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教学计划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教学计划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期总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物质科学”“工程与技术”领域要求,结合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维度制定目标:
维度 具体目标
科学观念 认识木头、塑料、玻璃、金属(金、银、铜、铁、铝)、橡胶、布等常见材料,能描述“软硬、轻重、透明度、防水性、弹性、易碎性”等特征,知道“材料特性决定用途”(如玻璃透明可做窗户、铜导电可做导线); 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能吸铁、镍等金属制品,具有隔物吸铁能力(可隔纸张、水、空气),吸力有大小差异,认识条形、蹄形、圆形等不同形状磁铁,知道磁铁在冰箱贴、黑板吸、磁扣笔记本等生活场景的应用; 初步感知“推力、拉力”两种常见的力,知道力具有方向(如推箱子向左/右)和大小,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橡皮筋变长、捏气球变形)与运动状态(使静止物体动起来、使运动物体停下来或改变方向); 认识羊角锤、老虎钳、螺丝刀(一字/十字)、扳手(开口/内六角)、钢卷尺、打孔器等常用工具,知道其基本用途(如羊角锤钉/拔钉子、螺丝刀拧螺丝),了解“工具能辅助完成手工任务”的工程基础认知; 初步建立“问题解决”的工程思维,知道工程师通过“头脑风暴”收集方案、优化设计(如悬浮式排污管、雨水收集器),理解“材料选择需匹配需求”(如雨水收集器需用防水材料)。
科学思维 能根据材料特征(如软硬、易碎性)对物品进行分类(如将杯子分为“易碎”“不易碎”两类),能根据磁铁吸物结果对材料分类(“能被磁铁吸”“不能被磁铁吸”); 能通过对比实验比较差异:如比较不同材料杯子的轻重/导热性、不同磁铁的吸力大小(隔书页数、吸回形针距离)、不同拉力下橡皮筋的长度变化,初步建立“变量与结果”的关联认知; 能进行简单因果推理:如分析“为什么用橡胶做鞋底”(防滑、有弹性)、“为什么重小车需要更大的力”(重量影响用力大小)、“为什么磁铁能隔纸吸铁”(磁性可穿透薄物); 能参与“头脑风暴”,围绕问题(如“怎样收集更多雨水”)提出多元想法,不否定他人观点,能从多个方案中初步筛选合理建议(如“集水盘越大,收集雨水越多”)。
探究实践 掌握基础观察方法:能用“看(透明度)、摸(软硬)、掂(轻重)、试(倒热水测导热性、滴水测防水性)”等感官手段描述材料特征,能观察并记录物体变化(如金属打磨后的光泽、力作用下橡皮筋的长度变化); 能完成规范实验操作:如用砂纸打磨金属棒、用磁铁隔物吸铁、用羊角锤拔钉子、用螺丝刀拧螺丝,能按教材步骤完成实验(如“小车动起来/停下来”实验:推小车、挡小车),并填写实验记录表(如“金属特性观察表”“磁铁吸力测试表”); 能开展简单调查与统计:如调查卧室/文具盒中的物品材料,用“√”标注材料类型,统计“用得最多的材料”,能口头汇报调查结果(如“文具盒中塑料用得最多”); 能完成简单手工制作:如用金属丝拧三角形、用螺丝组装玩具小象、用木板/打孔器制作穿绳板、用塑料盆/吸管制作雨水收集器,能根据制作效果提出改进建议(如“穿绳板孔洞太小,用锉刀扩大”)。
