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数学学科/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数学学科2025-2026学年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提升培优精练人教版第1单元 小数乘法 专项01 选择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如果(、、均不为0),则、、中最大的是( )。A. B. C.2.小马虎计算时,写成了,结果比正确值少( )。A.0.7 B.0.9 C.1.13.下图长方形的周长是( )米。A.5.4 B.5.1 C.10.24.将的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A.6.5 B.6.4 C.6.485.下面算式中,与结果相同的是( )。A. B. C.6.小明这样计算“4.8×0.25”:4.8×0.25=(4+0.8)×0.25=4×0.25+0.8×0.25,他运用了(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分配律 C.商不变的性质7.每个笔记本的单价为3.6元,买6个笔记本的钱数应该( )20元。A.不满 B.刚好 C.超过8.下列算式中,与4.1×9.9的结果不相等的是( )。A.4.1×(10-0.1) B.(4+0.1)×9.9 C.4.1×10-0.1 D.4×9.9+0.1×9.99.不计算,选择正确答案:30.4×2.7=( )。A.82.08 B.82.02 C.62.08 D.62.0210.把12个羽毛球放在一个圆筒形包装盒里,那么这个包装盒至少需要( )厘米长。A.27.5 B.36.5 C.39 D.7411.与□×9.9得数相同的算式( )。A.□×(9.9+0.1) B.□×10-□ C.□×10-□×0.112.小辉家的书房呈长方形,长3.6米,宽2.8米。他通过列竖式计算出书房的面积为10.08平方米,竖式如图所示。竖式中箭头所指的这个数对应的图上面积是(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④13.下面各式中,积最小的是( )。A.0.68×2.03 B.0.068×203 C.0.68×203 D.6.8×20314.下图表示的是 ( )的计算过程。A.2×0.3 B.2.7×1.3 C.2.7×0.7 D.2×0.715.张老师带100元去买文具,( )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有意义。A.当张老师想快速判断所带的100元是否足够支付此次购买文具的费用时B.当收银员告知张老师本次购买文具应付的具体金额时C.当收银员清点张老师支付的现金金额时D.当收银员将每件文具的单价准确录入收银系统时16.下列各题中,简算过程所运用的运算律和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69×11=69×10+69 B.(28-1.4)×5=28×5-1.4×5C.12.5×9×8=12.5×8×9 D.25×88=25×80+25×817.下面( )可以用12.5×8.6解决。A.一种蔬菜8.6元/千克,买12.5千克蔬菜需要多少元?B.一台收割机每小时可以收割8.6亩的麦地,收割12.5亩的麦地需要多少小时?C.笑笑步行去车站用了8.6分,然后乘车12.5分到科技馆,她一共用了多少分钟?18.与7.1×9.9得数最接近的算式是( )。A.7×10 B.7×9 C.8×9 D.8×1019.两个小数a、b的在数轴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如果t=a×b,那么t、a、b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 )。A.t>b>a B.b>t>aC.b>a>t D.无法判断20.小明家书房长3.8m,宽3.3m,用竖式计算书房的面积(如下图),虚线框出的计算结果所表示的面积是图中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21.下列算式中,( )算式中的“8×7”这一步算的是“8个0.1×7个0.01的积”。A.5.83×1.75 B.6.85×4.37 C.8.1×0.74 D.7.8×7.6522.要解决“买195本《智慧数学》,每本3.80元,带800元,够吗?”的问题,选择( )方法最适合。A.口算 B.用竖式计算 C.用计算器计算 D.用估算判断23.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支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想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 )支。A.4 B.3 C.224.如图,在3.6×1.5的计算过程中,应用到了下面的四个知识点中的( )。①转化的策略 ②小数的性质 ③积的变化规律 ④乘法分配律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5.学海文具店有两种文具盒,第一种文具盒每个14.8元,第二种文具盒每个20.5元。李老师带了40元,可以买到( )文具盒。A.3个第一种 B.2个第二种 C.2个第一种和1个第二种 D.1个第一种和1个第二种26.下列算式中,积大于1的是( )。A.0.99×1 B.0.09×10 C.0.8×0.9 D.0.9×1.227.海海用计算器计算35×7.6时,发现计算器上的按键“6”坏了。海海想了下列4种不同的输入方法,其中( )是错的。A.35×3.8×2 B.35×10-35×2.4 C.35×8-0.4 D.35×7.5+35×0.128.12.8×0.35的积化简后是( )。A.一位小数 B.两位小数 C.三位小数 D.无法判断29.下面四组算式中,( )组算式的得数相等。A. B. C. D.30.与0.7×4.52的积相等的式子是( )。A.0.7×0.452 B.45.2×0.07 C.0.07×0.452 D.0.07×4.5231.海海计算出2.×0.9=4.236,立刻说自己算错了。因为正确的积( )。A.比2.大 B.比0.9小 C.等于2. D.比2.小,比0.9大32.甲数×0.9=乙数×1.1(甲、乙两数均不为0),则甲、乙两数相比较,( )。A.甲数>乙数 B.甲数=乙数 C.甲数<乙数 D.无法比较33.下面能较为准确地估算12.98×7.02的积的算式是( )。A.12×7 B.12×8 C.13×8 D.13×734.一道小数乘法算式1.□2×5.3,□中的非零数字被隐藏了,这道算式的结果可能是( )。A.7.526 B.0.996 C.11.176 D.7.56235.下边竖式中箭头所指的数表示( )。A.2个18 B.2个1.8 C.2个8 D.2个136.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均为古代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一常等于两寻,古时一尺约为23.1厘米,那么三寻约为( )。(保留两位小数)A.5.55米 B.5.54米 C.1.85米 D.0.69米37.下列算式不能简便计算的是( )。A. B.C. D.38.算式0.74×0.15的结果保留2位小数约为( )。A.0.10 B.0.11 C.0.12 D.0.1339.王阿姨去大理旅游时买了5条特色手链,最贵的一条是53.2元,最便宜的一条是24.7元,王阿姨买手链可能花了( )元。A.267 B.204.8 C.124.540.“5.17×(100+1)=5.17×100+5.17”,这是运用了( )。A.乘法结合律 B.乘法交换律 C.乘法分配律 D.不能确定41.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的壮阔、荒凉的景色。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在古代是一个长度单位,“一仞”也就是八尺,一尺等于今日的23.1厘米,“一仞”约等于( )。A.成年人的身高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C.成年人一掌的长度 D.成年人一拃(zhǎ)的长度42.下面四种方法都可以估算10.87×7.19的积,其中最接近准确数的估算方法是( )。