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相同距离比快慢》教学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4《相同距离比快慢》教学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物体的运动” 单元的第 4 课,承接前 3 课 “认识物体运动形式、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测量物体运动距离” 的基础,聚焦 “相同距离下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这一核心主题,是 “物体运动” 认知从 “定性判断” 向 “定量比较” 转化的关键课时。教材以 “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场景” 为载体,通过 “明确比较条件 — 设计实验方案 — 开展探究活动 — 总结比较方法” 的逻辑链,引导学生从 “凭感觉判断快慢” 转向 “科学测量比较”,认识 “相同距离下,物体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越长,速度越慢”,初步建立 “相同距离比时间,时间短则运动快” 的科学观念。教材注重 “实验探究与生活关联”,贴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为后续 “不同距离比快慢、理解速度概念” 奠定方法基础,是单元 “运动定量研究” 的重要环节。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以下基础与认知特点: 已有经验:通过前 3 课学习,能识别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 / 静止)、描述简单运动形式(如滑动、滚动),会用尺子测量物体运动的距离,在生活中常凭 “谁先到终点”“谁跑在前面” 等直观感受判断快慢,但未系统理解 “相同距离下比较时间” 的科学方法; 认知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对 “实验操作” 活动兴趣浓厚,能理解 “相同距离” 的含义,但对 “时间测量与快慢的关联”(如 “为什么相同距离下,时间短就是快”)的逻辑理解存在难度,需借助具象实验验证; 学习能力:能使用秒表(或计时器)进行简单时间测量,会记录实验数据,但在 “控制实验变量(如保证距离相同、运动起点 / 终点一致)”“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方面缺乏经验,需教师明确指导实验规范与数据解读方法。
核心素养分析
1. 科学观念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 “相同距离下,物体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越长,速度越慢”,理解 “相同距离比快慢,关键是比较运动时间”,初步建立 “运动快慢与时间、距离关联” 的科学观念。 2. 科学思维 通过 “设计相同距离下的运动实验(如让小车、小球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分析实验数据(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学习 “控制变量、数据对比” 的思维方法,能从数据中归纳 “相同距离下时间与快慢的关系”,培养初步的逻辑推理与数据分析思维。 3. 探究实践 能参与 “相同距离下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的实验活动,学习 “用尺子测量并标记相同距离”“用秒表记录运动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填写记录表” 的方法,提升 “规范实验操作、数据记录与分析” 的探究实践能力。 4. 态度责任 感受 “科学实验探究的严谨性”,体会 “控制变量才能得出准确结论” 的道理;在实验中养成 “认真操作、如实记录数据、尊重实验结果” 的科学态度,愿意与同伴合作完成实验,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 “相同距离下,物体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越长,速度越慢” 的规律; 掌握 “测量相同距离、记录运动时间、比较快慢” 的实验方法,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快慢比较实验。
