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 基础+能力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 基础+能力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 基础+能力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基础题
下列各选项对颜色的描述,体现物质真实物理性质的是
A.大量塑料垃圾导致的“白色污染”
B.含有丰富资源的“蓝色海洋”
C.健康卫生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D.青少年要坚决抵制有害身心健康的“黄色书籍”
2. 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金是黄色固体 B.木炭能燃烧
C.石墨能导电 D.食盐易溶于水
3. 氮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无味 B.难溶于水 C.不支持燃烧 D.密度略小于空气
4.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石墨用于制铅笔芯 B.冰用作制冷剂
C.金属铜用作导线 D.用于炼铁
5. 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CuSO4 5H2O,胆矾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的无水CuSO4,在工业上精炼铜、镀铜等都要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到的是
A.物理性质 B.制法 C.用途 D.化学性质
6. 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金刚石的硬度大——刻划玻璃 B.氢气密度小——填充探空气球
C.具有还原性——冶炼金属 D.干冰有制冷作用——人工降雨
7. 从下列概念中选择正确的字母填入括号中。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
(1)在0℃时水结成冰 。
(2)汽油可以燃烧 。
(3)石蜡熔化 。
(4)酒精易挥发 。
(5)煤气燃烧 。
(6)鸡蛋发臭 。
(7)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 。
(8)铁的密度是7.86g cm-3 。
8.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酒精在初中化学的课堂应用广泛。在下列描述后的空格里,请填上合适序号:
①物理变化 ②化学变化 ③物理性质 ④化学性质 ⑤物质的用途
(1)酒精常用作酒精灯的燃料,属于 。
(2)因为酒精具有可燃性,属于 。
(3)点燃酒精灯的过程中,酒精先汽化成酒精蒸气,属于 。
(4)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 。
能力题
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0. 下列叙述前者是物理性质,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氧气具有氧化性 氧气液化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一氧化碳燃烧
C.铁具有导电性 铁生锈 D.食盐具有咸味 食盐在水中溶解
11. 我们生活中根据物质的哪些物理性质,可以明显区分下列各组物质,请把这一性质写在横线上。
(1)铜片和铁片 。
(2)面粉和食盐 。
(3)白醋和水 。
(4)铁片和铝片 。
12. 在物质的下列性质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空。
①可燃性②溶解性③导电性④熔点⑤沸点⑥密度⑦硬度
(1)天然气能燃烧,说明天然气具有 。
(2)植物油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植物油的 比水小。
(3)将食盐和蔗糖同时加热,蔗糖先由固体变为液体,说明食盐的 高。
(4)用薄木片即可在蜡烛上刻画出痕迹,说明石蜡的 小。
(5)将食盐放入水中,食盐消失了,说明食盐的 好。
(6)导线里的金属通常用铜丝,说明铜具有 。
(7)工业上使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利用的是氮气和氧气的 不同。
答案
B
【解析】A、“白色污染”是由废弃塑料难以降解造成的,并不是因为塑料的颜色,不能体现物质的真实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B、“蓝色海洋”体现了海洋的颜色,体现了物质的真实物理性质,故符合题意;
C、“绿色食品”指的是健康卫生无污染的食品,不能体现物质的真实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D、“黄色书籍”指的是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书籍,不能体现物质的真实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B
【解析】A、金是黄色固体,属于物质的颜色和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
B、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所以木炭能燃烧属于化学性质,故B正确;
C、石墨能导电,属于物质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
D、食盐易溶于水,属于物质的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
故选B。
C
【解析】A、无色、无味,描述的是颜色、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难溶于水,描述的是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不支持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C符合题意;
D、密度略小于空气,描述的是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D
【解析】A、石墨可用于制铅笔芯,是因为石墨质软、且为深灰色,在纸上划过会留下划痕,该性质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冰可作制冷剂,是因为冰融化吸热,该性质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金属铜用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导电性,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用于炼铁是因为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该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故选D。
5.B
【解析】A、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到的是制法,故选项正确;
C、在工业上精炼铜、镀铜等都要用胆矾,属于用途;故选项错误;
D、胆矾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6.C
【解析】A、金刚石的硬度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B、氢气密度小,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D、干冰能够制冷,是因为干冰升华时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故选C。
7.(1)A
(2)D
(3)A
(4)C
(5)B
(6)B
(7)D
(8)C
【解析】(1)在0℃时水结成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填:A;
(2)汽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所以汽油可以燃烧属于化学性质,故填:D;
(3)石蜡熔化,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填:A;
(4)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酒精易挥发,属于物理性质,故填:C;
(5)煤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B;
(6)鸡蛋发臭已经变质,有菌类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B;
(7)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属于化学变化,所以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性质,故填:D;
(8)铁的密度是7.86g cm-3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填:C。
8.(1)⑤
(2)④
(3)①
(4)②
【解析】(1)酒精常用作酒精灯的燃料,描述的是酒精在实际中的应用,属于物质的用途,故填⑤。
(2)可燃性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酒精具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填④。
(3)酒精先汽化成酒精蒸气,只是状态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填①。
(4)酒精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②。
能力题
C
【解析】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述的是水由液体变成固体冰、雪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不体现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中的“露”和“霜”分别是物态变化中的液化现象和凝华现象,没有生成新物质,不体现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是植物秸秆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体现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述的是月光照射,溪水流淌,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不体现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解析】A、氧气具有氧化性是化学性质,氧气液化是物理变化,故A不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是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燃烧是化学变化,故B不正确;
C、铁具有导电性是物理性质,铁生锈是化学变化,故C正确;
D、食盐具有咸味是物理性质,食盐在水中溶解是物理变化,故D不正确。
故选C。
11. 颜色 水溶性 气味 密度
【解析】(1)铜片为红色(或紫红色)、铁片为银白色,通过颜色可以区分。
(2)面粉不能溶于水、食盐能溶于水,通过水溶性可以区分。
(3)白醋有刺鼻酸味、水是无味,可以通过气味区分。
(4)铁片密度大、铝片密度小,可以通过密度区分。
12.(1)①
(2)⑥
(3)④
(4)⑦
(5)②
(6)③
(7)⑤
【解析】(1)天然气能燃烧,说明天然气具有可燃性,故填:①;
(2)植物油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植物油的密度比水小,故填:⑥;
(3)将食盐和蔗糖同时加热,蔗糖先由固体变为液体,说明食盐的熔点高,故填:④;
(4)用薄木片即可在蜡烛上刻画出痕迹,说明石蜡的硬度小,故填:⑦;
(5)将食盐放入水中,食盐消失了,说明食盐的溶解性好,故填:②;
(6)导线里的金属通常用铜丝,说明铜具有导电性,故填:③;
(7)工业上使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利用的是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故填: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