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开学摸底检测化学分值:100 分 时间:75 分钟考查范围:初中化学+必修一第一、二章一、选择题:本题共 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诗中往往蕴含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诗句中所描述的物质,不属于分散系的是( )A.“瀚海阑干百丈冰”中的“冰”B.“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云”C.“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酒”D.“断烟残月共苍苍”中的“烟”2.已知:物质X与在水溶液中能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X不可能是酸B.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24C.X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D.Y可以是或3.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有重要影响,下列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操作错误的是( )A. B.C. D.4.有以下物质:①液氧、②熔融的、③固体、④AgCl、⑤、⑥盐酸、⑦蔗糖,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电解质的是②③④⑤ B.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①⑦C.属于盐的有②③④⑦ D.能导电的有①②5.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探究溶液中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中反应实质是与结合生成沉淀B.②中和结合生成,溶液的碱性逐渐减弱,红色逐渐褪去C.③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分解放出D.④中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无明显现象6.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①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反应速率更快,燃烧更充分,是因为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B.图②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增大了氧气浓度C.图③中蜡烛很快熄灭,是因为火焰上方的金属丝吸收热量,使温度低于蜡烛着火点D.由图④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起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7.某溶液含有中的几种,为确定其组成分别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足量的溶液,只产生白色沉淀;②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足量溶液,不产生沉淀;③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足量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溶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溶液一定是无色溶液B.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和C.配制该溶液的溶质最多有四种D.实验③可以省略不做8.常温下,向某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分别加入硫酸铜固体和固体,随着二者的加入,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原硫酸铜溶液一定不是饱和溶液B.若将固体换成固体,曲线变化可能完全重叠C.M点后曲线表征的是新加入的硫酸铜固体生成了胆矾晶体,使溶液质量减小D.N点时和恰好完全反应9.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A 除去中的CO 点燃B 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 逐滴加入适量氯化钙溶液,过滤C 分离木炭粉和氧化铁粉末 加入适量稀硫酸,过滤D 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固体 分别取样,加入适量的水,测量温度变化10.将15.5 g某纯净物R和32 g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密闭的容器中点燃,R完全燃烧生成22 g 和13.5 g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15.5 g R与32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B.生成的和的分子个数比为2:3C.R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3:1D.R中只含有碳、氢元素11.有一包由两种金属组成的金属粉末,取10 g该金属粉末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最终收集到0.5 g氢气,则该金属粉末的组成可能是( )A.Zn、Cu B.Mg、Fe C.Zn、Fe D.Mg、Al12.利用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判断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实验后得到三种金属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丙>甲>乙B.甲、乙、丙依次可能为Cu、Fe、NaC.要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图示转化关系缺一不可D.若将图中的金属换成对应盐溶液,箭头反向,各转化关系成立13.取2个完全相同的透明塑料瓶,在瓶内用细线固定大小、形状均相同且喷有酚酞溶液的小纸花,按照图1所示用注射器同时向塑料瓶中注入等体积的浓氨水,将针孔处密封后进行图2、图3所示实验(已知:氨气密度比空气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2、图3中小纸花最终均变为红色B.