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题(完成时间:40 分钟 满分:80 分)一、基础积累(25 分)1. 字音字形(8 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 分)①瘫痪( ) ②憔悴( ) ③诀别( ) ④絮叨( )⑤侍弄( ) ⑥烂漫( ) ⑦翻来覆去( ) ⑧整宿( )(2)根据拼音写汉字(4 分)①tān huàn( ) ②qiáo cuì( ) ③jué bié( ) ④xù dāo( )⑤shì nòng( ) ⑥làn màn( ) ⑦fān lái fù qù( ) ⑧zhěng xiǔ( )2. 词语运用(7 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 分)A.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史铁生《秋天的怀念》)B.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C. 他性格开朗,待人热情,总是絮絮叨叨地和同学分享生活趣事,大家都很喜欢他。D. 春天到了,公园里的花烂漫地开着,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观赏。(2)结合课文语境,选词填空(4 分)(备选词语:央求、信服、烂漫、委屈)①“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她的眼神里满是______。(《秋天的怀念》)②母亲______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秋天的怀念》,改编)③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______。(《秋天的怀念》)④我知道母亲是想让我走出阴影,可那时的我却不懂她的苦心,还常常对她发脾气,现在想来,心里满是______。(《秋天的怀念》,改编)3. 文学常识与课文默写(10 分)(1)文学常识填空(3 分)①《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______,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散文《______》等,其作品多围绕 “生命”“亲情” 展开,情感深沉真挚。②课文以 “______” 为线索,串联起母亲劝 “我” 看花、隐瞒病情、临终牵挂等事件,展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7 分)①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______。”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秋天的怀念》)②“咱娘儿俩在一块儿,______,好好儿活……”(《秋天的怀念》中母亲的嘱托)③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______,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秋天的怀念》)④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______。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秋天的怀念》结尾)⑤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______。(《秋天的怀念》中侧面写母亲的付出)二、课文理解(20 分)1. 选择题(8 分,每题 2 分)(1)下列对《秋天的怀念》的结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课文开篇以 “我” 瘫痪后的暴怒无常开篇,交代背景,为下文母亲的劝说与付出做铺垫。B. 中间部分通过 “母亲劝我看花”“母亲隐瞒病情” 两个核心事件,展现母亲的细心与坚韧。C. 结尾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呼应前文母亲的 “好好儿活”,完成 “我” 的成长蜕变,升华主题。D. 课文仅按 “时间顺序” 展开,未运用插叙、倒叙,结构单一。(2)下列对母亲形象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体现母亲的坚强与对 “我” 的牵挂。B.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侧面写出母亲将全部精力放在 “我” 身上,体现母爱的无私。C.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简洁的叙述中暗含 “我” 的愧疚与悔恨,也凸显母亲生命的脆弱。D. 母亲 “央求”“我” 看花,体现她内心的卑微与怯懦,害怕惹 “我” 生气。(3)下列对 “秋天” 这一意象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秋天是母亲去世的季节,与 “怀念” 主题相呼应,奠定悲凉的情感基调。B. 秋天的菊花象征 “生命的坚韧与绽放”,与母亲 “好好儿活” 的嘱托相契合。C. 秋天的萧瑟与 “我” 瘫痪后的消沉心境相映衬,推动情感发展。D. 课文以 “秋天” 为题,仅因为事件发生在秋天,无深层含义。(4)下列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课文既有 “我” 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思考。B. “好好儿活” 是母亲对 “我” 的嘱托,也是 “我” 后期成长的动力,贯穿全文情感主线。C. 结尾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说明 “我” 从消沉走向坚强,理解了生命的价值。D. 课文仅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未涉及对生命的感悟,情感单一。2. 阅读理解(12 分)阅读《秋天的怀念》中的选段,完成题目。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 “唰唰啦啦” 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我说。“好吧,就明天。” 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 “跑” 和 “踩” 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2)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6 分)①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提示:从动作、语言、情感角度分析)②对于 “跑” 和 “踩” 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提示:重点分析 “敏感” 一词的妙处)(3)选段中母亲的 “笑” 有什么含义?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4 分)三、语言赏析(15 分)1.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9 分,每题 3 分)(1)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3)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2. 