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1讲 化学平衡常数【复习目标】 1.认识化学平衡常数是表征反应限度的物理量,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2.了解浓度商和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对大小与反应方向间的联系。3.掌握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计算的一般方法。考点一 化学平衡常数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即化学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2.表达式对于可逆反应:mA(g)+nB(g)pC(g)+qD(g),化学平衡常数K=(式中各物质的浓度为平衡时的浓度)。【微思考1】 (1)在某温度下,N2+3H2 2NH3的平衡常数为K1,则该温度下,NH N2+H2的平衡常数K2= 。(2)在一定温度下,已知以下三个反应的平衡常数:反应①:CO(g)+CuO(s) CO2(g)+Cu(s) K1反应②:H2(g)+CuO(s) Cu(s)+H2O(g) K2反应③:CO(g)+H2O(g) CO2(g)+H2(g) K3反应③的K3与K1、K2的关系是K3= 。提示:(1) (2)3.影响因素(1)K只与温度有关。(2)升高温度4.应用(1)判断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K <10-5 10-5~105 >105反应程度 很难进行 反应可逆 反应接近完全学生用书 第231页(2)判断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或进行的方向对于可逆反应:mA(g)+nB(g)pC(g)+qD(g),若浓度商Q=,则将浓度商和平衡常数作比较可判断可逆反应所处的状态。(3)判断可逆反应的热效应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若升高温度,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微思考2】 已知反应:FeO(s)+CO(g) Fe(s)+CO2(g) ΔH>0。(1)温度降低,则K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已知1 100 ℃时,K=0.263。若1 100 ℃时测得c(CO2)=0.025 mol·L-1,c(CO)=0.01 mol·L-1,此时该反应 (填“处于”或“不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反应速率:正反应速率 (填“>”“<”或“=”)逆反应速率。提示:(1)减小 (2)不处于 <平衡常数及其影响因素1.下列有关平衡常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改变条件,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平衡常数一定增大B.反应:2NO2(g) N2O4(g) ΔH<0,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C.对于给定的可逆反应,温度一定时,其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相等D.平衡常数为K=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2(g)+H2(g) CO(g)+H2O(g)答案:D解析: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选项A错误;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减小,选项B错误;对于给定的可逆反应,温度一定时,因K正·K逆=1,只有平衡常数等于1时,其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才相等,选项C错误;平衡常数为K=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2(g)+H2(g) CO(g)+H2O(g),选项D正确。2.(2023·全国甲卷节选)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①3O2(g)2O3(g) K1 ΔH1=+285 kJ·mol-1②2CH4(g)+O2(g)2CH3OH(l) K2 ΔH2=-329 kJ·mol-1反应③CH4(g)+O3(g)CH3OH(l)+O2(g)的平衡常数K3= (用K1、K2表示)。答案:(或解析:因方程式③=②×-①×,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可知,对应化学平衡常数K3=(。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3.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 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表所示:t/℃ 700 800 830 1 000 1 200K 0.6 0.9 1.0 1.7 2.6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2)该反应为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3)某温度下,各物质的平衡浓度符合下式:3c(CO2)·c(H2)=5c(CO)·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 ℃。(4)若830 ℃时,向容器中充入1 mol CO、5 mol H2O,反应达到平衡后,其化学平衡常数K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5)830 ℃时,容器中的化学反应已达到平衡。