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甘肃省甘南州部分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二战期间,战场上的止痛药十分紧缺,美国麻醉科医师比彻给士兵们注射生理盐水,并告诉他们这是含有强效吗啡的止痛药剂。令人惊讶的是,许多士兵在用药后感到疼痛减轻。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安慰剂效应。1955年,比彻发表了一篇题为《强大的安慰剂效应》的论文,首次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定义、描述和深入探讨。自那以后,安慰剂效应在医学界引发了关注,并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②近期,德国研究人员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安慰剂效应有助于治疗精神疾病。该研究表明,安慰剂对9种精神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③针对临床试验涉及的近万名患者的总体评价结果,研究人员使用了合并安慰剂效应量(DAV)进行疗效评估。在安慰剂治疗期间,9种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均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安慰剂对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最为显著(DAV=1.40),其次是广泛性焦虑障碍(DAV=1.23),而针对惊恐障碍、注意力缺陷、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交恐惧症、躁狂症、强迫症以及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依次降低,且明显低于前两者。安慰剂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最不显著,DAV值仅为0.59。④此外,安慰剂的疗效不仅因不同精神疾病而异,还与性别有关。总体来看,安慰剂对女性患者的疗效更显著。这项研究还发现,安慰剂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疗效超出了研究人员的预期,以往的研究尚未观察到如此明显的改善。研究人员还推测,安慰剂对精神分裂症疗效较低的原因可能与该病的反复发作和不良预后有关,同时患者通常存在人际关系受损、现实感知扭曲以及对疾病洞察力受限等问题,这些因素也可能阻碍了患者对有效治疗产生希望和信念。⑤安慰剂效应不仅具有一些明确的生理机制,如促进大脑释放具有镇静止痛作用的内啡肽,而且也与多种心理因素紧密相关,包括心理预期和个人经历等。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安慰剂效应对于伴有情感体验的症状,如疼痛、腹泻、哮喘和恐惧等,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基于这些发现,一些精神科医生开始采用安慰剂治疗抑郁症。近年来,使用安慰剂(如淀粉丸)治疗抑郁症的有效率已达到30%~40%。一些患者不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⑥南丹麦大学的循证医学教授阿斯比约恩·赫罗比森和丹麦医生彼得·格茨彻在2001年和2004年发表的研究中,对安慰剂效应提出了质疑。他们对156项临床试验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了接受安慰剂治疗者与未接受安慰剂治疗者的病情变化。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安慰剂效应可能仅仅是由于偏见所致。⑦鉴于安慰剂效应的复杂性,世界各地的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对安慰剂的使用持有不同的态度。2000年进行的一项研究揭示,在丹麦有48%的全科医生在过去一年中至少给患者使用过10次安慰剂;其中,最常用的安慰剂是维生素,用于治疗疲劳症状。相比之下,专科医生和医院医生使用安慰剂的频率较低。2004年,一项调查研究发现,有60%的以色列医生曾使用安慰剂,主要出于安抚患者情绪或避免患者要求使用不恰当的药物的目的。⑧安慰剂效应也存在其对立面——反安慰剂效应。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研究人员沃尔特·肯尼迪在1961年提出,是指由于负面信念或预期等心理因素,导致疾病发生或影响治疗效果的现象。在医疗实践中,反安慰剂效应可能由患者的消极预期触发,从而加剧疼痛感或不适感,影响治疗效果和妨碍患者的康复进程。⑨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症,临床上常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这类药物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效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然而,他汀类药物也可能带来肌肉疼痛、疲劳和抽筋等副作用,这导致一些患者选择停用药物。研究表明,患者停药的一个原因是对药物持有负面态度,即反安慰剂效应。实际上,一些所谓的副作用并非药物本身所致,而是心理作用的结果。⑩安慰剂效应有时会受到“作用相反”的化学递质的影响。例如,胆囊收缩素(一种胃肠道分泌的激素)和丙谷胺(一种用于治疗胃炎等疾病的药物)就是这样的代表物质,它们都与内源性阿片系统(一种能够缓解疼痛的生物机制)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当安慰剂效应触发大脑释放内源性阿片以缓解疼痛时,胆囊收缩素能够拮抗这一系统,从而加重疼痛。然而,丙谷胺作为胆囊收缩素的拮抗剂,能够增强安慰剂效应,促进内源性阿片的释放,帮助缓解疼痛。 