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学科保密★启用前2025-2026学年三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素养测评卷(苏教版)第一单元 研究土壤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所有题目必须使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区域规定的位置上。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交回。一、选择题(共24分)1.(本题2分)把干燥的土壤慢慢放入水中,水中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 )。A.沙粒 B.水分 C.空气2.(本题2分)青青观察一种土壤时,发现颗粒很小,很细,摸起来“滑滑”的,可以推测这种土壤是( )。A.砂质土 B.黏质土 C.壤土3.(本题2分)“治水先治山”,人们在山坡和沙地上造林、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A.轮作休耕 B.防止水土流失 C.防止噪声污染4.(本题2分)农民伯伯发现一块土壤容易板结,可能是缺乏( )。A.砂粒 B.腐殖质 C.水5.(本题2分)壤土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较好,耐寒耐涝,以下植物都适合在壤土中生长的是( )。A.月季、杏树 B.花生、西瓜 C.水稻、芦苇6.(本题2分)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提到:粮食安全首先要保护耕地。这样做的原因不包括( )。A.农作物种子的萌发、生长都离不开土壤B.土壤能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C.土壤形成非常缓慢,一旦破坏难以恢复7.(本题2分)把潮湿的沙和黏土分别团成小球,观察经过多长时间它们能平摊在纸上,发现( )。A.用沙团成的小球先平摊在纸上 B.用黏土团成的小球先平摊在纸上 C.两者同时平摊在纸上8.(本题2分)小亮将土壤装入试管并进行加热,可以观察到试管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土壤中有( )。A.水分 B.矿物质 C.空气9.(本题2分)下列做法破坏土壤资源的是( )。A.合理施用化肥 B.造纸厂往农田排放废水 C.种植树木10.(本题2分)关于土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土壤中没有有机质 B.土壤中有水分 C.土壤中有空气11.(本题2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植物可以最终转化为( )。A.盐分 B.腐殖质 C.矿物质12.(本题2分)小科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搅拌后观察到了有气泡,说明土壤含有( )。A.空气 B.黏土 C.水二、填空题(共14分)13.(本题1分)一般情况下,把沙砾、粉沙和黏土放在白纸上用肉眼观察,颗粒最大的是 。14.(本题2分) 与 是地球的重要资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5.(本题1分)小明把潮湿的沙和黏土团成小球,发现 (填“沙”或“黏土”)先散落在纸上。16.(本题2分)科学家根据土壤含沙和黏土的多少,将土壤分为 、黏质土和 。17.(本题2分)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 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等组成。18.(本题2分)土壤按颗粒大小可以分为 、 和壤土。19.(本题3分)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 、 、 。20.(本题1分)小明买了一些绿萝,这种植物既需要水分也需要较强的透气性,因此要选用 种植(选填: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三、判断题(共16分)21.(本题2分)土壤里还生存着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22.(本题2分)在农田中大量使用农药不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还会造成土壤和水污染。( )23.(本题2分)退耕还林是人们为保护地表环境采取的措施之一。( )24.(本题2分)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25.(本题2分)根据大小颗粒含量的不同,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 )26.(本题2分)有机质对土壤的形成、土壤的肥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7.(本题2分)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在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28.(本题2分)土壤放入水中冒泡,说明土壤含有水分。( )四、简答题(共25分)29.(本题5分)你知道岩石和土壤有哪些用途?并谈一谈我们该怎样保护土壤不被污染?30.