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中秋节主题班会月满中秋,情系家国中秋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团圆期盼,是家人围坐分食月饼的温馨;国庆是 “五星红旗下,共贺山河壮” 的家国自豪,是我们对祖国繁荣的共同祝福。今天,这两个承载着 “小家团圆” 与 “大国情怀” 的节日相遇,就像把手中的月饼与胸前的红领巾轻轻叠在一起,既有小家的温暖,更有大国的担当。1中秋节起源主要说法中秋起源 嫦娥奔月远古时期,天空出现十个太阳,大地干裂、百姓受难。勇士后羿挺身而出,弯弓射落九个太阳,只留一个滋养万物,拯救苍生。西王母为嘉奖他,赐下一粒不死仙药,告知服下可飞升成仙。 后羿深爱着妻子嫦娥,不愿独自成仙,便将仙药交给嫦娥保管,盼日后寻得两粒,与她共赴长生。不料,后羿的徒弟逢蒙心怀不轨,趁后羿外出狩猎,持刃逼迫嫦娥交出仙药。 嫦娥深知仙药若落入恶人之手,必酿大祸。危急时刻,她毅然吞下仙药,身体随即轻飘飘升空,朝着皎洁的月亮飞去,从此定居月宫,与后羿天人相隔。 后羿归来后,见家中狼藉,得知嫦娥奔月的消息,悲痛欲绝。他朝着月亮呼喊妻子名字,却只闻风声回应。此后,每逢八月十五嫦娥奔月的日子,后羿便在庭院中摆上嫦娥爱吃的蜜食鲜果,对着月亮祭拜。百姓们被这份深情打动,纷纷效仿,逐渐形成了中秋节赏月、祭月的习俗,寄托对团圆的期盼。 同学们,听了 “嫦娥奔月” 的故事,大家对中秋节是不是有了初步的好奇?你们还知道哪些和中秋节相关的故事呢?古代帝王祭月礼制早在周朝,就有 “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 的礼制。帝王会按季节在特定场所祭祀,其中祭月在秋分时节,祭祀场所为 “月坛”,与祭日的 “日坛”、祭地的 “地坛”、祭天的 “天坛”,分别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种庄重的皇家祭月仪式,为后来中秋 “赏月、祭月” 习俗打下基础,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影响到民间。农业生产丰收祭祀我国古代以农为本,秋天是粮食收获的季节,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秋粮基本收割完毕,农民迎来丰收。为庆祝丰收、感恩大自然的馈赠,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用新收的粮食、果实作为祭品,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因此时月亮圆亮,象征 “丰收圆满”,这类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中秋节的重要起源之一。中秋节在不同朝代的发展变化梳理先秦至汉代:习俗雏形初现 核心特征:以 “祭月” 为核心,尚未形成固定节日。 具体表现:先秦时期延续周朝 “秋分祭月” 礼制,多为皇家祭祀;汉代祭月习俗向民间渗透,民间开始在中秋前后赏月、祭拜,但活动零散,无统一日期与固定仪式,且未与 “团圆” 主题深度绑定。 明清时期:习俗定型,全民参与 核心特征:习俗体系成熟,全民普及,地域特色鲜明。 具体表现:祭月、赏月、吃月饼成为全国统一习俗,祭月仪式更规范(如设 “月光位”、摆瓜果祭品);各地衍生特色习俗(如广东 “树中秋”、安徽 “舞草龙”);中秋成为与春节、端午并列的三大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与庆祝形式基本定型,沿用至今。 宋代:习俗丰富化,月饼登场 核心特征:习俗多元化,“团圆” 内涵凸显,月饼成为中秋标志。 具体表现:除赏月、宴饮外,新增赏灯、猜谜、玩兔儿爷等娱乐活动;月饼作为 “团圆象征” 首次出现,当时称 “宫饼”,多为皇家赏赐、民间馈赠;中秋 “阖家团圆” 的主题逐渐明确,成为节日核心内涵。 03唐代:固定节日正式形成 核心特征:从 “祭祀活动” 转为 “节日庆典”,赏月成为核心习俗。 具体表现:八月十五被定为固定节日,文人雅士盛行赏月、咏月,留下大量中秋诗词(如李白《月下独酌》);民间出现赏月宴饮、夜游观灯等活动,中秋开始承载 “亲友相聚” 的社交功能,但尚未有吃月饼的习俗。 0201042活动环节中秋知识大闯关,看看谁是小达人 活动规则: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依次回答主持人提出的中秋相关问题,回答正确得 1 分,回答错误不扣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获得 “中秋知识小达人小组” 称号,并获得小奖品(如中秋主题的书签、小灯笼等) 问题示例:中秋节在每年农历的哪一天?除了 “嫦娥奔月”,你还知道哪些和中秋节相关的传说故事?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起源于哪个朝代?唐代诗人李白曾写过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是否与中秋节有关?