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新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新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长时间大量饮水,或者短时间内超大量饮水,均有可能引发“水中毒”。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中毒”是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的
B.一定量的饮水不会导致“水中毒”,这是因为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会增加
C.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但对细胞的生命活动影响不大
D.为缓解“水中毒”的症状可通过静脉注射5%高渗盐水来增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2.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时期,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时,除了要身穿防护服还要佩戴护目镜,专家也建议市民除了佩戴口罩,还要禁止用接触过公众场合的手揉眼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揉眼睛会导致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受损,增大感染的概率
B.护目镜可防止病毒通过眼部损伤的黏膜进入内环境
C.佩戴口罩可以完全阻挡病毒颗粒进入呼吸道
D.佩戴护目镜可以增强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3.毒蘑菇中的光盖伞素能够与某种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从而使机体出现中毒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兴奋,会引起机体心跳加快、支气管收缩
B.光盖伞素与该种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强
C.光盖伞素与该种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可能不会被降解
D.增强该种神经递质的受体的活性,可以缓解光盖伞素引发的中毒症状
4.研究表明,在胰岛素存在的条件下,小剂量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糖原的合成,大剂量的甲状腺激素则能促进糖原的分解,同时增强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小剂量的甲状腺激素与胰岛素在调节血糖方面的作用相抗衡
B.大剂量的甲状腺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的作用相互协同
C.甲状腺激素通过催化不同的反应来实现糖原的合成和分解
D.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应激激素
5.心房利尿钠肽(ANP)是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可以降低血压和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ANP会关闭集合管细胞膜上的Na+通道以及作用于肾小管等,减少肾脏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同时也会抑制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钠和水的排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B.ANP和抗利尿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失活
C.当血浆中的Na 和水分较少时,心房肌细胞分泌的ANP会增加
D.在钠平衡的调节过程中,ANP和醛固酮的作用相互抗衡
6.心肌缺血或梗死时,患者常感到心前区、左肩或左颈部疼痛。这种牵涉痛是内脏和体表的痛觉信号在脊髓或脑干的神经元上汇合,使大脑难以区分疼痛来源导致的。这种疼痛感可能被误认为来自体表区域,如图所示,①②代表相应的神经元。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这种牵涉痛产生的过程为非条件反射
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为内脏,效应器为体表
C.①为传入神经元,②为传出神经元
D.兴奋传递至大脑皮层需要经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两种形式的转变
7.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T细胞受体(TCR)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会被激活,从而攻击肿瘤细胞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呈递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
B.图中的抗原呈递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C.图中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
D.将健康人的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会出现免疫排斥
8.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包括光、温度、重力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韭菜在光下培育为绿色,在黑暗中培育为黄色,原因是光诱导叶绿素的合成
B.日照时间对植物开花的调节本质上是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
C.冬小麦具有春化作用说明光照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D.水毛茛沉在水中的叶子呈丝状,说明水和空气对叶片生长的影响不同
9.我国科学家基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和检测技术而研发出的“虫脸识别”技术,能够让机器自动化识别当前拍摄的照片中害虫的种类、数量,对我国农业病虫害的防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技术可用于蝗虫等迁飞性害虫的实时监测,预测害虫数量的变化
B.“虫脸识别”技术可以彻底消除农业病虫害
C.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采集多处的数据,以评估虫害等级
D.通过该技术可以估算种群密度,有利于避免盲目大量地使用农药灭虫