A.10×7 B.10×8 C.11×7 D.11×843.在计算1.2×1.5时,淘气的方法是“1.2×1.5=1×1+0.2×0.5”,这样计算出的结果与正确结果不一致。请你结合下图分析,淘气错在没有计算图中的( )。A.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D.②和④44.一个计算器的数字键“4”坏了,陈娟要计算248×5.6,可以用下面( )计算出正确的得数。A.280×5.6 B.258×5.6-10C.250×5.6-11.2 D.238×5.6+5.645.《三国演义》中描述关羽外貌为:“身长九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在古代1尺≈23.1厘米,则关羽身高大约为( )米。A.2.08 B.208 C.2.31 D.23146.一种牛奶每100克含蛋白质3.5克,小磊每天喝300克这种牛奶,所含蛋白质一共是( )克。A.15 B.3.5 C.10.547.每千克葡萄18.5元,妈妈买了3.8千克,一共需要多少元?如图所示,箭头所指这一步是在计算( )。A.3.8千克葡萄的价钱 B.3千克葡萄的价钱 C.0.8千克葡萄的价钱48.下面四个知识点,在笔算2.4×3.5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 )①积的变化规律。 ②小数的性质。 ③转化策略。 ④乘法分配律。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49.某停车场对小汽车停车的收费标准(如图),一辆小汽车付停车费24元,那么它的停车时间段可能是( )。小汽车停车收费标准 半小时内(含半小时)免费;半小时以上,每过1小时收费8元,不足1小时按1小时算。A.9:20~11:00 B.8:45~11:20C.9:50~13:25 D.10:30~14:1550.计算7.2×9.9下面的算法中,正确的是( )。A.7.2×10-0.1 B.7.2×9+0.9 C.7.2×10-7.2 D.7.2×10-0.7251.李老师要冲洗18张照片,每张照片的冲洗费是0.65元。下图竖式中,箭头所指的“65”表示( )。冲洗1张照片的钱 B.冲洗8张照片的钱C.冲洗10张照片的钱 D.冲洗18张照片的钱52.3×0.6=1.83.3×3.6=11.883.33×33.6=111.888……________=111111.888888按照上面的规律,横线上应填( )。A.3.3333×3333.6 B.3.33333×333333.6 C.3.33333×33333.6 D.33333.3×33333.653.0.065×45=2.925,如果得数保留一位小数,那么结果是( )。A.2.9 B.2.93 C.3.054.下面算式中,与算式“4.6×3.5”结果不相等的是( )。A.46×0.35 B.0.46×35 C.460×0.35 D.460×0.03555.周小昭在用计算器计算12.5×6.4时,错误的输成了11.5×6.4,这时需要再( )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A.加1 B.加12.5 C.加6.456.张丽用计算器计算“45.7×9.9”时,发现键“9”坏了,下面输入不能得到正确结果的是( )。A.45.7×3.3×3 B.45.7×10-0.1 C.45.7×8.8+45.7×1.157.停车场对小汽车的收费标准是这样的:半小时内(含半小时)免费,半小时以上,每过1小时收费8元,不足1小时按1小时算。一辆小汽车付停车费24元,那么它的停车时间段可能是( )。A.8:15-12:00 B.12:30-14:30C.11:25-14:45 D.9:55-12:2058.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4.9×8时,发现计算器上的键“4”坏了,他想到了三种不同的输入方法。下面方法错误的是( )。A.0.7×7×8 B.5×8-8 C.9.8×8÷259.与4.2×100.1的结果不相等的算式是( )。A.10.01×42 B.4.2×100+4.2 C.4.2×100+4.2×0.1 D.1001×0.4260.6.8乘一个小数,积一定( )。A.无法确定 B.小于6.8 C.大于6.861.与4.23×2.6的积相等的算式是( )。A.42.3×0.26 B.0.423×2.6 C.423×2.662.扎染社团活动时,灿灿要用一块长为1.8m,宽为1.2m的白色棉布做扎染实验,她要先求出这块棉布的面积。下面竖式是她计算棉布面积的过程,如图是对竖式各部分意义的解释,箭头所指的数是如图中( )的结果。A.①+② B.①+④ C.②+④63.如图中的点( )所表示的数最接近1.2×0.4的积。A.A B.B C.C64.根据11×0.9=9.9;222×0.9=199.8;3333×0.9=2999.7;那么6666666×0.9=( )。A.599999.4 B.5999999.5 C.5999999.465.如果在每个 里填一个数字,下面直线上M点表示的数可能是算式( )的得数。A.19×0.9 B.4. ×4. C.4. ×5. 66.同学们讨论计算2.03×1.6的思考过程,思考过程正确的是( )。A.÷10,×1000,3.248 B.×10,÷1000,3248 C.×10,÷1000,3.24867.小明把6×(□+0.6)错写成6×□+0.6,这样结果( )。A.比原来小6 B.比原来小3 C.比原来大3 D.比原来大668.已知a×0.79=b×1.03=c×0.85(且a、b、c都不为0),则a、b、c三个数中最大的是( )。A.a B.b C.c D.无法确定69.小红在计算一道小数乘法时,误将一个一位小数当成了整数,算出的结果是51.39,正确结果是( )。A.5.139 B.51.39 C.513.9 D.513970.在笔算3.5×2.6的过程中(如图),用到了下面的( )知识点。①转化策略 ②积的变化规律 ③小数的性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71.故宫的九龙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九龙壁正面的长为29.47米,高为3.59米,估算它的面积不会超过( )平方米。A.60 B.90 C.120 D.18072.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尺”、“一片孤城万仞山”的“仞”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以周秦汉的度量衡来论,“一仞”就是八尺,一尺约23.1厘米。以下最接近“一仞”的是( )。A.课桌高度 B.一个成年人的身高 C.学校旗杆的高度 D.一个五年级孩子的足长73.0.78×2.4不计算,积比0.78( ),比2.4( )。A.大;小 B.小;大 C.大;不能判断74.两个因数的积是3.6,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是( )。A.7.2 B.36 C.72 D.72075.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在古代是一个长度单位。以周的度量衡来论,“一仞”就是八尺,一尺约等于23.1厘米,那么“一仞”相当于( )。A.一个成年人的身高 B.18米 C.一个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D.30米76.如果甲×2.7=乙×3.8(甲数、乙数不等于0),则甲( )乙。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判断77.学校要为剧场的小舞台铺地砖,舞台面积为50.8平方米,地砖单价为29.9元/平方米,需要准备多少钱就一定够了呢?下面符合要求的估算方法是( )。A.29.9×50=1496元 B.50×29=1450元C.50×30=1500元 D.51×30=1530元78.下面是明明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做题的思路,其中正确的有( )个。①47.8×10.1-4.78=47.8×(10.1-0.1)②8×(1.25+2.5)×4=1.25×8+2.5×4③199×0.42=200×0.42-1×0.42A.1个 B.2个 C.3个79.一瓶饮料5.5元,王老师要买4瓶,带20元够吗?解决这个问题下面的估算方法最合理的是( )。A.把5.5元估成6元,6×4=24(元),24>20,所以不够。B.