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红烛闻一多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 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红烛般的一生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中国现代诗的发展脉络知识卡片新月派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成立于1923 年,活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表现为诗歌的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创作缘由闻一多十五岁起在清华学校的留美预备班中,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教育,这在他人生的起步阶段无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他向往资产阶级的文明,同时又有那个时代资产阶级的消极颓废的浪漫精神。当他带着自己对于资产阶级的崇拜之心奔往美国留学后,他的幻想,他的崇拜被残酷的现实打破了。资产阶级的独裁、普遍的种族歧视,让他明白了所谓的人的自由与平等不过是资产阶级的自由与平等罢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精神被激发了,并将这些思想倾注于笔尖.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活动一0102自读+听范读,标注节奏和重音自读,思考:全诗一共9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什么变化?朗读指导红烛啊!语调深沉,饱满,上扬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既制了,便烧着!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烧沸/世人的血“血”字拉长音不误,不误!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烧吧!烧吧!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文章的层次分析作者对在每一对节红烛的情感:对红烛的赞颂第一节对红烛的困惑第二节对红烛的了悟第三节对红烛的激励第四节对红烛的感伤第五节对红烛的彻悟第六节对红烛的慰藉第七节对红烛的认同第八节对红烛的肯定和期望第九节内在情感四“扬”三“抑”四“扬”三“抑”3(3-4)颂扬“烛之烧”1(1)歌咏“烛之红”2(2)困惑“烛之焚”6(8)感叹“烛之心”4(5-6)感伤“烛之泪”5(7)劝勉“烛之流”7(9)点明“烛之魂”自学指导与检测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2.诗歌题目为何是“红烛”?而不是蜡烛或其他?“红”字有什么寓意?特点咏物诗题材1.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红烛的描写和歌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特点思考练习2、诗歌题目为何是“红烛”?而不是蜡烛或其他?“红”字有什么寓意?“蜡烛”既包括“红烛”也包括“白烛”。“红”字本身具有喜庆、热情、赤诚、热烈等寓意。任务二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如“丁香”在戴望舒的笔下,就被分解成“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味道、气质三个部分。请大家找出“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不同的部分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2.“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 分别象征了什么?红烛的灰泪光色红烛的“色”段解:凸显红烛的颜色,并联想到诗人自身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的“红”象征什么?明确: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 心的红。红心的红:赤诚、热烈、忠诚;根据作者的类比,同理推之红烛的红色也是代表赤诚、热烈、忠诚。第1节诗中的“这样”“吐”两个词各有什么妙处?把“这样红”换成“鲜红”,“吐”换成“掏”,哪个更好?“这样”是指示代词,这里指性质,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吐”字,逼真地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分享交流1.红烛的“光”象征什么?“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2.“不误,不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业什么思想感情?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对先前的认识进行了彻底的自我否定。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燃烧自我,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段解:第2、3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只有牺牲自我,才能给别人带来光明——自己当无私奉献。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红烛的“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红烛的“泪”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侵”象征邪恶的行径,残风象征邪恶的势力。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着急”刻画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无私奉献为的高尚灵魂。“泪”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体现了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流泪。段解:诗人大悟:红烛流泪,是因“残风”的存在。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的“泪”1.红烛的“泪”象征什么?红烛的“灰”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段解:第7节,诗人劝勉红烛,也托物言志,表达自己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红烛”的“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出花果的脂膏。诗人勉励红烛流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1.红烛的“灰”象征什么?意象解构品味内涵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地花儿,结成快乐地果子!“脂膏”指代什么?为了革命事业牺牲的生命,“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终将化为灰烬,但他们的精神给这个世界留下无尽的芬芳,带来无限的生机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段解:卒章显志,揭示红烛不屈的奉献精神,也表明诗人的人生宗旨。2.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因为要“创造光明”,所以红烛灰心流泪”。这种因果关系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但这是社会使然,表现出诗人既看清现实,又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3.如何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卒章显志,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的精髓之所在—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矢志不移、忠贞不贰,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需要高尚的品格,只要能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泪、灰光色红色象征:红心、赤诚、热烈、忠诚。光象征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流泪、成灰象征献身祖国、勇于牺牲。象征手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几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历史使命感?梦、血、灵魂、监狱又指什么?“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世人形象:昏沉未醒、冷血无情、麻木不仁、奴性十足解读光亮 体会深情世人被困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思想监狱。→把世人从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灵魂、监狱没有血性,麻木不仁。→让世人热血沸腾世人的血众人深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在梦中。→让世人觉醒世人的梦解读光亮 体会深情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这几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历史使命感??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毒害,在睡梦中尚未觉醒。诗人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沉睡的中国人,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如何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卒章显志,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的精髓之所在——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矢志不移、忠贞不贰,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需要高尚的品格,只要能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比较阅读红 光 泪 灰 总结蜡烛红烛因理想受阻而产生的焦虑之情炽热、赤诚希望照亮国家、拯救世人为拯救世人主动牺牲后还能培育花果的脂膏为拯救世人主动自我牺牲的理想人格的化身因难以承受相思之苦而悲伤难耐的忠贞因难以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损的躯体悲伤之情作者为什么要把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统领全篇,不仅引出了诗歌的言说对象,也概括了诗歌的主旨,是诗歌的主题所在、中心所在。①结构上,“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领导全篇,与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③情感上,表达的是作者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②内容上,该句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品格。“蜡炬成灰”一句表达了彼此忠贞不渝、山势海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诵读感知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采用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增强诗歌语言的感染力。象征的表现手法。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伟大抱负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红烛当人来写,写他的身躯、写他的灵魂、写他的眼泪等。以“风”比喻恶势力,以“监狱”比喻禁锢人的封建制度等。比喻、拟人的灵活运用将红烛的形象刻画得更形象生动,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010203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言志的小组探讨,赏析诗歌课外拓展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使《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1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颜色,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2建筑美:《红烛》的建筑美,最主要是体现在节奏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第三、四节的“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也加快了音韵上的节奏,接着两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3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总给全文诗人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红烛的形象就成为一种精神品质的理想化身,具有象征意义,成了诗人抒情的依托。赞扬了红烛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精神,也勉励自己要有红烛一样的为国家献出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朱自清评价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学了这首诗歌,请你结合初中学过的《最后一次的演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和闻一多的事迹,给闻一多先生写几句墓志铭来表达对先生的纪念和崇敬。作业布置【下载提醒】要下载课件的老师,请关注“骐骥语文”微信公众号,然后私信公众号后台进行咨询,信息会在24小时内回复。或者添加微信:QIJI3793。下载后的课件没有水印。 【免责声明】请老师们尊重版权,课件仅限个人上课使用,不得传播、转售、参赛。制作不易,希望您能理解,感谢支持!【特别说明】公众号素材有些借鉴公共网络资源,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后台,一定会做妥善处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