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试卷(五)化 学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28题,共28题84分)、非选择题(第29题~第30题,共2题16分)。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放在桌面,等待监考员收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本试卷及答题卡上。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右上角所粘贴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4.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Al:27 Cl:35.5Fe:56 Cu:6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84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纲目》中提到,“今人作窑烧之,一层柴,或煤炭一层在下,上累青石,自下发火,层层自焚而散。入药惟用风化、不夹石者良。”按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碳酸钙属于( )A.单质 B.氧化物 C.酸 D.盐2.下列属于电解质的是( )A.氯化钠溶液 B.硫酸钾 C.金属铝 D.二氧化硫3.下列物质中,含有离子键的是( )A. Cl2 B. NaCl C. HCl D. CH3Cl4.《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部以小人物见证大时代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展现了中国在每个时期的“胜利”。观影时会看到从放映室到银幕的光柱,该现象与下列哪种分散系有关(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5.下列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气体是( )A. Cl2 B. NO C. O2 D. H2S6.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粉碎矿石 B.煤的燃烧 C.冰融化成水 D.湿衣服晾干7. C4H10有两种不同的结构,如图所示,二者的关系为( )A.同位素 B.同系物 C.同分异构体 D.同素异形体8.下列有关氯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新制氯水呈浅黄绿色B.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C.向氯水中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D.向新制氯水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溶液,溶液最终呈红色9.实验室配制100 mL 0.1 mol·L-1NaCl溶液时,下列实验操作有误的是( )A B C D10.下列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与C大量共存的是( )A. Na+ B. Ca2+ C. K+ D. N1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B.用镊子将金属钠从煤油中取出C.仰视容量瓶刻度线进行定容D.鼻孔直接贴近瓶口闻氯气的气味12.下列物质的俗称与化学式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烧碱——NaOH B.石膏——K2CO3C.纯碱——CuSO4 D.干冰——H2O13.下列第ⅦA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弱的是( )A.氟 B.氯 C.溴 D.碘14.根据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A.锂(Li)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剧烈B.铊(Tl)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具有两性(Tl在第六周期ⅢA族)C.在氧气中,铷(Rb)的燃烧产物比钠的燃烧产物更复杂D. HIO4的酸性比HBrO4的酸性强15.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A.氨的电子式:HB.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C.铝离子的结构示意图:D.甲烷的球棍模型:16.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Fe与盐酸反应:Fe+2H+Fe2++H2↑B.大理石与稀硝酸反应:C+2H+CO2↑+H2OC. Ba(OH)2溶液与稀硫酸反应:OH-+H+H2OD.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Cu+Ag+Cu2++Ag17.如图为某品牌服装标签的部分内容,其面料中的“涤纶”属于( )【品名】风衣【号型】170/92A【面料】涤纶56% 棉44%【等级】合格品A.塑料 B.天然纤维C.橡胶 D.合成纤维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8~19题。金属铁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铁元素的常见化合价有+2和+3,常见的核素有56Fe、57Fe、58Fe等。Fe2O3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硫铁矿烧渣中含有大量的Fe2O3,工业上常将其用于制取绿矾(FeSO4·7H2O)。18.绿矾(FeSO4·7H2O)属于( )A.单质 B.氧化物C.化合物 D.混合物19.56Fe、57Fe和58Fe三种核素之间关系不正确的是( )A.中子数相同 B.质子数相同C.电子数相同 D.互为同位素20.我国“西气东输”输送的气体是天然气,主要成分就是甲烷。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天然气是一种良好的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B.甲烷分子是一种呈正四面体形的分子C.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后,生成的油状液滴成分可能是CH2Cl2、CHCl3、CCl4D.家用天然气一旦泄漏便有难闻的气味,所以天然气是有气味的气体21.下列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 CH2CH2+3O22CO2+2H2OB. CH2CH2+Br2CH2BrCH2BrC. CH4+Cl2CH3Cl+HClD.