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一章 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 举一反三(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上第一章 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 举一反三(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
考点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1)奇妙的自然现象: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绚丽的彩虹、划过夜空的 流星、难以预测的火山喷发、奇妙的极光、神秘的黑洞等。
科学思维——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2)科学的本质
①科学任务:科学要研究自然界各种现象,发现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②科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现象。
(3)科学的特征
①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②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每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 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只要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 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典例1:(2025七上·德清期末)广袤浩瀚的宇宙,蕴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探索太空是人类不懈的追求。下列有关太空的问题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A.太阳系中哪颗行星最漂亮 B.流星是如何形成的
C.物质质量在太空中是否改变 D.太空育种的种子是否会变异
变式1:(2025七上·鄞州期末)科学以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发现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火山喷发 B.划过夜空的流星
C.绚丽的极光 D.神舟飞船升空
变式2:(2025七上·海宁期末)科学的核心是发现,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制造。据此分析,风力发电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属于科学发现的是
A.风是如何形成的 B.风能如何转化为电能
C.如何建造风力发电站 D.如何将风电并入电网
变式3:(2024七上·柯桥月考)学习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  )
A.阅读,作笔记和练习 B.观察,讨论和交流
C.观察,实验和思考 D.阅读,实践和应用
考点二、科学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古代中国人认为地是方的,天是圆的。
(2)古希腊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都围绕着地球转动。
(3)哥白尼、第谷和开普勒等人通过长期的天文观测和分析,逐渐认识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是围绕着太阳运动的,并找到了行星运动规律。
(4)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行星围绕着太阳运动的根源 。
我国古代的宇宙观:我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历史悠久,到汉代已有盖天、宣夜和浑天等学派。“盖天说”认为,天如盖, 盖心是北极,天盖左旋,日月星辰 右转。“宣夜说”认为天无定形, 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虚空之中”, 并不附着于“天体”之上。“浑天说”认为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天地乘气而立,载水而行。
2.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1)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
(2)在古希腊,学者提出:万物由土、气、水、火四种元 素组成。
(3)到了近代,道尔顿、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认为物 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4)现在,我们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原 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3.对细菌的认识
在19世纪中叶前,流行着一种“自然发生说”,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例如,肉汤里会自然生成细菌,使肉汤变质。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了肉汤变质是空气中的细菌引起的,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典例1:(2025七上·上城期末)2024年8月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对月壤研究发现氢和含铁的矿物在高温下能生成铁和水,这是一种全新的月壤生产水的方法。一吨月壤就能产生51-76公斤的水,有望为未来月球科研站和空间站的建设提供重要的设计依据。下列有关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科学家对月壤研究发现氢和含铁的矿物在高温下能生成铁和水,属于科学原理
②建造未来月球科研站和空间站需要多种技术支持,属于工程
③建造未来月球科研站和空间站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的信息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变式1:我国对研究人员有一项常规的科研管理政策,即“科研立项”。所谓“科研立项”,指的是对资金、人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预期完成研究计划等进行设置、论证的第一道程序。下列研究中无法预期研究结果,最不适合使用“科研立项”方法进行考核管理的是(  )。
A.原始科学发现的研究 B.原始技术的改进研究
C.创新技术的研究 D.工程实践规划的研究
变式2:三百多年前,牛顿在年轻时便总结出了较为完备的力学体系。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1950年后,重要的科学发现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过去的六七十年时间中,全人类基本上没有再得出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突破。关于科学发现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下列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
A.基础科学已发展到顶端,现有的科学发现和科学原理已足够人类发明各种新技术、建设各种复杂工程
B.要发现一个科学原理或自然规律越往后越难,我们现在能想到的,前人大多已总结出来
C.现代的基础研究,不再是个人的思考行为,而是越来越依靠大型的科学装置,如我国的“天眼”
D.科学研究需要具备异于常人大脑的基础科学人才,而目前高级人才多从事其他专业,未进入基础科学领域学习研究
变式3: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在我们的太阳系外首次发现了一颗太阳系外行星。如今,科学家们已经在银河系发现了数千颗太阳系外行星,其大小、形状和轨道之丰富令人难以置信,它们丰富了我们对行星系统的理解。这表明(  )。
A.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
B.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有多种正确的认识
C.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
D.科学家可以获得事物的终极性认识
考点三、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1.科学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并能通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在规律。