小纸花变色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图3中小纸花比图2中先变为红色D.两个瓶中小纸花均从上到下依次变色14.现有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均显+2价)。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完全反应所需时间:丙>甲>乙 B.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C.相对原子质量:乙>丙>甲 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58分15.(8分)杭州亚运会主火炬的燃料是“绿色”甲醇(),将其称为“绿色”是因为该甲醇的制备过程“零增碳”,即从生产甲醇到燃烧甲醇,产生、消耗的二氧化碳量实现完全中和。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有学者提出如图所示的含碳物质转化技术路线。回答下列问题:(1)属于单质的是_____(填化学式,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___。(2)属于_____________(填标号)。A.酸 B.碱 C.盐 D.纯净物 E.化合物 F.碱性氧化物 G.酸性氧化物16.(12分)溶液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1)将下列各物质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填序号)。A.食盐 B.纯碱 C.面粉(2)如图为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①时,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2:5的氯化铵溶液属于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②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较小的是________。③将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降温至0 ℃,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______。(3)农业生产中可用4%的硝酸钾溶液作无土栽培的营养液,现已称量5 kg硝酸钾固体并放入烧杯中,能够配制4%的硝酸钾溶液_______kg,该溶液的配制步骤为:计算、______、溶解。17.(14分)某兴趣小组开展“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前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中能证明氧气含量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同学们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理论值,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结束后,老师告诉同学们红磷燃烧的产物有毒且会污染空气,于是同学们提出寻找红磷的替代物。现有铁丝、木炭、镁条三种物质,请继续完成实验(已知:镁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与氮气、二氧化碳反应)。①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说明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进行实验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利用木炭进行实验时,发现集气瓶中水面几乎没有上升,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利用镁条进行实验,发现最终测得氧气的含量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④结合你的学习经验,若要寻找红磷的替代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则该替代物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8.(12分)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注射器内装有足量稀盐酸,硬质玻璃管中有四个棉球,其中①、④为湿润的紫色石蕊棉球,②、③为干燥的紫色石蕊棉球。回答下列问题:已知:a.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与氯化氢气体发生反应;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c.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1)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2)通过注射器向锥形瓶中加入稀盐酸后:Ⅰ.关闭弹簧夹,打开弹簧夹,观察到D装置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打开弹簧夹,关闭弹簧夹,若观察到D装置中④处棉球先变红、①处棉球后变红,而②、③处棉球不变色,则C装置中的溶液a为_____(填字母,后同);若观察到①~④处的棉球均不变色,则C装置中的溶液a为________。A.浓硫酸 B.浓NaOH溶液 C.浓NaCl溶液(3)该实验可得出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9.(12分)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利用花青素含量较高的葡萄皮自制酸碱指示剂,并检验常见物质的酸碱性。【查阅资料】①花青素是天然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水溶性色素,易溶于水和乙醇。②葡萄皮花青素溶液与不同pH溶液反应的颜色变化如下:pH 1~6 7 8~9 10~11 12葡萄皮花青素溶液显示的颜色 深红色 紫色 淡蓝色 浅绿色 墨绿色【进行实验】步骤Ⅰ:取40 g清洗干净的葡萄皮捣碎放入100 mL 60%的乙醇溶液中,浸泡5 min后,过滤,所得滤液为葡萄皮花青素溶液,装好待用;步骤Ⅱ:向等体积、等浓度的碳酸氢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加入几滴葡萄皮花青素溶液,同时用蒸馏水进行对比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下:液体名称 蒸馏水 碳酸氢钠溶液 碳酸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葡萄皮花青素溶液显示的颜色 紫色 淡蓝色 浅绿色墨绿色【交流讨论】(1)步骤Ⅰ中,浸泡葡萄皮的乙醇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步骤Ⅱ中三种溶液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鉴别白醋和水,分别滴加葡萄皮花青素溶液,观察到溶液显__________色的为白醋。