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教学计划学期总学习目标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空间”“工程与技术”领域要求,结合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维度制定目标:维度 具体目标科学观念 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沙粒、黏粒、腐殖质、水分、空气),区分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的特点,理解植被对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掌握固体(固定形状/体积/质量)与液体(无固定形状、有固定体积/质量)的核心特征,知道物质混合(固体混合、固液溶解)前后质量/体积变化规律,学会过滤、结晶等分离方法; 区分地球上的咸水(海洋)与淡水(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了解水体成因与海水淡化原理,树立淡水资源有限的意识; 理解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易压缩、热空气上升”的性质,能解释风的形成(地表冷热差异导致空气流动); 区分天然材料(木材、毛皮)与人造材料(塑料、钢筋混凝土),了解材料演变阶段(直接取用→烧造→合成→复合),认识纳米材料的疏水、自洁特性。科学思维 能按“颗粒大小”“渗水速度”对土壤分类,按“来源”对材料分类,按“状态”对物质分类; 能设计对比实验(如控制温度探究溶解快慢、控制植被有无探究水土流失),明确“变量与不变量”; 能通过模拟实验(太空沙地形模拟河流、冷热瓶模拟风)推理自然现象,进行因果逻辑分析(如“腐殖质多→土壤肥沃”“热空气密度小→上升”)。探究实践 掌握放大镜观察、量筒/电子天平测量、排水法测不规则固体体积等技能,规范记录实验数据; 完成土壤成分探究、海水淡化模拟、热气球制作、钢筋混凝土承重等核心实验; 制作河流湖泊模型、水井模型,参与“鸡蛋紧急迫降器”工程实践(设计→制作→测试→改进)。态度责任 户外采集土壤、使用蜡烛时遵守安全规则,操作电子天平时避免超载; 制作有机肥、设计家庭节水方案,践行环保行为; 小组分工完成实验(如“操作员+记录员”),对照教材“课后评价表”自评,乐于分享发现; 关注塞罕坝治沙、海水淡化技术等案例,激发对科学与工程的兴趣。二、三年级学生认知与学情分析1.认知特点抽象思维初步发展,但需具象支撑:能理解“土壤分层”“热空气上升”,但需借助教材实验示意图(如“土壤水中分层图”)和实物模型(太空沙),难以理解“腐殖质分解”等微观概念;注意力时长提升(20-25分钟):可完成多步骤实验(如土壤成分探究),适配教材“观察→操作→记录→讨论”的流程;知识衔接紧密:二年级学过“常见材料”,可自然进阶到三年级“材料的演变”,但“测量体积/质量”“对比实验变量控制”为新技能,需从零教学。2.学习能力基础动手能力增强,但精细操作不足:能独立使用放大镜,用量筒读数(视线与凹面平齐)、电子天平归零等操作易出错,需对照教材步骤图反复练习;记录能力提升,但数据分析薄弱:能填写实验表格,但不会总结“水温越高溶解越快”等规律,需教师引导;合作意识增强,但分工效率待提升:小组实验中易出现“多人同操作”,需按教材提示明确角色(如“1人加水、1人搅拌”)。3.潜在问题与对策认知误区(如“空气无质量”“海水可直接饮用”):通过教材“称空气实验”“海水加热留盐实验”亲手验证,纠正误区;操作难点(排水法测体积):用教材“杯子+量筒”示意图演示,让学生模仿操作;畏难情绪(复杂制作):拆解教材步骤(如“鸡蛋迫降器”分“设计→1米测试→3米测试”),逐步建立信心。三、课时分配表(总课时46,23周×2课时)单元序号 单元名称 课名/内容 课时数 课时拆分说明(结合教材活动复杂度)第一单元 研究土壤 1.土壤里面有什么 2 第1课时:户外采集土壤+观察动植物残体;第2课时:土壤成分实验(握土壤、水中搅拌、加热)+填实验表2.不同的土壤 2 第1课时:放大镜观颗粒+手捻/握团/搓条实验;第2课时:渗水对比实验+土壤与植物匹配(水稻→黏质土)3.