(本题5分)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土壤中有空气的存在?31.(本题5分)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说土壤是生命的家园?(至少写出两条)32.(本题5分)请结合实际谈谈保护土壤我们可以怎么做?(写3点)33.(本题5分)请说出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及增加土壤肥力的主要方法。(至少3种)五、实验题(共11分)34.(本题11分)强强用三个空塑料瓶制成了三个漏斗,对采集的三种土壤的渗水性展开了观察研究。(1)在做实验时,需要保持相同的条件是( )和( )。A.土壤的类型;装入的土壤深度 B.装入的土壤深度;倒入的水量 C.倒入的水量;土壤的类型(2)在往土壤里倒水之前,聪聪拿小木棒戳了戳土壤,他发现了土壤的( )不同。A.成分 B.颗粒大小 C.疏松程度(3)将水倒入装有土壤的漏斗,过一会儿后的实验现象如右图所示,在相同时间内,聪聪发现 号漏斗流下的水最多; 号漏斗流下的水最少; 号漏斗流下的水第二多。(填字母)(4)实验结论:渗水性最好的是a;渗水性最差的是c。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推测:a是 ,b是 ,c是 。(填“沙质土”“壤土”或“黏质土”)(5)凤仙花喜欢生长在疏松、肥沃、透气的土壤中,因此种植时应该选择 。(填字母)六、综合题(共10分)35.(本题10分)土壤的研究。土壤是宝贵的资源,为了探究土壤的成分,小科准备了一些土壤进行研究。(1)取一些土壤在手中捻一捻,感觉到潮湿,说明土壤中有 。(2)闻一闻,发现土壤有气味,这种气味主要来自土壤中的( )。A.腐殖质 B.黏土 C.沙砾(3)把土壤轻轻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会看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 。(4)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发现土壤出现 (填“分层”或“混合”)沉积现象,最后沉积下来的土壤颗粒是最 (填“大”或“小”)的。(5)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确定土壤是一种 (填“单一物质”或“混合物”)。(6)研究完土壤,我们最好把它倒在( )里。A.花坛 B.垃圾桶 C.水池(7)研究结束后,下列做法最合理的是( )。A.及时洗手 B.用手揉眼睛 C.用手直接抓取食物(8)小科了解到地球上有丰富的土壤资源,因此我们不需要保护土壤。这个观点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学科保密★启用前2025-2026学年三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素养测评卷(苏教版)第一单元 研究土壤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所有题目必须使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区域规定的位置上。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交回。一、选择题(共24分)1.(本题2分)把干燥的土壤慢慢放入水中,水中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 )。A.沙粒 B.水分 C.空气2.(本题2分)青青观察一种土壤时,发现颗粒很小,很细,摸起来“滑滑”的,可以推测这种土壤是( )。A.砂质土 B.黏质土 C.壤土3.(本题2分)“治水先治山”,人们在山坡和沙地上造林、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A.轮作休耕 B.防止水土流失 C.防止噪声污染4.(本题2分)农民伯伯发现一块土壤容易板结,可能是缺乏( )。A.砂粒 B.腐殖质 C.水5.(本题2分)壤土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较好,耐寒耐涝,以下植物都适合在壤土中生长的是( )。A.月季、杏树 B.花生、西瓜 C.水稻、芦苇6.(本题2分)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提到:粮食安全首先要保护耕地。这样做的原因不包括( )。A.农作物种子的萌发、生长都离不开土壤B.土壤能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C.土壤形成非常缓慢,一旦破坏难以恢复7.(本题2分)把潮湿的沙和黏土分别团成小球,观察经过多长时间它们能平摊在纸上,发现( )。A.用沙团成的小球先平摊在纸上 B.用黏土团成的小球先平摊在纸上 C.两者同时平摊在纸上8.(本题2分)小亮将土壤装入试管并进行加热,可以观察到试管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土壤中有( )。A.水分 B.矿物质 C.空气9.(本题2分)下列做法破坏土壤资源的是( )。A.合理施用化肥 B.造纸厂往农田排放废水 C.种植树木10.(本题2分)关于土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土壤中没有有机质 B.土壤中有水分 C.土壤中有空气11.(本题2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植物可以最终转化为( )。