(4)通过步骤Ⅱ得出葡萄皮花青素溶液能否作酸碱指示剂,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实验拓展】葡萄皮花青素的吸光度随乙醇溶液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吸光度越大,提取出的花青素浓度越高)。(5)结合图像分析乙醇溶液浓度与提取出的花青素浓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6)小组同学选用浓度约为60%的乙醇溶液提取葡萄皮中花青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答案及解析1.答案:A解析:A(×)冰是固态水,是纯净物,不属于分散系。B(√)云是小液滴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属于分散系。C(√)酒通常是乙醇(主要溶质)分散到水中形成的,属于分散系。D(√)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属于分散系。2.答案:C解析:A(√)属于碱,碱+酸盐+水,则X不可能是酸。B(√)物质转化遵循质量守恒,,则(X)-(Y)=24。C(×)D(√)反应为复分解反应,则X为可溶性铜盐,不可能是单质,故X可能为或,Y可以是或。3.答案:C解析:检验A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将导管一端浸入烧杯内的水中,然后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A操作正确;检验B装置的气密性时,先用止水夹夹紧胶皮管,然后由长颈漏斗向装置内注水,使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集气瓶内液面,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中液面不下降,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B操作正确;检验C装置的气密性时,当将注射器活塞向内推动时,不论装置是否漏气,导管口均会产生气泡,C操作错误;检查D装置的气密性时,当向外拉注射器活塞时,若装置不漏气则可观察到长颈漏斗末端管口有气泡产生,D操作正确。4.答案:A解析:A(√)根据“酸碱盐,水金氧”为常见的电解质,知②熔融的、③固体、④AgCl、⑤为电解质。B(×)弄清研究对象,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研究对象为化合物,①液氧为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C(×)、、AgCl均是“金头酸尾”,均属于盐,蔗糖不属于盐,故属于盐的有②③④。D(×)能导电的有②熔融的、⑥盐酸。5.答案:D解析:A(√)①中NaOH溶液和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和,反应的实质是与结合生成沉淀。B(√)②中NaOH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NaCl和,反应的实质是和结合生成,溶液的碱性逐渐减弱,红色逐渐褪去。C(√)③中稀盐酸和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NaCl和,分解放出。D(×)KCl溶液和溶液混合不能生成气体、沉淀、难电离的物质,二者不反应。6.答案:B解析:A.图①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反应速率更快,燃烧更充分,是因为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说法正确;B.图②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的温度更容易达到着火点,而不是增大了氧气浓度,说法错误;C.图③中蜡烛很快熄灭,是因为火焰上方的金属丝吸收热量,使温度低于蜡烛着火点,说法正确;D.由图④中的现象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可知,金属镁燃烧起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说法正确。7.答案:C解析:有什么,没有什么?(肯定性原则)①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足量的溶液,只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白色沉淀可能为中的一种或几种,即原溶液中含有中的一种或几种;②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足量溶液,不产生沉淀,则原溶液中一定不含有,一定含有;③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足量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综上分析,原溶液中一定含有,一定不含有,可能含有。A(√)原溶液中不存在,为无色溶液。B(√)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根据以上分析,该溶液的溶质一定有,可能有NaCl、KCl,故配制成该溶液的溶质最多有三种。D(√)溶液呈电中性!(电中性原则)由实验①②可确定原溶液中一定不含,一定含有,则根据溶液呈电中性,可知溶液中一定存在阴离子,所以实验③可以省略。8.答案:B解析:A(√)加入固体后溶液导电能力增强,说明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多,故原硫酸铜溶液一定不是饱和溶液。B(×)若将固体换成固体,和发生反应生成和,完全反应前,溶液中相当于代替,离子所带总电荷数不变,溶液导电能力基本不变;完全反应后,随固体的加入,溶液中离子浓度增大,溶液导电能力增强。C(√)M点对应溶液为饱和溶液,继续加入固体,析出胆矾晶体(),故溶液质量减小。D(√)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离子数几乎为0,溶液几乎不导电,故N点时和恰好完全反应。9.