把5.5元估成5元,5×4=20(元),20=20,所以刚好够。C.把5.5元估成5元,5×4=20(元),把单价估小了刚好等于20元,所以不够。D.把5.5元估成6元,6×4=24(元),把单价估大了才等于24元,所以够。80.丽丽买了一箱不超过10kg的苹果,但是发票不小心沾上了污渍,部分信息如下图。这箱苹果的总价可能是( )元。A.104.86 B.85.26 C.95.6 D.94.08/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数学学科/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数学学科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A【分析】积一定时,一个因数(0除外)乘的数越大,这个数就越小。据此比较三个已知因数的大小,即可确定、、的大小关系。【解析】0.5<0.8<1.2,因此>>,所以、、中最大的是。故答案为:A2.A【分析】乘法分配律是,分别算出正确结果和错误结果,再求它们的差值。【解析】4.5-3.8=0.7结果比正确值少0.7。故答案为:A3.C【分析】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代入数据计算即可。【解析】(米)长方形的周长是10.2米。故答案为:C4.A【分析】先计算,保留一位小数需要看百分位,根据“四舍五入”法,即可求解。【解析】百分位是8,要向十分位进1,,所以6.48保留一位小数是6.5。故答案为:A5.B【分析】根据积不变的性质,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n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积不变;据此解答。【解析】根据积不变的性质可知,A.9.6×(0.25×10),与9.6×0.25相比结果扩大到原来的10倍;B.(9.6×10)×(0.25×0.1),与9.6×0.25相比结果相等;C.(9.6×0.1)×0.25,与9.6×0.25相比结果缩小到原来的。故答案为:B6.B【分析】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作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作乘法分配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商不变,这就是商不变的性质;由此可知,题目中的简便运算应用了乘法分配律,据此解答。【解析】A.分析可知,像“4.8×0.25=0.25×4.8”这种情况应用了乘法交换律a×b=b×a;B.4.8×0.25=(4+0.8)×0.25=4×0.25+0.8×0.25,应用了乘法分配律a×(b+c)=a×b+a×c;C.4.8×0.25=(4+0.8)×0.25=4×0.25+0.8×0.25属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没有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故答案为:B7.C【分析】每个笔记本单价3.6元,买6个,根据等量关系总价等于单价乘数量,即3.6×6。通过计算得出总价后,与20元比较即可判断选项。【解析】3.6×6=21.6(元)21.6>20总钱数超过20元。故答案为:C8.C【分析】先根据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计算4.1×9.9,再根据混合运算的顺序,逐项计算结果,比较得数再选择。【解析】4.1×9.9=40..59A.4.1×(10-0.1)=4.1×9.9=40.59该选项结果和原题结果相等。B.(4+0.1)×9.9=4.1×9.9=40.59该选项结果和原题结果相等。C.4.1×10-0.1=41-0.1=40.9该选项结果和原题结果不相等。D.4×9.9+0.1×9.9=39.6+0.99=40.59该选项结果和原题结果相等。故答案为:C9.A【分析】将30.4近似看作30,2.7近似看作3,估算结果为30×3=90;30.4的末位是4,2.7的末位是7,4×7=28,结果的末位应为8;据此解答。【解析】30.4≈30,2.7≈3,估算结果为30×3=90,排除C、D。再计算末位:4×7=28,结果末位为8,排除B。故答案为:A10.B【分析】由图可知,圆筒包装至少需要的长度是(12-1)个羽毛球底座的长度加上1个羽毛球的长度,根据1厘米=10毫米,先将单位统一,再用乘法计算,求出(12-1)个羽毛球底座长度和1个羽毛球长度,分别计算后相加。【解析】5毫米=0.5厘米2+0.5=2.5(厘米)2.5×(12-1)+9=2.5×11+9=27.5+9=36.5(厘米)即这个包装盒至少需要36.5厘米长。故答案为:B11.C【分析】把9.9看作10-0.1,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与10和0.1分别相乘,乘得的积相减,据此即可解答。【解析】□×9.9=□×(10-0.1)=□×10-□×0.1。故答案为:C12.B【分析】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进行解答。在计算3.6×2.8时,将2.8拆分为2+0.8,3.6×2.8=3.6×(2+0.8)=3.6×2+3.6×0.8。竖式中箭头所指的“72”,实际是3.6×2的结果。书房长3.6米,宽2.8米,宽拆分为2米和0.8米,长拆分为3米和0.6米。3.6×2对应的是长为3.6米、宽为2米的长方形面积,从图中看,③的长是3米、宽是2米,④的长是0.6米、宽是2米,③和④合起来的长是3+0.6=3.6米,宽是2米,面积就是3.6×2,所以箭头所指的数对应的图上面积是③和④。【解析】由分析可知,“72”是由3.6和2相乘所得,表示的是③和④的面积。故答案为:B13.A【分析】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其中一个因数乘或者除以几(0除外),此时积也乘或者除以这个数,将题中选项与0.68×2.03比较即可,据此解题。【解析】A.以0.68×2.03的积为准;B.0.068×203与0.68×2.03相比,0.68÷10=0.068;2.03×100=203;此时0.68×2.03的积乘10;C.0.68×203与0.68×2.03相比,0.68不变;2.03×100=203;此时0.68×2.03的积乘100;D.6.8×203与0.68×2.03相比,0.68×10=6.8;2.03×100=203;此时0.68×2.03的积乘1000;所以0.68×2.03<0.068×203<0.68×203<6.8×203;下面各式中,积最小的是0.68×2.03。故答案为:A14.B【分析】观察格子中的算式可知,每个格子中的算式都是由格子上面的数字和最左侧的数字计算的,根据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法则可知,乘法算式中的一个乘数是由格子上面的2和0.7组成的,另一个是由格子左侧的0.3和1组成的,如此可得出答案。【解析】2+0.7=2.70.3+1=1.3题图表示的是2.7×1.3的计算过程。故答案为:B15.A【分析】估算和精确计算的作用:估算就是大致推算,能快速判断数值的范围,帮助我们在不需要精确结果时做决策。精确计算是得到准确的数值,用于需要确切结果的场景。以此分析各选项,进而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解析】A.当张老师想快速判断所带的100元是否足够支付此次购买文具的费用时,不需要知道精确的总金额,只需要大致估算购买文具的总价范围,就能快速判断100元够不够,这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有意义。B.当收银员告知张老师本次购买文具应付的具体金额时,需要的是精确的数值,不能用估算,要用精确计算。C.当收银员清点张老师支付的现金金额时,必须精确清点,确保金额准确,要用精确计算,不能估算。D.当收银员将每件文具的单价准确录入收银系统时,需要精确的单价数值,要用精确计算,不能估算。所以在选项A的情景中,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有意义。故答案为:A16.C【分析】乘法分配律是指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乘法交换律是指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我们需要分析每个选项所运用的运算律,找出所运用的运算律和其他三个不同的算式。