2.科学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已经惠及人们的衣食住行,它使人们的生 活更方便、舒适,使人们的工作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 如: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大大缩减了货运和客运时间。5G 网络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容量,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提供更好的服务。
3.合理利用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 响,如基因编辑技术、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等。
我们的地球正面临着放射性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 胀、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动物物种日渐减少等问题。
典例1: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好处,但也给人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下列事件能说明科学技术带给我们好处的是(  )
A.奶粉中用三聚氰胺充当蛋白精
B.制造假币在市场中流通
C.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D.“地沟油”经重新提炼回餐桌
变式1:下列事物的变迁不能反映科学改变人们生活的是(  )
A.唐诗→宋词→元曲 B.电话→寻呼机→手机
C.留声机→随身听→MP3 D.煤炉→燃气灶→电磁炉
变式2:(2023七上·义乌月考)2023年世界环境日,我国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加大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治理,改善环境状况
B.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对生态文明建设无意义
C.开展卫生厕所建设,解决生活污水问题
D.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治理大气污染
变式3:科学技术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下列实例中属于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不利影响的是(  )
A.“蛟龙号”7 062 m海试成功
B.“天舟五号”与中国空间站对接
C.利用机器人扫地
D.网络给青少年健康带来影响
考点四、科学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1.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科学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提升了 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从古代火箭到现代火箭:我国古代人发明了火药,并用于军事;现代发射火箭,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从古代的指南针到现代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我国古代指南针开启了远洋航海时代,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帮助人们确定位置。
热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电磁学的创立使人 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跨入了信息时代;现代航天技术使人类能够探索宇宙的奥秘,邀游变幻莫测的太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人类打开了遗传科学的大门等。
2.科学在不断地发展
人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发现新的问题。因此,科学是无止境的,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和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推动科学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
3.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
学好科学,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正确运用科学 知识和科学方法,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典例1:1966年,有科学家提出,只要解决玻璃纤维的纯度问题,就可以减少光信号在玻璃纤维中的衰减,当衰减率下降到每千米20dB时,这根玻璃纤维就可以用于实用型通信。同时也指出了光纤通信的方向,但要制造出满足这个要求的光纤很难。1970年8月,科学家制备出可以用作通信的实验型光纤;1976年,第一个2km长的实验型光纤通信系统问世。30年后的光纤技术迅速崛起,成为有线通信中重要的传输介质,光纤产业蓬勃发展。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
A.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属于原始科学发现,虽有益于全人类,但也应申请发明专利
B.原始科学发现都能很快转化形成技术并推动产业的发展
C.搞理论研究的科学家应将其科学理论迅速产业化,以获得最大收益
D.很多重大的原始科学发现在早期并不具备将科学原理快速转化为工程的条件
变式1:科学与技术的目的是不同的。关于科学与技术,下列理解中正确的是(  )。
A.科学是发明,技术是发现
B.科学是综合利用知识的研究,技术指创造知识的研究
C.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
D.科学提供物化的现实,技术提供物化的可能
变式2:有人说,科学原理、科学规律一旦被发现,很快会被全人类所掌握,没有秘密可言。下列人物所对应的成就中不属于科学发现的是(  )。
A.鲁班发明的齿状锯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B.哥白尼的“日心说”,提出了“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观点
C.牛顿第一定律阐明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D.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
变式3:下列关于科学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科学和技术是不相干的
B.利用核能发电,不会产生任何污染
C.5G通信技术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D.汽车行驶时会排放尾气、产生噪声,应该禁止
1.(2025七上·南浔期末)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
A.哪个学校的校服最漂亮
B.树荫下的光斑为什么是圆形的
C.摇晃瓶装可乐为什么会出现气泡
D.自然界中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
2.(2025七上·滨江期末)2024年10月30日,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名航天员搭乘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升空。下列有关太空的问题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太空中哪颗星星最美
B.带入太空的水稻能否正常生长
C.太空中能否传播声音
D.从空间站带回植物的细胞结构是否发生改变
3.(2024七上·杭州期中)奥斯特因注意到小磁针“意外”偏转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而改良了蒸汽机……在讨论这些事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时,四位同学分别提出了如下看法:
甲说:“小小的疑问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乙说:“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丙说:“科学的发现有赖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实验。”