答案:D解析:除去中的CO不能使用点燃的方法,A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会引入新的杂质,B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稀硫酸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过滤后能分离出木炭粉,但不能分离出氧化铁粉末,C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可以鉴别,D正确。10.答案:B解析:反应前15.5 g某纯净物R在32 g氧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生成22 g 和13.5 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相等,说明氧气一定有剩余,A错误;生成和的分子个数比为,B正确;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知,22 g 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3.5 g 中氢元素的质量为,而碳、氢元素完全来自于R,且6 g+1.5 g<15.5 g,所以R中一定含有氧元素,质量为15.5 g-6 g-1.5 g=8 g,则R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C、D错误。11.答案:B解析:选项中除铜之外的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设10 g锌、镁、铝、铁粉末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分别为实验中取10 g金属粉末与过量稀盐酸反应,最终收集到0.5 g氢气,由上述计算过程可知锌、铜组合产生氢气的质量小于0.31 g,A错误;镁、铁组合产生氢气的质量在0.36 g~0.83 g之间,可能为0.5 g,B正确;锌、铁组合产生氢气的质量在0.31 g~0.36 g之间,C错误;镁、铝组合产生氢气的质量大于0.83 g,D错误。12.答案:D解析:由转化①可知,金属乙能置换出金属甲,说明金属活动性乙>甲,由转化②可知,金属丙能置换出金属甲,说明金属活动性丙>甲,由转化③可知,金属丙能置换出金属乙,说明金属活动性丙>乙,由此可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丙>乙>甲,A错误;除K、Ca、Na外的其他金属可与金属盐溶液发生“前换后”的置换反应,因此三种金属中不可能有金属Na,B错误;由转化①和③即可判断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C错误;若将图中的金属换成对应盐溶液,箭头反向时,甲盐能制得乙盐,说明金属活动性乙>甲,乙盐能制得丙盐,说明金属活动性丙>乙,甲盐能制得丙盐,说明金属活动性丙>甲,同样可以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即各转化关系成立,D正确。13.答案:D14.答案:C解析:由题图可知,三种金属分别与稀硫酸反应时,金属乙生成的氢气质量最先达到最大值,其次是金属甲,最后是金属丙,因此三种金属分别与稀硫酸完全反应时,所需时间的关系为丙>甲>乙,A正确;由题图可知,三种金属分别与稀硫酸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为甲>乙>丙,B正确;由题可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均显+2价,令金属元素的符号为M,金属M与稀硫酸反应的通式为,设金属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金属的质量为,生成氢气的质量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可得,已知甲、乙、丙三种金属的质量相等,则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成反比,由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为甲>乙>丙,因此三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为丙>乙>甲,C错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氢气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硫酸,则生成氢气的质量越大,消耗硫酸的质量越大,因此消耗硫酸的质量关系为甲>乙>丙,D正确。15.答案:(1)(2分);、(2分);、(2分)(2)DEG(2分)解析:(1)单质:“组成元素种类=1”,属于单质;氧化物:“组成元素种类=2,且其中一种为O元素”,、属于氧化物;为有机物,天然气为混合物,其主要成分为有机物。(2)的“化学式种类=1”,属于纯净物;中“元素种类=2”,属于化合物;酸性氧化物:“+碱=盐+水”,属于酸性氧化物。16.答案:(1)C(2分)(2)①饱和(2分);②氯化铵(或)(2分);③硝酸钾(或)(2分)(3)125(2分);量取(2分)解析:(1)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将食盐和纯碱加入水中,均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将面粉加入水中,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选C。(2)①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 g,即100 g水中最多溶解40 g氯化铵达到饱和状态,此时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40 g:100 g=2:5,所以时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2:5的氯化铵溶液属于饱和溶液。②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解度越小,溶质质量分数越小,故溶质质量分数较小的是氯化铵。③将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降温至0 ℃,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大于氯化铵,所以硝酸钾析出的晶体质量较多。(3)硝酸钾溶液质量=。硝酸钾质量已知,因此配制步骤为:计算、量取(水)、溶解。17.