在大脑中,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也受到特定神经核团的控制。例如,在服用安慰剂后,大脑中的伏隔核(位于基底核与边缘系统交界处的神经核团)会释放内源性阿片和多巴胺。相反,如果患者出现反安慰剂效应,认为药物无效或者有副作用,伏隔核中这些物质的分泌会减少。 尽管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都普遍存在于生活和医疗实践中,但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前者。因此,临床医生需要特别关注反安慰剂效应,以避免其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对于患者来说,在面对疾病和治疗时,应该学会倾听自己的身体,与医生坦诚对话,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这将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的预期和积极的心态,有利于更快地从疾病中康复。(摘编自张田勘《安慰剂效应与反安慰剂效应》)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麻醉科医师比彻发现给士兵注射名为止痛药但实际是生理盐水的药剂后,发现许多士兵感到疼痛减轻,这种现象后来称为安慰剂效应。B.安慰剂效应指病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即便得到非针对自身疾病的“药物”,仍能在“相信”其有效的心理作用下减轻自身主观上感受到的痛苦的现象。C.德国研究人员发现安慰剂对九种精神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对重度抑郁症的疗效最为显著,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最不显著。D.患者在服用安慰剂后,若自己认为“药物”有效,大脑中的伏隔核就会释放内源性阿片和多巴胺,否则就会少释放或不释放。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处列举具体数据,如安慰剂对不同精神疾病的DAV值等,准确的数据使文章内容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B.第⑦段介绍不同国家医生使用安慰剂的情况是为了强调安慰剂效应在全球的普遍性和不同国家医疗水平的差异性。C.第⑩段首句中“作用相反”的引号起强调作用,后文三个小括号里的内容都是对小括号前专有名词的意思或作用的解释说明。D.第 段中的“尽管安慰剂效应……但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前者”是过渡句,总结上文并引出下文对反安慰剂效应的强调。3.下列选项,符合“安慰剂效应”内涵的一项是( )A.比彻首次对安慰剂效应进行定义、描述和探讨等。B.关注反安慰剂效应,避免其对治疗效果的负面影响。C.安慰剂能够促使大脑释放具有镇痛作用的内啡肽。D.医生对药物副作用的强调导致病人产生消极心理。4.安慰剂效应普遍存在于医疗实践中,那么医生在对患者使用安慰剂时,应注意哪些事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文章第⑨⑩两段在探讨反安慰剂效应时,是从哪两个角度进行解说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拴红头绳的鸡腿子张爱国1985年大年初三,一大早,我们堂兄弟姐妹十一人就冒雪来到二十里外的大姑家。每年的这一天都是我们最盼望的,因为我们在大姑家有好吃好喝的,还可以疯玩。今年更不一样,三伯家的大哥腊月结的婚,新嫂子是第一次到大姑家,按风俗,大姑是要给她备个鸡腿子的。嫂子有鸡腿子,依大姑的性格,我们也不会没有。一进大姑家的门,我就看见大姑家的大桌子和小桌子上都摆好了油果、麻饼和方片糕等茶点。大姑高兴坏了,先是拉着嫂子一番嘘寒问暖,又一个个摸摸我们的脸,和她比比高,然后叫我们坐席,吃茶。我年龄小,往年都是坐小桌子的,不料大姑却说:“国子,你今年十二岁了,该坐大桌子了。”我高兴得泥鳅一样挤进哥哥姐姐们中间。当大姑笑着捧来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鸡腿子时,我们一个个眼光呆直——这几年家里虽然养了几只鸡,但除了年三十晚上,至今连一块鸡皮都没吃过。“这是你的,云儿。”大姑首先将一个鸡腿子放到嫂子面前,笑着,又像是命令,“你吃,一定要吃。”然而,当看到大姑放到我们面前的鸡腿子时,我们的眼光突然暗淡——这些鸡腿子上,都拴着醒目的红头绳。昨天晚上,奶奶一再告诫我们:“明天到你大姑家,大姑一定给你们准备了鸡腿子,你们要看有没有拴红头绳。没拴,你们就吃;拴了,就是你大姑借来的,不许吃!”奶奶眼睛红红的,“你们去了,你大姑恨不得把她腿上的肉挖给你们吃,可是,唉……”原来,这些鸡腿子只是大姑借来做做样子的,是为了尊重“一桌无二席”的习俗。“大姑,我茶点吃饱了,吃不下。”我姐似乎吞了一口口水,笑着,把她的鸡腿子放到盆子里。“我也饱了,大姑。”胖姐跟着说。大姑看着她俩,张了张嘴,却没有说话,转而对嫂子说:“云儿,你吃,我撕给你吃。”大姑三下两下将嫂子的鸡腿子撕碎,还将一块鸡腿肉塞进她的嘴里。我看着嫂子吃。虽然她想努力保持新媳妇的矜持,想尽量把嘴巴张得小一点,但只要鸡腿肉一进嘴,她嚼上三两下就吞进肚子里。我狠狠地吞下几口口水,目光又落到我的鸡腿子上:油晃晃的,散发着热气,热气里全是鸡肉的香味,直钻鼻孔。那根红头绳已浸透油水,变成暗红色,刺眼得很,可恶得很。大姑又到厨房里忙去了。门外,谁家放起了鞭炮。弟弟妹妹们开始闹起来。我悄悄指着我的鸡腿子,低声对身旁的胖姐说:“我这个怎么没拴红头绳?”胖姐看了看,惊异地说:“对呀,你的怎么没拴?”“我今年十二岁,第一次坐大桌,大姑有意让我吃的吧?”我说,“奶奶说,没拴红头绳就能吃,对吧?”“嗯。你运气好,吃吧。”胖姐看着我的鸡腿子,咂了咂嘴。大姑过来时,发现我还在啃鸡腿骨上的那一小块脆骨,很吃惊,却连忙笑着走开。不一会儿,我姐悄悄把我叫到大姑家后院,一把揪住我的耳朵:“谁叫你把大姑借来的鸡腿子吃了?你知道大姑借了多少家才借来这些鸡腿子的?”我姐恨不得一口把我吞掉。“我的没拴红头绳,能吃。”我疼得龇着牙,“胖姐也看到的,真没拴。”