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并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够准确翻译课文。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如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等。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论语》思想的现实意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4. 初步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准确翻译课文。 2.理解各章言论的含义,把握其中的思想精华。【课前预习】★基础常识闯关第一关:字音探秘先锋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吾日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 逾矩(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 ) 曲肱而枕之( ) 博学而笃志( )第二关:重点词汇解码站解释下列加点字词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有朋自远方来( )③人不知而不愠( )④吾日三省吾身( )⑤为人谋而不忠乎( )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⑦三十而立( )⑧四十而不惑( )⑨不逾矩( )⑩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一箪食,一瓢饮( ) 饭疏食,饮水( ) 曲肱而枕之( ) 博学而笃志( )第三关:文学常识探秘营请根据你课前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 )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 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 )( )( )合称为“四书”。《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内容有孔子的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段与段及内容之间的必然联系,故被称为“语录体”。【课中探究】★任务一:初读知古韵 初探论语味“经典文化研习周” 活动拉开帷幕,首先让我们开启对《论语十二章》的初探之旅。就像品尝一道美味佳肴,先要了解它的大致风味。现在请大家参与 “初读知古韵” 活动,通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为后续的深入研习打下基础。期待大家积极投入,感受《论语》的古朴韵味。【任务内容】 1.听录音范读,注意字音、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关注字音、节奏。3.齐读、小组内互读。【重点提醒】1.“而”这个连接词之前要停顿;2.关注语气词,“也”音调延长,读出文言的情味;3.“贤哉,回也!”要重读“贤”和“回”,语调高,读出赞叹和喜悦之情;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请划分课文朗读节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任务二:再读解文言 细品字句妙在 “经典文化研习周” 的 “文言破译” 环节中,准确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式是深入研习《论语》的关键。就像解开一个个密码,才能真正走进古人的思想世界。现在请大家化身 “文言破译师”,仔细研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的意思。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任务三:三读悟思想 探寻智慧光“经典文化研习周” 的 “思想探寻” 活动正火热进行中。《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就像一颗颗闪耀的星辰。让我们深入研读课文,探寻其中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的思想精华,感受智慧的光芒。【思路点拨】先将各章内容进行分类,分别对应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其深层含义和现实意义。1.关于学习态度的语句2.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3.关于个人修养的语句4.请选择文中你感悟最深的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请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5.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6.“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7.第七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揭示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任务四:活学促践行 传承文化魂“经典文化研习周” 的 “学以致用” 展演活动即将开始。学习《论语》不仅是为了了解古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传承文化之魂。现在请大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论语》中的思想,让经典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1.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说如何运用《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来提高学习效率。2.联系社会现实,谈谈《论语》中的个人修养思想对我们做人处世的指导意义。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 “传承论语智慧” 的小活动,并说明活动设计的目的和具体方案。【课后任务】1.背诵默写全文。2.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生活,写一段你在学习或修身方面的感悟。3.完成对应的分层练习。【学习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编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同步备课第12课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并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够准确翻译课文。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如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等。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论语》思想的现实意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4. 初步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准确翻译课文。 2.理解各章言论的含义,把握其中的思想精华。【课前预习】★基础常识闯关第一关:字音探秘先锋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吾日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 逾矩(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 ) 曲肱而枕之( ) 博学而笃志( )答案示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yuè)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吾日三省吾身(xǐng) 传不习乎(chuán) 逾矩(yú jǔ)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而枕之(gōng) 博学而笃志(dǔ)第二关:重点词汇解码站解释下列加点字词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有朋自远方来( )③人不知而不愠( )④吾日三省吾身( )⑤为人谋而不忠乎( )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⑦三十而立( )⑧四十而不惑( )⑨不逾矩( )⑩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一箪食,一瓢饮( ) 饭疏食,饮水( ) 曲肱而枕之( ) 博学而笃志( )答案示例: ①按时;同 “悦”,愉快 ②志同道合的人;从 ③生气,恼怒 ④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⑤谋划;竭尽自己的心力 ⑥诚信 ⑦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⑧迷惑,疑惑 ⑨越过;规矩 ⑩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吃;粗粮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坚定第三关:文学常识探秘营请根据你课前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 )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 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 )( )( )合称为“四书”。