肥沃的土壤 2 第1课时:对比青菜地长势→认识腐殖质;第2课时:制作有机肥(塑料袋+土壤+厨余)+设计观察表4.植被与土壤 2 第1课时:水土流失模拟实验(有/无植被);第2课时:分析沙化原因→讨论防治措施(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单元小结 1 梳理“成分→类型→肥力→保护”逻辑,完成教材“单元小结”图表填空小计 - 9 -第二单元 固体和液体 5.认识液体 2 第1课时:观察水/食用油/蜂蜜的颜色、透明度、黏稠度;第2课时:量筒测体积+电子天平测质量+液体压缩实验6.认识固体 2 第1课时:探究固体形状/质量稳定性(敲碎粉笔、捏橡皮泥);第2课时:排水法测不规则固体(石块)体积7.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2 第1课时:黄豆+绿豆+玉米粉混合→测质量/体积变化;第2课时:筛子分颗粒、磁铁分铁屑与木屑8.固体、液体的混合与分离 2 第1课时:对比实验探究溶解快慢(温度/搅拌/颗粒);第2课时:过滤泥水+结晶法制作“彩色树枝”单元小结 1 对比固液特征,整理“混合→分离”方法,完成教材“迁移与应用”题目小计 - 9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体 9.河流与湖泊 2 第1课时:区分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第2课时:太空沙制作地形模型+模拟降水观察“河流”“湖泊”形成10.地下水 2 第1课时:分析井水剖面图→认识含水层/不易渗透层;第2课时:制作水井模型(碎石+沙子+圆筒)→模拟取水11.海洋 2 第1课时:加热淡水vs海水→发现盐残留;第2课时:海水淡化模拟实验(保鲜膜+小碗)→阅读淡化技术12.珍惜水资源 2 第1课时:1升水模拟地球水体分配(体验淡水有限);第2课时:学习节水方法+设计家庭节水方案单元小结 1 梳理“咸水→淡水”类型,结合鄱阳湖案例分析水体变化,完成教材“咸水/淡水分类图”小计 - 9 -第四单元 空气的性质 13.吹气球 2 第1课时:探究瓶中气球吹不大的原因→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第2课时:漏斗倒水/纸巾不湿实验+空气压缩实验14.称空气 2 第1课时:气球平衡实验→推测空气有质量;第2课时:电子天平测瘪/充气皮球质量→计算20筒空气质量15.热气球 2 第1课时:制作“热气球”(塑料袋+蜡烛)→观察上升;第2课时:对比热/冷空气质量→用微粒图解释原理16.风的形成 1 模拟风的形成(蜡烛+塑料瓶+线香)→观察火苗/烟流动→推理自然风成因单元小结 1 整理空气特性,解释风的应用(风力发电),完成教材“反思与评价”小计 - 8 -第五单元 材料的演变 17.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1 区分物品的天然/人造材料,完成教材“物品-材料-性能”表格(如电线:铜导电+塑料绝缘)18.纺织材料 2 第1课时:比较棉花与腈纶棉(看/摸/烧/浸);第2课时:保暖性实验(包裹热水瓶测温度)+读衣服成分标牌19.建筑材料 2 第1课时:了解建筑材料演变(木骨泥墙→钢筋混凝土);第2课时:制作钢筋混凝土模型→承重对比实验20.纳米材料 1 观察莲叶效应(滴水实验)→模拟莲叶效应(纸杯熏蜡)→了解纳米材料应用(防晒、纺织)单元小结 1 梳理“天然→人造→复合→纳米”演变,完成教材“材料分类框”填空小计 - 7 -专项学习 像工程师那样 鸡蛋紧急迫降器设计与制作 2 第1课时:明确问题(3米下落鸡蛋不碎)+头脑风暴方案+画设计图;第2课时:制作+分高度测试改进学期复习 - 单元知识梳理 1 用思维导图整合5单元核心知识(土壤成分、固液特征、水体类型、空气性质、材料演变)- 重点实验与应用回顾 1 回顾“土壤成分”“溶解快慢”“风的形成”等实验,完成教材“课后评价表”关键题目总课时 - - 46四、各单元教学目标与重点实验(基于教材内容)第一单元:研究土壤(9课时)1.单元教学目标维度 具体目标科学观念 说出土壤主要成分,区分三种土壤特点,知道腐殖质增肥力、植被防水土流失科学思维 按“颗粒大小/渗水速度”分土壤类型,从“加热焦味”推理含腐殖质探究实践 完成土壤成分实验、三种土壤对比实验,制作有机肥并记录4周变化态度责任 户外采集遵守安全规则,主动收集厨余制作有机肥,关注家乡土壤保护措施2.