O2 2MgO(共19张PPT)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2 碳的氧化物
第2课时 一氧化碳
知识清单
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   色、   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   溶于水
2.化学
性质
①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   色,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为             。一氧化碳是水煤气等气体燃料的主要成分
②与某些氧化物反应(即还原性)
装置:以CO还原CuO实
验为例(如图)
原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用化学方
程式表示)
现象:_________色粉末逐渐变成________色,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
用作燃料
用于冶炼金属
尾气处理(体现CO的可燃性)




2CO+O2 2CO2
CuO+CO Cu+CO2


变浑浊
一氧化碳
2.化学
性质
②与某些氧化物反应(即还原性)
用于冶炼金属
注意:ⅰ.实验开始时,先通一段时间CO,再点燃酒精灯加热,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CO不纯导致加热时发生爆炸。ⅱ.实验结束后,先停止加热,再继续通CO至玻璃管冷却至室温,目的是:a.防止热的铜重新被氧化;b.防止液体倒吸使玻璃管炸裂
③   性: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人体缺氧。因此,冬天用煤火取暖时,要注意室内_________
注:CO和CO2元素组成相同,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CO难溶于水,放一盆水不能预防中毒

通风
分子构成不同
课堂精练
知识点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例1 下列有关一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无色、有刺激性气味
B.属于空气污染物,会导致酸雨
C.木炭燃烧不充分会生成一氧化碳
D.可作燃料,燃烧时发出白光
C
例2 一氧化碳有毒,下列做法可以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是(  )
A.在室内放置一盆澄清石灰水
B.冬天用煤火取暖时,关紧门窗
C.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洗浴房内
D.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
例3 下列有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物质性质:CO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B.实验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
C.化合价:碳、铜元素的化合价均改变
D.物质用途:CO可用于冶炼金属
D
B
1.(微型实验)兴趣小组用如图W形玻璃管进行CO还原CuO实验。
(1)写出CO还原CuO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观察到玻璃管中固体           。
(2)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CuO+COCu+CO2
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
检验生成物CO2
Ca(OH)2+CO2 ══ CaCO3↓+H2O
(3)点燃酒精灯前要先通一会CO,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会导致的后果是____________。可以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防止CO不纯导致加热时发生爆炸
污染空气
在右侧玻璃管口放一只燃着的酒精灯(或
绑一个气球)
思维拓展 微型实验的优点:①节约试剂;②减少污染;③现象明显等。
知识点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归纳与比较
例4 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和CO2的知识总结错误的是 (  )
A.构成: 1个CO2分子比1个CO分子多1个氧原子
B.性质:通常状况下,CO和CO2均不支持燃烧
C.用途:CO可用作气体肥料,固态CO2可用于人工增雨
D.危害: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引起中毒,CO2无毒
C
2.(科粤习题)鉴别CO、O2、CO2三种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 (  )
A.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接触导出的气体
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C.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D.测量三种气体的密度
3.若CO2中混有少量的CO,想除去CO,可将混合气体 (  )
A.点燃 B.通过澄清石灰水
C.通过水 D.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A
D
归纳总结 (1)鉴别CO、CO2的试剂或用品:①澄清石灰水;②紫色石蕊溶液;③燃着的木条等。
(2)①除去CO2中的CO的方法:通过灼热的CuO。②除去CO中的CO2的方法:a.通过灼热的碳粉;B.通过足量吸收剂(如澄清石灰水)后,再干燥。
素养提升
1.下列物质中,不能与碳单质、一氧化碳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
A.O2 B.CO2
C.CuO D.Fe2O3
2.发现煤气泄漏且有人员中毒时,正确的急救措施是 (  )
A.立即就地抢救
B.立即寻找煤气泄漏的原因
C.立即打开油烟机抽气
D.立即把患者转移至空气流通处
B
D
3.科学研究发现,金星大气的成分之一是三氧化二碳(C2O3),实验证明C2O3的化学性质与CO相似。下列关于C2O3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分类:属于非金属氧化物
B.组成:由CO和CO2混合而成
C.性质: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CuO
D.用途:可用作燃料
B
4.下列关于CO和CO2的各项对比中,有误的是 (  )
选项 共性 差异性
A 均由分子构成 分子的种类不同
B 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元素的质量比不同
C 均能与水反应 反应时现象不同
D 常温下均是无色气体 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密度不同
C
5.如图是碳及其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涉及反应均为初中化学常见反应。
(1)转化①可通过与Fe2O3反应实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转化②可能是碳的不充分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一定发生化合反应的是    (填序号,下同),可能发生化合反应的是    。
2Fe2O3+3C4Fe+3CO2↑
2C+O2 2CO
②④
①③
6.易错辨析。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CO有毒,对人类百害而无一利。 (  )
(2)煤气泄漏时会闻到一股来自CO的难闻气味。 (  )
(3)CO、CO2均由碳、氧元素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  )
×
×
×
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2.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H2O══ H2CO3
CO2+Ca(OH)2══ CaCO3↓+H2O(共16张PPT)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单元复习
思维导图
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的单质
几种常见的碳单质
金刚石:天然存在的最①    的物质
石墨:灰黑色、很软、有滑腻感、熔点高、有②    性
C60:由③      构成
补充:木炭、活性炭的主要成分也是碳单质,具有④      的结构,因此具有吸附能力
由于⑤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不同,导致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
化学性质