【解析】A.69×11=69×(10+1)=69×10+69×1,这里先把11拆分成10+1,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B.(28-1.4)×5=28×5-1.4×5,这是直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C.12.5×9×8=12.5×8×9,这里交换了9和8的位置,运用的是乘法交换律进行简算。D.25×88=25×(80+8)=25×80+25×8,把88拆分成80+8,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所以简算过程所运用的运算律和其他三个不同的是C选项。故答案为:C17.A【分析】题目要求判断哪个情境可以用算式12.5×8.6解决,需结合乘法的意义(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时间=总量等)逐一分析选项,进而找出正确答案。【解析】A.根据“总价=单价×数量”,其中单价是8.6元/千克,数量是12.5千克,那么总价就是12.5×8.6,所以该选项可以用12.5×8.6解决。B.根据“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量是12.5亩,工作效率是每小时收割8.6亩,那么需要的时间应该是12.5÷8.6,而不是12.5×8.6,所以该选项不可以用12.5×8.6解决。C.求一共用的时间,是将步行时间和乘车时间相加,即8.6+12.5,而不是乘法运算12.5×8.6,所以该选项不可以用12.5×8.6解决。故答案为:A18.A【分析】将7.1×9.9的两个因数看成最接近的整数,与各选项比较即可。【解析】7.1×9.9≈7×10所以与7.1×9.9得数最接近的算式是7×10。故答案为:A19.C【分析】根据数轴可知,0、a、b、1的大小关系为0<a<b<1,那么a×b的积也就是t即小于a也小于b,据此解答。【解析】由分析可知,t、a、b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b>a>t。故答案为:C20.C【分析】小数乘法法则:(1)按整数乘法的法则先求出积;(2)看因数中一个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观察竖式,虚线框出的“114”,是“3.8×0.3=1.14”,3.8拆成(3+0.8),根据乘法分配律,小括号里的数分别与0.3相乘,再相加,即3×0.3+0.8×0.3,由此确定所表示的图中的面积。【解析】3.8×0.3=(3+0.8)×0.3=3×0.3+0.8×0.3→3×0.3表示图中的③,0.8×0.3表示图中的④=0.9+0.24→③+④=1.14(m2)虚线框出的计算结果所表示的面积是图中的③+④。故答案为:C21.B【分析】“8×7”算的是“8个0.1×7个0.01的积”,因为0.1是小数部分十分位的计数单位,0.01是百分位的计数单位,说明8在十分位,7在百分位,据此解答。【解析】A.5.83×1.75中,8和7都在十分位,不符合题意;B.6.85×4.37中,8在十分位,7在百分位,“8×7”这一步算的是“8个0.1×7个0.01的积”,符合题意;C.8.1×0.74中,8在个位,7在十分位,不符合题意;D.7.8×7.65中,8在十分位,7在个位,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22.D【分析】买书本用的钱=每本书价格×本数,价格是3.80元接近4元,本数是195本接近200本,据此运用估算的方法可快速得出答案。【解析】根据题意得:每本书价格3.80元,接近4元;有书本195本接近200本,则运用估算后的数计算:200×4=800(元),由于估算时,两个因数都变大了,则得到的积也变大。此时实际的结果就比800元少,即800元能够买195本《智慧数学》。故答案为:D23.B【分析】先根据“总价=单价×数量”算出小明带的总钱数,再用总钱数除以单价2元,得到可购买的数量。【解析】算总钱数:单价1.5元,买4支,总钱数为1.5×4=6(元)。算买单价2元的数量:6÷2=3(支)。故答案为:B24.D【分析】①转化的策略:计算小数乘法时,需要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出结果,再根据乘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给结果加上小数点,据此解答;②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去掉0或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③积的变化规律:在计算小数乘法时,乘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几位,要使积不变,则积的小数点也要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相同的位数;④乘法分配律:(a+b)×c=a×c+b×c,据此解答。【解析】①在3.6×1.5的计算过程中,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是运用了转化的策略;②3.6×1.5=5.40,再确定最后的结果是,为了保证结果的简洁性,将小数末尾的0去掉,不改变结果的大小,这是利用了小数的性质;③在计算的过程中,两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为了使积不变,则积缩小到原来的,这是利用了积的变化规律;④在竖式计算36×15时,可以先把15分成10+5,再根据乘法分配律通过36×15=36×(10+5)=36×10+36×5计算。则①②③④四个知识点都应用到了。故答案为:D25.D【分析】根据题意,李老师只带了40元,计算能买哪种文具盒,即分别计算每个选项所需的金额,再与李老师带的40元进行比较即可。【解析】A.3个第一种的文具盒,根据总价=单价×数量,即3个第一种文具盒价钱为14.8×3=44.4元,44.4元>40元,即李老师带的钱不能买3个第一种文具盒。B.2个第二种的文具盒,根据总价=单价×数量,即2个第二种文具盒价钱为20.5×2=41元,41元>40元,即李老师带的钱不能买2个第二种文具盒。C. 2个第一种和1个第二种,根据总价=单价×数量,即2个第一种文具盒价钱为14.5×2=29元,29+20.5=49.5元,49.5元>40元,即李老师带的钱不能买2个第一种和1个第二种文具盒。D. 1个第一种和1个第二种,即14.5+20.5=35元,35元<40元,即李老师带的钱可以买1个第一种和1个第二种的文具盒。故答案为:D26.D【分析】根据小数乘小数以及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算出四个选项的结果,看谁的积大于1即可。小数乘法计算时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点小数点时,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小数的末尾出现0时,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划去。【解析】A.0.99×1=0.99,积小于1,不符合要求。B.0.09×10=0.9,积小于1,不符合要求。 C.0.8×0.9=0.72,积小于1,不符合要求。D.0.9×1.2=1.08,积大于1,符合要求。故答案为:D27.C【分析】分析每个选项中,7.6的拆分结果,再结合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差)与另外一个数相乘,可以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减),据此逐一分析即可。【解析】根据分析可得:A.3.8×2=7.6,即可以将7.6拆分成3.8×2,所以35×7.6=35×3.8×2是正确的;B.根据乘法分配律,35×10-35×2.4=35×(10-2.4)=45×7.6,所以选项正确;C.35×8-0.4,应该先计算35×8,再计算减法,即为:35×8-0.4=280-0.4=279.6,所以选项不正确;D.