态度责任 树立安全意识:规范使用工具(如用锤子时锤头远离身体、用打孔器时对准圆点),知道磁铁需远离磁卡、电子产品(避免损坏),实验操作时不伤害自己与他人; 培养环保意识:知道金属来自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能主动收集家里的废旧金属制品(如易拉罐、旧铁钉),参与金属回收,减少资源浪费; 养成合作与分享习惯:能在小组活动中分工合作(如“操作员做实验、记录员填表格”),参与双人推拉游戏、小组头脑风暴,愿意分享自己的实验发现(如“我发现铜棒比铁棒软”); 激发科学探究兴趣:乐于参与“摸材料、玩磁铁、用工具”等动手活动,对科学现象(如磁铁吸铁、力改变形状)充满好奇心,愿意主动尝试解决问题(如改进杯子缺点、设计雨水收集器)。
二、二年级学生认知与学情分析(基于教材适配性)
1.认知特点与教材适配
具象思维为主,需依托实物学习:学生对教材中“杯子、磁铁、螺丝刀”等实物兴趣浓厚,能理解“玻璃透明”“磁铁吸铁钉”等直观特征,但对“材料特性与用途的关联”“力的大小”等抽象逻辑理解较难,需借助教材中的“材料卡”(标注玻璃“透明、坚硬、易碎”)、“实验示意图”(如橡皮筋挂钩码)辅助具象化;
注意力时长有限,需高频切换活动:学生单次专注约15-20分钟,教材设计的“观察→动手→讨论”循环活动(如“摸材料→填调查表→分享发现”)可适配该特点,需按教材节奏推进,避免单一活动过长;
生活经验零散,需关联教材场景:学生已知“杯子装水、磁铁吸冰箱贴”,但缺乏系统认知,需通过教材中的“体育馆物品观察”“卧室材料调查”等场景,将零散经验整合为科学认知(如“体育馆地板用木头,因为坚硬、防滑”)。
2.学习能力基础与教材适配
动手能力较弱,需分步指导:学生使用教材中的工具(如羊角锤、打孔器)易出现握法错误,需对照教材步骤图(如“羊角锤卡钉帽→锤柄用力拔”)拆解操作,一对一纠正;
记录能力不足,需提供模板:学生能说出实验现象(如“金属变热了”),但不会用符号/数字填教材表格(如“金属光泽观察表”“磁铁吸力表”),需提前在黑板画表格示例,逐行讲解填写方法;
合作意识薄弱,需明确分工:小组活动易争抢材料,需按教材提示明确角色(如“调查卧室材料时,1人记录、1人指认物品、1人汇报”),确保每个学生有参与任务。
3.潜在问题与教材适配对策
安全风险:工具使用不当:针对教材中“锤子、打孔器”等工具,提前演示教材标注的安全操作(如“用锤子时手握锤柄末端”“打孔器远离手指”),准备手套、护目镜,课后回收工具时对照教材清单清点;
畏难情绪:复杂制作退缩:面对教材中“穿绳板(画眼→打孔→打磨→穿绳)”“玩具小象组装”等多步骤任务,按教材顺序拆解,完成一步后对照教材图检查(如“绳眼是否间隔一致”),及时肯定进步,降低畏难感;
认知偏差:磁铁吸所有金属:学生易误以为“磁铁能吸所有金属”,通过教材中“铜钥匙、铝罐、铁钉”的吸物实验,让学生亲手验证“磁铁只吸铁、镍”,纠正偏差。
三、各单元课时分配(贴合教材课目与活动)
单元序号 单元名称 课名 课时数 教材活动对应
第一单元 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1.认识常见材料 2 第1课时:观察体育馆物品(框架、篮球、衣服等)的材料;第2课时:调查卧室物品材料+统计“用得最多的材料”
2.各种各样的杯子 2 第1课时:掂轻重、倒热水对比杯子特征;第2课时:给杯子归类(易碎/不易碎)+改进缺点(如纸杯怕水、玻璃杯易碎)
3.金属 2 第1课时:砂纸打磨金属棒观察光泽、热水中测导热性;第2课时:锤子敲打金属丝测延展性+收集废旧金属
第二单元 玩磁铁 4.磁铁能吸什么 2 第1课时:预测并验证磁铁吸铜钥匙、铁钉、铝罐等物品;第2课时:认识条形/蹄形等磁铁+摩擦钢钉自制磁铁
5.隔物吸铁 2 第1课时:隔纸张、塑料片、水做吸铁实验;第2课时:用字典(隔书页数)、尺子(吸回形针距离)比较磁铁吸力
6.磁铁的妙用 2 第1课时:找生活中的磁性物品(冰箱贴、黑板吸、磁扣笔记本);第2课时:制作“爬树甲虫”磁铁玩具
第三单元 用力以后 7.推和拉 2 第1课时:给“推开门、拉抽屉”等动作涂颜色(红=推、绿=拉);第2课时:双人推手出圈游戏+分析箱子移动方向
8.形状改变了 2 第1课时:观察捏气球、拉橡皮筋、弯竹片的形状变化;第2课时:探究橡皮筋长度与钩码数量(拉力)的关系
