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数学学科/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数学学科2025-2026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提升培优精练人教版第1单元 分数乘法 专项01 选择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今年比去年少,则今年相当于去年的( )。A. B. C.2.,这是应用了乘法( )。A.分配律 B.结合律 C.分配律和结合律 D.交换律3.如图,一个大的正方形被分成了较小的正方形,灰色的部分占大正方形的( )。A. B. C. D.4.李叔叔经营一家书店,他进货时支出了账户金额的,后来卖出一批书后,又收入账户的,这时他的账户的余额( )。A.比原来多 B.比原来少 C.和原来一样多 D.不能比较5.下面算式( )的计算结果在如图表示的区域。A. B. C. D.6.“夏至”节气这天是我国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这一天某地的黑夜时间是全天的。某地这一天的黑夜时间是( )小时。A.15 B. C.97.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有“米谷粒分”题:粮仓开仓收粮,有人送来米1534石,验得米内夹谷,抽样取米一把,数得254粒内夹谷28粒,这批米内夹谷约为( )。(石为古代记数单位)A.134石 B.169石 C.338石 D.238石8.下面两个数的积在和之间的是( )。A. B. C.9.、、都是非0自然数,,下面排序正确的是( )。A. B.C. D.10.如果,那么( )。A. B. C.11.下列各式中,( )与的值不相等。A. B. C. D.12.下列算式中,可以准确表示出图中双重阴影部分占整体大小的是( )。A. B. C. D.13.如果×a=×b=0.5×c(a、b、c均不为0),那么a、b、c的大小关系是( )。A.a>b>c B.c>b>a C.b>a>c D.b>c>a14.在校园数学实践周,同学们需要测量操场边的装饰围栏。老师提供了一段标准2米长的围栏示意图,四个小组分别用不同方式标记出了米的位置,下图中标记正确的( )。A. B. C. D.15.课间时,甲、乙、丙、丁四个学习小组在讨论算式×××…×的结果,正确的( )。A.甲组说:大于2 B.乙组说:大于C.丙组说:大于且小于 D.丁组说:大于0且小于16.《庄子·天下》中有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就是:一根一尺长的木棍,今天取它的一半,即,明天取它一半的一半,后天再取它一半的一半的一半……这样取下去,永远也取不完。照这样推算,第四天截取的长度占最初木棒长度的( )。A. B. C. D.17.下面每个选项中的两个算式,不能用等号连接的是( )。A.和 B.6.8-(2.2+1.8)和(6.8-1.8)+2.2C.和 D.12.5××8和×(12.5×8)18.小军用下图表示了一个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这个算式是( )。A. B. C. D.19.一杯纯牛奶,小刚喝了,然后加满水,又喝了,他一共喝了( )杯纯牛奶。A. B. C. D.120.六(1)班的数学课上,李老师正在讲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她在黑板上写下算式,然后展示了下图四个被划分成不同阴影部分的长方形模型,其中( )正确。A. B.C. D.21.如图中斜线部分表示算式( )的计算结果。A. B. C. D.22.如果 a×=b×(a>0,b>0),那么a与b比较,(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23.一根绳子长米,截去后,还剩下( )米。A.米 B.米 C.米24.下面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A. B. C. D.25.两根都是1m长的绳子,第一根用去了全长的,第二根用去了m,剩下的部分相比较,(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一样长 D.不能确定哪根长26.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达的算理的是( )。A.B.C.D.27.下面算式中,计算结果最小的是( )。A. B. C.28.12吨增加它的,再减少,结果是( )吨。A.12 B. C. D.29.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下列根据图形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B. C.30.图书角有三种图书,数量情况如下图。用“”可以求出( )。A.科普读物的本数 B.科普读物与故事书相差的本数 C.科普读物和故事书的总本数31.下面的乘法算式中,( )可以表示下图的意义。A. B. C.32.下面图形不能正确表示的是( )。A. B.C. D.33.根据等式的性质可以判断,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a=b,那么a+b=b-b B.如果a=b,那么ac=bc(a、b均不为0)C.如果(c不为0),那么a=b D.如果a2=3a(a不为0),那么a=334.若a>0,则下面的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A.a×0.99 B.a÷0.99 C.a÷1.02 D.a×35.如果a(a、b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 )。A.a>b B.a<b C.a=b D.无法判断36.计算下列算式的结果。45×8÷5=( )。A.72 B.90 C.108 D.14437.一个饲养场,养鸭1200只,养的鸡比鸭多,养的鸡比鸭多多少只?正确的列式是( )。A.1200× B.1200+1200×C.1200-1200× D.1200÷38.“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音阶,其发音管的管长可以通过“三分损益法”计算得出。具体方法如下:假设基本音“宫”的管长是81,经“三分损一”得“徵”,即81×(1-)=54,“徵”音的管长是54;“徵”经“三分益一”得“商”,即54×(1+)=72,“商”音的管长是72;“商”经“三分损一”得“羽”,即72×(1-)=48,“羽”经“三分益一”得“角”。按照上面的假设,“角”音的管长是( )。A.54 B.32 C.64 D.7239.把6小瓶饮料或者4听饮料倒入如图的量杯中刚好到达顶刻度。如果1小瓶饮料和2听饮料同时倒入这样的空量杯中,这时液面应到达的刻度是( )。A.5 B. C.440.一杯纯果汁,东东喝了三分之一杯后,兑满水又喝了一半,到此时为止,东东同学一共喝掉( )杯纯果汁。A. B. C.41.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用去了它的,第二根用去了米,它们余下的部分(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同样长 D.无法比较42.甲、乙、丙是三个大于0的数,乙数是甲数的,丙数是乙数的。甲、乙、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丙>甲 D.乙>甲>丙43.算式×××…×的结果,一定( )。A.大于2 B.大于C.大于且小于 D.大于0且小于44.下面的算式中,( )与的结果不同。A. B. C. D.45.一根铁丝两次正好用完,第一次用去,第二次用去。两次用去的铁丝相比,( )。A.第一次的更长 B.第二次的更长 C.同样长 D.无法比较46.两根同样长的铁丝,第一根截去它的,第二根截去。剩下的铁丝相比,( )。A.第一根更长 B.第二根更长 C.一样长 D.无法比较47.如图所表示的意义可以用( )算式表示。A. B. C. D.48.把6小瓶饮料或者4听饮料倒入如图的量杯中刚好到达顶刻度。如果1小瓶饮料和2听饮料同时倒入这样的空量杯中,这时液面应到达的刻度是( )。A.5 B. C.449.用一根绳子绕树1周还剩余米,若用绳子的一半绕这棵树1周还剩余米,这棵树的周长是( )米。A. B. C. D.50.图中可以表示出计算过程的是( )。A. B. C. D.51.两根同样长的铁丝,从第一根上截去它的,从第二根上截去米。余下的部分相比较(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长度相等 D.不能确定52.如图表示的是一个乘法算式的含义,这个算式是( )。A. B. C.53.下面算式中,( )的积在和之间。A. B. C. D.54.K105路公交车开到文化宫站时,有的人下车,又上来这时车上人数的,上车的人数和下车的人数相比较,( )。A.上车的人数多 B.下车的人数多 C.