根据乘法分配律,35×7.5+35×0.1=35×(7.5+0.1)=35×7.6,所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C28.B【分析】根据题意,算出积后即可解答,小数乘小数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数出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据此解答。【解析】12.8×0.35=4.48 所以12.8×0.35的积化简后是两位小数;故答案为:B29.C【分析】根据题意,分别算出每组算式的得数,即可解答;(1)算式1根据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计算;算式2先算乘法,再算加法;(2)算式1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算式2根据小数乘整数算出积;(3)算式1根据乘法分配律逆应用计算;算式2根据小数乘整数算出积;(4)算式1先把1.6拆成0.4×4,再用乘法结合律计算;算式2利用乘法结合律计算。【解析】A. 2.5×(2.6×4)=2.5×2.6×4=2.5×4×2.6=10×2.6=262.5×2.6+2.5×4=6.5+10=16.5两个算式的得数不相等,所以不符合题意;B.2.68×98+2=262.64+2=264.642.68×100=268两个算式的得数不相等,所以不符合题意;C.3.6×39+3.6=3.6×(39+1)=3.6×40=1443.6×40=144两个算式的得数相等,所以符合题意;D.1.6×0.25=0.4×4×0.25=0.4×(4×0.25)=0.4×1=0.40.4×0.4×0.25=0.4×(0.4×0.25)=0.4×0.1=0.04两个算式的得数不相等,所以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30.B【分析】根据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来逐项判断。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观察各个选项与算式0.7×4.52,按照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都是先计算7×452,再根据不同的算式数出小数位数点上小数点。【解析】0.7×4.52的积有三位小数;A.0.7×0.452的积有四位小数,和原式不相等;B.45.2×0.07的积有三位小数,与原式相等;C.0.07×0.452的积有五位小数,与原式不相等;D.0.07×4.52的积有四位小数,与原式不相等;所以,与0.7×4.52的积相等的式子是B选项。故答案为:B31.D【分析】两个数相乘,第二个因数大于1,所得的积比第一个因数大;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所得的积比第一个因数小,比第二个因数大,据此解答。【解析】根据分析可得:2.×0.9=4.236,因为第二个因数小于1,所以积应该比第一个因数小,比第二个因数大。故答案为:D32.A【分析】通过比较两个等式中因数与1的大小关系,利用小数乘法的性质,来判断甲、乙两数的大小。在式子甲数×0.9 =乙数×1.1中,0.9<1,1.1>1。根据一个不为0的数乘小于1的数,结果比原数小;乘大于1的数,结果比原数大。【解析】对于甲数×0.9,因为0.9<1,所以甲数×0.9<甲数;对于乙数×1.1,因为1.1>1,所以乙数×1.1>乙数;又因为甲数×0.9 =乙数×1.1,那么就有甲数>甲数×0.9=乙数×1.1>乙数,所以甲数>乙数。所以,甲、乙两数相比较,甲数>乙数。故答案为:A33.D【分析】根据小数乘法的估算方法:把相乘的因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数来算。12.98最接近13,7.02最接近7,所以较为准确地估算12.98×7.02的积的算式是13×7;据此解答。【解析】12.98×7.02≈13×7=91故答案为:D34.A【分析】先根据积的末位数字,排除D;再根据积的结果大于5.3且小于10.6,排除B和C,据此解答即可。【解析】积的末位数字是2×3=6,所以排除D;又因为1<1.□2<2,∴5.3<1.□2×5.3<10.6,所以排除B和C。故答案为:A35.B【分析】小数乘法法则:(1)按整数乘法的法则先求出积;(2)看因数中一个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解析】观察竖式,箭头所指的数是1.8×2计算而来,表示2个1.8。故答案为:B36.B【分析】根据题意,一寻为八尺,那么三寻就是8×3=24尺;已知古时一尺约为23.1厘米,那么三寻相当于(23.1×24)厘米,再根据进率“1米=100厘米”换算成以米作单位,并保留两位小数。【解析】8×3=24(尺)23.1×24=554.4(厘米)554.4厘米=5.544米≈5.54米那么三寻约为5.54米。故答案为:B37.C【分析】选项A,2.5和2.4同时乘4,即2.4×4=9.6,2.5×4=10,算式变为9.6÷10;选项B,利用积的变化规律,把0.32×22,变成3.2×2.2,原式变为:3.2×7.8+3.2×2.2,再利用乘法分配律简算即可;选项C,加减混合运算调整顺序后仍需逐次计算,无明显简化;选项D,4个0.31相加可变成0.31×4,算式变成(0.31×4)×0.25,然后再利用乘法结合律简算。据此解答即可。【解析】A.=(2.4×4)÷(2.5×4)=9.6÷(2.5×4)=9.6÷10=0.96B.=3.2×7.8+3.2×2.2=3.2×(7.8+2.2)=3.2×10=32C.=32.6+(5.54-4.46)=32.6+1.08=33.68D.=(0.31×4)×0.25=0.31×(4×0.25)=0.31×1=0.31算式不能简便计算的是。故答案为:C38.C【分析】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得数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保留两位小数,也就是去掉百分位后面的尾数,对千分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计算出算式的结果,然后把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即可。【解析】0.74×0.15=0.111≈0.11算式0.74×0.15的结果保留2位小数约为0.11。故答案为:C39.B【分析】买了5条特色手链,价格不同,用最贵、最便宜的手链价格乘5,算出如果是全是最贵或者最便宜的,价格是多少。又由于并不都是最贵或最便宜的,因此价格肯定在这两个之间。据此分析解答。【解析】53.2×5=266(元)24.7×5=123.5(元)A.267>266,由分析可知,王阿姨买手链不可能花了267元,选项错误;B.123.5<204.8<266,由分析可知,王阿姨买手链可能花了204.8元,选项符合题意;C.123.5<124.5,124.5-123.5=1(元),由于有一条最贵的手链为53.2元,与最便宜的手链价格相差53.2-24.7=28.5(元),因此王阿姨买手链不可能花了124.5元,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40.C【分析】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作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与第三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据此解答。【解析】“5.17×(100+1)=5.17×100+5.17”,5.17与100和1分别相乘,最后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是利用了乘法分配律。故答案为:C41.A【分析】由题意得,“仞”也就是八尺,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那么直接用23.1乘8即可算出“一仞”有多长;再估测各选项的长度是多少厘米,结合“一仞”的长度进行选择即可。【解析】23.1×8=184.8(厘米)A.一个成年人的身高大约是1米多,也就是100多厘米。与“一仞”的长度差不多。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大约几十厘米,与“一仞”相差较远。C.