丁说:“科学的发现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得到的。”
针对以上讨论,你最不同意谁的看法(  )
A.甲 B.乙 C.丙 D.丁
4.(2024七上·义乌期中)妈妈要给小科网上买衣服,用卷尺量他胸围。小科则找条塑料带,在同一位置绕了一周,然后用米尺测这一周的长度,测量结果与妈妈一致。小科用了科学一种重要的方法,这方法是(  )
A.等效替代法 B.微小放大法 C.控制变量法 D.模型法
5. 种子长成幼苗,冰雪融化成水,火山喷发。这些现象说明了 (  )
A.事物变化的规律是一样的
B.事物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
C.大自然的事物都在发生变化
D.大自然的事物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6.科学技术在改变我们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如汽车的大量使用会造成   。所以,在利用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必须尽可能地减少   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7.科学促进了    的发展与进步,技术的成果又改变了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由于   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利的影响。
8.(2024七上·杭州期中)有下列现象:A.夏天雨后美丽的彩虹;B. “神舟19号”上天;C.海岛附近看到美丽的“海市蜃楼”;D.含羞草开花;E.俄乌战争;F.火山爆发; G.种子发芽;H.大雁南飞;I.昆虫蜕皮,青蛙冬眠。其中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有   。
9.(2024七上·余姚期中)下面是几种情况的观察实例:①某学生用量筒测量石块的体积;②医院的化验员用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③在生物实验室中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④用体温计测量体温;⑤用耳朵辨听是哪种乐器发音。(横线上请填写序号)
其中属于直接观察的是   ,属于间接观察的是   。
10.(2022七上·柯桥期中)“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共享环保低碳生活” 。《宁波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本市生活垃圾以厨 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为基本分类标准。研究表明,废旧电池中的有害物质从电 池中溢出来,进入土壤和水源,会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对人的神经、消化、泌尿、运动等 多个系统也会造成严重损害。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废旧电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 大蒜、废旧电池等
【实验步骤】 ①取一节废旧电池,将外壳锯开露出内容物;
②在 A 、B 两个培养皿中放入等量大蒜,加入等量清水没过大蒜底部;
③在 A 培养皿中放入锯开的废旧电池,B 培养皿不放电池;
④将 A、B 培养皿放置在光照等条件相同且适宜的地方培养一周,观察蒜苗的生长情况。
【实验现象】
培养皿 有无电池 生长情况
A 有废旧电池 根部生长受到抑制,大蒜及蒜根腐烂、长势差
B 无废旧电池 生长正常
【交流讨论】
(1)两组装置都放在相同的环境中, 目的是   。
(2)比较 A 、B 两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3)为了完成本次实验探究主题,你认为兴趣小组接下来的操作是:   。
(4)【生活应用】
根据该实验结果,你认为废旧电池应该投放到下图所示四个垃圾箱中的   。
思维导图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
考点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1)奇妙的自然现象: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绚丽的彩虹、划过夜空的 流星、难以预测的火山喷发、奇妙的极光、神秘的黑洞等。
科学思维——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2)科学的本质
①科学任务:科学要研究自然界各种现象,发现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②科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现象。
(3)科学的特征
①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②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每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 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只要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 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典例1:(2025七上·德清期末)广袤浩瀚的宇宙,蕴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探索太空是人类不懈的追求。下列有关太空的问题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A.太阳系中哪颗行星最漂亮 B.流星是如何形成的
C.物质质量在太空中是否改变 D.太空育种的种子是否会变异
【答案】A
【解析】科学研究是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
【解答】A 、“太阳系中哪颗行星最漂亮”,“漂亮” 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看法,没有一个客观的、统一的评判标准来确定哪颗行星最漂亮,无法通过科学实验、观察等方法进行客观的验证和解答,所以不属于科学问题。
B 、“流星是如何形成的”,可以通过天文学的观测、理论研究等科学方法,从流星体的来源、进入地球大气层后的物理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解释,属于科学问题。
C 、“物质质量在太空中是否改变”,可以通过在太空中进行相关的物理实验,利用质量测量仪器等手段来进行验证和研究,根据质量的定义和物理规律来判断物质质量在太空环境下是否会发生变化,属于科学问题。
D、“太空育种的种子是否会变异”,可以通过在太空进行育种实验,然后将种子带回地球进行种植和观察,与在地球上正常环境下培育的种子进行对比,通过生物学的检测和分析等方法来确定种子是否发生变异以及变异的情况,属于科学问题。
故答案为:A。
变式1:(2025七上·鄞州期末)科学以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发现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火山喷发 B.划过夜空的流星
C.绚丽的极光 D.神舟飞船升空
【答案】D
【解析】自然现象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如月有阴晴圆缺,四季变化,气候的冷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等。主要有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命现象三大类。
【解答】A、B、C三项都属于自然现象。
D、神舟飞船升空是人类在科学领域不断探索的结果,不属于自然现象。
故答案为:D。
变式2:(2025七上·海宁期末)科学的核心是发现,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制造。据此分析,风力发电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属于科学发现的是
A.风是如何形成的 B.风能如何转化为电能
C.如何建造风力发电站 D.如何将风电并入电网
【答案】A
【解析】科学探索的意义在于它不断推动人类知识的边界,促进技术的进步,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保护地球环境,加强国际合作,并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参与。通过科学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可持续的未来社会。
【解答】A、“风是如何形成的”是对自然现象背后原理的探索,属于科学发现的范畴;
B、“风能如何转化为电能”涉及到能量转化的技术手段,属于技术发明;