扩大容器的体积,平衡 (填“向正反应方向”“向逆反应方向”或“不”)移动。(6)若1 200 ℃时,在某时刻反应体系中CO2、H2、CO、H2O的浓度分别为2 mol·L-1、2 mol·L-1、4 mol·L-1、4 mol·L-1,则此时上述反应 (填“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或“处于平衡状态”)。答案:(1) (2)吸热 (3)700 (4)等于 (5)不 (6)向逆反应方向进行解析:(1)根据化学方程式CO2(g)+H2(g) CO(g)+H2O(g)可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2)根据题干中的表格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平衡常数逐渐增大,说明正反应为吸热反应。(3)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K=可知,K=3/5=0.6,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平衡常数为定值,所以此时对应的温度为700 ℃。(4)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无关,所以只要在830 ℃条件下,该反应平衡常数的数值都为1.0。(5)830 ℃达到平衡,扩大容器体积的瞬间,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减小相同的倍数,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K=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同时改变相同的倍数,Q=K,平衡不移动。(6)1 200 ℃时,Q=,将各物质的浓度代入可得Q=4,而此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2.6,即Q>K,所以该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学生用书 第232页考点二 化学平衡常数与平衡转化率的计算1.分析三个量:即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2.明确三个关系(1)对于同一反应物,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2)对于同一生成物,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3)各转化量之比等于各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3.计算模型——“三段式”法(1)步骤:书写(写出有关化学平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列变量(列出各物质的起始、变化、平衡量)计算(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式计算)。(2)模式:如反应:mA(g)+nB(g) pC(g)+qD(g),令A、B起始物质的量(mol)分别为a、b,达到平衡后,A的消耗量为mx,容器容积为1 L。mA(g)+nB(g)pC(g)+qD(g)起始/mol a b 0 0变化/mol mx nx px qx平衡/mol a-mx b-nx px qx1.在一个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0.8 mol A2气体和0.6 mol B2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A2(g)+B2(g) 2AB(g) ΔH<0,反应中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a的值为0.15B.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0.03C.温度升高,平衡常数K值减小D.平衡时A2的转化率为62.5%答案:B解析:根据图像和已知信息可得:A2(g)+B2(g) 2AB(g)起始浓度/(mol·L-1) 0.4 0.3 0转化浓度/(mol·L-1) 0.25 0.25 0.5平衡浓度/(mol·L-1) a 0.05 0.5则有a=0.4-0.25=0.15,A正确;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33.33,B错误;该反应正向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K值减小,C正确;平衡时A2的转化率为×100%=62.5%,D正确。2.内酯在化工、医药、农林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内酯可以通过有机羧酸异构化制得。某羧酸A在0.2 mol·L-1盐酸中转化为内酯B的反应可表示为A(aq) B(aq),忽略反应前后溶液体积变化。一定温度下,当A的起始浓度为a mol·L-1时,A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所示:t/min 0 21 36 50 65 80 100 ∞A的转化 率/% 0 13.3 20.0 27.8 33.3 40.0 45.0 75.0(1)反应进行到100 min时,B的浓度为 mol·L-1。(2)v正(t=50 min) (填“>”“<”或“=”)v逆(t=∞ min)。(3)增加A的起始浓度,A在t=∞ min时转化率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4)该温度下,平衡常数K= ;在相同条件下,若反应开始时只加入B,B的起始浓度也为a mol·L-1,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 。