“扯谎!”我姐丢开我的耳朵,伸手从我口袋里掏出那截油乎乎的红头绳,“扯谎!打嘴!”我姐一巴掌打来。我急忙躲开。我姐又一把揪住我的耳朵,狠狠一拧。“啊——”我一声惨叫——我的耳朵本已冻伤,被她这一拧,撕心般地疼。我哇哇大哭。我姐也哭了,用袖口擦我耳朵上的血:“谁叫你好吃的?你把大姑借来的鸡腿子吃了,叫大姑拿什么还人家?你不懂事,你不知道心疼大姑,你不知道大姑都没了大姑父……”“我的两个心肝儿。”大姑压抑着哭声跑出来,一把抱过我和我姐,将脸紧紧地贴在我们的脸上,眼泪决堤一般,“都怪大姑,大姑没本事……”直到现在,每年去给大姑拜年,七十多岁的大姑都要给我们准备一个鸡腿子,虽然我们早已不再稀罕吃它。(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一进大姑家的门,“我”首先看到的就是茶点;当大姑捧来鸡腿时,我们又一个个眼光呆直,可见当时生活的贫困。B.文章写了两次口水,在鸡腿子面前,“我姐”是“似乎吞了一口口水”,“我”是“狠狠地吞下几口口水”,二人年龄不同,反应也有差异。C.文章写大姑从厨房出来,看见“我”在啃鸡腿骨上的一小块脆骨,吃了一惊,又笑着走开,神情转换里传达出她对侄儿的疼爱。D.文章写现在去给大姑拜年,她仍会给每人准备鸡腿子,可我们“早已不再稀罕”,说明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很容易忘记曾经的贫困。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气候和地点,大年初三、冒雪、大姑家等富有生活气息的词句,让读者很快进入特定的年代、气氛之中。B.文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写“我”像泥鳅一样挤进哥哥姐姐们中间,写大姑的眼泪像决堤一般,生动贴切,能准确传达出人物心理。C.文章补叙头天晚上奶奶对我们的反复告诫,写她的眼睛红红的,说话时欲言又止,这一情节与后文姐姐说出大姑没了姑父形成照应。D.文章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虽着墨不多,却将大姑好客、热情、慈爱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8.本文中间写“我”的鸡腿子没拴红头绳,这一突转在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本文为何以“拴红头绳的鸡腿子”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僖公二十七年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①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二十八年,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晋文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僖公三十三年,先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文嬴②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晋襄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襄公败狄于箕。郤缺获白狄子。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节选自《左传》)[注]①蒐(sōu):检阅,阅兵。②文嬴:晋文公夫人,秦穆公的女儿。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以累臣A衅鼓B使归C就戮D于秦E寡君F之以为G戮H死且不朽。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栾枝将下军”与“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过秦论》)两句中的“使”意义相同。B.“舍之则绝”与“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意义相同。C.“遽兴姜戎”与“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兴”意义相同。D.“堕军实而长寇仇”与“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五石之瓠》)两句中的“实”意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和其他诸侯国围困宋国,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告急,狐偃认为如果晋国攻打曹国、卫国,楚国就会救援他们,这样就能解除宋国被围困的处境。B.先轸认为秦国因为贪心让百姓劳苦的现状是上天赏赐给晋国的机会,不能轻易错过这样的机会,放走敌人,否则会产生祸患,所以要攻打秦国。C.文嬴通过三军元帅向晋襄公请求释放被晋擒获的秦将,晋襄公答应了她,后来在先轸的要求下,晋襄公命令阳处父去追赶释放的秦将。D.狄人攻打晋国,先轸认为自己之前在君王面前无法无天而没有受到处罚,就自己处罚自己,脱下头盔冲入狄人的军队,最终死在军中。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2)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14.宋国向晋国求救时,先轸对解救宋国有什么看法和具体的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五石之瓠《庄子》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皲手之药者,世世以洴避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皲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1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贻:赠送B.