C、“如何建造风力发电站”是关于发电站的建设,属于工程制造方面;
D、“如何将风电并入电网”是关于风电并网的操作和实施,也属于工程方面。
故答案为:A。
变式3:(2024七上·柯桥月考)学习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  )
A.阅读,作笔记和练习 B.观察,讨论和交流
C.观察,实验和思考 D.阅读,实践和应用
【答案】C
【解析】(1)观察是获取科学事实和信息重要途径,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自然现象、获取事物特征等。
(2)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假设、探究因果关系、发现新规律等。
(3)思考是对观察和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归纳、推理,从而得出科学结论、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4)阅读、作笔记和练习是学习过程中的辅助手段,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积累,但不是最基本方法。
(5)讨论和交流能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思维拓展,但依赖于观察和实验获取的知识基础,不是最基本方法;实践和应用是在掌握知识后的运用,并非最基础的学习方法。
【解答】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充分地控制实验的环境,创设一定的实验条件,科学地选择研究对象,以确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法。
故答案为:C。
考点二、科学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古代中国人认为地是方的,天是圆的。
(2)古希腊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都围绕着地球转动。
(3)哥白尼、第谷和开普勒等人通过长期的天文观测和分析,逐渐认识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是围绕着太阳运动的,并找到了行星运动规律。
(4)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行星围绕着太阳运动的根源 。
我国古代的宇宙观:我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历史悠久,到汉代已有盖天、宣夜和浑天等学派。“盖天说”认为,天如盖, 盖心是北极,天盖左旋,日月星辰 右转。“宣夜说”认为天无定形, 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虚空之中”, 并不附着于“天体”之上。“浑天说”认为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天地乘气而立,载水而行。
2.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1)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
(2)在古希腊,学者提出:万物由土、气、水、火四种元 素组成。
(3)到了近代,道尔顿、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认为物 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4)现在,我们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原 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3.对细菌的认识
在19世纪中叶前,流行着一种“自然发生说”,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例如,肉汤里会自然生成细菌,使肉汤变质。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了肉汤变质是空气中的细菌引起的,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典例1:(2025七上·上城期末)2024年8月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对月壤研究发现氢和含铁的矿物在高温下能生成铁和水,这是一种全新的月壤生产水的方法。一吨月壤就能产生51-76公斤的水,有望为未来月球科研站和空间站的建设提供重要的设计依据。下列有关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科学家对月壤研究发现氢和含铁的矿物在高温下能生成铁和水,属于科学原理
②建造未来月球科研站和空间站需要多种技术支持,属于工程
③建造未来月球科研站和空间站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的信息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是关于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工程是人们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过程中,在特定环境中,应用科学和技术的一种有目标的活动。
【解答】①科学家对月壤研究发现氢和含铁的矿物在高温下能生成铁和水,属于科学;
②建造未来月球科研站和空间站需要多种技术支持,属于工程;
③建造未来月球科研站和空间站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的信息,属于科学。
故答案为:D。
变式1:我国对研究人员有一项常规的科研管理政策,即“科研立项”。所谓“科研立项”,指的是对资金、人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预期完成研究计划等进行设置、论证的第一道程序。下列研究中无法预期研究结果,最不适合使用“科研立项”方法进行考核管理的是(  )。
A.原始科学发现的研究 B.原始技术的改进研究
C.创新技术的研究 D.工程实践规划的研究
【答案】A
【解析】根据对“科研立项”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判断。
【解答】根据“科研立项”的定义可知,适合“科研立项”必须是对已经存在的项目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预期计划进行设置。
原始科学发现的研究,是否发现无法确定,啥时发现无法确定,无法进行计划,不适合“科研立项”,故A符合题意;
原始技术的改进研究,创新技术的研究,工程实践规划的研究,都是在已知的技术和项目上进行研究,适合“科研立项”,故B、C、D不合题意。
故选A。
变式2:三百多年前,牛顿在年轻时便总结出了较为完备的力学体系。从全人类的角度来看,1950年后,重要的科学发现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过去的六七十年时间中,全人类基本上没有再得出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突破。关于科学发现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下列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
A.基础科学已发展到顶端,现有的科学发现和科学原理已足够人类发明各种新技术、建设各种复杂工程
B.要发现一个科学原理或自然规律越往后越难,我们现在能想到的,前人大多已总结出来
C.现代的基础研究,不再是个人的思考行为,而是越来越依靠大型的科学装置,如我国的“天眼”
D.科学研究需要具备异于常人大脑的基础科学人才,而目前高级人才多从事其他专业,未进入基础科学领域学习研究
【答案】A
【解析】根据自己对科学发现的认识对各个选项分析即可。
【解答】A.基础科学已发展远没有得到顶端,仍然存在很多的未知领域和不可解释的现象,以及无法解决的问题,故A错误符合题意;
B.要发现一个科学原理或自然规律越往后越难,我们现在能想到的,前人大多已总结出来,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现代的基础研究,不再是个人的思考行为,而是越来越依靠大型的科学装置,如我国的“天眼”,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科学研究需要具备异于常人大脑的基础科学人才,而目前高级人才多从事其他专业,未进入基础科学领域学习研究,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变式3: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在我们的太阳系外首次发现了一颗太阳系外行星。如今,科学家们已经在银河系发现了数千颗太阳系外行星,其大小、形状和轨道之丰富令人难以置信,它们丰富了我们对行星系统的理解。这表明(  )。
A.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
B.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有多种正确的认识
C.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
