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素材 | 科学学科第二单元 固体和液体(知识清单)第一部分:思维导图第二部分:知识巩固第五课 认识液体1.我们可以用(量简)测量液体的(体积),用(天平)比较两种液体的(质量)。2.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3.静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们称之为(水平面)。4.人们利用水平面的原理制作了(水平仪)。测量时,将水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表面,待气泡稳定后再作判断。第六课 认识固体1.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2.(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它们和原来一样都还是(固体)。3.大自然中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最后会变成粉末状,但还是(固体)。4.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第七课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1.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固体混合前后体积可能改变。2.黄豆和绿豆等可以用筛子分离,木屑和铁屑有磁铁分离,红糖和沙子先溶解在水中过滤出沙子,再蒸发出红糖。3.分离黄豆、绿豆和玉米粉:用孔比较小的网筛分离出玉米粉,再用孔稍大的网筛分离出绿豆。第八课 固体、液体的混合与分离1.把沙子和盐分别放入冷水中,发现沙子会(沉入杯底),盐慢慢(溶解在水中)。2.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3.沉在杯底不能溶解的盐或糖,可以通过(加热)、(搅拌)、(加水)等方法使盐继续溶解。4.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5.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6.自来水厂的水出厂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第三部分:实验探究题1.把盐放到水里(1)实验小组先往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同样温度的清水,再在A烧杯中每次加入10克盐,在B烧杯中每次加入10克糖,结果发现盐放了2次没有完全溶解,糖放了5次能完全溶解,可以判断在相同条件下盐的溶解量比糖 。(填“多”或“少”)(2)下列哪种情况下盐溶解得最快( )。A.水温10℃,小颗粒B.水温10℃,大颗粒 C.水温40℃,小颗粒(3)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盐,用下列方法不能让它继续溶解的是( )。A.给水加热 B.搅拌 C.再加一些水(4)上述实验50毫升的水大约能溶解18克盐,由此可推测,100毫升的水大约能溶解 克盐。【答案】(1)少(2)C(3)B(4)36【解析】【小题1】通过实验过程: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同样温度的清水,在A烧杯中每次加入10克盐,在B烧杯中每次加入10克糖,结果发现盐放了2次没有完全溶解,糖放了5次能完全溶解,我们可以知道,在相同条件下盐的溶解量比糖少;【小题2】加热可以让溶液中的微粒运动速度更快一些,溶解更快;颗粒小可以增加溶质溶剂的接触面积,能更快溶解食盐,所以水温40℃,小颗粒盐,搅拌的情况下,盐溶解得最快。故选C;【小题3】我们可以通过加入水或者是加热等方法让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盐继续溶解,搅拌不能让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盐继续溶解,故选B;【小题4】上述实验50毫升的水大约能溶解18克盐,由此可推测,100毫升的水大约能溶解盐的重量为:18克×2=36克。2.小明在探究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强弱的实验时,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常温清水,然后分别称取20克的食盐和小苏打,把它们平均分成8份,每次取一份倒入水中,等到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直到不能完全溶解为止。1份 2份 3份 4份 5份 6份 7份 8份食盐是否溶解 √ √ √ √ √ √ √ ×小苏打是否溶解 √ × × × × × × ×(1)设计实验时,需要保持相同的条件是( )、水的温度等。A.相同量的水 B.相同量的食盐和小苏打(2)食盐和小苏打为什么要一份一份的加入水中?最合理的解释是( )。A.加快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速度。B.减少食盐和小苏打的浪费。C.科学直观地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3)为了加快溶解速度,小明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搅拌 B.加热 C.蒸发(4)从上表中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是( )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强。A.食盐 B.小苏打 C.冰糖【答案】(1)A(2)C(3) A B(4)A【详解】(1)对比试验要有一个控制变量,想要研究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速度,必须保持水的条件完全相同。因此答案选A。(2)一份一份的加入,有助于观察二者溶于水的具体过程和能力。因此答案选C。(3)在做材料溶于水的实验时,通常通过搅拌和加热的方式促进材料的溶解速度,因此本题答案是搅拌和加热。(4)由上表可知,食盐溶解了7份,小苏打溶解了1份,所以食盐的溶解能力比较强,答案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