同样多 D.无法确定谁多55.已知a×1.2=b+=c÷=d-=1,则a,b,c,d中最小的数是( )。A.a B.b C.c D.d56.如图图形不能正确表示的是( )。A. B. C.57.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有“米谷粒分”题:粮仓开仓收粮,有人送来米1534石,验得米内夹谷,抽样取米一把,数得254粒内夹谷28粒,这批米内夹谷约为( )。(石为古代计量单位,1石=100升)A.1365石 B.338石 C.169石 D.134石58.小东在解答“一根绳子长24米,____________________,还剩多少米?”时,列式为:。横线上应增加的信息是( )。A.先剪去米,又剪去剩下的 B.先剪去,又剪去剩下的C.先剪去,又剪去米 D.无法确定59.丽丽用如图表示一个乘法算式的含义,这个算式是( )。A. B. C. D.60.一个分数的分子缩小为原来的,分母扩大为原来的3倍,分数值就( )。A.扩大为原来的3倍 B.扩大为原来的6倍C.缩小到原来的 D.不变61.可以用“”解决下面的问题( )。A.一根铁丝,剪下米,还剩,这根铁丝长多少米?B.第一周看一本书的,第二周看这本书的,两周共看几分之几?C.一个容器装有千克水,用去了,用去了多少千克水?62.根据如图,列式正确的是( )。A. B. C. D.63.乐乐的体重是40千克,他的书包重3千克。开学第一天,乐乐领到新书后,书包的质量变为原来的,这天乐乐的书包( )。温馨提示:儿童的负重最好不要超过体重的,如果长期背负过重物体,会导致腰痛及背痛。A.超重 B.不超重 C.质量恰好是体重的 D.无法确定64.甲数是a,乙数是甲数的多5,求甲、乙两数和的算式是( )。A.a-a B.a+5-a C.a+(a+5) D.a-a+565.算式中的□代表1~9中的任意一个数字,如图中M点可能表示算式( )的计算结果。A.19× B.4×4.□ C.20÷0.□ D.4×5.□66.两根同样是1m长的木棒,第一根截去全长的,第二根截去米,那么两根木棒剩下部分( )。A.第一根的长 B.第二根的长C.一样长 D.无法比较67.苹果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水果,苹果中的类黄酮有助于人体及时排出体内垃圾。一个苹果中,碳水化合物的质量大约占苹果质量的,类黄酮的质量是碳水化合物质量的。如果一个苹果重180克,那么这个苹果中含有类黄酮( )克。A.36 B.32 C.30 D.68.现在是上午9点整,再过____分钟,分针与时针在一条直线上,而且指向相反。( )A.16 B.15 C.15 D.1669.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取它的,第二根截取米,余下的部分(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同样长 D.无法比较70.如图所示的( )图可以表示。A. B.C. D.71.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x的值是16,则第一次输出的结果是8,接着将8作为输入值,第二次输出的结果是4,…则第2024次输出的结果是( )。A.1 B.2 C.4 D.872.两根同样长的铁丝,从第一根上截去米,从第二根上截去它的,余下部分(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C.两根一样长 D.无法确定73.两条2米的丝带,从第一条上剪去它的,从第二条上剪去米,剩下部分比较,结果是( )。A.第一条长 B.第二条长 C.两条一样长 D.无法确定74.下面图形中,能正确表示的是( )。A. B.C. D.75.计算时,用( )计算比较简便。A.加法结合律 B.乘法分配律C.乘法交换律 D.乘法结合律76.a是非零自然数,下列算式中,得数最小的是( )。A. B. C. D.77.一辆汽车平均每分钟行千米,1.5小时行多少千米?正确的列式是( )。A. B. C. D.78.如图所示的( )图可以表示。A. B.C. D.79.欢欢在计算时,由于粗心没看见小括号,算成了的计算结果比原式的计算结果( )。A.不变 B.小 C.大 D.无法判断80.如图所示,如果大长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那么求“图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的正确算式是( )。A. B. C. D.81.计算,小宇同学按如图步骤进行计算,其中3×3所得的9表示( )。A.9个 B.9个 C.9个 D.9个82.修一条路,第一周修了,第二周修了余下的,第三周修完了所有剩下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周修的最多 B.第一周和第三周修的一样多C.第二周修了全长的 D.第一周修的是第三周的2倍83.要做一个如图的积木,用一块棱长为6cm的正方体木块,切掉它的后得到。这块积木的表面积比原来的正方体小( )cm2。A.9 B.18 C.54 D.3684.学校图书馆在世界读书日期间新进了一批图书,其中文学类图书有1200本,科技类图书比文学类多,新进的科技类图书有多少本?正确的列式是( )。A. B.C. D.85.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用去,第二根用去米,余下的部分(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无法比较86.下列算式中计算正确的是( )。A. B.C. D.87.人民小学假期维修操场,运来吨水泥,第一天用掉后,第二天又用掉吨,两天一共用掉了( )吨水泥。A. B. C. D.88.下面算式中,( )与的结果相同。A. B. C. D.89.一个数30,它的的是多少?列式是( )。A.30÷× B.30×× C.30×÷90.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有“米谷粒分”题:粮仓开仓收粮,有人送来1524石,验得米内夹谷,抽样取米一把,数得254粒内夹谷28粒,这批米内夹谷约为( )(石为古代计量单位一石=100升)。A.134石 B.168石 C.338石 D.1365石91.下面的算式中,( )的积在和之间。A. B. C.92.根据中国传统礼仪,给客人倒水时应倒茶杯容量的至之间。按照这个标准,用一个盛有2.1升水的茶壶,往容量为100毫升的茶杯里倒水,最多可以倒( )杯。A.21 B.26 C.30 D.3393.两根长5米长的绳子,第一根用去米,第二根用去它的,两根绳子剩下部分比较(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一样长 D.无法比较94.三个人在同一段路上赛跑,甲用0.2分钟,乙用分钟,丙用13秒。( )的速度最快。A.甲 B.乙 C.丙 D.无法确定95.已知一个数的3倍是1.2,求这个数的是多少?正确列式为( )。A. B. C. D.96.计算时,东东是这么算的:得到的“4”表示( )。A.4个 B.4个 C.4个 D.4个97.爸爸微信钱包里有560元钱,周末他带两个孩子去游乐园玩用了,买礼物用了,算式解决的问题是( )。A.爸爸买礼物的钱 B.去游乐园玩用的钱C.微信钱包剩下的钱 D.去游乐园玩和买礼物一共用的钱98.一根长2m的绳子先用去它的,再剪掉m,这时还剩( )m。A. B. 1 C. D.99.数轴上a、b、c、d四个点所表示的数,能表示算式的结果的是( )。A.a B.b C.c D.d100.下列各图能表示的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数学学科/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数学学科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A【分析】把去年的量看作单位“1”,今年比去年少,那么今年的量就是去年的。【解析】所以今年相当于去年的。故答案为:A2.A【分析】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作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作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作乘法分配律,题目中的计算过程应用了乘法分配律,据此解答。【解析】= (应用了乘法分配律)==13分析可知,以上计算应用了乘法分配律a×(b+c)=a×b+a×c。故答案为:A3.C【分析】将这个正方形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右上角的灰色部分占了其中的一份,即占了整个大正方形的;再将的正方形平均分成9份,左下角灰色的部分占整个正方形的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得出左下角灰色的部分整个大正方形的。最后相加即可。【解析】则灰色的部分占大正方形的。