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C.请与之 与:给D.以说吴王 说:游说1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其“恕”乎B.世世以洴澼絖为事/不足以事父母C.聚族而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合抱之木17.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非不呺然大也A.自见者不明 B.治之于未乱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D.蚓无爪牙之利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三、名篇名句默写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展现了秦国为巩固统治,派遣出色将领、忠诚臣子和精锐士兵驻守要害之处,盘问过往行人的严密军事安排。(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 ”两句通过对比启示人们,一定要有忧患意识,不能安于享乐。(3)古诗常借助“风”来体现诗人的情感等,比如唐诗中的“ , ”就是借助“风”来表情达意。四、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西方人关心为什么活,中国人关心怎么活。西方人关心生命的超越,希望活得明白;中国人关心现世的享受,( 甲 )。那么,怎样既活得明白又活得痛快?我认为,人应该追求精神的高贵。高贵不是脱离世俗,不是 ① ,而是一种精神的独立、人格的高标,是一种潇洒、从容的人生态度。人的崇高与伟大不在于地位的高显,不在于物质的富有和奢侈的享受,而在于心灵的高贵。中华文化很现实,我们特别关心俗世的幸福与享受,这和农业文化的世俗与功利密不可分。这种实用主义文化使得许多人把功名利禄这些外在的东西当作人生追求的目标,而淡忘了心灵的目标。这就给人生带来很多误导,也给生命带来不少麻烦甚至灾难。人人都追求成功,尤其是年轻人。( 乙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成功”的字面意思就是完成功业。由于每个人的功业不同,成功自然也不可 ② 。你能说一个著名影星比一个普通教师更成功吗?中国有个成语叫“ ③ ”,有学者认为这个“晚”通“免”字,“大器”是不追求所谓“成功”的,“成功”是一个庸俗的社会学名词,它的副产品就是名和利。林语堂先生在晚年将“名”与“利”称作“骗子”,就是说人们在向外追逐中失却了自我,忘记了自己是谁。一些人不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生活,只为别人的喝彩和议论而活,不自觉地为外物所驱使,成了名与利的奴隶。所以事业成功不代表人生成功。《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说,人生有一千种活法,人生成功( 丙 ),我们不能用一种活法去否定其他活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成功,这很正常,而且人生得有一个向前的目标,不然,否则可能很无聊。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五、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经典文本,我们会牢记很多英雄的名字和他们的事迹:《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中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焦裕禄,《长征胜利万岁》中坚强乐观、不畏艰难的红军战士,《记念刘和珍君》中坚毅不屈、勇于献身的刘和珍等。他们都是我们的英雄,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但一段时间以来,有一些人逐渐淡忘了他们的事迹,甚至因无知而无畏,不尊重英雄的事件也偶有发生,英雄的精神开始蒙尘。郁达夫说过:“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道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复兴中学计划举行以“走进经典,致敬英雄”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结合你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演讲稿。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参考答案1.D 2.B 3.C 4.①充分评估病情,明确安慰剂对不同疾病、不同人群(如性别)的疗效差异,针对性使用。②关注患者心理,结合患者心理(如心理预期、积极信念),增强疗效。③符合伦理规范,与患者坦诚沟通,注意使用场景和目的,避免不恰当用药。④警惕反安慰剂效应,避免因患者负面预期引发反安慰剂效应,影响治疗。 5.①临床实例角度:以他汀类药物为例,指出患者因负面信念而停药,属于心理层面的反安慰剂效应。②生理机制角度:通过胆囊收缩素、丙谷胺等物质与内源性阿片系统的相互作用,解释反安慰剂效应的化学递质影响。【导语】这篇文章以安慰剂效应为核心,从医学史、临床研究、神经机制、争议观点及反安慰剂效应等多维度展开论述。通过二战案例、精神疾病疗效数据、神经递质作用等实例,既肯定了安慰剂的心理-生理联动机制,又辩证探讨其局限性。文中对比论证与数据支撑增强了科学性,而引号、括号的灵活运用则优化了专业表述。末段强调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体现了人文关怀。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否则就会少释放或不释放”错误。原文第 段提到“在服用安慰剂后,大脑中的伏隔核……伏隔核中这些物质的分泌会减少”,原文仅说“分泌会减少”,并非“不释放”。