《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内容有孔子的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段与段及内容之间的必然联系,故被称为“语录体”。答案示例: 仲尼 春秋 儒家 圣人 《春秋》 《大学》《中庸》《孟子》 语录体【课中探究】★任务一:初读知古韵 初探论语味“经典文化研习周” 活动拉开帷幕,首先让我们开启对《论语十二章》的初探之旅。就像品尝一道美味佳肴,先要了解它的大致风味。现在请大家参与 “初读知古韵” 活动,通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为后续的深入研习打下基础。期待大家积极投入,感受《论语》的古朴韵味。【任务内容】 1.听录音范读,注意字音、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关注字音、节奏。3.齐读、小组内互读。【重点提醒】1.“而”这个连接词之前要停顿;2.关注语气词,“也”音调延长,读出文言的情味;3.“贤哉,回也!”要重读“贤”和“回”,语调高,读出赞叹和喜悦之情;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请划分课文朗读节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答案示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ɡōn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任务二:再读解文言 细品字句妙在 “经典文化研习周” 的 “文言破译” 环节中,准确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式是深入研习《论语》的关键。就像解开一个个密码,才能真正走进古人的思想世界。现在请大家化身 “文言破译师”,仔细研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的意思。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答案示例: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答案示例: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答案示例: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答案示例: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答案示例: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答案示例: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依然乐在其中。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答案示例: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答案示例: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答案示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答案示例: 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答案示例: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夺去,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答案示例: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任务三:三读悟思想 探寻智慧光“经典文化研习周” 的 “思想探寻” 活动正火热进行中。《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就像一颗颗闪耀的星辰。让我们深入研读课文,探寻其中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的思想精华,感受智慧的光芒。【思路点拨】先将各章内容进行分类,分别对应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其深层含义和现实意义。1.关于学习态度的语句答案示例: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答案示例: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关于个人修养的语句答案示例: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④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4.请选择文中你感悟最深的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请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答案示例: 我会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句,最打动我,因为这句话说出了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应该有自己坚定的志向,并为之坚守下去。 我会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章作为我的座右铭。在学习生活中,学习知识如果只是一味地接受,而不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茫,无法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精髓。比如在学习数学公式时,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而不去思考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场景,那么在遇到具体的题目时就可能不知如何运用。5.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答案示例: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6.“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答案示例: 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7.第七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揭示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答案示例: 揭示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知识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够灵活地运用。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案示例: 比喻修辞,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比作浮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在物质利益面前,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胸襟,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这句话对减少当今社会上一部分人为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任务四:活学促践行 传承文化魂“经典文化研习周” 的 “学以致用” 展演活动即将开始。学习《论语》不仅是为了了解古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传承文化之魂。现在请大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论语》中的思想,让经典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1.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说如何运用《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来提高学习效率。答案示例: 在学习中,我会每天按时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就像 “学而时习之” 所说的那样;同时,培养自己对各学科的兴趣,像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样,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2.联系社会现实,谈谈《论语》中的个人修养思想对我们做人处世的指导意义。答案示例: 在与人交往中,我会做到诚实守信,就像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所倡导的;在生活中,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 “传承论语智慧” 的小活动,并说明活动设计的目的和具体方案。答案示例: “论语名言分享会”,目的是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论语》智慧。 方案:每个同学收集自己喜欢的《论语》名言,在班会上分享其含义和对自己的启示,最后将名言整理成册,在班级内传阅。【课后任务】1.背诵默写全文。2.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生活,写一段你在学习或修身方面的感悟。3.完成对应的分层练习。【学习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