教学难点
理解 “控制实验变量” 的重要性(如保证物体运动的起点、终点一致,距离相同),突破 “忽视变量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的问题; 从实验数据中分析并归纳 “相同距离与时间、快慢的关联”,避免 “仅关注现象,不分析数据” 的浅层认知。
教具准备
实验示范装置(斜面(木质或塑料,高度可调节)、小车、小球、木块(阻挡用))、卷尺、秒表(教师用)、PPT 课件(实验步骤图、数据记录表模板)、实验变量控制示意图(标记起点、终点、距离)、安全提示卡(“轻拿轻放器材、不追逐打闹”) 每组 1 套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小球、木块)、卷尺(或软尺)、秒表(2 个,轮流使用)、“相同距离比快慢实验记录表”(每人 1 张)、铅笔、记号笔(标记起点 / 终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生活情境导入:播放两段视频(视频 1:两名同学在 100 米跑道上跑步,一名先到达终点;视频 2:两名同学在不同长度的跑道上跑步,一名跑短跑道先到,一名跑长跑道后到),提问:“同学们,视频 1 里谁跑得更快?为什么?视频 2 里能直接说跑短跑道的同学更快吗?为什么?” 引导聚焦主题:当学生说出 “视频 1 跑相同距离,先到的快;视频 2 跑道不一样长,不能直接比” 时,追问:“那要公平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同距离比快慢’,探索公平比较快慢的科学方法!” 板书课题:用彩色粉笔写课题 ——《物体的运动 —— 相同距离比快慢》,带领学生念 2 遍,强调 “今天要通过实验,找出相同距离下比较快慢的秘密!”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积极回答:“视频 1 里先到终点的同学快,因为他们跑的距离一样!”“视频 2 跑道不一样长,不能直接说跑短跑道的快,不公平!”; 思考公平比较条件:“要跑一样长的距离才能比!”; 跟着教师念课题,对实验探究充满兴趣,有的学生已经开始观察桌上的斜面和小车。 设计意图 用生活中熟悉的 “跑步” 情境创设矛盾,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不同距离不能直接比快慢”),自然引出 “相同距离” 这一关键比较条件,为后续实验探究铺垫。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如何在相同距离下比较快慢?(5 分钟) 教师活动 明确比较条件与方法:展示实验变量控制示意图(标记 “起点 A”“终点 B”,AB 之间距离为 50 厘米),说:“要公平比较快慢,首先要保证‘相同距离’—— 我们可以用尺子测量并标记出起点和终点,让所有物体都从起点出发,到终点停止;然后用秒表记录每个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时间,时间越短,说明物体运动得越快;时间越长,运动得越慢。” 示范实验关键步骤: 测量标记距离:用卷尺从斜面底端(起点)向上量 50 厘米,用记号笔标记终点; 放置物体:将小车放在起点,车头对齐起点线; 记录时间:“喊‘开始’时放手小车,同时按秒表;小车到达终点时,立即按停秒表,读出时间并记录。” 聚焦核心问题:“如果我们不控制距离,比如小车跑 50 厘米,小球跑 30 厘米,能公平比较它们的快慢吗?接下来我们分组实验,用小车和小球验证‘相同距离下,时间短则运动快’的规律!” 学生活动 认真观察示范,记住关键步骤:“要先量相同距离,标记起点和终点,再记时间!”; 思考问题:“不一样的距离不能比,不公平!”; 期待分组实验,有的学生已经开始讨论 “我们组要先量好 50 厘米的距离”。 设计意图 通过 “示意图 + 示范”,让学生明确 “相同距离” 的控制方法与 “记录时间比较快慢” 的核心流程,突破 “实验操作规范” 的基础认知;聚焦 “控制变量的重要性”,为后续实验准确性铺垫。 (二)探索:相同距离下,小车和小球谁运动得快?(12 分钟) 教师活动 明确分组任务:将学生分成 4 人一组,发放实验器材与记录表,讲解任务:“每组完成 3 件事:①测量并标记相同距离(用卷尺从斜面底端量 50 厘米,标记起点和终点);②分别让小车、小球从起点自由滑下,各做 3 次实验,用秒表记录每次运动时间(如果时间相差太大,可多做 1 次,取接近的 3 次数据);③计算每次实验的时间,比较小车和小球的平均时间(或直接看最短时间),判断谁运动得快。” 同时明确分工:“每组选 1 名操作员(放物体、按秒表)、1 名测量员(量距离、标记)、1 名记录员(填记录表)、1 名监督员(检查是否按规范操作,如起点 / 终点是否对齐)。” 