成年人一掌的长度大约二十到三十厘米,与“一仞”相差较远。D.成年人一拃(zhǎ)的长度大约20厘米,与“一仞”相差较远。所以“一仞”约等于成年人的身高。故答案为:A42.C【分析】根据估算的方法,可采用“四舍五入法”把两个乘数保留到整数部分,再去计算。【解析】10.87×7.19≈11×7=77因此最接近准确数的估算方法是11×7。故答案为:C43.B【分析】先看1.2×1.5的意义,它表示长为1.2、宽为1.5的长方形面积;把长1.2分成1和0.2,宽1.5分成1和0.5,大长方形被分成四个小长方形;小长方形①面积是1×1 ,小长方形②面积是1×0.5 ,小长方形③面积是0.2×1 ,小长方形④面积是0.2×0.5 ;淘气算成1×1+0.2×0.5 ,只算了①和④的面积,没算②(1×0.5)和③(0.2×1)的面积。【解析】1.2×1.5表示长为1.2、宽为1.5的长方形面积。淘气算法为1×1+0.2×0.5;从图看,长方形长1.2分为1和0.2 ,宽1.5分为1和0.5 ,四个小长方形①1×1 、②1×0.5 、③0.2×1 、④0.2×0.5 ,淘气没算②和③对应的面积。故答案为:B44.C【分析】根据题意,计算器的数字键“4”坏了,250与248相差2,所以可以把248化为250-2,原式化为:(250-2)×5.6;再根据乘法分配律,原式化为:250×5.6-2×5.6,进而解答。【解析】248×5.6=(250-2)×5.6=250×5.6-2×5.6=250×5.6-11.2一个计算器的数字键“4”坏了,陈娟要计算248×5.6,可以用250×5.6-11.2计算出正确的得数。故答案为:C45.A【分析】已知在古代1尺≈23.1厘米,关羽身长九尺,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出9个23.1厘米是多少厘米,再根据进率“1米=100米”换算成以“米”作单位的数,并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解析】23.1×9=207.9(厘米)207.9厘米=2.079米≈2.08米关羽身高大约为2.08米。故答案为:A46.C【分析】根据题意,用300÷3,求出300里面有多少个100,有多少个100就有多少个3.5克,再用300里有100的个数乘3.5,即可解答。【解析】300÷100×3.5=3×3.5=10.5(克)一种牛奶每100克含蛋白质3.5克,小磊每天喝300克这种牛奶,所含蛋白质一共是10.5克。故答案为:C47.C【分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出结果,再看两个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尾从右往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计算18.5×3.8时,3.8中的8在十分位上,表示0.8,先用0.8乘18.5,得到14.8,再根据18.5表示葡萄的单价,0.8表示3.8千克中的0.8千克,据此解答。【解析】由题意得,箭头所指的数是18.5与0.8的乘积,即18.5×0.8=14.80。其中,18.5表示每千克葡萄18.5元,0.8表示0.8千克葡萄,所以箭头所指的数表示的是0.8千克葡萄的价钱。故答案为:C48.D【分析】在笔算2.4×3.5过程中,先把2.4和3.5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变为24×35进行计算,此时运用了积的变化规律和转化的策略;在计算24×35的过程中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最后求出结果后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了小数末尾的0。据此解答即可。【解析】由分析可知:在笔算2.4×3.5的过程中,用到了:①积的变化规律,②小数的性质,③转化的策略,④乘法分配律进行解答。故答案为:D49.B【分析】根据停车收费标准,半小时内免费,超过半小时的部分按每小时8元计费,不足1小时按1小时计算。逐一分析选项。【解析】A.9:52~11:00停车1时40分钟;免费半小时后剩余时间:1小时10分钟。计费时长:1小时10分钟按2小时计算。费用:2小时×8元=16元;不符合题意。B.8:45~11:20停车时长:2小时35分钟。免费半小时后剩余时间:2小时5分钟。计费时长:2小时5分钟按3小时计算。费用:3小时×8元=24元;符合题意。C.9:50~13:25停车时长:3小时35分钟。免费半小时后剩余时间:3小时5分钟。计费时长:3小时5分钟按4小时计算。费用:4小时×8元=32元,不符合题意。D.10:30~14:15停车时长:3小时45分钟。免费半小时后剩余时间:3小时15分钟。计费时长:3小时15分钟按4小时计算。费用:4小时×8元=32元,不符合题意。某停车场对小汽车停车的收费标准,一辆小汽车付停车费24元,那么它的停车时间段可能是8:45~11:20。故答案为:B50.D【分析】分析题目,计算7.2×9.9时,可以把9.9写成10-0.1,再根据乘法分配律(a+b)×c =a×c+b×c把算式写成7.2×10-7.2×0.1,再进一步计算,据此解答。【解析】7.2×9.9=7.2×(10-0.1)=7.2×10-7.2×0.1=7.2×10-0.72=72-0.72=71.28计算7.2×9.9下面的算法中,正确的是7.2×10-0.72。故答案为:D51.C【分析】分析题目,箭头所指的“65”在竖式中是“10×0.65”得到的,表示的是10×0.65的积,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可知:0.65表示每张照片的冲洗费,则10×0.65表示的是10张照片的冲洗费,据此解答。【解析】10×0.65=6.5(元)箭头所指的“65”表示10×0.65的积,即冲洗10张照片需要6.5元。李老师要冲洗18张照片,每张照片的冲洗费是0.65元。竖式中箭头所指的“65”表示冲洗10张照片的钱。故答案为:C52.C【分析】算式中,乘数只含有数字3和数字6,乘积只含有数字1和数字6;积的整数部分有多少个1,第一个乘数就有多少位,且各位上都是3,其中整数部分只有1位,其余都在小数部分;积的小数部分有多少个6,第二个乘数就有多少位,其中小数部分只有1位,是6,其余都在整数部分,且都是3。【解析】由分析可得:3.33333×33333.6=111111.888888故答案为:C53.A【分析】根据“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找到要求保留的数位,看下一位;如果下一位的数字大于或等于5,要往前进一;如果下一位的数字小于5,要舍去。【解析】0.065×45=2.925≈2.90.065×45=2.925,如果得数保留一位小数,那么结果是2.9。故答案为:A54.C【分析】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积不变。【解析】A.46×0.35看成将4.6×3.5中的4.6×10,3.5÷10,则积不变,46×0.35与算式“4.6×3.5”结果相等;B.0.46×35看成将4.6×3.5中的4.6÷10,3.5×10,则积不变,0.46×35与算式“4.6×3.5”结果相等;C.460×0.35看成将4.6×3.5中的4.6×100,3.5÷10,则积乘10,460×0.35与算式“4.6×3.5”结果不相等;D.460×0.035看成将4.6×3.5中的4.6×100,3.5÷100,则积不变,460×0.035与算式“4.6×3.5”结果相等。故答案为:C55.C【分析】分析题目,计算12.5×6.4时,可以把 12.5拆分成11.5+1,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所以12.5×6.4=(11.5+1)×6.4,据此进一步计算即可解答。【解析】12.5×6.4=(11.5+1)×6.4=11.5×6.4+1×6.4=11.5×6.4+6.4即计算12.5×6.4时,错误的输成了11.5×6.4,这时需要再加6.4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故答案为:C56.B【分析】根据题意,计算器上的键“9”坏了,只需把9.9拆成别的数,再利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即可得到正确的结果。A.把9.9拆成3.3×3计算即可;B.把9.9拆成(10-0.1),再根据乘法分配律(a+b)×c=a×c+b×c去掉括号;C.把9.9拆成(8.8+1.1),再根据乘法分配律(a+b)×c=a×c+b×c去掉括号。