故答案为:C4.B【分析】假设原来账户余额100元,将原来账户余额看作单位“1”,进货时支出了账户金额的,还剩原来账户余额的(1-),再将此时账户余额看作单位“1”,卖出一批书后,又收入了账户的,是此时账户余额的(1+),原来账户余额×还剩的对应分率×卖出一批书后的对应分率=这时的账户余额,与原来账户余额比较即可。【解析】假设进货时账户余额100元。100×(1-)×(1+)=100××=80×=96(元)96<100,这时他的账户的余额比原来少。故答案为:B5.D【分析】如图表示的区域比大,同时又比小。根据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先计算出各个算式的结果,再找出在如图区域的即可。【解析】A.=1,1>,计算结果不符合如图表示的区域范围;B.=,>,计算结果不符合如图表示的区域范围;C.=,=,所以<,那么这个计算结果不符合如图表示的区域范围;D.==,<<,所以这个计算结果符合如图表示的区域范围。所以的计算结果在如图表示的区域。故答案为:D6.C【分析】已知“夏至”这天某地的黑夜时间是全天的,把全天24小时看作单位“1”,单位“1”已知,用全天时间乘,求出这一天的黑夜时间。【解析】24×=9(小时)某地这一天的黑夜时间是9小时。故答案为:C7.B【分析】已知抽样取米254粒,其中夹谷28粒,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所以样本中谷的占比为28÷254=;已知这批米共有1534石,由于样本占比与总体占比相同,所以这批米中谷的占比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据此解答。【解析】28÷254==1534×≈169(石)所以这批米内夹谷约为169石。故答案为:B8.B【分析】分别计算出每个选项的乘积,再将乘积与和进行比较即可判断。【解析】A.=,=,<,即<,所以的积不在和之间;B.==,=,=,<<,所以<<,符合题意;C.=,假分数大于真分数,所以>,该选项两个数的积不在和之间。所以两个数的积在和之间的是。故答案为:B9.A【分析】积不变的规律,在积相等的情况下,一个因数越大,另一个因数就越小。通过比较等式中三个因数的大小,来判断a、b、c的大小关系。已知,为方便比较,先将化为分母是15的分数,。此时三个等式中的因数分别为、、。因为<<,即。由于三个式子的积相等,根据积不变规律:积相等时,一个因数越大,另一个因数越小。据此分析比较即可。【解析】<<积相等时,一个因数越大,另一个因数越小,所以a>b>c。故答案为:A10.A【分析】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这个数;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据此解答。【解析】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即,因此。故答案为:A11.B【分析】通过计算每个选项的值,并与原式的结果比较即可得解。A.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B.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C.把第二个转化为,再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D.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解析】A.,与原式的值相等。B.,,与原式的值不相等。C.,与原式相等。D.,与原式相等。故答案为:B12.A【分析】分数乘分数,两个分母的积作积的分母,两个分子的积作积的分子。把大长方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分母那么些份,取其中的分子那么多份,据此判断是否对应图中的阴影部分。【解析】A.表示把大长方形横向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2份,再纵向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3份,正好对应图中阴影部分;B.表示把大长方形横向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2份,再将2份平均分成15份取其中6份,根据算式的积,对应图中4个小正方形;C.表示把大长方形横向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2份,再将2份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1份,就是图中的一个横行,不能对应图中阴影部分;D.表示把大长方形平均分成15份,取其中10份,再将这10份平均分成15份,取其中6份,根据算式的积,对应图中4个小正方形;所以第一个算式可以准确表示出图中双重阴影部分占整体大小。故答案为:A13.D【分析】当乘法算式的乘积相等且不为0时,如果已知因数越小,那么与它相乘的另一个因数越大;相反地,已知因数越大,与它相乘的另一个因数就越小,先比较已知因数的大小关系,再确定a、b、c的大小关系,据此解答。【解析】====0.5===因为<<,则<0.5<,所以b>c>a。故答案为:D14.B【分析】根据分数的意义,把2米平均分成5份,有其中的1份,即2米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根据分数的意义,把2米平均分成5份,有其中的2份,即2米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根据分数的意义,把2米平均分成5份,有其中的4份,即2米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根据分数的意义,把2米平均分成5份,有其中的3份,即2米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解析】A.(米),不符合题意。B.(米),符合题意。C.(米),不符合题意。D.(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5.D【分析】一个非0数,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一个非0数,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这个数,据此逐项分析,进行解答。【解析】A.算式×××…×中,乘的数都小于1,所以积一定比小,不可能大于2,所以该选项说法错误;B.算式×××…×中,乘的数都小于1,所以积都小于,不可能大于,所以该选项说法错误;C.算式×××…×中,乘的数都小于1,所以积都比小,而非大于,所以该选项说法错误;D.算式×××…×中,所有分数都大于0,所以积大于0,同时乘的数都小于1,所以积一定比小,因此结果大于0小于,该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16.D【分析】将原长1尺看作单位“1”,第一天取它的一半为:1×=(尺),取走一半剩下一半,则取走的长度和剩下的长度是一样的,则第一天剩下的长度是尺;第二天取第一天剩下长度的一半,把第一天剩下的尺当作单位“1”,则第二天取的长度为:×=(尺);第三天取第二天剩下长度的一半,第二天剩下的长度是尺,以第二天剩下的尺为单位“1”,则第三天取的长度为:×=(尺);第四天取第三天剩下长度的一半,第三天剩下的长度是尺,所以第四天取的长度为:×=(尺)。用尺除以1尺,即可求出第四天截取的长度占最初木棒长度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解析】1×=(尺)×=(尺)×=(尺)×=(尺)÷1=即第四天截取的长度占最初木棒长度的。故答案为:D17.B【分析】根据乘法交换律a×b=b×a、减法的性质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乘法结合律(a×b)×c=a×(b×c)和交换律a×b=b×a,逐一分析各选项中的两个算式是否相等,进而确定正确答案。【解析】A.对于和,根据乘法交换律,交换了因数和的位置,积不变,所以,能用等号连接。B.对于6.8-(2.2+1.8),根据减法性质可得6.8-(2.2+1.8)=6.8-2.2-1.8;而(6.8-1.8)+2.2和6.8-1.8+2.2,6.8-2.2-1.8不等于6.8-1.8+2.2,所以6.8-(2.2+1.8)和(6.8-1.8)+2.2不能用等号连接。C.对于,把101拆成100+1,则,所以和能用等号连接。D.对于12.5××8,交换和8的位置,再结合12.5和8先相乘,可得12.5××8=×(12.5×8),所以12.5××8和×(12.5×8)能用等号连接。所以无法用等号连接的是选项B中的6.8-(2.2+1.8)和(6.8-1.8)+2.2。故答案为:B18.B【分析】把整个长方形看作单位“1”,左图将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2份,根据分数的意义,这2份用分数表示为,所以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是。