A.盐分 B.腐殖质 C.矿物质12.(本题2分)小科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搅拌后观察到了有气泡,说明土壤含有( )。A.空气 B.黏土 C.水二、填空题(共14分)13.(本题1分)一般情况下,把沙砾、粉沙和黏土放在白纸上用肉眼观察,颗粒最大的是 。14.(本题2分) 与 是地球的重要资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5.(本题1分)小明把潮湿的沙和黏土团成小球,发现 (填“沙”或“黏土”)先散落在纸上。16.(本题2分)科学家根据土壤含沙和黏土的多少,将土壤分为 、黏质土和 。17.(本题2分)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 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等组成。18.(本题2分)土壤按颗粒大小可以分为 、 和壤土。19.(本题3分)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 、 、 。20.(本题1分)小明买了一些绿萝,这种植物既需要水分也需要较强的透气性,因此要选用 种植(选填: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三、判断题(共16分)21.(本题2分)土壤里还生存着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22.(本题2分)在农田中大量使用农药不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还会造成土壤和水污染。( )23.(本题2分)退耕还林是人们为保护地表环境采取的措施之一。( )24.(本题2分)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25.(本题2分)根据大小颗粒含量的不同,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 )26.(本题2分)有机质对土壤的形成、土壤的肥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7.(本题2分)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在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28.(本题2分)土壤放入水中冒泡,说明土壤含有水分。( )四、简答题(共25分)29.(本题5分)你知道岩石和土壤有哪些用途?并谈一谈我们该怎样保护土壤不被污染?30.(本题5分)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土壤中有空气的存在?31.(本题5分)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说土壤是生命的家园?(至少写出两条)32.(本题5分)请结合实际谈谈保护土壤我们可以怎么做?(写3点)33.(本题5分)请说出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及增加土壤肥力的主要方法。(至少3种)五、实验题(共11分)34.(本题11分)强强用三个空塑料瓶制成了三个漏斗,对采集的三种土壤的渗水性展开了观察研究。(1)在做实验时,需要保持相同的条件是( )和( )。A.土壤的类型;装入的土壤深度 B.装入的土壤深度;倒入的水量 C.倒入的水量;土壤的类型(2)在往土壤里倒水之前,聪聪拿小木棒戳了戳土壤,他发现了土壤的( )不同。A.成分 B.颗粒大小 C.疏松程度(3)将水倒入装有土壤的漏斗,过一会儿后的实验现象如右图所示,在相同时间内,聪聪发现 号漏斗流下的水最多; 号漏斗流下的水最少; 号漏斗流下的水第二多。(填字母)(4)实验结论:渗水性最好的是a;渗水性最差的是c。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推测:a是 ,b是 ,c是 。(填“沙质土”“壤土”或“黏质土”)(5)凤仙花喜欢生长在疏松、肥沃、透气的土壤中,因此种植时应该选择 。(填字母)六、综合题(共10分)35.(本题10分)土壤的研究。土壤是宝贵的资源,为了探究土壤的成分,小科准备了一些土壤进行研究。(1)取一些土壤在手中捻一捻,感觉到潮湿,说明土壤中有 。(2)闻一闻,发现土壤有气味,这种气味主要来自土壤中的( )。A.腐殖质 B.黏土 C.沙砾(3)把土壤轻轻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会看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 。(4)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发现土壤出现 (填“分层”或“混合”)沉积现象,最后沉积下来的土壤颗粒是最 (填“大”或“小”)的。(5)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确定土壤是一种 (填“单一物质”或“混合物”)。(6)研究完土壤,我们最好把它倒在( )里。A.花坛 B.垃圾桶 C.水池(7)研究结束后,下列做法最合理的是( )。A.及时洗手 B.用手揉眼睛 C.用手直接抓取食物(8)小科了解到地球上有丰富的土壤资源,因此我们不需要保护土壤。