【解析】A.45.7×9.9=45.7×3.3×3,所以45.7×3.3×3能得到正确的结果;B.45.7×9.9=45.7×(10-0.1)=45.7×10-45.7×0.145.7×10-0.1≠45.7×10-45.7×0.1,所以45.7×10-0.1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C.45.7×9.9=45.7×(8.8+1.1)=45.7×8.8+45.7×1.1,所以45.7×8.8+45.7×1.1能得到正确的结果。故答案为:B57.C【分析】先算出各选项的经过时间,再减去30分钟,即是这辆小汽车需要缴费的停车时长;根据“单价×数量=总价”求出需付的停车费,结果等于24元的就是这辆小汽车的停车时间段。【解析】A.12时-8时15分=3小时45分3小时45分-30分=3小时15分3小时15分按4小时计;8×4=32(元)32>24,不符合题意;B.14时30分-12时30分=2(小时)2小时-30分=1小时30分1小时30分按2小时计;8×2=16(元)16<24,不符合题意;C.14时45分-11时25分=3小时20分3小时20分-30分=2小时50分2小时50分按3小时计;8×3=24(元)24=24,符合题意;D.12时20分-9时55分=2小时25分2小时25分-30分=1小时55分1小时55分按2小时计;8×2=16(元)16<24,不符合题意。所以,它的停车时间段可能是11:25-14:45。故答案为:C58.B【分析】用计算器计算“4.9×8”时,发现计算器的键“4”坏了,则不能输入“4”,可以把4.9转化成(0.7×7),或(9.8÷2),还可以把4.9转化成(5-0.1),然后根据乘法分配律(a+b)×c=a×c+b×c进行简算。【解析】A.4.9×8=0.7×7×8,方法正确。B.4.9×8=(5-0.1)×8=5×8-0.1×8=5×8-0.85×8-8方法错误。C.4.9×8=9.8÷2×8=9.8×8÷24.9×8=9.8×8÷2,方法正确。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4.9×8时,发现计算器上的键“4”坏了,他想到了三种不同的输入方法。方法错误的是5×8-8。故答案为:B59.B【分析】积不变的规律: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积不变。A.根据积不变的规律将10.01×42改写后,再与4.2×100.1比较,得出结论;B.利用乘法分配律a×c+b×c=(a+b)×c,把4.2×100+4.2变成4.2×(100+1),再与4.2×100.1比较,得出结论;C.利用乘法分配律a×c+b×c=(a+b)×c,把4.2×100+4.2×0.1变成4.2×(100+0.1),再与4.2×100.1比较,得出结论;D.根据积不变的规律将1001×0.42改写后,再与4.2×100.1比较,得出结论。【解析】A.10.01×42=42×10.01=(42÷10)×(10.01×10)=4.2×100.1,与4.2×100.1的结果相等;B.4.2×100+4.2=4.2×(100+1)=4.2×101,与4.2×100.1的结果不相等;C.4.2×100+4.2×0.1=4.2×(100+0.1)=4.2×100.1,与4.2×100.1的结果相等;D.1001×0.42=0.42×1001=(0.42×10)×(1001÷10)=4.2×100.1,与4.2×100.1的结果相等。故答案为:B60.A【分析】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解析】如:6.8×0.1=0.68,0.68<6.8,积小于6.8;6.8×2.5=17,17>6.8,积大于6.8;6.8乘一个小数,积可能小于6.8,也可能大于6.8,所以积无法确定。故答案为:A61.A【分析】分析题目,根据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可知,4.23×2.6的积是三位小数,选项中的算式和4.23×2.6的乘积的数都是相同的,只是小数位数不同,据此只需要判断选项中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也是三位的算式即可。【解析】4.23×2.6的积是三位小数;A.42.3×0.26的积是三位小数; B.0.423×2.6的积是四位小数; C.423×2.6的积是一位小数。故答案为:A62.A【分析】分析题目,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可知这块棉布的面积为:1.8×1.2,结合题图可知:这块棉布的面积可以分成4个长方形,①是一个边长是1m的正方形,面积=1×1;②是一个长是1m宽是0.8m的长方形,面积=1×0.8;③是一个长是1m宽是0.2m的长方形,面积=1×0.2;④是一个长是0.8m宽是0.2m的长方形,面积=0.8×0.2;据此结合竖式解答。【解析】根据分析结合小数的意义可知,竖式中的18表示18个0.1,1.8=1.8×1=(1+0.8)×1=1×1+0.8×1,即图中的①+②。故答案为:A63.B【分析】先根据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为1.2×0.4=0.48;再根据小数的意义,把数轴上的0~1之间的距离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每份表示0.1,4份表示0.4,那么0.48在0.4与0.5之间;据此分析数轴上各点的位置,找出哪个点所表示的数最接近1.2×0.4的积,据此解答。【解析】1.2×0.4=0.48点A在0.4~0.5之间,靠近0.4,不可以表示0.48;点B在0.4~0.5之间,且靠近0.5,可以表示0.48;点C在0.5~0.6之间,不能表示0.48;所以,数轴上的点B所表示的数最接近1.2×0.4的积。故答案为:B64.C【分析】根据11×0.9=9.9;222×0.9=199.8;3333×0.9=2999.7,…可知,首尾组成的两个数字为重复的数字与9的乘积;1×9=9;2×9=18;3×9=27;…,中间9的个数为重复的那个数字值,如1里1个9,2里2个9,3里有3个9;积都是一位小数,据此解答。【解析】根据分析可知,根据11×0.9=9.9;222×0.9=199.8;3333×0.9=2999.7;那么6666666×0.9=5999999.4。故答案为:C65.B【分析】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算出乘积;点小数点时,看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即可;积的小数位数如果不够,前面用0补位再点小数点;根据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以及积和乘数的关系:当一个数乘大于1的数(0除外),积大于这个数,当一个数乘小于l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逐项分析后进行选择,据此解答。【解析】根据分析:A.19×0.9中0.9<1,则19×0.9<19,不合题意;B.4.□×4.□,当□=0时,算式的结果最小,是:4.0×4.0=16;当□=9时,算式的结果最大,是:4.9×4.9=24.01,算式的结果有符合M取值范围的部分;C.4.□×5.□,当□=0时,算式的结果最小,是:4.0×5.0=20,不符合题意。所以直线上M点表示的数可能是算式4.□×4.□的得数。故答案为:B66.C【分析】积的变化规律: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据此解答。【解析】根据分析:观察发现2.03乘了100,那么积也要乘100;1.6变为16是乘10,那么积也要乘10;则积从原来的结果变为3248是乘100再乘10,一共乘了100×10=1000,则要变为原来的积是除以1000,3248÷1000=3.248,所以思考过程正确的是:故答案为:C67.B【分析】根据乘法分配律(a+b)c=ac+bc,6×(□+0.6)=6×□+6×0.6=6×□+3.6,与6×□+0.6相比,3.6-0.6=3,这样结果比原来小3。【解析】6×(□+0.6)=6×□+6×0.6=6×□+3.6(6×□+3.6)-(6×□+0.6)=6×□+3.6-6×□-0.6=3则这样结果比原来小3。故答案为:B68.A【分析】乘积相等,一个因数越大,另一个因数就越小;据此解答。【解析】因为0.79<0.85<1.03,所以a>c>b,所以a、b、c三个数中最大的是a。