右图是在左图取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分割。把这部分(即左图中取的2份)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2份,根据分数的意义,这2份占的,所以乘法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是。所以这个乘法算式就是×。【解析】由分析可知,这个图形表示的是×的计算过程。故答案为:B19.B【分析】把杯子的容积看作单位“1”,第一次喝了的牛奶;第二次时杯子里加了杯子容积的的水,第二次喝了杯子里牛奶的,根据分数乘法和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即可。【解析】一杯纯牛奶,小刚喝了,然后加满水,又喝了,他一共喝了杯纯牛奶。20.C【分析】根据分数的意义可知,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可知,表示再把这1份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即。根据此方法逐项分析计算。【解析】A.观察可知,把大长方形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1份,可表示为,不符合题意。B.观察可知,可用表示,虽然得数相同,但算式不同,不符合题意。C.观察可知,可用表示,符合题意。D.观察可知,可用表示,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1.A【解析】把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是,把这2份又平均分成了5份,取其中的4份,是,那么算式就是求的是多少,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解答】根据分析可知,图中斜线部分表示算式是的计算结果。故答案为:A22.B【分析】因为a×=b×,两个乘法算式的积相等,根据“积一定时,一个因数乘的数越大,这个数就越小”,比较和的大小,即可得出a与b的大小关系。分数大小的比较:分母相同时,分子越大,分数值就越大;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大,分数值反而越小;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时,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数进行比较。【解析】==<,即<;a×=b×,乘积相等,<,那么a与b比较,a>b。故答案为:B23.C【分析】把这根绳子的长度看作单位“1”,截去后,剩下的部分占总长的比例为(1-)。已知绳子的总长度为米,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用总长度乘剩下部分占比,即可求出剩下的长度。【解析】把这根绳子的长度看作单位“1”。1-=×=(米)所以还剩下米。故答案为:C24.D【分析】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用分子乘分子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乘分母的积作积的分母;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用分子乘整数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不变,据此解答。【解析】A.==所以,计算错误。B.==所以,计算错误。C.==所以,计算错误。D.==所以,计算正确。故答案为:D25.C【分析】把第一根绳子看成单位“1”,用去全长的,用全长乘求出用去的长度进而得出剩下的长度;根据减法的意义,用全长减去用去的长度求出第二根剩下的长度,最后比较即可。【解析】1-1×=1-=(m)1-=(m)=,剩下的部分相比较,一样长。故答案为:C26.C【分析】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分母是平均分的总份数,分子表示涂色部分的份数。需要先确定每个图形被平均分成的份数,再确定涂色部分占的份数,进而用分数表示出涂色部分。【解析】把长方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用浅蓝色涂出其中的2份,这部分用分数表示为;将已经涂出的这部分,将其平均分成5份,用深蓝色涂出其中的4份。最终涂色部分占整个整体的比例是,所画的图如下:与C选项的图是一样的。故答案为:C27.A【分析】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要约分。先计算出各选项的结果,再根据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比较大小即可。【解析】A. B. C.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所以<;,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值越大,所以>综上,<<结果最小的是故答案为:A28.B【分析】把原来的重量12吨看作单位“1”,增加后的重量是原来的(1+),用原来的重量×(1+),求出增加后的重量,再把增加后的重量看作单位“1”,减少后的重量是增加后重量的(1-),用增加后的重量×(1-),即可求出减少后的重量,即可解答。【解析】12×(1+)×(1-)=12××=15×=(吨)12吨增加它的,再减少,结果是吨。故答案为:B29.A【分析】A.根据1dm=10cm,再根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代入数据分别求出正方体木块和小正方体木块的体积,之后用正方体木块的体积除以小正方体木块的体积即可求出可以切成多少块。B.图中最大正方形的边长是(a+b),从图中可知:最大正方形分为4个部分:边长a的正方形、边长b的正方形、2个长方形(长是b、宽是a),根据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分别表示出各部分的面积,再求总和即可。C.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可知:的表示将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用分数表示,再将这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解析】A.1dm=10cm10×10×10÷(1×1×1)=1000÷1=1000(个)把长为1dm的大正方体切成长为1cm的小正方体,可以切成1000个。原题说法错误。B.a×a+a×b×2+b×b= a2+2ab+b2图中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是a2+2ab+b2。原题说法正确。C.将6个长方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2个长方形,灰色部分有4个长方形,相当于整体的,斜线部分是灰色部分的一半,相当于灰色部分的,即图中表示求的。原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30.B【分析】把三种图书的总本数看作单位“1”;A.从图中可知,科普读物占总数的,单位“1”已知,用总数乘,求出科普读物的本数;B.从图中可知,科普读物占总数的,故事书占总数的,那么科普读物与故事书相差的本数占总数的(-),单位“1”已知,用总数乘(-),求出科普读物与故事书相差的本数;C.从图中可知,科普读物占总数的,故事书占总数的,那么科普读物和故事书的本数之和占总数的(+),单位“1”已知,用总数乘(+),求出科普读物和故事书的本数之和。【解析】A.求科普读物的本数,列式为:,不符合题意;B.求科普读物与故事书相差的本数,列式为:,符合题意;C.求科普读物和故事书的总本数,列式为,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31.B【分析】把整个图形看作单位“1”,纯色阴影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的2份,用分数表示为;再把纯色阴影部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斜线部分占其中的2份,用分数表示为;那么斜线部分占整个图形的的,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列式,据此解答。【解析】如图,表示求的是多少,用乘法算式表示为。故答案为:B32.D【分析】根据分数的意义可知,是指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再把这3份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解析】A.