10.我国许多古诗词中包含了对自然界动植物的细致观察和描写,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一定的生物学价值,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古代生态环境和生物学现象的宝贵资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霜中蚱蜢冻欲死,紧抱寒梢不放渠”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B.“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可保证鱼类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反映了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出现季节性变化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种内竞争关系
11.陷阱诱捕法是一种在生态学中广泛使用的技术,主要用于对居住在地面和随机移动的节肢动物进行采样、调查。陷阱内不同引诱剂所诱捕的动物类群数(在特定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存在的不同生物类群的数量,可以反映物种丰富度)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引诱剂类型 ①空白组 ②甘油酒精混合液 ③清水 ④饱和NaCl溶液 ⑤糖醋酒精水溶液
类群数 18 38 24 26 44
A.⑤组的引诱剂对节肢动物的诱捕效果最好,该组中的动物生存率最高
B.选择合适的引诱剂有利于诱捕害虫进行调查,类似于取样器取样法
C.与①组相比,②~⑤组中的不同引诱剂均有利于节肢动物的诱捕
D.引诱剂属于信息源,节肢动物属于信息受体
12.蝗虫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两种行为形态。散居型蝗虫通常独居,行为温和,对农作物危害较小。当环境中的蝗虫密度增加时,它们会释放“集群信息素”。蝗虫的触角感知到这种信息素后,会发生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从散居型转变为群居型,行动变得更具攻击性。群居型蝗虫会大规模迁移,以寻找新的食物来源,常常因此形成蝗灾,从而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破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蝗虫释放的“集群信息素”是一种化学信息
B.散居型蝗虫转化为群居型蝗虫的过程中,该区域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C.防控蝗虫可通过干扰蝗虫的嗅觉受体来阻止其转变为群居型
D.“集群信息素”的信息传递只存在于蝗虫内,说明信息传递只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
13.稻鸭共作是一种综合农业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鸭子的活动来辅助水稻的生长。在稻田中放养鸭子,让鸭子在田间自由活动并吃掉杂草和害虫,同时鸭子的排泄物又为水稻提供了有机肥料。这种方法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鸭子来防治田间的杂草与害虫,属于生物防治
B.该稻田生态系统由鸭子、水稻、杂草、害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
C.该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都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
D.作为肥料的鸭粪会将有机物中的能量返还给水稻,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14.研究人员对生理状况相同的水稻的根用不同强度的单侧光照射相同时间后,其生长状况如图所示,黑暗、弱光、强光条件下测得的α分别为0°、17.5°、35.5°。测得的相应条件下根尖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结果如表所示,已知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合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单侧光/生长素含量/(ng·g-1)/位置 黑暗 弱光 强光
向光侧 350 138.2 92.2
背光侧 350 401.6 414.4
A.由上述实验可知,生长素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
B.由图中结果可知,水稻根具有向光弯曲生长的特性
C.推测单侧光引起生长素横向运输,使部分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
D.推测单侧光还可能引起向光侧生长素分解
15.研究人员以浮萍(一种小型的水生植物,通常只有几毫米长)为实验材料探究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将等量浮萍均分为两组并放在含有等量培养液的相同培养瓶中培养,一组每周更换培养液,另一组未更换培养液,每周进行计数。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培养条件必须有光源且通气情况良好
B.培养液成分为比例适当的矿质元素
C.未更换培养液组,浮萍种群数量最终呈“S”形增长
D.每周更换培养液组,浮萍种群数量最终也不呈“J”形增长
16.多氯联苯(PCB)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强致畸性,在生物体内很难被降解和排出,从而积累在体内,且容易在土壤、沉积物内积累,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研究人员调查了某海域及其水产动物体内PCB的含量,结果如图1、2所示。此研究对人类食用水产品的种类和季节等具一定指导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冬季该海域PCB平均含量最高,适合捕鱼
B.根据调查结果推测,青石斑鱼可能处于较高营养级
C.食用该海域的青石斑鱼较为安全
D.PCB在食物链中有生物富集现象,不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二、解答题
17.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生理状态下机体体温调定点为37℃。受到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会升高至38.5℃,引起机体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感染病毒后,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上升,此时,下丘脑一方面通过分泌相关激素,使细胞代谢增强,增加产热,图中激素乙的作用是 ,激素丙的名称是 ;另一方面通过传出神经引起相关效应器发生变化,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如果图中①是骨骼肌,则其发生的变化是 。
