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声与听觉课后巩固练习 (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班级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声源说法错误的是()A. 喇叭是声源 B.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C.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D. 正在振动的音叉是声源2.2025迎新联欢会上,学校笛子合奏队的一曲笛子合奏《春江花月夜》让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小明不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委婉动听的笛声是怎样发出的呢()A. 笛子本身振动发声 B. 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发声C. 演员的嘴唇振动发声 D. 以上说法都不对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密闭玻璃罩内。关于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时,描述正确的是()A. 电铃的振动停止了B. 电铃的声音逐渐变小C. 钟罩外的人还能听到电铃的声音D. 只根据实验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4.超声波指纹识别属于第三代指纹识别技术,其工作原理与声呐探测海底深度类似。手指局部表面是凸凹不平的,某手机使用超声波指纹识别系统时,手机发出的超声波遇到手指上L、M、N、O、P五个位置,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6 ms、0.30 ms、0.36 ms、0.26 ms、0.36 ms。根据时间,求出不同位置与手机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指纹的大致形状,则该处指纹的大致形状是图中的 ( )A. B. C. D.5.如图所示实验中,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6.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A. 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 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C. 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入到耳中 D. 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7.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活动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如图是一种骨传导耳机,佩戴时将它紧贴颚骨,通过骨头将声音直接传至内耳就可听到耳机里的音乐,同时也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听到这两种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A. 气体、气体 B. 液体、气体 C. 固体、气体 D. 固体、固体8.学以致用是学习科学的目的,如“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就有许多实际应用,下列发明成果应用了这一知识的是()A. 显微镜 B. 望远镜 C. 真空玻璃 D. 体温计9.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是声速与空气温度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A. 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B. 声音在下雨天比晴天更容易传播C.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D. 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50 m/s10.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而人耳能分清先后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 s,据此,要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A. 大于34 m B. 小于34 m C. 大于17 m D. 小于17 m11.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想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A. 真空带 B. 塑料板 C. 木块 D. 钢板12.暖水瓶的瓶胆夹层是真空的,利用它来研究真空能否传声。如图所示,将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塞上瓶塞,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分析、判断。下列对比合理的是()A. 塞上木质瓶塞和塑料瓶塞进行比较B. 把暖水瓶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C. 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瓶胆漏气的暖水瓶进行比较D. 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二、填空题:13.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14.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声、风声分别是_______体、_______体的振动发声的。声音在15℃空气中每秒传播_______m,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约增加_______m,说明声音传播速度跟_______有关。在同种物质中,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_______。15.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小明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_______产生的,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_______实现的,在月球上做该实验将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光点的晃动。16.小提琴发出的悦耳的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 停止了;吹笛子时发出声音,是笛子中的 振动产生的;会鸣叫的蝉是雄蝉,它是通过腹部的发音膜 来发声的。17.如图所示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佩戴时不堵塞耳朵,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这是因为______(填“固体”“液体”或“气体”)可以传声。18.如图中,在玻璃罩的底部放一块泡沫塑料,泡沫塑料上方有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音乐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的音乐声逐渐变大。该实验说明 ;据此可以推测,在月球上 (填“能”或“不能”)使用汽车的倒车雷达来探测车身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19.如图所示,小芳与小华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她们用“土电话”能实现间隔51m的通话,这表明 。(2)相距同样的距离,讲话者以同样的方式说话,用“土电话”比不用“土电话”听得更清楚,说明 (填“固体”或“气体”)传声效果好。(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名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三、实验探究题:20.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如图所示)。(1)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此时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电铃声。(2)用抽气机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随着空气逐渐被抽出,听到的电铃声逐渐变______。(3)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的电铃声又逐渐变______。(4)推理: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就完全______电铃声了。以上研究方法称为____________(填“控制变量法”或“科学推理法”)。21.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实验中:(1)如图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能观察到____________,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_______;乒乓球在此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作____________。(2)如果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四、解答题:22.如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______________。(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如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使用说明书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 (2)复位后用棒槌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收。 (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ms(1 ms=10-3 s)。(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_______。(2)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一同学想验证声速与气体温度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在甲、乙之间加温,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1.【答案】A2.【答案】B3.【答案】B4.【答案】D5.【答案】B6.【答案】C7.【答案】C8.【答案】C9.【答案】C10.【答案】C11.【答案】A12.【答案】C13.【答案】振动14.【答案】固气 340 0.6 温度快15.【答案】振动棉线不能16.【答案】琴弦振动空气柱振动17.【答案】固体18.【答案】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或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不能19.【答案】固体能够传声固体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20.【答案】(1)能( 2)小( 3)大( 4)听不到科学推理法21.【答案】(1)乒乓球被弹开振动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转换法(2)不能22.【答案】(1)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2)声音又逐渐变响(3)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23.【答案】(1)0(2)不变(3)变大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