答案:(1)0.45a (2)> (3)不变 (4)3 25%解析:(1)100 min时,A的转化率为45%,所以c(B)=0.45a mol·L-1。(2)一定温度下,化学反应速率受反应物浓度影响,在反应建立平衡的过程中,反应物浓度不断减小,所以v正(t=50 min)>v逆(t=∞ min)=v正(t=∞ min)。(3)设A的转化率为αA(aq) B(aq)起始/(mol·L-1) c 0转化/(mol·L-1) cα cα平衡/(mol·L-1) c-cα cαK==,温度一定时,K是常数,则增加A的起始浓度,A在t=∞ min时转化率将不变。(4)由题表知,该温度下,A在t=∞ min时转化率为75%,则平衡常数K====3;在相同条件下,若反应开始时只加入B,B的起始浓度也为a mol·L-1,则 A(aq) B(aq)起始/(mol·L-1) 0 a转化/(mol·L-1) x x平衡/(mol·L-1) x a-x则K==3,得x=0.25a,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100%=25%。1.(2021·山东卷节选)2-甲氧基-2-甲基丁烷(TAME)常用作汽油原添加剂。在催化剂作用下,可通过甲醇与烯烃的液相反应制得,体系中同时存在如下反应:已知温度为353 K时反应Ⅲ的平衡常数K3=9.0。为研究反应体系的动力学行为,向盛有四氢呋喃的一容器中加入一定量A、B和CH3OH。控制温度为353 K,A、B物质的量浓度c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代表B的变化曲线为 学生用书 第233页(填“X”或“Y”);t=100 s时,反应Ⅲ的正反应速率v正 逆反应速率v逆(填“>”“<”或“=”)。答案:X <解析:温度为353 K,反应Ⅲ的平衡常数K3=9.0,=9.0。由A、B物质的量浓度c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可知,X代表的平衡浓度高于Y,则代表B的变化曲线为X;由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100 s以后各组分的浓度仍在变化,t=100 s时,Q==≈10.2>9,因此,反应Ⅲ正在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其正反应速率v正小于逆反应速率v逆。2.(2023·湖南卷节选)聚苯乙烯是一类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可通过苯乙烯聚合制得。在某温度、100 kPa下,向反应器中充入1 mol气态乙苯发生反应C6H5C2H5(g) C6H5CH=CH2(g)+H2(g),其平衡转化率为50%,欲将平衡转化率提高至75%,需要向反应器中充入 mol水蒸气作为稀释气(计算时忽略副反应)。答案:5解析:设充入H2O(g)物质的量为x mol;在某温度、100 kPa下,向反应器中充入1 mol气态乙苯发生已知反应。乙苯的平衡转化率为50%,可列三段式:C6H5C2H5(g) C6H5CH=CH2(g)+H2(g)n(起始)/mol 1 0 0n(转化)/mol 0.5 0.5 0.5n(平衡)/mol 0.5 0.5 0.5此时平衡时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为1.5 mol,此时容器的体积为V;当乙苯的平衡转化率为75%,可列三段式:C6H5C2H5(g) C6H5CH=CH2(g)+H2(g)n(起始)/mol 1 0 0n(转化)/mol 0.75 0.75 0.75n(平衡)/mol 0.25 0.75 0.75此时乙苯、苯乙烯、H2物质的量之和为1.75 mol,混合气的总物质的量为(1.75+x) mol,在恒温、恒压时,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此时容器的体积为V;两次平衡温度相同,则平衡常数相等,则=,解得x=5。3.(2024·甘肃卷节选)在催化剂作用下由粗硅制备SiHCl3:3SiCl4(g)+2H2(g)+Si(s)4SiHCl3(g)。773 K,2 L密闭容器中,经不同方式处理的粗硅和催化剂混合物与0.4 mol H2和0.1 mol SiCl4气体反应,SiCl4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1)0~50 min,经方式 处理后的反应速率最快;在此期间,经方式丙处理后的平均反应速率v(SiHCl3)= mol·L-1·min-1。(2)当反应达平衡时,H2的浓度为 mol·L-1,平衡常数K的计算式为 。答案:(1)甲 5.6×10-5 (2)0.195 1 解析:(1)由转化率图像可知,0~50 min,经方式甲处理后的反应速率最快;经方式丙处理后,50 min时SiCl4的转化率为4.2%,反应的SiCl4的物质的量为0.1 mol×4.2%=0.004 2 mol,根据化学计量数可得反应生成的SiHCl3的物质的量为0.004 2 mol×=0.005 6 mol,平均反应速率v(SiHCl3)==5.6×10-5 mol·L-1·min-1;(2)反应达到平衡时,SiCl4的转化率为14.6%,列出三段式: 3SiCl4(g)+2H2(g)+Si(s)4SiHCl3(g)起始浓度(mol/L) 0.05 0.2 0转化浓度(mol/L) 0.007 3 0.004 9 0.009 7平衡浓度(mol/L) 0.042 7 0.195 1 0.009 7当反应达平衡时,H2的浓度为0.195 1 mol·L-1,平衡常数K的计算式为。课时测评41 化学平衡常数(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选择题1-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研究发现,液态苯是优质储氢材料:C6H6(l)+3H2(g) C6H12(l)。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液态苯(足量)和适量氢气,经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c(H2)=2 mol·L-1。