(2)在体温下降期,机体产热与散热的关系是 。
(3)机体发热期间,临床上表现为大量出汗,此时位于下丘脑的 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引起机体内 激素分泌增多,该激素作用于 ,促进它们对水的重吸收。
18.藏羚羊是我国拥有的珍稀物种,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其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促进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1中I、Ⅱ、Ⅲ、IV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为8年左右)。图2表示某地区藏羚羊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不考虑迁入和迁出)。回答下列问题:

(1)藏羚羊天性警觉,一般使用 (填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与实际相比,调查结果会 (填“偏大”或“偏小”)。
(2)图1表示的是藏羚羊种群数量特征中的 ,据此可以预测,一段时间后 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将减少。
(3)图2中 (填图中的字母)时的种群数量可能是该环境下藏羚羊种群的最大数量。如果在B时,大量藏羚羊从其他地区迁入该地区,则该地区一段时间内藏羚羊的K值将(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请说明理由: 。
19.芘碧湖因其清澈见底的湖水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而闻名。近年来,洱源县实施了芘碧湖饮用水源地湿地建设及湖滨带修复工程,通过退耕还湿、湖滨带恢复等措施,构建了芘碧湖生态环境保护圈,有效减小了入湖污染。回答下列问题:
(1)芘碧湖中所有的动植物 (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群落。在芘碧湖中,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分别利用了湖泊中的不同空间,从而形成了湖泊群落的 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显著提高 。
(2)通过退耕还湿、湖滨带恢复等措施,人类构建了花碧湖生态环境保护圈,有效减小了入湖污染,这些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属于 演替。同时也说明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
(3)芘碧湖中两种物种x、y对资源的需求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分析,M越大,两种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种间竞争程度 (填“越大”或“越小”),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被淘汰的是物种 。

20.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浅水湖泊的营养化程度以及部分藻类生长状况的过程中,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鱼鳞藻、脆杆藻可被鱼捕食;微囊藻是一种蓝细菌,会产生污染水体的有毒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微囊藻属于 ;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角度分析,微囊藻属于第 营养级。一般可通过 法调查微囊藻数量的变化。
(2)据图1可知,湖泊富营养化最有利于 的生长。鱼鳞藻和脆杆藻的绿色能给鱼类的捕食传递信息,该信息所属的类型是 ,这个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
(3)为了对该湖泊进行综合治理并合理利用资源,科研人员对该湖泊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部分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图2中Ⅰ、Ⅱ表示两个营养级,单位为J/(cm2 a),虚线框内的数字表示同化量。流入该湖泊的总能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在Ⅰ、Ⅱ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 。

三、实验题
21.某棉农在采收棉花前往棉田里喷施了一定量的脱落酸,试图除去棉花叶片以便机械采收,但效果不明显。研究人员认为植株中存在的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进行验证。回答下列问题:
(1)脱落酸在植物体中的主要合成部位是 ,其主要作用是抑制 和维持种子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与脱落。
(2)若一段时间后,乙、丙两组观察到的现象是 ,则可以验证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由此推测相同时间内,甲、乙两组的落叶数量应该是 (填“不相等”或“基本相等”)的。
(3)据此分析,为便于机械采收棉花,棉农可采取的措施有 (写出1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B C D B C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A B C C
17.(1) 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素 进行战栗
(2)产热小于散热
(3) 渗透压感受器 抗利尿 肾小管和集合管
18.(1) 标记重捕法 偏大
(2) 年龄结构 甲
(3) C 基本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迁入率无关
19.(1) 不能 垂直 使不同植物在不同空间充分利用光照、水分等资源,从而显著提高群落对资源的利用率
(2) 次生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 越大 从图中可以看出物种y对资源的利用范围相对较窄,所以在种间竞争程度大的情况下,物种y更容易被淘汰
20.(1) 生产者 一 抽样检测
(2) 微囊藻 物理信息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 大于 3%
21.(1) 植物的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细胞分裂
(2) 丙组脱落的叶片数量明显多于乙组脱落的 基本相等
(3)脱落酸与生长素抑制剂混合使用,调整脱落酸的喷施剂量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