答案:(1)降低集气瓶内的温度,吸收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2分)(2)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内液面约上升至刻度1处(2分);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集气瓶内压强减小,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所以液面约上升至刻度1处(2分)(3)红磷量不足(或装置漏气或未等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2分)(4)①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1分);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气体,装置内压强无明显变化(2分);③偏大(1分);④能在空气中燃烧且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最好为固体,若生成气体,应选择合适的试剂吸收(合理即可)(2分)解析:(1)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且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实验前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可以降低集气瓶内的温度,同时将产物吸收。(2)红磷燃烧消耗氧气,集气瓶内压强减小,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会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故液面约上升至刻度1处。(3)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未等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等均可导致实验结果小于理论值。(4)①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所以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进行实验。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气体,装置内压强无明显变化,所以集气瓶内水面几乎没有上升。③根据所给信息,镁条除了能与氧气反应外,还能与空气中的氮气、二氧化碳反应,集气瓶中压强降低的更多,最终测得氧气的含量偏大。④综上所述,可得出红磷替代物应满足的条件有:能在空气中燃烧且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最好为固体,若生成气体,应选择合适的试剂吸收。18.答案:(1)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2分)(2)Ⅰ.①~④处棉球均变红且③、④处比①、②处先变红(2分);(2分)Ⅱ.A(2分);B(2分)(3)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密度比空气大、不与浓硫酸反应但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合理即可)(2分)解析:(1)为防止混有的氯化氢气体对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造成干扰,可用B装置中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将其除去。(2)Ⅰ.关闭弹簧夹,打开弹簧夹时,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直接进入D装置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棉球变红,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可观察到D装置中①~④处棉球均变红且③、④处比①、②处先变红,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Ⅱ.打开弹簧夹,关闭弹簧夹时,D装置中④处棉球先变红,①处棉球后变红,而②、③处棉球不变色,通过分析可知是由于C装置中的溶液a将气体中的水蒸气吸收所致,故溶液a应为浓硫酸;若观察到①~④处棉球均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已被C装置中的溶液a吸收,则溶液a为浓氢氧化钠溶液。(3)B装置可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说明二氧化碳不与碳酸氢钠反应;打开弹簧夹,关闭弹簧夹,D装置中④处棉球先变红,①处棉球后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再将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浓硫酸后仍能使①、④处棉球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不与浓硫酸反应;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后D装置中棉球均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19.答案:(1)作溶剂,溶解花青素(2分)(2)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2分)(3)深红(2分)(4)能,葡萄皮花青素溶液在酸性、中性、碱性溶液中显示不同颜色(2分)(5)乙醇溶液浓度小于60%时,随着乙醇溶液浓度的增大,提取出的花青素浓度增大;乙醇溶液浓度大于60%时,随着乙醇溶液浓度的增大,提取出的花青素浓度减小(合理即可)(2分)(6)乙醇溶液浓度约为60%时,花青素的吸光度几乎达到峰值,此时提取出的花青素浓度最高(2分)解析:(1)根据【查阅资料】可知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色素,易溶于水和乙醇,步骤I中,浸泡葡萄皮的乙醇溶液的作用是溶解花青素。(2)结合葡萄皮花青素溶液在不同pH溶液中的颜色变化可知,实验所用碳酸氢钠溶液pH约为8~9、碳酸钠溶液pH约为10~11、氢氧化钠溶液pH约为12,则步骤Ⅱ中三种溶液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3)葡萄皮花青素溶液在pH为1~6的溶液中显深红色、在pH为7的溶液中显紫色,即葡萄皮花青素溶液在酸性溶液中显深红色、在中性溶液中显紫色,白醋呈酸性,因此滴加葡萄皮花青素溶液后观察到溶液显深红色的为白醋。(4)葡萄皮花青素溶液在酸性、中性、碱性溶液中显示不同颜色,故葡萄皮花青素溶液能作酸碱指示剂。(5)结合图像可知,乙醇溶液浓度小于60%时,葡萄皮花青素的吸光度随乙醇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提取出的花青素浓度随之增大;乙醇溶液浓度大于60%时,葡萄皮花青素的吸光度随乙醇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提取出的花青素浓度随之减小。(6)根据图像可知,用浓度约为60%的乙醇溶液提取出葡萄皮中的花青素浓度最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