(答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答案:无关,这首诗是李白在思乡时所作,并非专门为中秋节而写,不过中秋节常被用来寄托思乡之情)(答案:八月十五)(答案:宋代)3中秋习俗赏月中秋节的夜晚,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欣赏皎洁的明月,寄托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吃月饼月饼象征着团圆,其口味多样,有五仁、豆沙、莲蓉、蛋黄等祭月人们会在庭院中摆放桌子,放上月饼、水果、桂花酒等物品,对着月亮祭拜,祈求平安、幸福广东的 “树中秋”在中秋节这天,人们会用竹篾扎成各种形状的灯笼,挂在树上或屋檐下,寓意着生活红红火火安徽婺源的 “舞草龙”用稻草扎成龙的形状,村民们举着草龙在村庄里舞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江苏南京的 “玩兔儿爷”兔儿爷是用泥土塑造的,造型可爱,有骑虎的、骑鹿的、披甲胄的等,是孩子们中秋节喜爱的玩具一封来自 100 年前的中秋信“致未来的少年:今日中秋,我在院中摆了月饼与桂花酒,却不见外出务工的父亲归来。听说未来的你们,能很快见到远方的亲人?不知你们如今如何过中秋?是否还会对着月亮思念家人?若你能收到这封信,可否告诉我未来中秋的模样?”提问:“如果我们给这位 100 年前的朋友回信,会告诉 TA 哪些现代中秋的故事?” 引导学生思考后20245年的少年” 身份,给 100 年前(1925 年)写下中秋信的朋友回信,分享现代中秋的模样,既要回应对方 “能否快速见亲人”“中秋过法” 的疑问,也要传递当代中秋的团圆温情与家国变化。虚拟时光信箱亲爱的 100 年前的朋友:展信佳!读了您的中秋信,我特别懂您盼父亲归来的心情 —— 团圆,原来是跨越百年都不变的期盼。您问我们能否快速见到远方亲人?当然能啦!现在有高铁、飞机,从北京到上海只要 4 小时,就算暂时回不去,打开手机就能视频通话,看着亲人的脸聊家常,就像在身边一样。我们现在过中秋,会全家围坐吃团圆饭,妈妈会买各种口味的月饼,有流心蛋黄的、巧克力的,还有无糖的,照顾家里老人的口味。饭后我们会去小区散步,到处挂着兔子灯笼、月亮灯笼,小朋友们提着灯笼跑,特别热闹。晚上还会一起看中秋晚会,听歌手唱苏轼的《水调歌头》,就像您当年对着月亮思念亲人一样,我们也在月光下珍惜彼此的陪伴。愿这轮跨越百年的明月,能把我们的祝福带给您,也愿您能感受到,您当年期盼的 “团圆”,如今已成为我们生活里珍贵的日常。2025 年的少年 小语2025年 10月回信示例4中秋文化中秋节最核心的文化内涵就是团圆,无论家人身处何方,在中秋节这一天都会尽可能地回家团聚,一起赏月、吃月饼,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种团圆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传统美德团圆文化对于那些无法回家团聚的人来说,中秋节则成为了寄托思乡之情的重要节日,人们会通过赏月、写信、打电话等方式,向远方的亲人表达思念之情,如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就表达了诗人在中秋节对亲人的思念思乡之情中秋节也是一个表达感恩的节日,人们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朋友的帮助之情,在这一天,人们会用各种方式向身边的人表达感谢感恩文化5中秋主题才艺展示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词朗诵——方言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歌曲演唱6中秋与家国中秋与家国情怀的联系中秋节不仅是家庭团圆的节日,也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在中秋节这一天,会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与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结合起来,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新时代的中秋意义在新时代,中秋节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成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载体。通过庆祝中秋节,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青年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要深刻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和家国情怀,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铭记中秋文化,传承中华文脉祝愿同学们在中秋节里与家人团圆美满,幸福安康,也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