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B.“和不同国家医疗水平的差异性”错误。第⑦段列举丹麦和以色列医生使用安慰剂的情况,是为了说明“世界各地的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对安慰剂的使用持有不同的态度”,突出的是态度差异而非医疗水平差异。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结合原文⑤段可知,“安慰剂效应”指因对治疗产生积极心理预期等因素,非治疗性物质(如生理盐水、淀粉丸)产生治疗效果的现象。A.是对比彻研究行为的描述,与效应内涵无关,不符合。B.是反安慰剂效应,不符合。C.符合原文第⑤段“安慰剂效应具有明确的生理机制,如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属于“安慰剂效应”内涵,符合。D.是反安慰剂效应的表现,不符合。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原文提到“9种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显著差异”“安慰剂的疗效不仅因不同精神疾病而异,还与性别有关”,这说明安慰剂对不同疾病、不同性别的疗效不同,医生需有针对性使用。②原文指出安慰剂效应“与多种心理因素……个人经历等”“建立合理的预期和积极的心态,有利于更快地从疾病中康复”,可见患者的心理状态影响疗效,医生需关注患者心理。③原文提到以色列医生使用安慰剂“主要出于安抚患者情绪或避免患者要求使用不恰当的药物的目的”,医生使用安慰剂需有合理目的,与患者沟通,符合伦理,避免不当用药。④原文指出反安慰剂效应“由于负面信念……影响治疗效果”“临床医生需要特别关注反安慰剂效应,以避免其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医生需警惕患者的负面预期。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要点的能力。①临床实例角度:第⑨段以“他汀类药物”为例,说明“患者停药的一个原因是对药物持有负面态度,即反安慰剂效应”“一些所谓的副作用并非药物本身所致,而是心理作用的结果”,这是从实际临床案例出发,阐述心理层面的反安慰剂效应。②生理机制角度:第⑩段提到“安慰剂效应有时会受到‘作用相反’的化学递质的影响”,并以“胆囊收缩素能够拮抗内源性阿片系统,从而加重疼痛”“丙谷胺作为胆囊收缩素的拮抗剂,能够增强安慰剂效应”为例,解释了反安慰剂效应背后的化学递质作用机制,属于生理机制角度。6.D 7.D 8.①制造波澜,避免平铺直叙。本文前面写我们面前的鸡腿子上“都拴着醒目的红头绳”,后面突然写“我”的鸡腿子上没拴红头绳,出人意料,造成情节跌宕起伏之美。②推动情节发展。正因为“我”的鸡腿子没拴红头绳,还有胖姐作证,这才有了下文“我”心安理得吃鸡腿子、谎言被揭穿以致挨打等情节。 9.①设置悬念。餐桌上的鸡腿子用红头绳拴着,违背生活常理,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令人想要一探究竟。②作为线索。“拴红头绳的鸡腿子”贯穿全文,使小说情节紧凑,结构完整。③突出主题。“拴红头绳的鸡腿子”是物质匮乏时期的真实写照,以此为题,可以提醒人们不忘艰苦岁月,珍惜幸福生活。【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说明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很容易忘记曾经的贫困”曲解文意。我们早已不稀罕吃鸡腿子,是因为生活富裕之后,鸡腿子变得平常,可以经常吃到,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很容易忘记曾经的贫困。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D.“肖像描写”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对大姑的肖像(外貌)进行描写。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根据题干“这一突转在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可知作答时要抓住“突转”一词分析。所谓“突转”,指情节的陡转、突变。可从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分析。内容上,文章前面写我们面前的鸡腿子上“都拴着醒目的红头绳”,中间却写“我”面前的鸡腿子上没有拴红头绳,这种陡转,出乎读者意料,使得文章波澜顿起。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之所以“我”的鸡腿子没拴红头绳,是因为我的贪吃,吃的欲望驱使“我”把鸡腿上的红头绳藏了起来,从而引出了“我”贪吃鸡腿子、拉人作证、姐姐对“我”的严惩、大姑因自责而落泪等情节,将情感推向了高潮。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本文的标题颇为新奇,“拴红头绳的鸡腿子”又贯穿全文,对文章的主旨表现也有作用,因此可从悬念、线索、主题三方面作答。在设置悬念方面,看到题目,使读者产生疑问,餐桌上的鸡腿子用红头绳拴着,违背生活常理,为什么鸡腿子用红头绳拴着,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令人想要探出究竟,促使读者读下去。在线索方面,文中多个段落写到了“拴红头绳的鸡腿子”,“拴红头绳的鸡腿子”贯穿全文始终,这样写使小说情节紧凑,结构完整。在主题方面,之所以有“拴红头绳的鸡腿子”,是因为当时生活贫穷,“拴红头绳的鸡腿子”是物质匮乏时期的真实写照,文章结尾写到“直到现在,每年去给大姑拜年,七十多岁的大姑都要给我们准备一个鸡腿子,虽然我们早已不再稀罕吃它”可知以此为题,可以提醒人们虽然生活富裕了,但是不能忘记过去的艰苦岁月,要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10.BEH 11.A 12.C 13.(1)秦国不哀悼我国的丧事却攻打我们的同姓国,秦国这是无礼,为什么还讲恩施呢?