+Br2+HBr22.自热火锅由于其加热方便快捷,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原理是发热包中的氧化钙与水发生了放热反应。下列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水煤气的制备 B.酸碱中和反应C.碳酸钙高温分解 D.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23.用柠檬汁及电极材料组装的水果电池可观察到灯泡发亮,装置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铝片是正极B.柠檬汁是电解质溶液C.电子从铝电极流出经柠檬汁到铜电极D. H+在铜电极上失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H224.铝热反应的原理为Fe2O3+2Al2Fe+Al2O3,该反应可用于铺设高铁无缝钢轨的施工现场焊接钢轨。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能转化为热能B.铝作为还原剂C.铁为氧化产物D.若生成56 g铁至少需要27 g铝25.合成氨实现了人工固氮,提高了粮食产量。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为N2+3H22NH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通过改变反应条件使N2全部转化B.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C.反应达到限度时H2的转化率最高D.可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提高NH3的产量26.如图所示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①位于第二周期ⅣA族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④<②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⑤<④D.元素③的最高价是+727.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1 mol H2O所含有的原子数为NAB.常温常压下,32 g O2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C.常温常压下,11.2 L氯气所含的分子数为0.5NAD.1 L 0.1 mol/L NaCl溶液中所含的Na+为NA28.某固体混合物X中可能含有Cu、Fe、Fe2O3、Ca(OH)2和Na2CO3中的几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向溶液B中滴加KSCN溶液,未出现血红色。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固体混合物X中一定含Ca(OH)2和Na2CO3B.固体混合物X中若含Cu,则一定还含Fe2O3C.气体B一定是纯净物D.溶液B中一定含2种金属阳离子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共计16分。29.(6分)有机推断(1)乙烯的结构简式为 。(2)写出化合物官能团的化学式及名称:B中含氧官能团名称 。(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 。② 。30.(10分)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白色结晶状粉末,易溶于水,易被氧化,可用作织物染色的媒染剂、漂白剂等;工业制取亚硝酸钠晶体的基本流程如图所示。现设计相关实验测定其产品纯度。(1)吸收:Na2CO3溶液从设备顶部以雾状喷下吸收从底部通入的尾气,其优点是 。(2)还原:若硝酸在“还原”阶段只生成NO2,则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测定产品中NaNO2纯度。实验操作如下:ⅰ.用电子天平称取7.500 g样品,配成500 mL样品溶液。ⅱ.向锥形瓶中准确移入50.00 mL样品溶液,滴加适量的H2SO4溶液酸化,加热至40~50 ℃,冷却后,用0.10 mol·L-1KMnO4溶液进行滴定(已知:2Mn+5N+6H+2Mn2++5N+3H2O),至恰好完全反应,消耗KMnO4溶液40.00 mL。ⅲ.重复滴定三次。①测定时操作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测定的结果将会 (填“偏大”或“偏小”)。②该亚硝酸钠晶体产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有: 、Na2CO3和NaHCO3。③产品中NaNO2纯度(即NaNO2的质量分数)是 (写出计算过程)。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试卷(五)1. D 解析:根据碳酸钙的化学组成CaCO3分析可知,碳酸钙属于盐,故选D。2. B 解析:氯化钠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A不符合题意;硫酸钾属于盐,是电解质,故B符合题意;金属铝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C不符合题意;二氧化硫溶于水导电是因为生成了亚硫酸,二氧化硫不是电解质,故D不符合题意。3. B 解析:Cl2中Cl—Cl键为共价键,故A错误;NaCl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故B正确;HCl中H—Cl键为共价键,故C错误;CH3Cl含C—H、C—Cl键,均为共价键,故D错误。4. C 解析:放电影时,在放映机到银幕间能观察到一束光柱,该现象为丁达尔效应,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选C。5. C 解析:氯气、一氧化氮和硫化氢都是有毒气体,对人体健康有害,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能供给人体呼吸,对人体无害,故选C。6. B 【分析】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解析:粉碎矿石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错误;煤的燃烧过程中,有CO2、H2O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正确;冰和水是同种物质,所以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错误;湿衣服晾干过程是水的蒸发,属于物理变化,D错误。7. C 解析:根据图示的结构,正丁烷和异丁烷的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故选C。