9.动起来与停下来 2 第1课时:让小车动起来(推、斜面滑)、停下来(挡、撞障碍物);第2课时:比较轻重小车的用力差异+“吹球进洞”游戏
第四单元 打开工具箱 10.认识常用工具 2 第1课时:给工具(羊角锤、老虎钳等)与用途(钉钉子、剪铁丝等)连线;第2课时:用羊角锤拔钉子、尖嘴钳剪铁丝做三角形
11.拧螺丝 2 第1课时:认识一字/十字螺丝与对应螺丝刀,练习拧螺丝;第2课时:用螺丝组装玩具小象(固定腿、连接鼻子)
12.做个穿绳板 2 第1课时:在木板上画绳眼(两排各5个)、用打孔器打孔;第2课时:用锉刀打磨孔洞+穿鞋带设计图案
专项学习 像工程师那样 雨水收集器设计与制作 2 第1课时:头脑风暴“雨水收集方案”、画设计图;第2课时:用塑料盆/吸管制作、测试收集效果(喷壶模拟下雨)
复习评价 单元复习+课后评价 2 第1课时:梳理各单元知识(材料、磁铁、力、工具);第2课时:对照教材“课后评价表”完成自评与同伴互评
四、各单元教学目标与重点实验(基于教材内容)
第一单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6课时)
1.单元教学目标
维度 具体目标
科学观念 1.说出木头、塑料、玻璃、金属、橡胶、布的名称;2.描述材料的关键特征(如玻璃透明、金属有光泽);3.知道材料特性决定用途(如橡胶防滑做鞋底)
科学思维 1.按“软硬、易碎性”对材料分类;2.对比不同材料的特征(如塑料与玻璃的轻重);3.推理“为什么用某材料做某物品”(如窗户用玻璃)
探究实践 1.用“看、摸、掂、试”观察材料特征;2.完成“文具盒/卧室物品材料调查”并统计;3.用砂纸打磨金属棒、滴水测材料防水性
态度责任 1.主动收集废旧金属,培养环保意识;2.小组合作完成调查,分享发现;3.爱护实验材料,不浪费
2.单元重点实验(教材核心活动)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教材对应材料 教材步骤要点
材料特征对比实验 描述材料的软硬、轻重、防水性 木块、塑料块、玻璃片、金属片、水 1.摸:判断软硬(金属>玻璃>塑料>木头);2.掂:比较轻重(金属最重);3.滴水:观察是否吸水(布吸水,玻璃/金属不吸水)
金属特性探究实验 认识金属的光泽、导热性、延展性 铜棒、铁棒、铝棒、砂纸、热水、锤子 1.打磨:砂纸磨金属棒,观察光泽(银白色/金黄色);2.导热:金属棒放入热水,摸上端变热;3.敲打:锤子敲金属丝,观察是否敲扁
杯子材料与缺点分析实验 关联材料特性与用途,提出改进 不锈钢杯、纸杯、玻璃杯、热水 1.倒热水:测导热性(不锈钢杯烫,纸杯变软);2.归类:按“易碎”分(玻璃易碎,不锈钢不易碎);3.改进:纸杯加防水层、玻璃杯包防滑套
第二单元:玩磁铁(6课时)
1.单元教学目标
维度 具体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磁铁能吸铁、镍,不能吸铜、铝;2.认识条形、蹄形、圆形磁铁;3.了解磁铁隔物吸铁、吸力有大小
科学思维 1.按“能否被磁铁吸”对物品分类;2.比较不同磁铁的吸力大小;3.推理“磁铁隔物吸铁的条件”(薄物可穿透)
探究实践 1.预测并验证磁铁吸物结果;2.用字典、尺子测磁铁吸力;3.摩擦钢钉自制磁铁,吸回形针
态度责任 1.知道磁铁远离电子产品,树立安全意识;2.小组合作完成吸力实验,分享数据;3.制作磁铁玩具,激发兴趣
2.单元重点实验(教材核心活动)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教材对应材料 教材步骤要点
磁铁吸物分类实验 确定磁铁的吸物范围 磁铁、铜钥匙、铁钉、铝罐、1元硬币 1.预测:在表格勾选“能吸/不能吸”;2.验证:逐一吸物品,记录结果(铁钉、1元硬币能吸);3.总结:磁铁吸铁、镍