D.科学家可以获得事物的终极性认识
【答案】C
【解析】(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认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其根源来看,都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促进人们认识的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先进的认识工具,这些认识工具也会延伸人的认识能力,人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进步;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满足客观、物质性的要求,能够成为检验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切认识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改造世界,为了服务于实践。
【解答】解:A、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真理具有客观性,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的多种认识中,只有一种是正确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科学家们已经在银河系发现了4000多颗系外行星,其大小、形状和轨道之丰富令人难以置信,它们丰富了我们对行星系统的理解,这表明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故C符合题意;
D、认识具有无限性,不能获得事物的终极性认识,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考点三、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1.科学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并能通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在规律。
2.科学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已经惠及人们的衣食住行,它使人们的生 活更方便、舒适,使人们的工作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 如: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大大缩减了货运和客运时间。5G 网络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容量,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提供更好的服务。
3.合理利用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 响,如基因编辑技术、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等。
我们的地球正面临着放射性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 胀、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动物物种日渐减少等问题。
典例1: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好处,但也给人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下列事件能说明科学技术带给我们好处的是(  )
A.奶粉中用三聚氰胺充当蛋白精
B.制造假币在市场中流通
C.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D.“地沟油”经重新提炼回餐桌
【答案】C
【解析】 A:根据三聚氰胺有毒来分析;
B:根据假币的危害来分析;
C:根据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来分析;
D:根据地沟油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来分析。
【解答】A:三聚氰胺是一种有害物质,会危害人体健康,所以A不合题意;
B:使用假币会扰乱金融市场,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所以B不合题意;
C: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故C符合题意;
D:地沟油中含有有害物质,食用后会危害人体健康,故D不合题意.故选C。
变式1:下列事物的变迁不能反映科学改变人们生活的是(  )
A.唐诗→宋词→元曲 B.电话→寻呼机→手机
C.留声机→随身听→MP3 D.煤炉→燃气灶→电磁炉
【答案】A
【解析】科学的发展改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工业化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解答】唐诗→宋词→元曲,这是属于文学上的发展,不能反映科学改变人们生活。
电话→寻呼机→手机,这是人类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反映了科学改变人们生活。
留声机→随身听→MP3,这是人类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反映了科学改变人们生活。
煤炉→燃气灶→电磁炉,这是人类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反映了科学改变人们生活。
故选A。
变式2:(2023七上·义乌月考)2023年世界环境日,我国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加大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治理,改善环境状况
B.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对生态文明建设无意义
C.开展卫生厕所建设,解决生活污水问题
D.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治理大气污染
【答案】B
【解析】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解答】 A.加大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治理,改善环境状况 ,符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主题,A正确;
B.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意义,B错误;
C. 开展卫生厕所建设,解决生活污水问题 ,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意义,C正确;
D.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治理大气污染,对生态文明有意义,D正确;
故答案为:B
变式3:科学技术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下列实例中属于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不利影响的是(  )
A.“蛟龙号”7 062 m海试成功
B.“天舟五号”与中国空间站对接
C.利用机器人扫地
D.网络给青少年健康带来影响
【答案】D
【解析】如何理解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有利也有弊。举例说明科技是把双刃剑:好的一面:1、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出行越来越方便。2、科技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快捷。如:手机、微信、QQ、电脑等通讯工具。...不好的影响:1、尽管科技发展过程中给人类带来不美好的事例层出不穷,但科技发展推动了战争武器的不断升级,如不有效控制,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2、不法商人为了高额利润,利用技术带来的高效率,不计后果,如破坏环境;3、食品添加剂的应用如不能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等等,无不警示着我们科技是有双重作用的。4、如今,“低头族”一词,又触动了我们的神经。地铁上、饭馆里,乘电梯,过马路,“低头族”生活的每个缝隙都被手机占满。朋友聚餐、家人团聚,“低头族”依旧看微博,聊微信,玩游戏,就算搭话也是敷衍了事。“低头族”的队伍正在壮大,从年轻人到中老年人,甚至孩子也加入其中。
【解答】A.“蛟龙号”7 062 m海试成功,属于科技带来的有利影响;
B.“天舟五号”与中国空间站对接,属于科技带来的有利影响;
C. 利用机器人扫地 ,属于科技带来的有利影响;
D. 网络给青少年健康带来影响 ,属于科技带来的不利影响;
故答案为:D.