把线段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再把这3份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符合算式的意义;B.把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再把这3份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符合算式的意义;C.把圆圈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再把这3份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符合算式的意义;D.把大长方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再把这3份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1份,不符合算式的意义。故答案为:D33.A【分析】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还是等式;(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点数,所得结果还是等式。据此逐项分析。【解析】A.根据等式的性质1,如果a=b,等式两边同时加上b,那么a+b=b+b,此选项说法错误;B.根据等式的性质2,如果a=b,等式两边同时乘c,那么ac=bc(a、b均不为0),此选项说法正确;C.根据等式的性质2,如果(c不为0),等式两边同时乘c,那么a=b,此选项说法正确;D.根据等式的性质2,如果a2=3a(a不为0),等式两边同时除以a,那么a=3,此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34.B【分析】A.一个非0的数乘一个小于1的小数,结果小于这个数,据此判断;B.一个非0的数除以一个小于1的小数,结果大于这个数,据此判断; C.一个非0的数除以一个大于1的小数,结果小于这个数,据此判断; D.一个非0的数乘一个真分数,结果小于这个数,据此判断。【解析】A.因为0.99<1,所以a×0.99<a; B.因为0.99<1,所以a÷0.99>a; C.因为1.02>1,所以a÷1.02<a; D.因为<1,所以a×<a;所以若a>0,则得数最大的算式是a÷0.99。故答案为:B35.A【分析】当乘法算式的乘积一定时,如果已知因数越小,那么与它相乘的另一个因数越大;相反地,已知因数越大,与它相乘的另一个因数就越小,据此分析。【解析】因为,且a(a、b是不为0的自然数),所以a>b。故答案为:A36.A【分析】45×8÷5,先把除法转化成乘法,再根据乘法交换律a×b=b×a把45×8×变成45××8进行简算。【解析】45×8÷5=45×8×=45××8=9×8=72所以,45×8÷5=(72)。故答案为:A37.A【分析】将鸭的只数看作单位“1”,鸭的只数×鸡比鸭多的对应分率=鸡比鸭多的只数,据此列式。【解析】1200×=720(只)养的鸡比鸭多720只。故答案为:A38.C【分析】根据“三分损益法”,“羽”音的管长是48,再经“三分益一”即增加三分之一,计算48×(1+)即可得到“角”音的管长。【解析】48×(1+)=48×=64所以按照上面的假设,“角”音的管长是64。故答案为:C39.C【分析】由题意可知,顶刻度为6,每小瓶饮料占量杯中刻度的,每听饮料占量杯中刻度的;用加上2个,即可求出这时液面占顶刻度的几分之几,然后用6乘这时液面占顶刻度的分率,即可求出这时的刻度即可。【解析】+2×=+=6×=4这时液面应到达的刻度是4。故答案为:C40.A【分析】已知一开始是一杯纯果汁,东东第一次喝了杯纯果汁,因为此时喝的都是纯果汁,所以第一次喝的纯果汁量为杯;第一次喝完后,剩下的纯果汁量为1-=杯,然后兑满水,此时杯子里液体总量还是1杯,纯果汁占杯,水占杯;东东第二次喝了一半,也就是杯,这杯里纯果汁的量是剩下纯果汁量的一半,即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最后将第一次和第二次喝的纯果汁量相加,可得总共喝的纯果汁量。【解析】1-=(杯)×=(杯)+=(杯)所以东东同学一共喝掉了杯纯果汁。故答案为:A41.D【分析】将绳子长度看作单位“1”,绳子长度×用去的对应分率=用去的长度,用去的越短余下的越长,假设两根绳子都是1米、2米、0.6米,分别计算用去的长度即可。【解析】假设两根绳子都是1米。第一根用去了:1×=(米)第二根用去了米,它们余下的部分同样长。假设两根绳子都是2米。第一根用去了:2×=(米)>,第二根余下的部分长。假设两根绳子都是0.6米。第一根用去了:0.6×=×=(米)<,第一根余下的部分长。因此它们余下的部分无法比较。故答案为:D42.A【分析】已知甲、乙、丙三个数的关系,要比较三个数的大小。我们可以通过假设法,快速求解,把其中一个数先假设出具体数值,然后求出另外两个数,再进行比较。【解析】假设甲数是20(方便计算,能被4、5整除)则乙数:,丙数:因为201512,所以甲乙丙43.D【分析】一个数乘一个比1小的数(0除外),积一定比原数小。【解析】A.算式中,乘的数都小于1,所以积一定比小,不可能大于2,所以该选项错误;B.算式中,乘的数都小于1,所以积一定比小,而非大于,所以该选项错误;C.算式中,乘的数都小于1,所以积一定比小,而非大于,所以该选项错误;D.算式中,所有分数都大于0,所以积大于0,同时乘的数都小于1,所以积一定比小,因此结果大于0小于,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44.C【分析】分别分析每个选项与的关系,通过乘法的意义、乘法分配律等知识来找出与结果不同的算式。【解析】A.根据乘法的意义,表示3个相加,也就是,所以该选项与结果相同。B.根据乘法分配律,,所以该选项与结果相同。C.根据乘法分配律,计算,而,两者结果不同,所以该选项符合要求。D.根据乘法分配律,,所以该选项与结果相同。故答案为:C45.A【分析】因为铁丝两次正好用完,所以可以把这根铁丝的总长度看成单位 “1”,通过第一次用去的分率,求出第二次用去的分率,比较两个分率,得出两次所用长度的长短。【解析】第一次用去这根铁丝的第二次用去这根铁丝的因为,所以第一次用去的更长【点评】利用单位“1”求出第二次用去的分率,通过分率比较确定实际长度的长短关系。46.D【分析】第一根截去的是铁丝长度的(分率),第二根截去的是米(具体的长度)。因为铁丝原来的长度不确定,和米不能直接比较,所以要分情况讨论。【解析】情况1:假设铁丝原来长是1米。第一根剩余长度:(米)第二根剩余长度:(米)米=米,所以两根铁丝剩余部分一样长。情况2:假设铁丝原来长度大于1米,比如是2米。第一根剩余长度:(米)第二根剩余长度:(米)米米,所以第二根铁丝剩余部分长。情况3:假设铁丝原来长度小于1米,比如是米。第一根剩余长度:(米)第二根剩余长度:(米)米米,所以第一根铁丝剩余部分长。综上所述,由于铁丝原来长度不确定,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所以剩下的铁丝长度无法比较。【点评】表示第一根铁丝截去部分的长度占铁丝总长度的分率;米表示第二根铁丝截去的具体长度,两者不能直接比较大小。47.C【分析】把整个长方形看作单位“1”,先将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 这3份用分数表示为;再把这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也就是求的是多少;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求的是多少,对应的算式是×。【解析】由分析可得,如图所表示的意义可以用×算式表示。故答案为:C48.C【分析】由题意可知,顶刻度为6,每小瓶饮料占量杯中刻度的,每听饮料占量杯中刻度的;用加上2个,即可求出这时液面占顶刻度的几分之几,然后用6乘这时液面占顶刻度的分率,据此解答。【解析】+2×=+=6×=4因此这时液面应到达的刻度是4。故答案为:C49.A【分析】解法一:这根绳子的总长度不变,把这棵树的周长设为未知数,等量关系式:这棵树的周长+米=(这棵树的周长+米)×2,据此列方程解答。解法二:用米减去米,正好为这根绳子的一半,故再乘2,即可求出这根绳子,再减去米,即可求出这棵树的周长。【解析】解法一:解:设这棵树的周长是x米。x+=2(x+)x+=2x+2×x+=2x+2x+=x+2x-x=-x=所以,这棵树的周长是米。解法二:(-)×2-=×2- = - = (米)所以,这棵树的周长是 米。 故答案为:A50.D【分析】表示的是多少,将整个长方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3份涂色,表示,再把涂色部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涂色,就是的,据此解答。【解析】A.表示。B.表示。C.表示×。D.表示×。