重点实验(教材核心活动)实验名称 材料(教材对应) 步骤要点土壤成分探究 土壤、纸巾、烧杯、玻璃棒、酒精灯 1.握土壤:纸巾变湿(含水分);2.水中搅拌:冒气泡(含空气)、分层(沙粒在下);3.加热:闻焦味(含腐殖质)三种土壤对比 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水、漏斗、滤纸 1.手捻:砂质土粗、黏质土细;2.渗水:砂质土最快、黏质土最慢水土流失模拟 有/无植被土壤、托盘、喷壶 1.垫高托盘模拟斜坡;2.喷壶浇水:无植被土壤冲刷严重、积水多第二单元:固体和液体(9课时)1.单元教学目标维度 具体目标科学观念 说出固液核心特征,知道固体混合质量不变/体积减小,掌握溶解快慢影响因素科学思维 按“状态”分物质,分析“搅拌组溶解快”的原因,推理“溢出水体积=固体体积”探究实践 用量筒/电子天平测量,设计溶解快慢对比实验,用筛子/磁铁/过滤分离混合物态度责任 轻拿轻放电子天平,如实记录数据,制作“彩色树枝”感受科学美感2.重点实验(教材核心活动)实验名称 材料(教材对应) 步骤要点溶解快慢对比 食盐、烧杯、热水/冷水、搅拌棒、秒表 1.控制变量(同水量/盐量);2.计时:热水/搅拌组溶解快排水法测体积 石块、烧杯、量筒、溢水杯 1.溢水杯装满水,放入石块;2.收集溢出水,量筒测体积=石块体积混合物分离 黄豆+玉米粉(筛子)、铁屑+木屑(磁铁) 1.筛子分颗粒:黄豆留筛上;2.磁铁吸铁屑,留木屑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体(9课时)1.单元教学目标维度 具体目标科学观念 区分咸水/淡水,知道海水含盐分、淡水资源有限,掌握农业/家庭节水方法科学思维 从“太空沙降水”推理河流成因,从“海水加热留白霜”得出含盐分的结论探究实践 制作河流湖泊/水井模型,完成海水淡化模拟,体验1升水分配(模拟地球水体)态度责任 关注鄱阳湖面积变化,调查家庭用水,设计节水方案,尊重“南水北调”工程2.重点实验(教材核心活动)实验名称 材料(教材对应) 步骤要点河流湖泊模型 太空沙、长方形盆、喷壶 1.堆“河道”(长条凹)和“湖泊凹地”;2.喷壶浇水:水汇集形成“河流/湖泊”海水淡化模拟 盆、模拟海水、小碗、保鲜膜、石块 1.盆中放模拟海水,中间放小碗;2.保鲜膜蒙盆口,小碗上方放石块;3.阳光照射:水蒸气冷凝滴入小碗(淡水)淡水体验 1升水、3个杯子(21ml/9ml/0.5ml) 1.21ml=冰川、9ml=地下水、0.5ml=河流湖泊水;2.理解淡水稀缺第四单元:空气的性质(8课时)1.单元教学目标维度 具体目标科学观念 1.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瓶中气球吹不大)、有质量(充气皮球比瘪皮球重);2.了解空气易压缩且有弹性(注射器推活塞),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3.能解释风的形成:地表冷热差异→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空气流动形成风。科学思维 1.从“漏斗倒水不流入瓶”推理出空气占据空间;2.从“充气皮球质量增加”得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3.用“热空气密度小上升”解释热气球升空和自然风的形成。探究实践 1.完成“瓶中吹气球”“漏斗倒水”“纸巾不湿”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2.用电子天平测瘪皮球与充气皮球的质量差,计算空气质量;3.制作“热气球”(塑料袋+蜡烛),模拟风的形成(蜡烛+塑料瓶+线香)。态度责任 1.使用蜡烛时保持安全距离,实验后及时熄灭;2.如实记录空气质量数据(如“充20筒气后皮球重58克”),不编造数据;3.关注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理解“风对人类的利与弊”(如助传播、发电vs台风灾害)。2.单元重点实验(教材核心活动)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教材对应材料 教材步骤要点空气占据空间实验 验证空气的空间特性 空瓶、气球、漏斗、橡皮泥、烧杯、水、纸巾 1.