磁铁吸力大小比较实验 比较不同磁铁的吸力强弱 4种磁铁、字典、尺子、回形针 1.隔书吸:记录吸回形针的最多页数(页数多→吸力强);2.距离测:记录磁铁吸回形针的距离(距离远→吸力强);3.排序:按吸力大小给磁铁编号
自制磁铁实验 学会制作简易磁铁 钢钉、条形磁铁、回形针 1.摩擦:钢钉在磁铁一端“单向摩擦”10次(不来回);2.测试:用钢钉吸回形针,观察效果;3.对比:自制磁铁与原磁铁吸力差异
第三单元:用力以后(6课时)
1.单元教学目标
维度 具体目标
科学观念 1.认识推力、拉力,知道力有方向和大小;2.知道力能改变物体形状(拉橡皮筋)和运动状态(小车动/停);3.知道物体重量影响用力大小
科学思维 1.区分推、拉动作;2.推理“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关系;3.关联“拉力大小与橡皮筋长度”的因果
探究实践 1.完成“小车动起来/停下来”实验;2.探究橡皮筋长度与钩码数量的关系;3.玩“推人出圈”“吹球进洞”游戏
态度责任 1.游戏中遵守规则,不推搡同学;2.小组合作实验,记录真实数据;3.主动尝试改变力的大小/方向,探索规律
2.单元重点实验(教材核心活动)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教材对应材料 教材步骤要点
橡皮筋与拉力关系实验 探究拉力大小对形变的影响 橡皮筋、钩码、铁架台、尺子 1.固定:橡皮筋一端拴铁架台,另一端挂1个钩码,测长度;2.加钩码(2个、3个),每次记录长度;3.总结:钩码越多→拉力越大→橡皮筋越长
小车运动状态实验 感知力改变运动状态 玩具小车、斜面、木块 1.动起来:推小车/斜面滑下(力使静止变运动);2.停下来:用手挡/撞木块(力使运动变静止);3.变方向:侧面推运动的小车,观察方向改变
轻重小车用力对比实验 知道重量影响用力大小 空小车、装重物的小车、推力棒 1.推空车:记录使车动起来的力(轻);2.推重车:记录使车动起来的力(重);3.对比:重车需要更大的力
第四单元:打开工具箱(6课时)
1.单元教学目标
维度 具体目标
科学观念 1.认识羊角锤、螺丝刀、扳手等工具,知道其用途;2.掌握工具基本使用方法(如螺丝刀拧螺丝);3.知道工具能辅助完成手工任务
科学思维 1.按“用途”给工具分类(如“拧螺丝用螺丝刀”);2.分析“为什么用某工具做某任务”(如拔钉子用羊角锤);3.优化工具使用方法(如螺丝刀对准槽口)
探究实践 1.用羊角锤钉/拔钉子、尖嘴钳剪铁丝;2.用螺丝刀组装玩具小象;3.制作穿绳板(画眼→打孔→打磨→穿绳)
态度责任 1.安全使用工具,不挥舞、不划伤他人;2.耐心完成制作,不半途而废;3.小组合作分工,互相帮助(如帮同学打孔)
2.单元重点实验(含教材制作活动)
活动名称 活动目的 教材对应材料 教材步骤要点
工具用途与操作实验 掌握工具基本用法 羊角锤、铁钉、木板、螺丝刀、螺丝 1.羊角锤:①钉钉子(锤头敲钉帽,垂直钉入);②拔钉子(钳口卡钉帽,用力撬);2.螺丝刀:①对准槽口(一字对一字);②顺时针拧松/逆时针拧紧
玩具小象制作 用工具完成组装 小象部件、螺丝、螺丝刀、垫片 1.固定腿:螺丝穿腿与身体,拧螺母(加垫片防松);2.连鼻子:带螺母螺丝穿鼻子与头部;3.检查:晃动小象,确保部件牢固
穿绳板制作 综合使用工具 木板、铅笔、打孔器、锉刀、鞋带 1.画眼:木板画两排各5个间隔相同的圆点;2.打孔:打孔器对准圆点打孔;3.打磨:锉刀磨平孔洞边缘;4.穿绳:设计“X”“平行”图案穿鞋带
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2课时)
1.教学目标
维度 具体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头脑风暴”是收集方案的方法;2.了解雨水收集器需“防水、易收集”的特点;3.理解“材料选择匹配需求”(如用塑料盆做集水盘,防水)
科学思维 1.围绕“收集更多雨水”提出多元方案;2.从“防水、易操作”筛选合理方案;3.分析制作效果,提出改进建议(如“集水盘再大一点”)