8. D 解析:新制氯水中含有氯气,氯气为黄绿色气体,故呈浅黄绿色,故A正确;氯水中含氯气和水生成的盐酸,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故B正确;氯水中含氯气和水生成的盐酸,向氯水中滴加AgNO3溶液,银离子和氯离子生成白色沉淀,故C正确;氯气和水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能使有色物质褪色,故最终溶液显无色,故D错误。9. C 解析: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故A正确;转移溶液时要使用玻璃棒引流,故B正确;定容时,视线要平视容量瓶刻度线,不能俯视刻度线,故C错误;摇匀溶液时,应倒转容量瓶,上下颠倒使溶液混合均匀,故D正确。10. B 解析:Na+与C不反应,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A不符合题意;Ca2+与C反应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B符合题意;K+与C不反应,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C不符合题意;N与C不反应,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D不符合题意。11. B 解析: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不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所以不能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A选项错误;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使用时用镊子取出,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B选项正确;仰视容量瓶刻度线进行定容,会使所配制溶液浓度偏低,定容时视线应与容量瓶刻度线相切,C选项错误;氯气有毒,应用手轻轻在瓶口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不能直接贴近瓶口闻氯气的气味,D选项错误。12. A 解析: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故A正确;生石膏为CaSO4·2H2O,熟石膏为2CaSO4·H2O,石膏是硫酸钙的水合物,故B错误;纯碱为Na2CO3,故C错误;干冰是固体CO2,故D错误。13. D 解析:F、Cl、Br、I属于同主族元素,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电荷数对核外电子吸引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故非金属性最弱的是I,故选D。14. C 解析: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钠的金属性强于锂,因此与水反应时,Na更剧烈,故A错误;铊(Tl)位于Al元素的下方,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Tl金属性比Al强,所以Tl的氧化物不具有两性,故B错误;Li燃烧生成Li2O,Na燃烧生成Na2O2,K燃烧生成K2O2、KO2,碱金属的性质越活泼,燃烧产物越复杂,所以铷(Rb)的燃烧产物比钠的燃烧产物更复杂,故C正确;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Br的非金属性强于I,所以B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更强,即HBrO4比HIO4的酸性强,故D错误。15. D 解析:氨的电子式中氮原子周围有8个电子,A错误;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B错误;铝离子的核外电子是2、8排布,C错误;甲烷的球棍模型为,D正确。16. A 解析:Fe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Fe、氢气写化学式,Fe+2H+Fe2++H2↑,A正确;大理石与稀硝酸反应,大理石为碳酸钙,应写化学式:CaCO3+2H+Ca2++CO2↑+H2O,B错误;Ba(OH)2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Ba2++2H++S+2OH-2H2O+BaSO4↓,C错误;方程式没有配平,应该为Cu+2Ag+Cu2++2Ag,D错误。17. D 解析:合成纤维是由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常用的合成纤维有涤纶、锦纶、腈纶、氯纶、维纶、氨纶等。18. C 解析:绿矾是带有结晶水的盐,属于化合物,故选C。19. A 解析:56Fe、57Fe和58Fe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故选A。20. D 解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具有可燃性,常用于合成氨和生产甲醇等,因此天然气是一种良好的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故A项正确;甲烷的二氯取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证明甲烷分子是一种呈正四面体形的分子,故B项正确;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产物中CH2Cl2、CHCl3、CCl4在常温常压下为液态,故C项正确;天然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为了使它在泄漏时更容易被发现,往往会在天然气中加上难闻的硫醇或四氢噻吩,这样一旦发生泄漏的情况就能及时发现,从而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难闻气味并不是天然气的气味,故D项错误。21. B 解析:乙烯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氧化反应,故A错误;乙烯中碳碳双键中的1个碳碳键断裂,每个碳原子上结合一个溴原子生成1,2-二溴乙烷,属于加成反应,故B正确;甲烷中的氢原子被氯原子所代替生成一氯甲烷,属于取代反应,故C错误;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被溴原子取代生成了溴苯,属于取代反应,故D错误。22. B 解析:水煤气的制备反应为吸热反应,A不符合题意;酸碱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B符合题意;碳酸钙的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C不符合题意;氢氧化钡与氯化铵的反应为吸热反应,D不符合题意。【点睛】常见的吸热反应有:1.大多数分解反应;2.盐的水解反应;3.碳作还原剂的反应;4.氢氧化钡与氯化铵的反应;5.