这个观点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学科2025-2026学年三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素养测评卷(苏教版)第一单元 研究土壤(答案解析)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B B A A A A B A题号 11 12答案 B A1.C【详解】土壤中含有空气。当干燥的土壤被放入水中时,水会进入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将原本存在于土壤中的空气挤出,形成气泡。由于题目明确说明土壤是干燥的,水分(B选项)已被排除;沙粒(A选项)是固体成分,不会产生气泡。故选C。2.B【详解】A.砂质土颗粒较粗,质地较松散,与题目中描述的颗粒很小、很细且摸起来“滑滑”的特征不符,故错误。B.黏质土颗粒细小、质地细腻,摸起来有滑腻感,符合题目中的描述,故正确。C.壤土的颗粒粗细程度介于砂质土和黏质土之间,既不那么粗也不那么细滑,不符合题目中的特征,故错误。故选:B。3.B【详解】A.轮作休耕是农业中恢复土壤肥力的方法,与题干无关。B.植被能固定土壤,减少雨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在山坡和沙地造林、种草,植物的根系可有效固定土壤,减少雨水冲刷导致的水土流失,从而保护土地资源。选项正确。C.防止噪声污染通常通过隔音设施或城市绿化实现,与山坡造林无关。故选B。4.B【详解】土壤板结通常是由于缺乏腐殖质。腐殖质能改善土壤结构,使其疏松透气。若缺乏腐殖质,土壤颗粒会紧密黏结,导致板结。砂粒多的土壤反而更松散,不易板结;水不足主要影响湿度,与板结无直接关联。故选B。5.A【详解】壤土适合大多数植物生长。月季和杏树适应性强,能在壤土中生长良好。花生、西瓜适合沙土,水稻、芦苇需要黏土。故选A。6.A【详解】A. 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和适宜温度,并不必须土壤,例如无土栽培。A选项错误。B. 土壤含有矿物质和养分,支持农作物生长。B选项正确。C. 土壤形成需数百年,破坏后难以恢复。C选项正确。故选A。7.A【详解】沙质土颗粒较大,空隙多,渗水性强,水分流失快;黏土颗粒细小,空隙少,保水性强,水分流失慢。潮湿的沙团因水分蒸发快,更快变干并散开,而黏土团保持湿润时间更长,平摊更慢。故选A。8.A【详解】土壤中含有水分,当加热时水分蒸发形成水蒸气,遇到较冷的试管内壁凝结成水珠。矿物质是固体,加热不会直接产生水珠;空气受热会逸出,但不会形成液态水。故选A。9.B【详解】A.合理施用化肥能够补充土壤养分,促进作物生长,不会破坏土壤。A选项错误。B.造纸厂排放的废水含有有害物质,会污染土壤,导致土壤结构破坏,无法种植作物。B选项正确。C.种植树木能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保护土壤资源。C选项错误。故选B。10.A【详解】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组成。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成分,如腐殖质,因此A错误。B和C正确,因土壤含有水分和空气。故选A。11.B【详解】诗句中的“落红”指凋落的花瓣,它们被分解者分解后形成腐殖质,腐殖质是土壤中的有机物质,能为植物提供养分。盐分和矿物质属于无机成分,并非由植物直接转化而来。故选B。12.A【详解】土壤中含有空气。当水倒入土壤并搅拌时,水会占据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将原本存在于土壤中的空气挤出,形成气泡。因此,观察到气泡说明土壤含有空气。选项B黏土是土壤类型的一种,但与气泡无关;选项C水在实验中已经人为加入,无法判断是土壤本身所含。故选A。13.沙砾【详解】在土壤分类中,沙砾、粉沙和黏土是常见的颗粒类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明显区别:沙砾:颗粒直径通常大于2毫米,肉眼观察时颗粒明显,粗糙易见。粉沙:颗粒直径在0.002毫米到0.05毫米之间,肉眼观察时颗粒细小,像面粉一样。黏土:颗粒直径小于0.002毫米,肉眼观察时颗粒极细小,几乎无法分辨,常呈粉末状。14. 岩石 土壤【详解】岩石和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岩石经过加工可用于建筑、道路铺设等,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材料;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根本条件,关乎粮食供应,同时土壤中还蕴含多种矿物质等资源。 从这方面看,这两个答案能很好地契合题目呢。15.沙【详解】沙的颗粒较大,颗粒间空隙大,黏性差 ;黏土颗粒细小,颗粒间空隙小,黏性强。把潮湿的沙和黏土团成小球时,由于沙黏性差,在放置过程中更容易先散落。16. 沙质土 壤土【详解】科学家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比例,将土壤分为三类:沙质土(含沙多、黏土少,空隙大,透气性和排水性强);黏质土(黏土多、沙少,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透气性差);壤土(沙和黏土比例适中,兼具透气性和保水性,适合植物生长)。17. 疏松 微生物【详解】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根据土壤组成成分颗粒的差异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壤土。18. 