故答案为:D51.D【分析】第一种:铁丝长度等于1米,分别求出第一根余下的长度和第二根余下的长度,再进行比较;第二种:铁丝的长度大于1米,设铁丝的长度是8米,分别求出第一根余下的长度和第二根余下的长度,再进行比较;第三种:铁丝的长度小于1米,设铁丝的长度是米,分别求出第一根余下的长度和第二根余下的长度,再进行比较,进而解答。【解析】第一种:设铁丝的长度是1米。第一根:1×(1-)=1×=(米)第二根:1-=(米)=,第一根与第二根剩下的长度相等。第二种:铁丝的长度大于1米,设铁丝的长度是8米。第一根:8×(1-)=8×=5(米)第二根:8-=(米)5<,第二根剩下的长。第三种:铁丝的长度小于1米,设铁丝的长度是米。第一根:×(1-)=×=(米)第二根:-=(米)=>,第一根剩下的长。所以铁丝的长度不确定,余下部分相比较不能确定。故答案为:D52.B【分析】把整个图形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2份,用分数表示为,再把取出的部分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的2份,用分数表示为,深色阴影表示求的是多少,用分数乘法计算,据此解答。【解析】根据分析,图示表示的是的是多少,用算式表示是×。故答案为:B53.C【分析】积在和之间,则积大于,小于。一个非0数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原数;一个非0数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原数。据此解答。【解析】A.因为,所以×<,不符合题意;B.因为,所以×>,不符合题意;C.×=,,所以结果在和之间的算式是×;D.<1,所以×<,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54.B【分析】假设原来车上有25人,第一个是把原来车上的人数看作单位“1”,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可求出下车的人数,再用25减下车的人数可得现在车上人数,第二个是把现在车上的人数看作单位“1”,这时上来的人数是现在车上的,同样用乘法计算即可,再比较上车的人数和下车的人数即可得解。【解析】假设原来车上有25人下车人数:(人)又上车的人数:(人)K105路公交车开到文化宫站时,有的人下车,又上来这时车上人数的,上车的人数和下车的人数相比较,下车的人数多。故答案为:B55.D【分析】根据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求出a的值;再根据同分母加减法,计算出b和d的值;然后根据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出c的值;最后进行比较,即可解答。【解析】已知a×1.2=b+=c÷=d-=1即a×1.2=1,则a=b+=1,则b=c÷=1,则c=d-=1,则d=因为>>>,所以d>a>c>b。故答案为:D56.B【分析】表示的是的,根据分数的意义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3份,再将这样的3份平均分成3份,再取其中的2份。据此解答。【解析】A.把12个长方形看作单位“1”,先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再把这3份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符合算式的意义;B.把大长方形看作单位“1”,先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再把这3份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1份。不符合算式的意义;C.将一条线段看作单位“1”,先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再把这3份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符合算式的意义。故答案为:B57.C【分析】利用抽样中谷所占抽样取米的分率估算整批米中谷的数量;抽样的一把米中,共有254粒,其中夹谷28粒,那么谷在抽样中为28÷254=,已知送来的米总量为1534石,因为抽样中谷的比例与整批米中谷的比例相同,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解答即可。【解析】28÷254=1534×≈169(石)所以这批米内夹谷约为169石。故答案为:C58.A【分析】A.先用这根绳子的全长减去米,求出第一次剪去后剩下的长度米,再把米看作单位“1”,又剪去它的,则还剩下米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还剩下的长度。B.先把这根绳子的全长看作单位“1”,先剪去,则还剩下全长的,单位“1”已知,用全长乘,即第一次剪完后还剩下米;再把米看作单位“1”,又剪去剩下的,则还剩下米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还剩下的长度。C.先把这根绳子的全长看作单位“1”,先剪去,则还剩下全长的,单位“1”已知,用全长乘,求出第一次剪完后还剩的长度,再减去又剪去的米,即是还剩下的长度。D.通过以上三个选项进行判断。【解析】A.一根绳子长24米,先剪去米,又剪去剩下的,求还剩的长度,列式为:;B.一根绳子长24米,先剪去,又剪去剩下的,求还剩的长度,列式为:;C.一根绳子长24米,先剪去,又剪去剩下的米,求还剩的长度,列式为:24×(1-)-;D.由选项A可知,列式为:,横线上应增加的信息是先剪去米,又剪去剩下的。故答案为:A59.D【分析】根据图可知,把长方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涂色,用分数表示为,再把涂色的部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即表示的是多少,即×,据此解答。【解析】根据分析可知,丽丽用图表示一个乘法算式的含义,这个算式是×。故答案为:D60.C【分析】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商的变化规律: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就乘几;被除数除以几,商就除以几;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除数除以几,商反而乘几。【解析】一个分数的分子缩小为原来的,相当于被除数缩小为原来的,商(分数值)也缩小为原来的;分母扩大为原来的3倍,相当于除数扩大为原来的3倍,商(分数值)反而缩小到原来的;最终商(分数值)缩小到原来的×=。故答案为:C61.C【分析】A.分析题目,把铁丝的长度看作单位“1”,剪去的长度的占总长度的(1-),再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用剪下的长度除以(1-)即可求出总长度,据此列式并判断;B.分析题目,把这本书的总页数看作单位“1”,用第一周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加上第二周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即可得到两周共看了几分之几,据此列式并判断;C.把水的总质量看作单位“1”,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列式计算即可,并据此判断。【解析】A.÷(1-)=÷=×=(米)一根铁丝,剪下米,还剩,求这根铁丝长多少米?列式为:÷(1-);B.+=+=第一周看一本书的,第二周看这本书的,求两周共看几分之几?列式为:+;C.×=(千克)一个容器装有千克水,用去了,求用去了多少千克水?列式为:×;可以用“×”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容器装有千克水,用去了,用去了多少千克水?故答案为:C62.C【分析】观察,把整个长方形看作单位“1”,将其平均分成4份。根据分数的意义,每份是它的,而图中画斜线的部分占了3份,所以画斜线部分占整个长方形的;在画斜线的这部分(占整个长方形的)基础上,又把它平均分成了3份。同样根据分数的意义,每份是画斜线部分的,图中涂色部分占了其中的2份,所以涂色部分占画斜线部分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解析】由分析可知:涂色部分表示的是多少,列式为×。故答案为:C63.B【分析】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用40×求出体重的是多少千克,用书包的质量乘求出现在书包的质量,再和体重的进行比较即可解答。【解析】40×=6(千克)3×=4(千克)4<6所以这天乐乐的书包不超重。故答案为:B64.C【分析】根据“乙数是甲数的多5,”可知把甲数看作单位“1”,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得出乙数=甲数×+5,由此求出乙数,再加上甲数即可。