水煤气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有:1.金属和水或酸反应;2.酸碱中和反应;3.所有燃烧反应;4.大多数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5.缓慢氧化反应。23. B 【分析】Al、Cu、柠檬汁构成原电池,Al作负极,Cu作正极。解析:Al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则铝片是负极,A不正确;柠檬汁里含有机酸,是电解质溶液,B正确;电子不能经过溶液,电子从铝电极流出,经灯泡流到铜电极,C不正确;H+在铜电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生成H2,D不正确。24. C 解析:该反应为铝热反应,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A正确;Al转化为氧化铝,Al元素化合价升高,铝作还原剂,故B正确;Fe2O3转化为Fe单质,该过程中Fe的化合价由+3降低为0,Fe为还原产物,故C错误;由反应可知1 mol Al完全反应生成1 mol Fe,则生成56 g铁至少需要27 g铝,故D正确。25. A 解析:该反应是可逆反应,氮气不可能完全转化,A错误;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反应速率加快,B正确;反应达到限度即达到了平衡,此时H2的转化率最高,C正确;可通过改变温度或压强让平衡正向移动,从而提高氨气的产量,D正确。26. B 【分析】由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知,①为N元素、②为O元素、③为F元素、④为S元素、⑤为Cl元素。解析:①为N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ⅤA族,故A错误;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氢化物稳定性依次减弱,则硫化氢的稳定性弱于水,故B正确;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则高氯酸的酸性强于硫酸,故C错误;③为F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右上角的氟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不存在正化合价,故D错误。27. B 解析:1 mol水中含有3 mol原子,所含有的原子数为3NA,故A错误;32 g氧气的物质的量是1 mol,含有2 mol氧原子,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故B正确;不是标准状况下,不能使用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11.2 L氯气的物质的量及分子数,故C错误;1 L 0.1 mol/L NaCl溶液含有溶质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为0.1 mol,0.1 mol氯化钠中含有0.1 mol钠离子,溶液中所含的Na+为0.1NA,故D错误。28. B 【分析】固体混合物X,向其中加入足量水溶解,然后过滤,得到滤液A和滤渣A,向滤液A中通入少量CO2气体,得到悬浊液B,则B为CaCO3,证明原固体中一定含有Ca(OH)2;由于Ca(OH)2与Na2CO3会反应产生CaCO3沉淀,若原固体中含有Na2CO3,则滤渣A中含有CaCO3,向滤渣A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体B产生,气体B中含有CO2气体;若固体X中含有Fe,同时得到溶液B,向溶液B中滴加KSCN溶液,未出现血红色,说明溶液B中无Fe3+,则可能是原固体中无Fe2O3,不能与盐酸反应产生FeCl3,也可能是固体X中含有Fe2O3,还含有Fe或Cu,Fe或Cu将Fe2O3与HCl反应产生的Fe3+还原为Fe2+,过量的Fe再与HCl反应产生H2,则气体B中也可能含有H2,综上所述,固体X中一定含有Ca(OH)2,而Na2CO3、Fe至少有一种,Cu、Fe2O3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气体B中含有CO2、H2中至少一种。据此分析解答。解析: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固体混合物X中一定含Ca(OH)2,而Na2CO3不一定存在,故A错误;若固体混合物X中含Cu,由于Cu与稀盐酸不反应,滤渣A中加入足量盐酸后,固体完全溶解,说明固体中一定还含Fe2O3,Fe2O3与HCl反应产生FeCl3,反应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然后发生反应2FeCl3+Cu2FeCl2+CuCl2,使Cu溶解,同时得到的溶液B中不再含有Fe3+,故B正确;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气体B可能含有CO2、H2中的一种或两种,因此气体B不一定是纯净物,故C错误;若原固体中含有Na2CO3,则滤渣A中含有CaCO3,溶液B中含有Ca2+,若固体中含有Fe2O3,则溶液B中一定含有Fe2+,可能含有Cu2+,因此不能确定溶液B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的种类,故D错误。29.(1)CH2CH2(1分)(2)—OH、羟基(1分)(3)①C2H4+H2OC2H5OH(2分)②2C2H5OH+O22CH3CHO+2H2O(2分)30.(1)气液逆向吸收(或增大气液接触面积),使碳酸钠与二氧化氮的反应更充分(2分)(2)2∶1(2分)(3)①偏小(2分) NaNO3(2分) 92%(计算过程见解析)(2分)【分析】硝酸被二氧化硫还原生成NO2,冷却后二氧化氮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硝酸钠,再经过系列操作得到亚硝酸钠晶体。解析:(1)吸收:碳酸钠溶液从设备顶部以雾状喷下吸收从底部通入的尾气,其优点是气液逆向吸收(增大气液接触面积),使碳酸钠与二氧化氮的反应更充分。(2)硝酸在还原阶段只生成NO2,SO2被硝酸氧化生成硫酸根离子,HNO3转化为NO2得到1个电子,SO2转化为S失去2个电子,则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3)①若滴定时操作时间过长,亚硝酸根离子容易被氧气氧化成硝酸根离子,亚硝酸根离子浓度减小,消耗的高锰酸钾的量减小,测定结果偏小。②亚硝酸钠溶液被氧气氧化生成硝酸钠,因此亚硝酸钠晶体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有NaNO3、Na2CO3和NaHCO3。③消耗高锰酸钾0.04 L×0.10 mol·L-1=0.004 mol,根据离子方程式可知,消耗亚硝酸根离子0.01 mol,则7.5 g样品中含有NaNO2 0.01 mol×10=0.1 mol,质量为0.1 mol×69 g·mol-1=6.9 g,故NaNO2纯度为6.9 g÷7.5 g×100%=9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