强调实验规范与安全: 规范操作:“物体要从起点自由滑下,不能推;秒表要及时按停,读数时视线要与秒表屏幕平齐;记录数据要如实,不能随便改。” 安全提示:举起安全提示卡,带领学生念:“轻拿轻放斜面和物体,不追逐打闹;实验时手不要放在物体运动路径上,避免被砸到!” 巡回指导: 操作指导:“有的小组距离量错了,要从斜面底端开始量,确保是 50 厘米;放小车时,要让车头对齐起点线,不能超出或落后。” 数据指导:“如果第一次时间是 3 秒,第二次是 5 秒,第三次是 4 秒,说明操作有误差,再做 1 次,取接近的 3 次数据(如 3 秒、4 秒、4 秒)。” 问题解决:若小组秒表操作不熟练,教师示范 “开始”“停止” 的时机,确保时间记录准确。 学生活动 分组开展实验: 测量标记:测量员用卷尺量 50 厘米,标记起点和终点,监督员检查:“量得对吗?起点是不是斜面底端?”; 实验记录:操作员放小车,喊 “开始” 后放手并按秒表,小车到终点时按停,记录员填写时间(如 “第一次 3.2 秒,第二次 3.1 秒,第三次 3.3 秒”);换小球实验,记录时间(如 “第一次 4.5 秒,第二次 4.4 秒,第三次 4.6 秒”); 分析数据:小组讨论:“小车的时间都在 3 秒左右,小球在 4.5 秒左右,小车时间短,所以小车运动得快!”; 完成记录表:在教师帮助下,大部分小组能规范填写 3 次实验数据,并得出 “小车比小球运动快” 的结论; 小组交流:和其他小组分享:“我们组小车最快 3.1 秒,小球最快 4.4 秒,小车更快!你们组呢?” 设计意图 通过 “分工明确的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验证 “相同距离下时间与快慢的关系”,突破 “理解数据与结论的关联” 的难点;“规范指导 + 安全提示” 确保实验有序、准确、安全,提升探究实践能力;小组交流强化 “数据支撑结论” 的科学思维,落实核心素养。 (三)研讨:相同距离下,快慢与时间有什么关系?(5 分钟) 教师活动 邀请小组分享:请 2-3 组学生拿着实验记录表上台,说:“你们组测量的相同距离是多少?小车和小球的运动时间分别是多少?得出了什么结论?其他小组的结论和他们一样吗?”(若学生表达不完整,教师补充:“他们组量了 50 厘米的距离,小车平均时间 3.2 秒,小球平均时间 4.5 秒,所以小车运动得快,和其他小组结论一致,对不对?”) 引导总结规律: 数据对比:“我们把各组的时间数据汇总一下(展示汇总表):所有小组的小车时间都比小球短,而且距离都是 50 厘米,这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 “相同距离下,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 规律提炼:“相同距离下,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快;时间越长,速度就越慢。就像我们跑步,跑相同的 100 米,谁用的时间少,谁就跑得更快。” 纠正错误认知:“有的小组说‘小球看起来滑得慢,所以时间长’,这是对的,但科学判断不能只靠‘看起来’,还要用数据说话 —— 我们通过测量时间,用准确的数据证明了‘小球时间长,所以运动慢’,这才是科学的比较方法。” 学生活动 上台分享:拿着记录表说 “我们组距离 50 厘米,小车平均 3.2 秒,小球平均 4.5 秒,小车快!其他小组也是小车快!”,其他同学认真听,点头表示同意; 理解规律:有的学生说 “相同距离下,时间短的快,时间长的慢!跑步也是这样,跑 100 米,我用 15 秒,小明用 13 秒,小明比我快!”; 跟着教师念:“相同距离比时间,时间短,运动快;时间长,运动慢!” 设计意图 通过 “小组分享 + 数据汇总”,让学生从个体实验结论上升到普遍规律,教师补充完善表述;“规律提炼” 帮助学生建立 “相同距离 — 时间 — 快慢” 的逻辑关联,突破难点;纠正 “凭感觉判断” 的误区,强化 “数据支撑结论” 的科学态度,落实核心素养。 (四)拓展:生活中如何比较相同距离下的快慢?(3 分钟) 教师活动 联系生活场景:展示生活中的运动场景图片(如运动会 100 米赛跑、自行车比赛、电梯运行),提问:“这些场景中,人们是如何比较相同距离下的快慢的?(引导学生说出 “看谁先到终点,也就是看时间”)” 布置实践任务:“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个小实验:在客厅地面上量出 2 米的相同距离,分别用走路、慢跑、快走的方式通过这段距离,记录每种方式的时间,判断哪种方式运动得最快,明天来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兴奋回答:“100 米赛跑看谁先到终点!自行车比赛也是,相同的赛道,先到的快!”; 答应实践任务:“我要量 2 米,试试走路和慢跑的时间,看看哪个快!”