故答案为:A69.A【分析】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当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不为0),积也随着乘或除以这个数。由题意可知,误将一个一位小数当成了整数,则算出的结果相当于正确结果乘10,反之用错误结果除以10,即可得解。【解析】小红在计算一道小数乘法时,误将一个一位小数当成了整数,算出的结果是51.39,正确结果是5.139。故答案为:A70.D【分析】笔算3.5×2.6时,先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计算出(3.5×10)×(2.6×10)=35×26的积,两个因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倍,则积扩大到原来的10×10=100倍,整数乘法的积缩小到原来的得到小数乘法的积9.10,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3.5×2.6=9.1,据此解答。【解析】分析可知,在笔算3.5×2.6的过程中,用到了①转化策略;②积的变化规律;③小数的性质知识点。故答案为:D71.C【分析】九龙壁的正面是一个长为29.47米、高为3.59米的长方形,可以把29.47米估成30米,把3.59米估成4米;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估算出它的面积;长、宽都估大了,实际上九龙壁正面的面积会小于估算的面积,据此解答。【解析】29.47米≈30米,3.59米≈4米;30×4=120(平方米)29.47×3.59<30×4所以,估算它的面积不会超过120平方米。故答案为:C72.B【分析】“一仞”是八尺,一尺约23.1厘米。先计算出一仞是多少厘米,再逐项分析哪个长度与一仞最接近,据此解答。【解析】一仞是23.1×8=184.8(厘米)。A.小学生课桌高度大约1米,1米=100厘米,所以课桌高度与1仞相差八十几厘米不接近1仞;B.一个成年人的身高大约在1.5米到2米之间,也就是150厘米到200厘米之间,1仞在1.5米和2米之间,所以一个成年人的身高最接近1仞;C.旗杆常见的尺寸有10米、12米、14米、16米、18米和20米等,所以学校旗杆的高度远大于1仞;D.小孩脚长没有统一标准,不同年龄段脚长标准也不同,五年级孩子的脚长范围可达20-25厘米,所以一个五年级孩子的足长可能接近一尺,但远小于1仞。故答案为:B73.A【分析】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这个数;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2.4大于1,所以积比0.78大;0.78小于1,所以积比2.4小。【解析】2.4>10.78×2.4>0.780.78<10.78×2.4<2.40.78×2.4不计算,积比0.78大,比2.4小。故答案为:A74.C【分析】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的原来的几分之一);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或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不变;据此解答【解析】3.6×2×10=7.2×10=72两个因数的积是3.6,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是72。故答案为:C75.A【分析】可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计算出 “一仞” 的长度,再与各选项进行对比。已知以周的度量衡来论,“一仞” 就是八尺,一尺约等于 23.1 厘米,那么 “一仞” 的长度为:8×23.1=184.8(厘米),结合数据对比各选项。【解析】A.一个成年人的身高接近184.8厘米,所以“一仞”可以用来描述一个成年人的身高;B.18米=18×100=1800厘米,与184.8厘米相差过大,所以“一仞”不可以用来描述18米;C.一个成年人一臂的长度大概在50到70厘米之间,所以“一仞”不可以用来描述一个成年人一臂的长度;D.30米=30×100=3000厘米,与184.8厘米相差过大,所以“一仞”不可以用来描述30米;故答案为 :A76.A【分析】由题意知,甲数×2.7=乙数×3.8(甲、乙不等于0),要比较甲、乙两数的大小,可比较两个因数小数的大小,根据“积一定的情况下,一个因数小则另一个因数就大”来判断,据此分析即可。【解析】甲数×2.7=乙数×3.8(甲、乙不等于0),因为2.7<3.8,所以甲>乙。故答案为:A77.D【分析】已知舞台面积为50.8平方米,地砖单价为29.9元/平方米,用舞台的面积乘地砖的单价,即是需要准备的钱数;计算时把小数看作与它相近的整数进行估算,因为要估计准备的钱数,所以一般要估大一些。【解析】50.8×29.9≈51×30=1530(元)符合要求的估算方法是51×30=1530元。故答案为:D78.B【分析】乘法分配律是指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a+b)×c=a×c+b×c;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积不变,叫做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是一种计算定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叫做乘法交换律;a×b=b×a;据此分析解答。【解析】①47.8×10.1-4.78=47.8×10.1-47.8×0.1=47.8×(10.1-0.1)47.8×10.1-4.78=47.8×(10.1-0.1),正确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②8×(1.25+2.5)×4=8×1.25×4+8×2.5×48×1.25×4+8×2.5×4≠1.25×8+2.5×4,错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运。③199×0.42=(200-1)×0.42=200×0.42-1×0.42199×0.42=200×0.42-1×0.42,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①和③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做题的思路正确。明明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做题的思路,其中正确的有2个。故答案为:B79.C【分析】要买4瓶饮料,每瓶5.5元,需要估算总价是否超过20元,由于5.5元接近5元,将单价估小为5元,计算得到总价为20元,但实际单价大于5元,因此总价会超过20元,所以钱不够,据此逐项分析,进行解答。【解析】A.把5.5元估成6元,6×4=24(元),24>20,所以不够。估价太大,所以不合理。B.把5.5元估成5元,5×4=20(元),20=20,所以刚好够。估价不等于实际价格,所以不合理。C.把5.5元估成5元,5×4=20(元),把单价估小了刚好等于20元,所以不够。估价小于原价,估价和王老师的钱数相同,所以不够,合理。D.把5.5元估成6元,6×4=24(元),把单价估大了才等于24元,所以够。估价太大,实际价格与估价不符,不能确够与不够,所以不合理。一瓶饮料5.5元,王老师要买4瓶,带20元够吗?解决这个问题下面的估算方法最合理的是把5.5元估成5元,5×4=20(元),把单价估小了刚好等于20元,所以不够。故答案为:C80.B【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苹果的质量大于等于0.7,小于等于9.7,并且9.8乘■.7的积有两位小数,并且积的最末位上的数是6,据此即可解答。【解析】A.9.8×9.7=95.06(元),104.86>95.06,不符合题意。B.9.8×0.7=6.86(元)9.8×9.7=95.06(元)6.86<85.26<95.06并且85.26的最末位上的数是6,而且是两位小数,符合题意;C.95.6是一位小数,不符合题意。D.94.08的最末位上的数不是6,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