【解析】a+(a+5)甲、乙两数和的算式是a+(a+5)。故答案为:C65.B【分析】A.19×;□代表1~9,是真分数;所以19×<19;M点不可能是19×的计算结果。B.4×4.□;□代表1~9,如□=1;4×4.1=16.1;如□=9;4×4.9=19.6;4×4.□的取值范围是大于16,小于20;M点可能是4×4.□的计算结果。C.20÷0.□;□代表1~9,0.□<1,所以20÷0.□>20;M点不可能是20÷0.□的计算结果。D.4×5.□;□代表1~9,如□是1;4×5.1=20.4>20;M点不可能是4×5.□的计算结果。【解析】根据分析可知,算式中的□代表1~9中的任意一个数字,M点可能表示算式4×4.□的计算结果。故答案为:B66.C【分析】根据题意,第一个是把全长看作单位“1”,则剩下的占全长的,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可得第一根木棒剩下的长度;第二根木棒剩下的长度用全长减即可。然后比较即可解答。【解析】第一根木棒剩下的长度:1×(1-)=1×=(米)第二根木棒剩下的长度:1-=(米)=,所以两根木棒剩下部分一样长。故答案为:C67.A【分析】分析题目,把苹果的质量看作单位“1”,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先用苹果的质量乘求出碳水化合物的质量,再用碳水化合物的质量乘求出类黄酮的质量即可。【解析】180××=27×=36(克)这个苹果中含有类黄酮36克。故答案为:A68.A【分析】上午9点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时针与分针第一次反向成一条直线就是时针与分针经过了180度;时针一分钟走0.5度,分针一分钟走6度,分针比时针每分钟多走(6-0.5)度,先180度减去90度求出分针需要经过的度数,再用分针需要经过的度数除以分针比时针每分钟多走的度数,计算即可解答。【解析】360÷60=6(度)360÷(12×60)=360÷720=0.5(度)(180-90)÷(6-0.5)=90÷5.5=90×=16(分钟)所以现在是上午9点整,再过16分钟,分针与时针在一条直线上,而且指向相反。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的应用,掌握分针比时针每分钟多走(6-0.5)度是解题的关键。69.D【分析】根据题意,可以设两根绳子的长度分别为4米、0.4米、1米进行讨论;把绳子的全长看作单位“1”,第一根截取它的,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绳子的全长乘,求出第一根截取的长度;把两根绳子截取的长度进行比较,根据“截取的越长,余下的越短”得出结论。【解析】(1)假设两根绳子长都是4米。第一根截取:4×=1(米)1>,所以第二根余下的部分长。(2)假设两根绳子长都是0.4米。第一根截取:0.4×=(米)<,所以第一根余下的部分长。(3)假设两根绳子长都是1米。第一根截取:1×=(米)=,所以两根余下的部分一样长。综上所述,余下的部分无法比较它们的长短。故答案为:D70.A【分析】A.把长方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4份,取其中的3份涂色,表示,再把涂色部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涂色,表示的,即×;B.图中蓝色部分表示长方形的,灰色部分没有表示出长方形的,所以没有表示出×;C.把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涂色,表示是,没有表示出×;D.把线段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表示;再把线段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2份,取其中的1份,表示,没有表示出×。【解析】根据分析可知,图可以表示出×。故答案为:A71.C【分析】把x=16代入运算程序中计算,判断结果的奇偶性,再把结果作为输入值,以此类推得到一般性规律,即可得出结果。【解析】把x=16代入得:×16=8,8是偶数;把x=8代入得:×8=4,4是偶数;把x=4代入得:×4=2,2是偶数;把x=2代入得:×2=1,1是奇数;把x=1代入得:1+3=4,4是偶数;…通过结果发现,结果按照4、2、1、4、2、1…的规律排列(2024-1)÷3=2023÷3=674……1则第2024次输出的结果是4。故答案为:C72.D【分析】已知两根同样长的铁丝不知道具体长度,当这两根铁丝等于1米时,从第一根上截去米,从第二根上截去它的,余下的部分一样长;当大于1米时,第二根比第一根截去的长,余下的短;当小于1米时,第二根截去的比第一根截去的短,余下的长,据此解答。【解析】由于不明确这两根铁丝的具体长度,那么米和第二根铁丝的不能比较出长短关系,所以余下部分也无法比较长短关系。故答案为:D73.B【分析】把第一条丝带的总长度看作单位“1”,剪去部分占总长度的,则剩余部分占总长度的(1-),第一条丝带剩余部分的长度=总长度×(1-),第二条丝带剩余部分的长度=总长度-剪去部分的长度,最后比较大小,据此解答。【解析】2×(1-)=2×=(米)2-=(米)因为米>米,所以剩下部分比较,第二条长。故答案为:B74.B【分析】A.表示把这个线段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就是,然后再加上,所以用算式+表示;B.表示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用表示,再把这3份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所以可以用算式×表示;C.表示把这个三角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用表示,不能表示×;D.表示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用表示,不能表示×;由此求解。【解析】根据分析可得:能正确表示的是。故答案为:B75.D【分析】乘法结合律是指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由此把和相结合,然后再进行简算即可。【解析】===所以计算时,用乘法结合律计算比较简便。故答案为:D76.A【分析】分析题目,可以假设a=1,据此算出各选项中对应算式的结果,再比较大小即可。【解析】假设a=1;A.a×=1×=;B.a×=1×=;C.a+=1+=;D.a×1=1×1=1;因为>>1>,所以a+>a×>a×1>a×;得数最小的是a×。故答案为:A77.C【分析】分析题目,先根据1小时=60分钟把1.5小时换算成以分钟为单位,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列式计算即可。【解析】1.5小时=90分钟×90=72(千米)一辆汽车平均每分钟行千米,1.5小时行多少千米?正确的列式是×90。故答案为:C78.A【分析】A.把整个图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浅色阴影部分占其中的3份,用分数表示为;再把浅色阴影部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深色阴影部分占其中的1份,用分数表示为;那么深色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即可;B.把整个图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浅色阴影部分占其中的3份,用分数表示为;再把浅色阴影部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但深色阴影部分不是完全在浅色阴影部分,所以无法用分数乘分数表示深色阴影部分;C.把整个图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浅色阴影部分占其中的3份,用分数表示为;再把浅色阴影部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深色阴影部分占其中的2份,用分数表示为;那么深色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即可;D.把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2份用分数表示,单位“1”都是整条线段,所以无法用分数乘分数表示。【解析】A.表示,符合题意;B.不能用分数乘分数表示,不符合题意;C.表示,不符合题意;D.不能用分数乘分数表示,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79.B【分析】根据乘法分配律a×c+b×c=(a+b)×c,先把分解成,再与相比较,发现它们的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减数比减数大,根据“被减数相同时,减数越大,差越小”。据此解答即可。