探究实践 1.参与头脑风暴,记录小组想法;2.画雨水收集器设计图;3.用塑料盆、吸管制作,测试收集效果(喷壶模拟下雨)
态度责任 1.不否定他人想法,尊重多元建议;2.小组合作制作,分工配合(画图、组装);3.主动改进设计,培养问题解决意识
2.核心活动:雨水收集器制作(教材专项任务)
活动名称 活动目的 教材对应材料 教材步骤要点
雨水收集器设计与制作 体验工程设计流程 塑料盆(集水盘)、塑料瓶(储水罐)、吸管、胶带 1.头脑风暴:讨论“怎样收集更多雨水”(如集水盘大、吸管倾斜);2.画设计图:标出集水盘、吸管、储水罐位置;3.制作:①盆底钻孔插吸管(胶带防漏);②吸管对准塑料瓶;4.测试:喷壶下雨,记录5分钟集水量,讨论改进
五、分单元教学建议(适配教材与学生特点)
1.第一单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材料准备:提前收集教材中提到的“木头块、塑料杯、玻璃杯、金属勺、橡胶鞋底”等实物,制作“材料卡”(标注特征与用途),方便学生观察对照;
调查指导:发放教材中的“文具盒材料调查表”模板,用示例标注“铅笔→木头(√)”,指导学生按“看标签、摸质地”判断材料,避免误判(如“金属笔壳≠塑料”);
环保延伸:课后布置“收集废旧金属”作业,对照教材中的“金属回收”要求,让学生带易拉罐、旧铁钉到课堂,讨论“回收后能做什么”,强化环保意识。
2.第二单元“玩磁铁”
安全提示:课前展示教材中“磁铁远离磁卡、手机”的警示,用实物演示“磁铁吸磁卡后磁卡失效”,让学生直观理解风险,课后检查磁铁回收情况;
实验记录:提供教材中的“磁铁吸力测试表”空白版,用彩色笔标注“隔书页数”“距离”等填写位置,指导学生“先预测、再实验、后记录”,避免漏填数据;
兴趣激发:制作教材中的“爬树甲虫”时,先播放成品视频,再拆解步骤(“磁铁粘甲虫→钢绳固定树”),对动手弱的学生提供预粘好磁铁的甲虫半成品。
3.第三单元“用力以后”
游戏化教学:开展教材中的“推人出圈”“吹球进洞”游戏,提前划定安全区域,明确规则(如“推人只能推手臂”),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推力大小与出圈距离”“吹气方向与球的运动”;
实验可视化:用彩色笔在橡皮筋上画刻度,让学生直观看到“挂钩码越多,刻度间隔越大”,辅助理解“拉力与长度”的关系,避免抽象认知;
生活关联:结合教材中“踢足球”“开小车”的场景,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用力的例子”(如“拉窗帘用拉力”“开门用推力”),强化“力的应用”认知。
4.第四单元“打开工具箱”
安全示范:对照教材中的“羊角锤拔钉子”“打孔器打孔”步骤图,用慢动作演示“握法、用力方向”,让学生模仿练习(如“手握锤柄末端”),每组安排“安全监督员”;
分步制作:制作“穿绳板”时,按教材步骤分阶段检查:先查“绳眼是否间隔一致”,再查“孔洞是否光滑”,最后查“鞋带图案是否完整”,确保每个环节达标;
工具整理:课后指导学生按教材中的“工具箱”图示,将工具分类摆放(“拧螺丝工具:螺丝刀、扳手”“切割工具:尖嘴钳”),培养收纳习惯。
5.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头脑风暴组织:按教材要求指定“组织者”“记录员”,提前明确规则(“不否定、多提想法”),用便利贴记录每个学生的建议,贴在黑板上,共同筛选方案;
材料适配:选择教材中“易获取、安全”的材料(塑料盆、吸管、胶带),避免使用锋利工具,对打孔等难点操作,教师提前辅助完成,确保学生能专注设计与组装;
评价引导:对照教材中的“雨水收集器测试标准”(“收集量、防水性、易操作”),让学生自评“我的收集器哪里好、哪里需要改”,培养反思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