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 年秋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 学 计 划宿州市灰古中学 赵天岭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 “双减” 政策,严格按照《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及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的要求开展教学工作。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充分发挥该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立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学习并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规范,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以及人格修养,着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所任教的八年级三班、四班和五班,共有135名学生。整体而言,学生们学习态度较为端正,具备积极进取的精神,班级学习氛围良好。经过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在人际交往、网络特点以及法律知识等方面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步入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独立思考与辩证思维能力逐步增强。然而,八年级学生虽参与社会生活的意愿愈发强烈,但社会经验匮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在此关键时期,需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树立法治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本学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需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开展富有成效与创造性的课堂活动,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要促使学生转变观念,使其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并非仅需记忆基础知识,更需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教材分析(一)教材结构自 2025 年秋季学期起,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启用新版教材。最新统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以学生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范围为基石,围绕 “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 的关系,按照 “社会生活 — 社会秩序 — 社会责任 — 国家利益” 的逻辑主线,层层递进构建起从个人到社会、从理想到实践的完整认知体系,共设置 4 个单元,12 课,25 框,具体单元设置如下: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包含第 1 - 3 课;第二单元:“维护社会秩序”,包含第 4 - 6 课;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包含第 7 - 9 课;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包含第 10 - 12 课。教材采用 “单元 — 课 — 框” 的结构设计,减少了 “框” 下的 “目” 级标题。以 “框” 作为课时设计标准,确保一框内容的相对完整性,便于教师基于一框教材内容进行整体教学设计。课文单元是教材的基本构成单位,每个单元由单元导语、课文、单元思考与行动三部分组成。单元导语简要介绍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意义;课文是学习的主体,呈现教材的基本原理,总体按照 “总 — 分” 结构叙述;栏目由 “生活观察”“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启思导行”“方法与技能” 等六部分构成。单元末新增 “单元思考与行动” 板块,分为 “情境思考”“实践活动” 两个部分,旨在深化和拓展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与核心观点,侧重学科理论、核心观点以及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二)内容调整本册教材由旧版的四个单元 10 课调整为四个单元 12 课。在内容方面,“走进社会生活” 的内容更为丰富,“人与社会” 和 “网络” 的内容进一步细化;旧版教材七下 “法治意识” 和 “依法办事” 的内容移至本册,且由原来的一框《我们与法律同行》细化为两框;旧版八下的 “自由平等”“公平正义” 移至本册,内容有所简化;新版教材强化了国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等内容,第十课 “国家利益至上”、第十二课 “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集中阐释国家安全教育相关内容,第十一课 “军强才能国安” 引导学生增强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此外,新教材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主题,在一册书、一个单元的设计上整体落实学习主题,内容聚焦且具综合性,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深入地开展主题学习。(三)教材特点新版教材以 “立德树人” 为根本导向,在内容整合、结构优化、栏目创新等方面实现系统性升级。本册教材贯穿 “在社会中健康成长并承担社会责任” 的思想,引导学生在了解社会生活、理解社会规则的基础上,明确社会责任,并将社会责任提升至国家层面,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与旧版相比,新版教材呈现出五大核心特点:主题聚焦与内容深化:教材重构为四个单元十二课,新增 “人民军队” 专题课程,系统阐述国防建设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法治教育模块从原七年级下册拆分重组,形成独立单元。结构逻辑与教学适配:采用 “单元 — 课 — 框” 三级架构,取消原 “目” 级标题,每框内容完整对应 1 课时教学。单元末新增 “单元思考与行动”,实现知识迁移与行为转化。栏目创新与素养培育:导入环节升级为 “生活观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原 “拓展空间” 调整为 “启思导行”,强化 “理性思考 — 行为引导” 双维度培养。资源整合与技术赋能:教材嵌入 12 个二维码,链接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微课资源,如 “虚拟现实体验长征路”“宪法宣誓模拟系统” 等。评价导向与知行合一:构建 “过程性评价 + 实践成果评价” 体系,将 “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长”“模拟法庭表现” 等纳入学分认定。四、教学目标(一)政治认同深入了解社会生活的特点,全面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紧密关系;精准掌握社会规则的内涵与重要性,学会自觉遵守各类社会规则;清晰明确社会责任的来源与具体表现,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深刻认识国家利益的内涵与重要意义,懂得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二)道德修养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有效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升其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三)健全人格大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培养亲社会行为,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规则意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充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五、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透彻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深刻领会社会规则的作用,熟练掌握遵守规则的方法;明确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掌握承担社会责任的途径;精准把握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熟练掌握维护国家利益的方法。(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性、全面地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有效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辨别能力;促使学生将规则意识真正内化为自觉行动;持续激发学生奉献社会的动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切实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六、教学措施(一)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倡导新型课堂模式积极引入议题式教学、项目化学习及情境体验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通过设置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社会性议题,如 “网络行为的边界与责任”“规则意识与公共生活” 等,引导学生在探究与辩论中建构知识、反思价值。项目式学习可围绕 “社区服务设计与实践”“模拟法庭” 等活动展开,促进学生合作探究与知行合一。(二)深化故事教学法的应用,增强课堂吸引力持续推进 “故事教学” 课题研究与课堂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精选典型案例、法治故事、英雄模范事迹等叙事资源,将抽象的价值观念和规则要求转化为有情节、有温度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与理性思考,提升课堂感染力与实效性。(三)强化课程标准学习,聚焦核心素养培育组织教师深入研读 2022 年版课程标准,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与培养路径。在教学设计中突出素养导向,将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素养要求细化为可操作、可评价的学习目标,贯穿于备课、上课、评价各环节,实现从教知识到育人才的转变。(四)推动实践教学开展,联通课堂与社会积极拓展教学场域,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法制教育基地参观、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等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中强化认知、锤炼品格,实现理论认知与社会实践的统一。(五)完善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变传统单一笔试评价方式,构建包含课堂表现、实践参与、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自我反思等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在反馈与调整中实现知行合一、不断成长。七、教学进度安排周次 教学内容 课节1 - 2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1. 认识社会生活2.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32 - 3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二课 “在社会中健康成长” 1. 人的社会化2. 养成亲社会行为 33 - 4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三课 “共建网络美好家园” 1. 网络改变世界2. 营造晴朗空间 34 - 5 第一单元复习 35 - 6 第二单元 “维护社会秩序” 第四课 “遵守社会规则” 1. 维护秩序靠规则2. 遵守规则 36 - 7 第二单元 “维护社会秩序” 第五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1. 文明有礼2. 诚实守信 37 - 8 第二单元 “维护社会秩序” 第六课 “提升法治素养” 1. 法不可违2. 预防犯罪3. 善用法律 38 - 9 第二单元复习 39 - 10 第三单元 “勇担社会责任” 第七课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第八课 “做负责任的人” 310 - 11 第三单元 “勇担社会责任” 第九课 “关爱他人”第十课 “服务社会” 312 第三单元复习与检测 213 - 14 第四单元 “维护国家利益” 第十一课 “国家好大家才会好”第十二课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415 - 16 第四单元 “维护国家利益” 第十三课 “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第十四课 “维护国家安全” 417 - 18 第四单元 “维护国家利益” 第十五课 “关心国家发展”第十六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19 - 20 期末复习 4以上教学计划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以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