考点四、科学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1.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科学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提升了 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从古代火箭到现代火箭:我国古代人发明了火药,并用于军事;现代发射火箭,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从古代的指南针到现代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我国古代指南针开启了远洋航海时代,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帮助人们确定位置。
热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电磁学的创立使人 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跨入了信息时代;现代航天技术使人类能够探索宇宙的奥秘,邀游变幻莫测的太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人类打开了遗传科学的大门等。
2.科学在不断地发展
人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发现新的问题。因此,科学是无止境的,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和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推动科学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
3.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
学好科学,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正确运用科学 知识和科学方法,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典例1:1966年,有科学家提出,只要解决玻璃纤维的纯度问题,就可以减少光信号在玻璃纤维中的衰减,当衰减率下降到每千米20dB时,这根玻璃纤维就可以用于实用型通信。同时也指出了光纤通信的方向,但要制造出满足这个要求的光纤很难。1970年8月,科学家制备出可以用作通信的实验型光纤;1976年,第一个2km长的实验型光纤通信系统问世。30年后的光纤技术迅速崛起,成为有线通信中重要的传输介质,光纤产业蓬勃发展。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
A.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属于原始科学发现,虽有益于全人类,但也应申请发明专利
B.原始科学发现都能很快转化形成技术并推动产业的发展
C.搞理论研究的科学家应将其科学理论迅速产业化,以获得最大收益
D.很多重大的原始科学发现在早期并不具备将科学原理快速转化为工程的条件
【答案】D
【解析】根据自己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和理解分析即可。
【解答】A.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不一定是原始科学发现,为了有益于全人类,不应申请发明专利,故A错误;
B.原始科学发现,往往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优化和组合,才能转化形成技术并推动产业的发展,故B错误;
C.搞理论研究的科学家应将其科学理论应用与社会,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帮助,而不一定要迅速产业化获得收益,故C错误;
D.很多重大的原始科学发现在早期并不具备将科学原理快速转化为工程的条件,故D正确。
故选D。
变式1:科学与技术的目的是不同的。关于科学与技术,下列理解中正确的是(  )。
A.科学是发明,技术是发现
B.科学是综合利用知识的研究,技术指创造知识的研究
C.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
D.科学提供物化的现实,技术提供物化的可能
【答案】C
【解析】根据对科学和技术的区别和联系分析判断。
【解答】科学的主要目的是认识和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它侧重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等问题。科学活动的目的是逐步建立知识体系,对某种现象作出解释,为一些事件提供一个真实的描述,判断一些状态的性质。
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利用和改造,发明世界上尚没有的东西,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它侧重回答社会实践中“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有什么用”等问题。技术活动的目的是为实现人类的愿望提供便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有益的应用。
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
变式2:有人说,科学原理、科学规律一旦被发现,很快会被全人类所掌握,没有秘密可言。下列人物所对应的成就中不属于科学发现的是(  )。
A.鲁班发明的齿状锯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B.哥白尼的“日心说”,提出了“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观点
C.牛顿第一定律阐明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D.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
【答案】A
【解析】根据对物理学家及其成就的了解作答。
【解答】解: A、鲁班发明了齿状锯子,属于科学发明,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哥白尼通过观测与分析向影响人们长达千年之久的“地心说”提出了挑战,提出了“日心说”,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牛顿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阐明了力与运动的关系,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进步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变式3:下列关于科学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科学和技术是不相干的
B.利用核能发电,不会产生任何污染
C.5G通信技术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D.汽车行驶时会排放尾气、产生噪声,应该禁止
【答案】C
【解析】根据对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关系的认识判断。
【解答】A.科学的进步必然引起技术的改进和升级,从而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故A错误;
B.核废料仍然存在核辐射,会污染环境,故B错误;
C.5G通信技术对数据的传输速度大幅度加快,可以加快网络数据传输,从而改变导航,视频的流畅速度,故C正确;
