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声与听觉课后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声波、听觉的形成)班级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人的听觉产生于()A. 听觉感受器 B. 耳蜗 C. 听觉中枢 D. 鼓膜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 B. 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一定能被人听到C.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 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3.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下表,关于声音传播速度说法错误的是()物质 空气() 空气() 煤油() 软木 钢材声速/() 340 346 1324 500 5200A.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B. 温度不同时,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C.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D. 一般来讲,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4.人听到声音需要以下结构的参与,请选出正确的顺序()①听小骨 ②鼓膜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外耳道 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A. ①②③④⑤ B. ④②①③⑤ C. ④①②③⑤ D. ④③①②⑤5.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旨在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关对耳朵的保护措施及其目的的叙述,错误的是()A. 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B. 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C. 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D. 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6.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摇晃,此实验说明()A.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B. 蜡烛能够燃烧C. 蜡烛具有摇晃的特征 D.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7.央视一套播放明星义演,资助聋哑人装人工耳蜗。对耳和听觉产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鼓膜、听小骨、咽鼓管和鼓室组成中耳B.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C. 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起中耳炎D. 遇到巨大声响时,张口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8.关于人的听觉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只要人耳的听小骨断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B. 只要人耳的鼓膜破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C. 若只是传导障碍,则只要能将声音的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听到声音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9.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A. 振动 B. 一直向左运动 C. 一直向右运动 D. 静止不动10.下列关于人感知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鼓膜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B. 将耳朵堵住后,仍能够感知声音C. 听小骨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D. 听觉神经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11.聆听音乐,感受旋律,让耳朵带你旅行。下列关于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人的听觉感受器和形成听觉的部位都是[6]B. 长时间戴着耳机高分贝听歌很容易损伤[2]C. 晕车与[4]对头部的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有关D. 错误用药致聋可植入人工耳蜗重新听见声音12.人耳失聪后就没有听觉,变为“聋子”。引起耳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是听觉神经或听觉中枢受到损害,听觉就很难恢复,这种耳聋是神经性耳聋;如果不是神经性损害,通过医学手段或物理方法也能恢复听力或提高听力,如助听器可帮助提高听力,这种耳聋是传导性耳聋。贝多芬耳聋后用牙齿咬住木棒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B. 贝多芬可能是传导性耳聋C. 贝多芬应该是神经性耳聋 D. 贝多芬的听觉中枢是正常的二、填空题:13.把一块石头扔进水里,可以看到一圈一圈的波纹向四周散去。与水波的传播相似,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作____________。14.如图所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喇叭的纸盆由于 发出声音,声音通过 传到烛焰处,烛焰的晃动说明声音具有 。15.如图是人耳的结构图,请读图填空:(1)③和②组成了____________,有收集和传导____________的作用。(2)①是____________,⑤是鼓室,⑥是____________。它们共同组成了____________。(3)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⑧]____________内有____________感受器。这两类感受器的神经纤维合在一起组成了听觉神经。(4)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 ]____________传到内耳。(5)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咀嚼糖果或不断做吞咽动作,其目的是使____________开放,使空气由咽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16.声音的传播速度和温度有关,如图是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回答:(1)当温度为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_。(2)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20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超音速试验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条件下,在____________环境试飞更容易成功。17.有首儿歌这样唱道:“小蜜蜂,嗡嗡嗡,飞到东,飞到西。”我们听到蜜蜂飞舞时的嗡嗡声,是由于蜜蜂翅膀 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以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去,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引起鼓膜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 ,听觉感受器便把这种信息沿听神经传到大脑,形成了听觉,我们就听到了声音。18.下面为耳的结构图,请回答:(1)某同学乘船到大连,可是他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5]________和[7]________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导致的。这两种结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晨同学首次乘飞机。在飞机升空过程中,前一段时间他没有嚼口香糖(做吞咽动作),由于气压降低,致使鼓室内压相对增大,[3]________向________鼓出,他感到耳疼、耳鸣,此时,乘务员叫他嚼口香糖,使[8]________张开,从而使[3]________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耳疼、耳鸣则消失。(3)挖“耳屎”是不良的习惯,易将图中的________损伤。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的________所指的结构。听觉形成的部位在图中的________。(填数字)(4)小明感冒了,先是鼻咽部发炎,后又引起中耳炎,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19.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1)写出下列结构的序号或名称:外耳道 ,E____ ____。(2)铃声进入人耳并形成听觉,听觉形成的部位是 。(3)某人得了中耳炎使D受损时,造成的耳聋能否治愈? (填“能”或“不能”)。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20.某班级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想:①用两只耳听到的声音大,可以听得更清楚;②用两只耳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③左耳听左边的声音,右耳听右边的声音。(1)为了验证猜想①是否正确,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道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法。(2)为了验证猜想②是否正确,同学们又做了实验,其过程及结果如下:让一名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确定猜想②是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21.如图为一声速测量装置,铜铃作为声源,甲、乙为声信号采集器,复位后用棒槌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收,液晶屏显示甲、乙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的绝对值。单位为ms,。(1)某次实验中,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屏显示的数值为____________。(2)A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乙在同一条直线上,若铜铃离甲越远,则液晶屏显示的数值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若B同学得出结论: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实验中他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则液晶屏显示的数值______(填字母)。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4)改变铜铃的位置,测量出,,液晶显示屏上显示: 1.800,则此时声速约为______m/s。答案1.【答案】C2.【答案】D3.【答案】C4.【答案】B5.【答案】C6.【答案】D7.【答案】D8.【答案】C9.【答案】A10.【答案】D11.【答案】A12.【答案】C13.【答案】声波14.【答案】振动 空气 能量15.【答案】(1)外耳声波( 2)鼓膜咽鼓管中耳(3)耳蜗 听觉 (4)④ 听小骨 (5)咽鼓管16.【答案】(1)339m/s (2)低温17.【答案】振动 声波 耳蜗18.【答案】(1)半规管前庭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2)鼓膜 外 咽鼓管 鼓膜(3)2或3 6 9(4)咽鼓管由鼓室通向咽,鼻咽部的病菌可沿咽鼓管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19.【答案】B耳蜗 听觉中枢 能20.【答案】(1)用两只耳听到的声音比用一只耳听到的声音更清楚控制变量(2)正确21.【答案】(1)0 (2)不变( 3)B (4)333.3第1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