保持温度不变,将体积压缩至原来的一半,达到新平衡时c(H2)为( )A.1 mol·L-1 B.2 mol·L-1C.3 mol·L-1 D.4 mol·L-1答案:B解析:K=,温度不变,K不变,则c(H2)不变,故c(H2)=2 mol·L-1。2.反应H2(g)+I2(g) 2HI(g)的平衡常数为K1;反应HI(g) H2(g)+I2(g)的平衡常数为K2,则K1、K2的关系为(平衡常数为同温度下的测定值)( )A.K1=2K2 B.K1=C.K1= D.K1=K2答案:C解析:K1=,K2=,K1=。3.在一定温度下,反应N2(g)+3H2(g) 2NH3(g)的反应热和化学平衡常数分别为ΔH和K,则相同温度时反应4NH3(g) 2N2(g)+6H2(g)的反应热和化学平衡常数为( )A.2ΔH和2K B.-2ΔH和K2C.-2ΔH和K-2 D.2ΔH和-2K答案:C4.O3是一种很好的消毒剂,具有高效、洁净、方便、经济等优点。O3可溶于水,在水中易分解,产生[O]为游离氧原子,有很强的杀菌消毒能力。常温常压下发生的反应如下:反应① O3 O2+[O] ΔH>0 平衡常数为K1;反应② [O]+O3 2O2 ΔH<0 平衡常数为K2;总反应:2O3 3O2 ΔH<0 平衡常数为K。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降低温度,总反应K减小B.K=K1+K2C.适当升温,可提高消毒效率D.压强增大,K2减小答案:C解析:降温,总反应平衡向右移动,K增大,A项错误;K1=、K2=、K==K1·K2,B项错误;升高温度,反应①平衡向右移动,反应②平衡向左移动c([O])增大,可提高消毒效率,C项正确;对于给定的反应,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D项错误。5.一定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气态的平衡体系,平衡常数K=c(A)·c2(B)/[c2(E)·c(F)],恒容时,若温度适当降低,F的浓度增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增大c(A)、c(B),K增大B.降低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C.该反应的焓变为负值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E(g)+F(g) A(g)+2B(g)答案:D解析:平衡常数K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与浓度变化无关,A错误;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B错误;降低温度时,F的浓度增加,说明平衡逆向移动,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则焓变为正值,C错误。6.常压下羰基化法精炼镍的原理为Ni(s)+4CO(g) Ni(CO)4(g)。230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10-5。已知:Ni(CO)4的沸点为42.2 ℃,固体杂质不参与反应。第一阶段:将粗镍与CO反应转化成气态Ni(CO)4;第二阶段:将第一阶段反应后的气体分离出来,加热至230 ℃制得高纯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第一阶段应选择稍高于42.2 ℃的反应温度B.该反应达到平衡时,v分解[Ni(CO)4]=4v消耗(CO)C.其他条件不变,增加c(CO),平衡向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D.第二阶段,230 ℃时,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小,故Ni的产率很低答案:A解析:Ni(CO)4的沸点为42.2 ℃,第一阶段选择稍高于42.2 ℃的反应温度,使镍与CO反应转化成气态Ni(CO)4,故A正确;该反应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4v分解[Ni(CO)4]=v消耗(CO),故B错误;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其他条件不变,增加c(CO),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不变,故C错误;第二阶段,230 ℃时,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小,说明该反应逆向趋于完全,Ni的产率很高,故D错误。7.(2024·马鞍山红星中学检测)已知反应2A(g)+B(s) C(g)+D(g)的平衡常数K值与温度的关系如表所示。800 ℃时,向一个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0 mol A和0.20 mol B,10 s末达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700 800 1 000K值 0.6 1.0 1.4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B.达到平衡后,A的转化率为60%C.容器体积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平衡常数表达式K=答案:A解析:由题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越高,K值越大,可知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所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A正确;800 ℃时,K=1.0,向一个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0 mol A和0.20 mol B,得三段式:2A(g)+B(s) C(g)+D(g)起始浓度(mol/L) 0.20 0 0变化浓度(mol/L) 2x x x平衡浓度(mol/L) 0.20-2x x xK==1.0,解得x= mol/L,则转化率为×100%≈66.7%,B错误;由于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容器体积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压强增大,平衡不移动,C错误;由于B是固体,不需要写入平衡常数表达式,故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D错误。