D.汽车行驶时会排放尾气、产生噪声,但是确定改变了人类的出行方式和距离,应该适度使用,故D错误。故选C。
1.(2025七上·南浔期末)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
A.哪个学校的校服最漂亮
B.树荫下的光斑为什么是圆形的
C.摇晃瓶装可乐为什么会出现气泡
D.自然界中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
【答案】A
【解析】根据科学研究是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去判断。
【解答】A、“哪个学校的校服最漂亮”,“漂亮” 是基于人的主观审美感受,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没有客观的、可通过科学实验或研究去验证的标准,不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不属于科学问题。
B、“树荫下的光斑为什么是圆形的”,这可以通过光学原理等科学知识进行探究和解释,比如涉及小孔成像原理,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科学问题。
C、“摇晃瓶装可乐为什么会出现气泡”,这与可乐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受压强等因素影响有关,能够通过科学实验和相关化学知识来研究,属于科学问题。
D、“自然界中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这和地球的公转以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天文地理知识相关,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去解释和理解,属于科学问题。
故答案为:A。
2.(2025七上·滨江期末)2024年10月30日,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名航天员搭乘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升空。下列有关太空的问题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太空中哪颗星星最美
B.带入太空的水稻能否正常生长
C.太空中能否传播声音
D.从空间站带回植物的细胞结构是否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1)科学问题应基于客观现象或规律,可通过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进行研究和验证。
(2)科学问题不是基于个人主观感受、喜好等方面的问题。
【解答】A、太空中哪颗星星最美 ,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是主观审美判断,而不是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或观测来验证的客观事实。每个人对于“最美”的定义可能不同,因此这个问题不属于科学问题,A符合题意。
B、带入太空的水稻能否正常生长,这个问题关注的是水稻在太空环境下的生长情况,是一个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客观事实。科学家可以通过在太空种植水稻并观察其生长状况来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它属于科学问题,B不符合题意。
C、太空中能否传播声音,这个问题涉及到声音在太空中的传播机制,是一个可以通过物理原理和实验来探讨的科学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太空是真空的,因此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来验证,属于科学问题,C不符合题意。
D、从空间站带回植物的细胞结构是否发生改变,这个问题关注的是植物细胞在太空环境下的结构变化,同样是一个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客观事实。科学家可以通过对比太空飞行前后的植物细胞结构来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它也属于科学问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2024七上·杭州期中)奥斯特因注意到小磁针“意外”偏转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而改良了蒸汽机……在讨论这些事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时,四位同学分别提出了如下看法:
甲说:“小小的疑问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乙说:“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丙说:“科学的发现有赖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实验。”
丁说:“科学的发现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得到的。”
针对以上讨论,你最不同意谁的看法(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解析】根据对科学探究需要的基本方法、态度以及意义的掌握进行分析。
【解答】甲、对待科学规律,需要有怀疑的态度,小小的疑问是科学探究的起因,探究的过程既可以解释疑问,也可能有科学的发现,此观点正确;
乙、科学的发现不在大小,从身边的小事、身边的问题着手同样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此观点正确;
丙、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勤于观察,此观点正确;
丁、偶然的发现可能孕育巨大的发现,但科学的发现不一定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得出,此观点错误。
故答案为:D。
4.(2024七上·义乌期中)妈妈要给小科网上买衣服,用卷尺量他胸围。小科则找条塑料带,在同一位置绕了一周,然后用米尺测这一周的长度,测量结果与妈妈一致。小科用了科学一种重要的方法,这方法是(  )
A.等效替代法 B.微小放大法 C.控制变量法 D.模型法
【答案】A
【解析】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解答】要得到胸围的长度,既可以直接测量,也可以找条塑料带,在同一位置绕一周,然后用米尺测这一周的长度进行间接测量,测量结果是相同的。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故答案为:A。
5. 种子长成幼苗,冰雪融化成水,火山喷发。这些现象说明了 (  )
A.事物变化的规律是一样的
B.事物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
C.大自然的事物都在发生变化
D.大自然的事物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答案】C
【解析】根据题目描述的现象分析其中包含的科学规律。
【解答】 种子长成幼苗,冰雪融化成水,火山喷发,这些现象说明大自然的事物都在发生变化,并不能反映事物变化存在规律,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
6.科学技术在改变我们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如汽车的大量使用会造成   。所以,在利用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必须尽可能地减少   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答案】大气污染;滥用科技发明