瓶中吹气球:气球套住瓶口,无法吹大(瓶内空气占据空间);2.漏斗倒水:漏斗插瓶,橡皮泥封缝,水无法流入(空气阻碍);3.纸巾不湿:杯底塞纸巾,倒扣入水中,纸巾不湿(空气占据杯内空间)。称空气实验 验证空气有质量 细长棍、绳子、2个相同气球、皮球、打气筒、电子天平 1.气球平衡:棍两端挂充气气球,保持水平;放掉1个气球的气,棍倾斜(放气端轻);2.测皮球质量:测瘪皮球质量→充5/10/15/20筒气,每次测质量,质量递增;3.结论:空气有质量。风的形成模拟实验 理解风的成因 塑料瓶(去底)、蜡烛、线香、玻璃片 1.装置搭建:塑料瓶罩住蜡烛,瓶侧开小口;2.观察火苗:蜡烛燃烧,火苗向瓶内倾斜(空气流入);3.观察烟:线香放在小口处,烟向瓶内流动(冷空气流入,热空气从瓶口流出);4.结论:冷热差异导致空气流动,形成风。第五单元:材料的演变(8课时)1.单元教学目标维度 具体目标科学观念 1.区分天然材料(木材、毛皮、矿石)与人造材料(塑料、玻璃、钢筋混凝土);2.了解材料演变阶段:直接取用→烧造(青铜、陶瓷)→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复合(玻璃钢);3.认识纳米材料的特殊结构(纳米级颗粒)与特性(疏水、自洁),知道其在防晒、纺织、医疗中的应用。科学思维 1.按“来源”给材料分类(如棉花→天然、腈纶→人造);2.从“钢筋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承重强”得出“复合材料性能更优”的结论;3.从“莲叶不沾水”推理出纳米结构的作用(颗粒间距小,水滴无法附着)。探究实践 1.比较棉花与腈纶棉的特性(看/摸/烧/浸/保暖性);2.制作钢筋混凝土模型(铁丝+石膏粉+石子+沙),对比普通混凝土的承重能力;3.模拟莲叶效应(纸杯熏蜡→滴水→观察水珠滚动)。态度责任 1.调查卧室物品的材料(天然/人造),理解“人造材料让生活更便利”;2.关注“可降解塑料”“竹纤维”等环保材料,减少白色污染;3.欣赏“徽墨”(含纳米松烟)等传统工艺,感受材料科技与文化的结合。2.单元重点实验(教材核心活动)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教材对应材料 教材步骤要点纺织材料对比实验 比较天然与合成纤维 棉花、腈纶棉、烧杯、水、温度计、热水瓶 1.感官对比:看(棉花白、腈纶亮)、摸(棉花软、腈纶滑)、烧(棉花燃成灰、腈纶缩成球);2.保暖性实验:用棉花和腈纶棉包裹装有热水的小瓶,每隔2分钟测水温,腈纶棉保温性略好;3.结论: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特性不同,用途各异。钢筋混凝土承重实验 认识复合材料的优势 长方形塑料盒、铁丝(弯成S形)、石子、沙、石膏粉、水、砝码 1.制作样品:①普通混凝土(石子+沙+石膏粉+水);②钢筋混凝土(加S形铁丝);2.晾干后脱模,分别在上方加砝码,观察承重能力;3.结论:钢筋混凝土承重能力远强于普通混凝土。纳米材料模拟实验 理解莲叶效应 纸杯、蜡烛、滴管、水、粉笔灰 1.熏蜡:纸杯底在蜡烛上方1厘米处熏黑(形成蜡质涂层,模拟纳米结构);2.滴水:滴管滴水滴在杯底,水珠滚动不附着;3.加粉笔灰:水滴滚动时带走粉笔灰,杯底保持干净;4.结论:模拟纳米结构具有疏水、自洁特性。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2课时)1.教学目标维度 具体目标科学观念 1.知道工程师解决问题的流程:明确问题→头脑风暴→方案筛选→测试改进;2.理解“鸡蛋不破碎”的核心需求:缓冲撞击力(如海绵、气泡膜)、稳定姿态(固定鸡蛋)。科学思维 1.围绕“缓冲”提出多元方案(如海绵包裹、气泡膜缠绕、纸筒支撑);2.从“结实、稳定、易做”三个标准筛选最佳方案;3.从“1米破碎→3米完好”分析改进方向(如增加海绵厚度)。探究实践 1.参与头脑风暴,记录3-5种鸡蛋迫降器方案;2.画设计图(标注材料、结构),用海绵、气泡膜、纸筒等制作;3.分高度测试(1米→2米→3米),记录鸡蛋完好情况,改进设计。态度责任 1.不否定他人方案(如“纸筒方案也可行”),尊重创意;2.小组分工合作(画图、裁剪、粘贴),互相帮助解决问题;3.