“我还要和爸爸比赛,看谁慢跑时间短!” 设计意图 将 “相同距离比快慢” 的规律延伸到生活场景,让学生体会 “科学知识的生活应用价值”;通过 “家庭实践任务”,培养 “主动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 的习惯,落实探究实践与态度责任素养。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比较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要保证的前提条件是?( ) A. 运动时间相同 B. 运动距离相同 C. 物体大小相同 在 50 厘米的相同距离下,小车运动时间是 4 秒,小球运动时间是 6 秒,谁运动得快?( ) A. 小车 B. 小球 C. 一样快 运动会上,小明和小红跑 100 米,小明用了 14 秒,小红用了 16 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明跑得慢 B. 小红跑得慢 C. 两人跑得一样快 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不用管距离是否相同,只要看谁先到就行。( ) 相同距离下,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说明它运动得越快。( ) 做 “相同距离比快慢” 实验时,物体从起点滑下时,可以用手推一下,让它跑得更快。( ) 参考答案 选择题:1. B 2. A 3. B 判断题:1. × 2. √ 3. × 设计意图 题目紧密围绕 “相同距离的前提条件、时间与快慢的关系、实验操作规范” 设计,选项贴合学生实验体验,符合三年级认知水平,既能检测核心知识掌握情况,又能强化 “控制变量、数据支撑结论” 的科学意识。
四、课堂小结 “相同距离比快慢,先把起点终点标;秒表计时要记好,时间短的运动快;实验数据来帮忙,科学结论准又牢;生活应用真不少,赛跑骑车用得到!”
板书设计
3.4 物体的运动 —— 相同距离比快慢 一、比较的前提:相同距离(贴示意图) → 怎么做:用尺子测量(如 50 厘米),标记起点、终点(贴起点 A、终点 B 的简笔画) → 为什么:距离不同,比较不公平(贴 “不同距离对比图”:短跑道 vs 长跑道) 二、比较的方法:测量时间(贴步骤卡) 准备:斜面、小车、小球、秒表(贴器材简笔画) 操作:物体从起点自由滑下,同时按秒表;到终点按停,记录时间(贴 “操作步骤图”) 结论:相同距离下,时间短→运动快;时间长→运动慢(贴 “时间与快慢关系卡”)
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1)生活情境导入激发认知冲突:以 “不同跑道跑步” 的视频创设矛盾,快速引发学生思考 “为什么距离不同不能比快慢”,95% 的学生能主动说出 “要相同距离才公平”,自然引出核心前提,课堂开场即聚焦关键问题,降低后续学习门槛。 (2)分组实验落实探究目标:通过 “操作员、测量员、记录员、监督员” 的明确分工,解决小组实验易混乱的问题。85% 的小组能规范完成 “测量距离 — 记录时间 — 分析数据” 的完整流程,不仅验证了 “时间短则运动快” 的规律,还掌握了 “控制变量、如实记录” 的实验方法,探究实践素养落地效果显著。 (3)数据支撑结论强化科学思维:研讨环节通过 “小组分享 + 数据汇总”,引导学生从 “个体实验数据” 上升到 “普遍规律”,如学生主动说 “我们组小车时间 3 秒多,小球 4 秒多,其他组也是,所以相同距离下时间短的快”,有效培养 “数据支撑结论” 的逻辑思维,突破 “凭感觉判断” 的误区。 2. 不足之处 (1)变量控制指导仍有不足:部分小组(约 15%)在实验中未严格控制 “物体起始位置”,如小车车头超出起点线、小球放在斜面中间,导致时间记录有误差。虽有监督员检查,但因部分学生对 “起始位置一致” 的重要性理解不深,教师需反复提醒,影响实验进度。 (2)个体差异关注不足:秒表操作不熟练的学生(约 10%)在记录时间时,常出现 “按停延迟” 的情况,导致数据偏差。教师虽有示范,但因需兼顾整体小组进度,未能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部分学生的实验数据准确性有待提升。 (3)知识拓展深度不足:课后 “家庭实践任务” 仅围绕 “走路、慢跑” 的比较,未延伸到 “不同物体(如玩具车、皮球)在平面上的快慢比较”,知识应用场景较单一,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拓展探究兴趣。 3. 教学建议 (1)强化变量控制,增加可视化工具:下次教学可准备 “起始位置定位卡”(贴在斜面起点,标注 “车头对齐线”“小球放置点”),让学生直观判断物体是否放对位置;同时在实验前增加 “变量控制小测试”(如 “哪个放置方法正确” 的选择题),加深学生对 “控制变量重要性” 的理解。 (2)分层指导操作,优化小组搭配:课前培训 “秒表小助手”(操作熟练的学生),分组时让其与操作不熟练的学生结对,手把手指导 “开始”“停止” 的时机;实验中教师重点关注秒表操作薄弱的小组,通过 “慢动作示范” 帮助其掌握技巧,提升数据准确性。 (3)丰富拓展任务,激发探究兴趣:设计 “家庭探究清单”,除 “走路、慢跑” 外,增加 “玩具车在桌面、地面的快慢比较”“皮球在不同材质地面(瓷砖、地毯)的快慢比较” 等任务,附带 “实验记录表模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相同距离下,物体材质、地面材质对运动快慢的影响”,拓展知识应用场景,培养长期探究习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8张PPT)
3.4《物体的运动 —— 相同距离比快慢》
(教科版)三年级

3.4《物体的运动 —— 相同距离比快慢》
同学们,视频 1 里谁跑得更快?为什么?视频 2 里能直接说跑短跑道的同学更快吗?为什么?
新知导入
聚集
同学们在赛跑,有的人跑得快,有的人跑得慢。运动距离相同时,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探究新知
运动距离相同时,可比较运动时间:谁用的时间越短,跑得就越快;反之则越慢。比如赛跑时,同样跑 100 米,先冲过终点的同学用时短,速度就比后到的同学快。
1.动物王国正在举行 100 米跑步比赛。根据下面的图表,按照运动的快慢给动物排列名次。
2.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让两个不同的小球运动起来,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3.如果只有一条轨道,怎样比较两个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1.在两次实验中,怎样比较两个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2.在生活中,相同距离内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实验中,让两球从同一起点同时出发,看谁先到达同一终点,先到的运动快;或测两球通过相同距离的时间,用时短的快。
2.生活中,如赛跑、骑车,相同距离下,比较所用时间,用时少的物体运动更快,比如同跑 50 米,用时短的人跑得快。
体育课上要举行 50 米赛跑,有几种方法比较同学们跑的快慢?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比较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要保证的前提条件是?( )
A. 运动时间相同 B. 运动距离相同 C. 物体大小相同
在 50 厘米的相同距离下,小车运动时间是 4 秒,小球运动时间是 6 秒,谁运动得快?( )
A. 小车 B. 小球 C. 一样快
运动会上,小明和小红跑 100 米,小明用了 14 秒,小红用了 16 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明跑得慢 B. 小红跑得慢 C. 两人跑得一样快
B
A
B
(二)判断题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不用管距离是否相同,只要看谁先到就行。( )
相同距离下,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说明它运动得越快。( )
做 “相同距离比快慢” 实验时,物体从起点滑下时,可以用手推一下,让它跑得更快。( )
×


课堂总结
相同距离比快慢,先把起点终点标;秒表计时要记好,时间短的运动快;实验数据来帮忙,科学结论准又牢;生活应用真不少,赛跑骑车用得到!”(“今天我们学了怎样比较相同距离下物体的快慢?关键要记住什么呀?”
板书设计
3.4 物体的运动 —— 相同距离比快慢
一、比较的前提:相同距离(贴示意图)
→ 怎么做:用尺子测量(如 50 厘米),标记起点、终点(贴起点 A、终点 B 的简笔画)
→ 为什么:距离不同,比较不公平(贴 “不同距离对比图”:短跑道 vs 长跑道)
二、比较的方法:测量时间(贴步骤卡)
准备:斜面、小车、小球、秒表(贴器材简笔画)
操作:物体从起点自由滑下,同时按秒表;到终点按停,记录时间(贴 “操作步骤图”)
结论:相同距离下,时间短→运动快;时间长→运动慢(贴 “时间与快慢关系卡”)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