【解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工业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引起了环境污染。汽车使我们出行方便,汽车尾气会造成大气污染。科学用得好可以造福人类,用的不好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
【解答】科学技术在改变我们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如汽车的大量使用会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在利用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必须尽可能地减少滥用科技发明。故答案为:大气污染;滥用科技发明
7.科学促进了    的发展与进步,技术的成果又改变了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由于   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利的影响。
【答案】技术;不合理的使用
【解析】根据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结合实际解答。
【解答】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技术的成果又改变了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由于不合理的使用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利的影响。
8.(2024七上·杭州期中)有下列现象:A.夏天雨后美丽的彩虹;B. “神舟19号”上天;C.海岛附近看到美丽的“海市蜃楼”;D.含羞草开花;E.俄乌战争;F.火山爆发; G.种子发芽;H.大雁南飞;I.昆虫蜕皮,青蛙冬眠。其中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有   。
【答案】BE
【解析】自然现象是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而产生的各种现象。
【解答】A.夏天雨后美丽的彩虹,不属于自然现象。
B.“神舟19号”上天,不属于自然现象。
C.海岛附近看到美丽的“海市蜃楼”,属于自然现象。
D.含羞草开花,属于自然现象。
E.俄乌战争,不属于自然现象。
F.火山爆发,属于自然现象。
G.种子发芽,属于自然现象。
H.大雁南飞,属于自然现象。
I.昆虫蜕皮,青蛙冬眠,属于自然现象。
故答案为:BE。
9.(2024七上·余姚期中)下面是几种情况的观察实例:①某学生用量筒测量石块的体积;②医院的化验员用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③在生物实验室中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④用体温计测量体温;⑤用耳朵辨听是哪种乐器发音。(横线上请填写序号)
其中属于直接观察的是   ,属于间接观察的是   。
【答案】③⑤;①②④
【解析】间接观察需要借助工具,用直接的感知无法观察。
【解答】直接观察方法是用感官直接感知研究对象获取信息的一种科学观察方法,而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其中③在生物实验室中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和⑤用耳朵辨听是哪种乐器发音是用感觉直接感知来获取信息的,属于直接观察,而①某学生用量筒测量石块的体积;②医院的化验员用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和④用体温计测量体温都是通过仪器来观察研究对象的,属于间接观察。
10.(2022七上·柯桥期中)“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共享环保低碳生活” 。《宁波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本市生活垃圾以厨 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为基本分类标准。研究表明,废旧电池中的有害物质从电 池中溢出来,进入土壤和水源,会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对人的神经、消化、泌尿、运动等 多个系统也会造成严重损害。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废旧电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 大蒜、废旧电池等
【实验步骤】 ①取一节废旧电池,将外壳锯开露出内容物;
②在 A 、B 两个培养皿中放入等量大蒜,加入等量清水没过大蒜底部;
③在 A 培养皿中放入锯开的废旧电池,B 培养皿不放电池;
④将 A、B 培养皿放置在光照等条件相同且适宜的地方培养一周,观察蒜苗的生长情况。
【实验现象】
培养皿 有无电池 生长情况
A 有废旧电池 根部生长受到抑制,大蒜及蒜根腐烂、长势差
B 无废旧电池 生长正常
【交流讨论】
(1)两组装置都放在相同的环境中, 目的是   。
(2)比较 A 、B 两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3)为了完成本次实验探究主题,你认为兴趣小组接下来的操作是:   。
(4)【生活应用】
根据该实验结果,你认为废旧电池应该投放到下图所示四个垃圾箱中的   。
【答案】(1)控制(单一)变量(2)废旧电池浸出液会影响大蒜的生长
(3)再用其他植物进行多次实验(4)丙
【解析】废旧电池中的镉元素,则被定为致癌物质;汞中毒,会患中枢神经疾病;电池腐烂后,其中的汞、铅、镉等重金属溶出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健康.废弃电池属于有害的垃圾.据此可判断该投入的垃圾箱.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一制定计划一实施计划一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科学探究要遵循的一般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①单一变量原则: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要研究的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②对照原则:通常一个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而言,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是对照组。
【解答】(1)两组装置都放在相同的环境中, 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2)比较 A 、B 两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废旧电池浸出液会影响大蒜的生长。
(3)为了完成本次实验探究主题,你认为兴趣小组接下来的操作是:再用其他植物进行多次实验。
(4)甲,从标志看出,该垃圾箱用于回收各种玻璃制品,故不符合题意.
乙,从标志看出,该垃圾箱用于回收各种具有可燃性的垃圾,故不符合题意.
丙,从标志看出,该垃圾箱用于回收会造成环境污染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废弃电池属于有害垃圾,故符合题意.
丁,从标志看出,该垃圾箱用于回收各种废弃金属及金属制品,故不符合题意.
思维导图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