接受测试失败,主动分析原因(如“缓冲不够”),反复改进。2.核心活动:鸡蛋紧急迫降器制作(教材专项任务)活动名称 活动目的 教材对应材料 教材步骤要点鸡蛋紧急迫降器设计与制作 体验工程设计流程 鸡蛋、海绵、气泡膜、纸筒、透明胶带、剪刀、尺子 1.明确问题:鸡蛋从3米高自由下落不破碎,材料安全易获取;2.头脑风暴:讨论缓冲方法(如“海绵做底座”“气泡膜包裹鸡蛋”);3.设计制作:①固定鸡蛋(气泡膜缠绕,避免滚动);②制作缓冲结构(纸筒做支架,海绵垫在底部);4.测试改进:1米测试→调整结构(如增加海绵)→2米测试→3米测试,记录结果;5.总结:分享成功方案(如“海绵+气泡膜双重缓冲”)。五、分单元教学建议(适配教材与学生特点)1.第一单元“研究土壤”户外实践指导:提前联系校园花圃或社区绿地,强调“成人陪同”“不破坏植被”,发放教材中的“土壤采集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小铲子轻轻挖取表层土(5-10厘米),避免混入大块石块;实验安全提示:加热土壤时用三脚架和石棉网,教师统一操作,学生远距离观察闻味,避免烫伤;制作有机肥时选择透明塑料袋,方便观察变化,每周翻搅1次,提醒“避免异味扩散”;生活关联延伸:让学生带家里的营养土与采集的土壤对比,讨论“营养土更肥沃的原因”(添加了腐殖质),课后布置“给家里绿植加有机肥”的任务,观察植物长势。2.第二单元“固体和液体”测量工具教学:用量筒前,用教材示意图演示“视线与凹面最低处平齐”,让学生用有色水练习读数;用电子天平时,先演示“归零→放物体→读数”,强调“被测物体质量不超过量程”;对比实验引导:探究溶解快慢时,在黑板列出“不变量”(水量、盐量、杯子)和“变量”(温度/搅拌),让学生分组认领变量,实验后汇总数据,共同得出结论;趣味拓展:完成“彩色树枝”制作(热盐水+树枝),让学生带回家观察结晶过程,下次课分享“树枝上的结晶像什么”,激发兴趣。3.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体”模型制作辅助:制作河流湖泊模型时,用不同颜色太空沙区分“陆地”(棕色)和“水体”(蓝色),演示“降水”时喷壶移动速度要慢,让学生清晰看到水的汇集过程;节水教育落地:播放“滴灌技术”“海水淡化厂”视频,让学生设计“家庭节水计划表”(如“刷牙时关水龙头”“洗菜水浇花”),每周反馈执行情况;社会热点关联:结合鄱阳湖面积变化,展示“干旱导致水位下降”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气候与水体”的关系,增强环保紧迫感。4.第四单元“空气的性质”实验现象强化:做“瓶中吹气球”实验时,先让学生预测“能否吹大”,再动手验证,引导思考“为什么吹不大”;称空气时,用“瘪皮球vs充气皮球”的质量差(如增加5克),让学生直观感受空气有质量;安全操作规范:制作“热气球”时,用粗纸筒罩住蜡烛,保持纸筒与火焰1厘米距离,塑料袋鼓起后及时熄灭蜡烛,避免烧破;生活应用举例:让学生寻找“利用压缩空气”的物品(如篮球、充气城堡、喷雾瓶),解释“压缩空气的弹性/动力作用”,深化对空气性质的理解。5.第五单元“材料的演变”材料实物展示:收集天然材料(木头块、棉花、毛皮)和人造材料(塑料杯、玻璃片、钢筋段),制作“材料卡”(标注来源、用途),让学生触摸对比;传统与科技结合:介绍徽墨制作技艺(含纳米松烟)、塞罕坝的“神奇胶水”(固沙材料),让学生感受“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科技的融合”;环保意识培养:讨论“白色污染”的危害,让学生尝试用可降解塑料瓶制作“小花盆”,践行“变废为宝”,减少人造材料对环境的影响。6.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方案筛选指导:提供教材中的“方案评价表”(结实、稳定、易做),用★评级,引导学生筛选“2★以上”的方案,避免不切实际的设计;测试分层推进:先从1米测试开始,若鸡蛋破碎,引导分析原因(如“缓冲不够”),针对性改进(如增加海绵),再逐步提升到3米,降低畏难情绪;成果展示激励:设置“最佳迫降器”奖项(如“最稳定奖”“最创意奖”),让学生展示作品并介绍设计思路,增强成就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