【解析】因为,所以;算成了的计算结果比原式的计算结果小。故答案为:B80.A【分析】把大长方形的面积看作单位“1”,浅色阴影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4份,用分数表示为,深色阴影表示把取出的部分平均分成3份,再取出其中的1份,用分数表示为,深色阴影的面积=大长方形的面积××,据此解答。【解析】1××=(平方米)所以,图中的面积是平方米。故答案为:A81.C【分析】计算时,根据分数单位的意义把改写成3个,把改写成3个,再根据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把变成,再计算可得,根据分数单位的意义可知3×3所得的9表示的含义。【解析】其中3×3所得的9表示。故答案为:C82.C【分析】先求出每周修路占全长的分率,然后再比较大小。首先求出第二周修路占全长的分率,把这条路的全长看作单位“1”,第一周修了,那么余下的就是1-=,再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用×列式求出第二周修了全长的分率,再用1减去第一周和第二周修的分率和,求出第三周修路占全长的分率,最后将三周修路的分率进行比较。【解析】1-=第二周修了全长的:(1-)×=×=第一周修了,第二周修了,第三周修了全长的:1-(+)=1-=>所以第一周和第二周修的一样多,都是,且都比第三周修的少。所以正确的是第二周修了全长的。故答案为:C83.B【分析】如图,涂色部分通过平移,刚好是前面和右面切掉的部分,真正减少的表面积是上下两个底面的,根据正方体底面积=棱长×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出一个面的,再乘2即可。【解析】6×6××2=36××2=9×2=18(cm2)这块积木的表面积比原来的正方体小18cm2。故答案为:B84.A【分析】根据科技类图书比文学类多,可知:文学类的本数+文学类的本数×=科技类的本数,据此列式计算科技类图书的本数。【解析】1200+1200×=1200+720=1920(本)因此求新进的科技类图书正确列式为:1200+1200×。故答案为:A85.C【分析】如果这两根绳子长都是1米,1米的就是米,用去的一样长,余下的也一样长;如果这两根长小于1米,它的也小于米,第一根用去的短,余下的长;如果这两根长大于1米,它的也大于米,第一根用去的长,余下的短。由这两根绳子的长度不确定,因此余下部分无法比较。【解析】由分析可知:由这两根绳子的长度不确定,因此,余下部分无法比较。故答案为:C86.B【分析】根据分数加减法和乘法计算法则,计算出各选项的得数,再进行选择即可。【解析】A.===≠0,选项计算错误;B.=====,选项计算正确;C.≠,选项计算错误;D.==≠0,选项计算错误。所以算式中计算正确的是。故答案为:B87.A【分析】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乘得到第一天用掉的重量,再与第二天用掉的重量相加即可。【解析】×=(吨)+=(吨)所以两天一共用掉了吨水泥。故答案为:A88.B【分析】分数乘整数或整数乘分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为分子,分母不变。在计算的过程中,如果有可以约分的数,可以先约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分别计算出题目的每个算式的结果,再比较即可。【解析】A.B.C.D.与的结果相同。故答案为:B89.B【分析】由题意可知,是把30看作单位“1”,是把30的看作单位“1”,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据此解答。【解析】30××=18×=4.5一个数30,它的的是多少?列式是30××。故答案为:B90.B【分析】利用抽样中谷所占抽样取米的分率估算整批米中谷的数量;抽样的一把米中,共有254粒,其中夹谷28粒,那么谷在抽样中为28÷254=,已知送来的米总量为1524石,因为抽样中谷的比例与整批米中谷的比例相同,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解答即可。【解析】1524×=168(石)所以这批米内夹谷约为168石。故答案为:B91.C【分析】分数与整数相乘,用整数与分子的积作为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据此计算出各选项算式的积,比较即可。【解析】A.、=,<,排除;B.>,排除;C.=,<<,符合。的积在和之间。故答案为:C92.C【分析】由于最多可以倒多少杯,那么要尽可能的每杯茶水量最少,即倒茶杯容量的即可,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这个数×几分之几,即100×求出一个茶杯倒多少毫升,再根据1升=1000毫升,转换单位,再除以一个杯子里倒的量即可求出最多可以倒多少杯。【解析】100×=70(毫升)2.1升=2100毫升2100÷70=30(杯)最多可以倒30杯。故答案为:C93.A【分析】由题意可知,第一根绳子用去米,则剩下米,第二根用去它的,是把全长看作单位“1”,剩下的是全长的,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得到剩下的长度,再比较两根绳子剩下部分的长短即可。【解析】(米)(米)两根长5米长的绳子,第一根用去米,第二根用去它的,两根绳子剩下部分比较第一根长。故答案为:A94.A【分析】根据1分钟=60秒,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乘进率,先把时间都换算成秒数,再比较谁最快,因为路程相等,谁用的时间最少谁就最快。【解析】甲的时间是:0.2分钟=12秒乙的时间是:分钟=14秒丙的时间是:13秒即甲的速度最快。故答案为:A95.C【分析】由题意可知,一个数的3倍是1.2,要求这个数,用1.2除以3即可求出,再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1.2除以3的结果再乘即可解答。【解析】=0.4×=×=所以,已知一个数的3倍是1.2,求这个数的是多少?正确列式为。故答案为:C96.C【分析】分数乘法的规则是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计算时,分子,分母,结果为。这里的“4”是最终分数的分子,表示4个分数单位。据此逐项分析。【解析】A.4个表示的是,,不符合题意。B.4个表示的是,,不符合题意。C.4个表示的是,,符合题意。D.4个表示的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97.B【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这个数乘分率。560元是爸爸微信钱包的钱,是去游乐园玩花的分率,那么“560×”解决的问题是去游乐园用了多少钱。【解析】A.爸爸买礼物的钱,列式:560×;B.去游乐园玩用的钱,列式:560×;C.微信钱包剩下的钱,列式:560×(1--);D.去游乐园玩和买礼物一共用的钱,列式:560×(+);所以,算式560×解决的问题是去游乐园玩用的钱。故答案为:B98.D【分析】把这根绳子的长度看作单位“1”,先用去它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2×=1米,即可求出先用的具体长度,还剩2-1=1米,再剪掉m,用1-即可求出这时还剩下的长度,据此解答即可。【解析】2-2×-=2-1-=1-=(米)所以,这时还剩米。故答案为:D99.A【分析】先计算出算式的结果,再根据结果与数轴上各点位置关系进行判断。【解析】=<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数是逐渐增大的,观察数轴可知,是小于的。A.点a所表示的数在0和之间,符合的位置特征;B.点b表示的数大于的;C.点c表示的数也大于;D.点d表示的数大于1,都不符合的位置特征。故答案为:A100.A【分析】①②把整个图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浅色阴影部分占其中的4份,用分数表示为;再把浅色阴影部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深色阴影部分占其中的1份,用分数表示为;那么深色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的;③把整个图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浅色阴影部分占其中的2份,用分数表示为;再把浅色阴影部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深色阴影部分占其中的1份,用分数表示为;那么深色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的。【解析】①表示;②表示;③表示;能表示的有①②。故答案为:A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