沙质土 黏质土【详解】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含量的不同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是沙质土;含沙量少的是黏质土;含沙量适中的土壤是壤土。19. 沙土 壤土 黏质土【详解】人们按照土壤中含砂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叫做砂质土;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做黏质土;沙和黏土适中的土壤叫做壤土。因含沙量越多,空隙越多,渗水性越强。所以三种土壤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20.壤土【详解】沙质土虽然透气性好,但保水能力差,可能无法满足绿萝对水分的需求。黏质土保水能力强,但透气性不足,容易导致绿萝根部腐烂。壤土则既有一定的保水能力,又能提供良好的透气性,符合绿萝的生长需求。21.√【详解】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体积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土壤中微生物能分解有机物,帮助养分循环,维持生态平衡。题目正确描述了这一科学事实。22.√【详解】大量使用农药会残留在农作物上,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健康。未被吸收的农药渗入土壤,破坏土壤结构;经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污染水源。因此题目描述正确。23.√【详解】退耕还林指将不适宜耕种的农田恢复为林地或草地。植被能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此措施通过恢复自然植被保护地表,属于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故正确。24.√【详解】土壤由不同大小的颗粒组成,按从大到小依次为沙砾、沙、粉沙、黏土。黏土颗粒最细小,因此是土壤中最小的微粒。题目描述正确。25.√【详解】土壤分类依据颗粒大小及含量差异,分为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沙质土含沙粒多,颗粒大;黏质土含黏粒多,颗粒小;壤土颗粒比例适中。题目所述分类正确,故判断为对。26.√【详解】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动植物残体分解形成。它能改善土壤结构,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如氮、磷、钾),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微生物活动,从而提升土壤肥力并帮助土壤形成。因此题目描述正确。27.√【详解】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养分和固定支撑,如水稻、玉米、土豆等常见食物均生长于土壤中。尽管部分植物可通过其他方式栽培,但大多数人类食物来源仍与土壤密切相关,因此该说法正确。28.√【详解】土壤放入水中冒泡,是因为土壤颗粒间的空气被水挤出形成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而非水分。水分的存在通常通过土壤湿润或静置后水面下降等现象判断。因此,冒泡现象与空气有关,题目结论错误。29.岩石的用途:建筑材料:用于盖房子、修路、建桥等。制作工具和装饰品:如石器时代的工具、宝石首饰。矿产资源:提取金属(如铁、铜)用于制造物品。土壤的用途:农业生产:种植粮食、蔬菜、水果等庄稼。支持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和养分,帮助植物扎根。生态作用:为蚯蚓等小动物提供家园,还能过滤雨水。保护土壤不被污染的方法:减少化学污染:少用农药和化肥,改用有机肥料。不乱扔垃圾:将垃圾放入垃圾桶,避免塑料等污染物进入土壤。植树造林:种树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和风蚀。【详解】岩石和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岩石用于建筑和工业,土壤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保护土壤可以防止污染(如化学品渗入导致植物死亡),确保环境健康。30.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后观察,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空气。【详解】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将一块土放入盛有水的杯中,开始我们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过一会儿又看到土壤疏松、坍塌,这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31.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土壤是众多土壤生物的栖息地,像蚯蚓、昆虫幼虫、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等)都生活在土壤中 。这些生物在土壤里进行生长、繁殖、代谢等生命活动,土壤为它们提供了相对稳定和安全的生存空间。提供养分支持植物生长:土壤中含有氮、磷、钾等多种矿物质养分以及有机质。