(2)他们确实挑拨了我们两国的国君,秦君如果得到他们就是吃了他们的肉,也不会满足。您何必劳驾惩办他们呢? 14.①救助宋国是报恩解难、取得威望、稳定霸业的机会。②让宋国去贿赂齐、秦两国,使两国去请求楚国撤兵。③抓住曹君,分割曹国、卫国的土地给宋国。【导语】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先轸以卓越的军事谋略屡立奇功。面对楚国围宋,他提出“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战略,通过伐曹、卫迫使楚军回援,解宋之围;僖公三十三年,他力主伐秦,展现果决胆识。全文刻画了先轸智勇兼备、忠烈无双的形象,亦折射春秋诸侯博弈的复杂局势。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没有把我们这些俘虏杀了用血涂鼓,而让我们回到秦国去接受刑戮,如果我们的国君杀了我们,我们将死而不朽。“不以累臣衅鼓”是完整句子,补出主语“君”,“不以累臣”是状语,“衅”是谓语,“鼓”是宾语,应在B处断开。“就戮于秦”是状语后置句,谓语是“就戮”,“于秦”是后置状语,应在E处断开。“寡君之以为戮”是完整句子,主语是“寡君”,谓语是“以为戮”,应在H处断开。故选BEH。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意义相同”错误。派遣/假使。句意:派遣栾枝统率下军。/假使崤山以东的诸侯国与陈涉较量长短大小。 B.正确。都是“断绝”。句意:(若)放过他们,(邦交)关系就会断绝。/断绝不给他饮食。C.正确。都是“发动”。句意:急忙发动姜戎的军队。/大规模发动军队讨伐秦国。D.正确。战利品、成果/容纳。句意:毁弃战利品而助长敌人气焰。/我种下葫芦成熟后能容纳五石东西。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文嬴通过三军元帅向晋襄公请求释放被晋擒获的秦将”错误。根据原文“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帅以归,文嬴请三帅……晋襄公许之”可知,这里的“三帅”指被晋国擒获的三位秦国将军,不是晋国的三军元帅。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伐”,攻打;“同姓”,同姓国;“何……为”,为什么……呢。(2)“构”,挑拨;“得”,得到;“厌”,满足。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概括要点的理解能力。①先轸认为“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即救助宋国不仅是道义之举,更是晋国树立威信、稳固霸主地位的关键时机,体现出他对局势的战略判断。②他建议“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意在借齐、秦之力间接施压楚国,避免晋国直接出兵引发正面冲突,策略上更为高明。③提出“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通过打击楚国盟友、支持宋国,迫使楚国分兵应对,从而缓解宋国压力,展现出其灵活运用外交与军事手段的能力。参考译文:僖公二十七年冬,楚成王与诸侯军队包围宋国,宋国大司马公孙固到晋国告急求救。先轸说:“报答恩施,解救患难,在诸侯中取得威望,稳定霸业,都在这次行动了。”狐偃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的归附,又与卫国通婚,如果攻打曹国、卫国,楚国一定会去救援,那么齐国、宋国可以解除威胁了。”晋国于是在被庐检阅军队,建立三军,商议元帅的人选。晋文公派遣栾枝统率下军,先轸辅佐他。僖公二十八年,宋国人派门尹般到晋国报告情况紧急。晋文公说:“宋国人来报告情况紧急,(若)放过他们,(邦交)关系就会断绝。如果请楚国撤兵,楚国一定不会同意,我国只好与楚国交战,齐国、秦国又不同意参战,怎么办?”先轸说:“设法让宋国不向我们求教而去给齐国、秦国送财礼贿赂,利用这两国去请求楚国退兵。我们把曹共公抓起来,分割曹国、卫国的部分田地来赐给宋国人。楚国爱惜曹、卫两个盟友,一定不会答应齐、秦两国的要求。齐、秦喜爱宋国的财礼,怒恨楚国的顽固,能不参加对楚国的战争吗?”晋文公听了很高兴,便拘扣押了曹共公,分割曹国、卫国的部分田地给宋国。僖公三十三年,先轸说:“秦国不听蹇叔的话,而因为贪心使人民劳苦,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机会。上天送的良机不可错过,对敌人不能轻易放走。放走敌人便会产生祸患,违反天意会导致不吉利。一定要攻击秦国军队。”栾枝说:“还没有报答秦国所给的恩惠却攻击他们的军队,难道国君去世就忘记旧交吗?”先轸说:“秦国不哀悼我国的丧事却攻打我们的同姓国,秦国这是无礼,为什么还讲恩施呢?我听说:一天放纵敌人,会导致好几代人的祸患。为子孙后代打算,能说是违背先君吗?”急忙发动姜戎的军队。夏四月辛巳日,在崤山打败秦军,擒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名将领而回兵。文嬴请求释放秦国三位将领,她说:“他们确实挑拨了我们两国的国君,秦君如果得到他们就是吃了他们的肉,也不会满足。您何必劳驾惩办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杀戮,用以满足秦君的愿望,你看怎么样?”晋襄公同意了。先轸朝见,问起秦国的囚徒。晋襄公说:“夫人请求释放他们,我就把他们放了。”先轸发怒说:“战士们费尽力气从战场上把他们捉住,妇人却轻易就把他们放走了。毁弃战利品而助长敌人气焰,灭亡没几天了。”随后不顾礼貌,当面对着襄公吐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回三人,追他们到黄河边上,三人已坐在船上了。阳处父解下战车左边的骖马,以晋襄公的名义赠送给孟明。孟明下拜说:“蒙君王的思惠,没有把我们这些俘虏杀了用血涂鼓,而让我们回到秦国去接受刑戮,如果我们的国君杀了我们,我们将死而不朽。如果托君王的福能得到赦免,三年后我们会来拜谢君王的恩赐”。狄人攻打晋国,到达箕地。八月戊子,晋襄公在箕地打败狄人。郤缺擒获了白狄首顿。先轸说:“一个普通人在君王面前逞志而没有受到惩罚,岂敢不自己惩罚自己?”脱下头盔冲入狄阵,死在军中。