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2.2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上2.2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题 第1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2课 在社会中健康成长 2.2 亲社会行为
课程标准 《养成亲社会行为》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具体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形成亲社会的行为。”本课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表现,二是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原因,三是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程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关键内容,聚焦于亲社会行为这一重要主题。教材以丰富的案例和多样化的活动为载体,从亲社会行为的概念、重要性逐步深入到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这部分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态度和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还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社会充满好奇,渴望融入社会,但由于生活阅历尚浅,对亲社会行为的认知较为模糊,在实际行动中也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部分学生受个人主义等思想影响,在人际交往中可能更关注自身利益,对亲社会行为的价值认识不足。同时,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境时,可能难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亲社会行为的要求。然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可塑性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他们能够积极学习并践行亲社会行为。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亲社会行为的含义、表现、重要性以及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亲社会行为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并将亲社会行为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中。
核心 素养 目标 1.政治认同:助力学生理解亲社会行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使其深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友善”“和谐”理念,增强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 2.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培养乐于助人、谦让分享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内心树立起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公德意识,提升个人道德素养。 3.法治观念:让学生清晰认识亲社会行为和遵守社会规则(如《志愿服务条例》)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观念。 4.健全人格:通过亲身体验亲社会行为,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善于合作的健康心理素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5.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明确在亲社会行为中自身的角色担当,增强参与社会服务的责任感,激发主动奉献社会的热情。
设计思路 总议题议题线情境线任务线知识线议题一 探——新农人的返乡表现情境一“95后”新农人带着全村老人去旅游 任务一议学讨论:带老人去旅游的利与弊 知识一 亲社会行为的含义、表现、意义议题二 思——新农人的成长路径情境二28岁学种地,晚吗?+洞馨沟的李子熟了! 任务二:结合议学情境,谈谈应该如何形成亲社会行为? 知识二 如何形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介绍“95后”新农人周健康情况。 播放视频,“95后”新农人带着全村老人去旅游 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
设计意图
通过返乡新农人这一人物故事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95后”新农人带着全村老人去旅游的故事,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议题一 探——新农人的返乡表现
教师总结:1、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表现 (1)含义:亲社会行为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2)表现:谦让、分享、合作、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都是亲社会行为 2.出示照片,请学生判断下列行为是否属于亲社会行为。 学生完成议学任务:下列行为是否属于亲社会行为?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共同探究周健康的故事,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亲社会行为,再通过议学任务强化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表现的理解。
议题二 思——新农人的成长路径
1.教师播放视频:28岁学种地,晚吗? 2.教师总结:①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社会是成长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②了解风俗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积极融入社会生活。 教师播放视频:洞馨沟的李子熟了! 教师总结:③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变化发展。 ④热心帮助他人,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 4.阅读感悟: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分享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人生感悟,并深情寄语广大青年学生的话语。 学生任务: 结合议学情境,谈谈我们如何形成亲社会行为?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欣赏,分析周健康行为蕴含的热心帮助他人、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然后在实践和人际交往中形成了亲社会行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增强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亲社会行为。在小组讨论和课堂活动环节,要加强组织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避免个别学生主导或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对于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观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在讲解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时,可以增加一些具体的实践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将亲社会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