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这些养分,完成自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实现生长、开花、结果。而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食物链的基础环节,支撑着众多动物等生物的生存,所以土壤间接为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提供了生存基础。【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土壤生态功能的理解。答题时需从土壤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角度出发,阐述土壤与生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从土壤对不同生物(微生物、植物等)的具体作用方面入手,说明为什么土壤被称为生命的家园。32.植树造林、环保宣传、不乱扔塑料垃圾和电池等。【详解】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生活的家。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保护土壤方法:植树造林、修筑梯田、环保宣传、不乱扔塑料垃圾和电池等。33.土壤肥力主要来自腐殖质。增加土壤肥力的主要方法有种植绿肥、施农家肥、收集落叶沤肥等。【详解】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占有机质总量的50~70%。腐殖质的主要组成元素为碳、氢、氧、氮、硫、磷等。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增加土壤肥力的主要方法有种植绿肥、施农家肥、收集落叶沤肥等。34.(1)B(2)C(3) a c b(4) 沙质土 壤土 黏质土(5)b【分析】根据土壤的成分,一般把土壤分为壤土、黏质土、沙质土。含沙多的土壤叫做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土壤叫做黏质土,含沙和黏土差不多的土壤叫做壤土。三种土壤渗水能力高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详解】(1)要比较不同类型土壤的渗水性,必须保持相同的实验条件是“土壤的深度”和“倒入的水量”,而土壤类型是刻意要更换的实验变量。故选B。(2)用小木棒戳土壤,能最直接地感受到土壤松紧、硬软等疏松程度的差异。故选C。(3)观察图片发现a号漏斗流下的水最多,渗水性最好的是a号土壤。c号漏斗流下的水最少,渗水性最差的是c号土壤。b号漏斗流下的水第二多。(4)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因此可以推测:a是沙质土,b是壤土,c是黏质土。(5)沙质土,其透气性好但保水性差,需搭配施肥和浇水,黏质土,黏土颗粒多,质地黏重,孔隙小,水分滞留多,渗水性最差。而凤仙花比较喜欢生长在疏松、肥沃、透气的土壤中。因此种植时应选择壤土即b号土壤。35.(1)水分(2)A(3)空气(4) 分层 小(5)混合物(6)A(7)A(8)不正确,人类必须依赖土壤才能生存,因此应该珍惜土壤,保护土壤不被污染和浪费【详解】(1)土壤能让人感觉到潮湿,是因为其中含有水分,水分的存在使土壤有潮湿的触感。(2)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黑色或棕色的有机胶体物质,具有特殊气味 ;黏土主要是由细小的矿物质颗粒组成,本身无特殊气味;沙砾是岩石风化后形成的颗粒,也无明显气味,所以气味主要来自腐殖质。(3)当把土壤倒入水中时,土壤颗粒间的空气被水排挤出来,形成气泡冒出,这证明了土壤中含有空气。(4)搅拌后静置,由于土壤中不同颗粒大小和密度不同,大颗粒会先沉积,小颗粒后沉积,会出现分层现象 ;最后沉积下来的是颗粒最小的部分,比如黏土颗粒等。(5)通过前面实验可知土壤包含水分、空气、腐殖质、不同颗粒等多种成分,不是由单一物质组成,所以是混合物。(6)土壤是宝贵资源,研究完后倒在花坛里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用于植物生长 ;倒入垃圾桶是浪费资源;倒入水池会堵塞管道且污染水体,所以应选花坛。(7)研究土壤过程中,手会接触到土壤中的细菌、杂质等,及时洗手能保持卫生,防止病菌进入体内 ;用手揉眼睛可能会把细菌等带入眼睛引发感染;用手直接抓取食物会让手上的脏东西污染食物,不利于健康,所以选及时洗手。(8)虽然地球上土壤资源总量丰富,但可利用的优质土壤资源有限,且土壤形成过程缓慢,一旦遭到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难以恢复,同时土壤是众多生物生存的基础,对维持生态平衡、农业生产等至关重要,所以需要保护土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答案解析】第一单元 研究土壤(单元测试)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docx 第一单元 研究土壤(单元测试)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A4版.docx 第一单元 研究土壤(单元测试)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A3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