导电
C60分子
疏松多孔
碳原子
排列方式
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的单质
化学性质
常温下化学性质⑥     
可燃性
充分燃烧: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同)
不充分燃烧: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某些氧化物反应(即还原性)
与CuO反应: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Fe2O3反应: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CO2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黑色粉末变红
碳的氧化物
不活泼
C+O2 CO2
2C+O2 2CO
C+2CuO 2Cu+CO2↑
3C+2Fe2O34Fe+3CO2↑
C+CO2 2CO
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的氧化物
CO2
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
化学
性质
不燃烧也 _______________
与水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Ca(OH)2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CO2
用途:用于灭火、作气体肥料、制汽水、干冰用于人工增雨等
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不能供给呼吸;大气中CO2含量上升易导致       增强
制取
本身无毒


不支持燃烧
CO2+H2O══ H2CO3
CO2+Ca(OH)2══
CaCO3↓+H2O
温室效应
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的氧化物
CO2
制取
实验室制取
反应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方法: ____________法
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 ____________
验满方法:将 _____________放在集气瓶 _______
工业制取(反应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
物理性质:无色、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 ___________, __________溶于水
化学
性质
可燃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某些氧化物反应(即还原性),如与CuO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毒性: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
→火焰呈蓝色
CaCO3+2HCl══ CaCl2+CO2↑+H2O
向上排空气
澄清石灰水
燃着的木条

CaCO3 CaO+CO2↑


2CO+O2 2CO2
CO+CuO Cu+CO2
易错易混练基础
易错点1 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
1.下列关于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碳的单质都是黑色固体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相似
C.木炭、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
D.木炭、CO、CO2都能还原氧化铜
2.下列关于CO和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CO和CO2都有毒
B.CO和CO2都能溶于水
C.CO和CO2都能用作燃料
D.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
C
D
易错点2 二氧化碳的性质验证
3.(2024秋太原期末)下列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是 (  )
A. B.
C. D.
A
4.(2024泸州中考)向一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放入紫色石蕊纸条,注入适量蒸馏水,盖上玻璃片(如图),振荡后,纸条变红;再将其倒置,玻璃片没有掉下来。依据现象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振荡后纸条变红,证明CO2能使石蕊变红
B.振荡后纸条变红,证明CO2与水反应产生了酸
C.玻璃片没有掉下来,证明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D.玻璃片没有掉下来,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B
易错点3 气体制取装置及多功能瓶
5.下列多功能瓶的使用错误的是 (  )
A.收集二氧化碳 B.检验二氧化碳
C.收集氧气 D.润湿并观察氧气流速
D
6.(科粤习题)某同学设计了如图四套制取和收集CO2的装置。


(1)可能收集不到CO2的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能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的是__________。
(2)图中收集方法依据的CO2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验证CO2已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D
密度比空气大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若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
情境素材提能力
1.(2025佛山模拟)科学家利用金刚石“对顶砧”技术可“点水成冰”。在常温极高压条件下,水可形成密度更大的“热冰”,原理如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金刚石由原子构成
B.“点水成冰”过程中金刚石转化成了石墨
C.“热冰”和水所含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水转化成“热冰”过程中分子间隔变小
B
2.如图为古代以孔雀石和木炭为原料炼铜的流程。


已知:①孔雀石受热分解生成CuO、H2O和CO2。②铜的熔点是1085 ℃,火炉内温度可达1200 ℃。
(1)木炭在火炉中燃烧提供热量,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
(2)木炭还原氧化铜得到金属铜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过量的木炭还会与_________反应生成CO。
(4)反应完冷却后,所得冶炼产物是铜块而不是散落在木炭粉中的铜颗粒,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CuO+C
2Cu+CO2↑
CO2
火炉内温度高于铜的熔点,铜熔化成液体,冷却
后会凝固成块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