15.D 16.D 17.C 18.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导语】这篇选自《庄子》的文章通过寓言故事展示慧识与能力的差异。文章中的惠子因“大瓠无用”而弃之,体现其视野局限。庄子则通过为将之人与大瓠的类比,揭示智慧在于灵活多用,并非物本身无用。惠子之于瓠的处理显示出其对大局与变通的欠缺,而庄子则展示了顺应与灵活的处世哲学。隐喻背后是对人生活用多变方法的鼓励,意在教导理解多重可能与大智慧。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B.正确。句意: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C.正确。句意: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D.错误。说:同“悦”,取悦。句意:来取悦吴王。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不同。代词,他/副词,大概。句意: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大概就是“恕”吧。B.不同。介词,把/连词,用来。句意:世世代代把漂洗丝絮作为职业。/拿它来赡养父母都不够。C.不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句意: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靛青,是从蓝草当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深。D.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句意: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合抱粗的大树。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是判断句,“非……也”表判断。句意: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见自者不明”。句意:表现自我的人反而不能显明。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未乱治之”。句意:在混乱产生之前就进行整治。C.判断句,“也”是标志。句意:同情心,是仁的发端。D.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蚓无利爪牙”。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坚”,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程度;“自举”,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举自”,举起自己,指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以为”,省略句。“以(之)为”,把它做成。参考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把漂洗丝絮作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19.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弩、陈、逸、豫、白、沧。20.①自命清高 ②一概而论 ③大器晚成 21.(甲)希望活得痛快 (乙)但什么是成功呢 (丙)只是其中的一种活法 2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成功,这很正常,因为人生得有一个向前的目标,不然,可能很无聊。【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前文谈高贵不是脱离世俗,这里与“脱离世俗”搭配,可填“自命清高”。自命清高:自以为清高,看不起别人。②处,承接前文“每个人的功业不同”这一原因,谈“成功”的结果,用“不可”的否定形式表达,结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看,对“成功”的认识不是相同的,要区别对待,故可填“一概而论”。一概而论: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③处,结合后面的注解可知,成语与“成功”这个话题有关,且含有词语“晚”和“大器”,可推知填“大器晚成”。大器晚成:大材需要很长时间加工才能做成。喻指有大才的人要经长期磨炼,成就往往较晚,或作对长期不得意人的安慰话。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境补写的能力。甲处,结合后文“怎样既活得明白又活得痛快”看,上文讲了西方人“希望活得明白”,那么中国人对应的应该是关心活得痛快,甲处可填“希望活得痛快”。乙处,上文讲“人人都追求成功”,后面说“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然后表达对“成功”的理解,可推知,应是关于“成功”的设问句,可填“但什么是成功呢”。丙处,上文说“人生有一千种活法”,联系下文“我们不能用一种活法去否定其他活法”看,“追求成功”是其中的一种活法,所以可填“只是其中的一种活法”。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1)不合逻辑,关联词语与上下文搭配不当。“而且”表递进,“人生得有一个向前的目标”与上文“人们追求成功,这很正常”之间不是递进关系,而是因果关系,上文是果,后文是因,原语境是因果倒装句,应该将“而且”改为“因为”。(2)语意重复。“不然”,如果不这样,与“否则”表达的是同一意思,鉴于还应考虑标点问题,可删去“否则”。23.