结合全文,说说《秋天的怀念》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6 分)四、拓展阅读(10 分)阅读下文,完成题目。合欢树(节选)史铁生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 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 我说,“根本没用!” 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有删改)1. 对比《秋天的怀念》与《合欢树》(节选),说说两者在描写母亲形象上的共同点(4 分)2. 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史铁生散文的情感特色,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共同的情感特点(6 分)五、微写作(10 分)请模仿《秋天的怀念》“以小见大、细节传情” 的手法,写一段 150 字左右的文字,描写 “母亲的一个细节”(如母亲的手、母亲的一句话、母亲的一个动作),抒发对母亲的情感(如感激、愧疚、怀念)。要求:①包含具体细节描写;②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如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③情感真挚,贴合 “亲情” 主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基础积累(25 分)(1)①tān huàn ②qiáo cuì ③jué bié ④xù dāo ⑤shì nòng ⑥làn màn ⑦fù ⑧xiǔ(每空 0.5 分,共 4 分)(2)①瘫痪 ②憔悴 ③诀别 ④絮叨 ⑤侍弄 ⑥烂漫 ⑦翻来覆去 ⑧整宿(每空 0.5 分,共 4 分)(1)C(“絮絮叨叨” 形容说话啰嗦,含贬义,与 “性格开朗、待人热情” 的语境矛盾,3 分)(2)①央求 ②信服 ③烂漫 ④委屈(每空 1 分,共 4 分)(1)①史铁生 我与地坛 ②看花(每空 1 分,共 3 分)(2)①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②好好儿活 ③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④妹妹也懂 ⑤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每空 1 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共 7 分)二、课文理解(20 分)(1)D(课文虽以时间为主要顺序,但 “回忆小时候去北海” 属于插叙,丰富内容,2 分) (2)D(母亲 “央求” 是希望 “我” 走出消沉,体现她的耐心与牵挂,非 “卑微与怯懦”,2 分) (3)D(“秋天” 既呼应事件时间,又象征生命的成熟与怀念,有深层含义,2 分) (4)D(课文借怀念母亲,暗含对 “好好儿活” 的生命感悟,情感丰富,2 分)(1)母亲劝 “我” 去北海看菊花,回忆 “我” 小时候的事,因提到 “跑”“踩” 而敏感地停止说话(2 分,意思对即可)(2)①“挡” 这一动作,写出母亲不想让 “我” 看到落叶触景生情,体现她的细心与对 “我” 的呵护;“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的语言,温柔且带着央求,展现母亲希望 “我” 走出消沉的心愿(3 分,答出动作、语言及情感,意思对即可) ②“敏感” 指母亲对 “跑”“踩” 等字眼格外在意,因为这些字眼会触动 “我” 瘫痪的痛苦,体现母亲对 “我” 的理解与心疼,突出母爱的细腻(3 分,答出 “敏感” 的含义及情感,意思对即可)(3)母亲的 “笑” 有两层含义:①表面是因 “我” 同意去看菊花而高兴,也因 “我” 的不耐烦而无奈地笑;②深层是母亲为能让 “我” 转移注意力、走出痛苦而感到欣慰(2 分);体现母亲细心、包容、无私的性格特点(2 分,意思对即可)三、语言赏析(15 分)(1)运用动作描写(“狠命地捶打”)、语言描写(“我可活什么劲儿!”),生动写出 “我” 瘫痪后的暴怒与绝望,为下文母亲的劝说与付出做铺垫,形成情感对比(3 分,答出手法及效果,意思对即可)(2)运用排比(“黄色的花…… 白色的花…… 紫红色的花……”)、景物描写,通过色彩描写展现菊花的多样与烂漫,象征生命的坚韧与美好,呼应母亲 “好好儿活” 的嘱托,暗含 “我” 对生命的重新认知(3 分,答出手法及效果,意思对即可)(3)运用简洁叙述(白描),“出去了”“没回来” 平淡的表述中,暗含 “我” 对母亲离世的震惊、愧疚与悔恨,语言质朴却情感浓烈,余味悠长(3 分,答出手法及效果,意思对即可)①情感真挚,直抵人心:如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无华丽辞藻,却饱含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情感自然流露;②细节生动,以小见大:通过 “挡在窗前”“抓住我的手” 等细节,展现母亲的爱,用平凡小事凸显母爱的伟大;③语言质朴,不事雕琢:全文以生活化的语言为主(如 “烦不烦?几步路”),贴近日常,却极具感染力;④情景交融,意蕴深远:将 “我” 的心境与秋天的景物(落叶、菊花)结合,景中含情,情因景浓(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需结合课文例子,意思对即可)四、拓展阅读(10 分)①均展现母亲对 “我” 的无私付出:《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劝 “我” 看花、隐瞒病情,《合欢树》中母亲为 “我” 治病、支持 “我” 写小说;②均体现母亲的坚韧与包容:面对 “我” 的消沉(《秋天的怀念》)或暴躁(《合欢树》),母亲始终耐心陪伴,不放弃希望(每点 2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①愧疚与怀念交织:两篇文章均流露出对母亲的愧疚(如《秋天的怀念》中 “我” 对母亲的不耐烦,《合欢树》中 “我” 对母亲的扫兴)与深切怀念,情感复杂而真挚;②以生命体验为核心:均结合 “我” 的残疾经历,借母亲的付出展现生命的困境与力量,传递 “好好活” 的生命态度;③语言质朴却情感浓烈:均用平淡的叙述(如 “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避免刻意抒情,却让情感更具冲击力(每点 2 分,共 6 分,需结合两篇文本例子,意思对即可)五、微写作(10 分)评分标准:内容(4 分):①紧扣 “母亲的一个细节”(如 “母亲给我缝扣子的手”“母亲留灯的动作”),细节具体(2 分);②细节与情感(感激、愧疚)结合,体现亲情(2 分);语言(4 分):①运用至少一种描写手法(如 “母亲的手粗糙得像砂纸,却把扣子缝得整整齐齐”—— 动作 + 比喻;“妈说‘慢点吃’,声音比粥还暖”—— 语言描写)(2 分);②语句通顺,无明显语病,情感自然(2 分);情感(2 分):情感真挚,不空洞(如 “看着母亲低头缝扣子的样子,忽然发现她鬓角有了白发,心里酸酸的 —— 原来她一直在为我操心”)。(示例:《母亲的手》 每次我写作业到深夜,母亲总会端一杯热牛奶进来。她的手轻轻放在杯壁上,把牛奶推到我手边,指尖蹭到我的胳膊,粗糙得像晒过的树皮 —— 那是常年做家务磨出的茧。“别熬太晚,热牛奶暖身子。” 她声音很轻,说完又轻轻带上门。我看着那杯冒着热气的牛奶,想起她白天上班、晚上还要照顾我的忙碌,忽然觉得那粗糙的手,比任何东西都温暖,藏着她没说出口的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