例文:走进经典,致敬英雄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复兴中学的学生,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走进经典,致敬英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当我们翻开经典文本,那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和他们的事迹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焦裕禄,这位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面对艰难险阻,坚强乐观、不畏艰难,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刘和珍,这位坚毅不屈、勇于献身的女青年,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她的精神让我们为之动容。 这些英雄们,他们或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或是在和平建设的时期,都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然而,在当今社会,却有一些人逐渐淡忘了这些英雄的事迹,甚至出现了不尊重英雄的现象。他们对英雄的事迹一无所知,却肆意诋毁和抹黑英雄,这种行为是极其错误和可耻的。 郁达夫说过:“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道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英雄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他们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不尊重英雄,不传承英雄的精神,那么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我们就会成为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走进经典,致敬英雄呢?首先,我们要认真阅读经典文本,深入了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英雄们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理想,从而激发我们内心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其次,我们要积极参加各种致敬英雄的活动,如参观烈士陵园、纪念馆等,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英雄们的奉献和牺牲。最后,我们要将英雄的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以英雄为榜样,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走进经典,致敬英雄,让英雄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永放光芒!让我们以英雄为榜样,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分三个层次:首先列举了经典文本中的英雄人物,如《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中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焦裕禄,《长征胜利万岁》中坚强乐观的红军战士,《记念刘和珍君》中坚毅不屈的刘和珍等,强调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这表明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接着材料反转一笔,说明虽然有如此多的英雄事迹经典著作,但有些人却视而不见,忽视甚至轻视英雄事迹,令英雄精神蒙尘。对此,材料进一步借用郁达夫的经典名言,阐述伟大人物以及尊重爱戴英雄人物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由此,也引发我们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英雄。英雄们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英雄精神都应永远被铭记和传承。青少年要通过阅读经典文本,深入了解英雄事迹,从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奋勇前行。而针对当前不尊重英雄的现象,我们要坚决捍卫英雄的尊严,传承英雄的精神,让英雄成为我们时代的精神坐标。写作情境里,试题明确了“走进经典,致敬英雄”的写作主题。经典文本以较高的文学水平、专业真实的记录,最大程度记载并凝萃了英雄精神,因此阅读经典,能让我们深入了解英雄事迹,学习并传承英雄精神。“演讲稿”限定了应用文写作文体,因而要注意格式的准确及内容的安排。写作时可以通过引用名言、讲述故事等方式,引出“走进经典,致敬英雄”的主题,引起听众的兴趣。然后分析英雄的意义:结合材料中提到的英雄事迹,阐述英雄人物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重要贡献,以及他们的精神对我们的激励作用。进而指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社会中淡忘英雄、不尊重英雄的现象及其危害,引发听众的思考。接着提出致敬英雄的方式:从个人、学校、社会等层面,探讨如何走进经典,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如阅读经典文本、开展主题活动、加强宣传教育等。最后总结全文,强调致敬英雄的重要性,呼吁大家行动起来,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立意:1.融入时代洪流,学习英雄精神。2.为有英雄多壮志,学习经典立宏志。3.崇敬英雄与争做英雄。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