8.(2024·河北省级联测)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向容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SO3(g),发生下列反应:2SO3(g) 2SO2(g)+O2(g) ΔH>0。温度为T时,部分实验数据如表所示:t/s 0 50 100 150c(SO3)/(mol·L-1) 4.00 2.50 2.00 2.0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前50 s内SO2(g)的平均生成速率为0.03 mol·L-1·s-1B.容器内密度不再改变说明反应已达平衡C.150 s时,向容器中继续通入2 mol SO3、2 mol SO2、1 mol O2,则此时反应将逆向进行D.其他条件不变,若将恒容改为恒压,则平衡时SO3的转化率增大答案:B解析:由题干表格数据可知,前50 s内SO3(g)的平均消耗速率为=0.03 mol·L-1·s-1,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前50 s内SO2(g)的平均生成速率为0.03 mol·L-1·s-1,A正确;已知反应过程中气体的质量不变,容器的体积不变,即反应过程中容器内密度始终保持不变,故容器内密度不再改变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B错误;由题干表格数据可知,达到化学平衡时c(SO3)=c(SO2)=2.00 mol/L,c(O2)=1.00 mol/L,此时化学平衡常数K===1,150 s时,向容器中继续通入2 mol SO3、2 mol SO2、1 mol O2,则此时Q===2>K,故反应将逆向进行,C正确;其他条件不变,若将恒容改为恒压,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的体积增大,相当于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则平衡时SO3的转化率增大,D正确。9.25 ℃,向40 mL 0.05 mol/L的FeCl3溶液中加入10 mL 0.15 mol/L的KSCN溶液,发生反应:Fe3++3SCN-Fe(SCN)3,混合溶液中c(Fe3+)与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盐类的水解影响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该反应过程中,A点的正反应速率小于B点的逆反应速率B.E点对应的坐标为(0,0.05)C.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D.t4时向溶液中加入50 mL 0.1 mol/L KCl溶液,平衡不移动答案:C解析:由题图知,A点反应物浓度大于B点反应物浓度,A和B两点均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则在该反应过程中,A点的正反应速率大于B点的逆反应速率,A错误;混合后Fe3+的浓度为(0.04 L×0.05 mol/L)÷0.05 L=0.04 mol/L,则E点坐标为(0,0.04),B错误;由题图可知,平衡时Fe3+浓度为m mol/L,则Fe(SCN)3的浓度为(0.04-m) mol/L,SCN-的浓度为(0.01 L×0.15 mol/L)÷0.05 L-3×(0.04-m) mol/L=(3m-0.09) mol/L,则K=,C正确;t4时向溶液中加入50 mL 0.1 mol/L KCl溶液,溶液总体积增大,浓度减小,平衡向浓度增大的方向移动,即逆向移动,D错误。10.在300 m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镍粉并充入一定量的CO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Ni(s)+4CO(g) Ni(CO)4(g),已知该反应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温度/℃ 25 80 230平衡常数 5×104 2 1.9×10-5A.上述生成Ni(CO)4(g)的反应为放热反应B.25 ℃时,反应Ni(CO)4(g) Ni(s)+4CO(g)的平衡常数为2×10-5C.80 ℃时,测得某时刻Ni(CO)4、CO的浓度均为0.5 mol·L-1,则此时v正>v逆D.80 ℃达到平衡时,测得n(CO)=0.3 mol,则Ni(CO)4的平衡浓度为2 mol·L-1答案:C解析: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减小,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项正确;25 ℃时,逆反应的平衡常数K'===2×10-5,B项正确;80 ℃时,若Ni(CO)4、CO的浓度均为0.5 mol·L-1,则Q===8>K,v正<v逆,C项错误;80 ℃达到平衡时,若n(CO)=0.3 mol,c(CO)=1 mol·L-1,故c[Ni(CO)4]=K·c4(CO)=2×14 mol·L-1=2 mol·L-1,D项正确。11.(2025·大连八中检测)在10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X(g)和Y(g),发生反应X(g)+Y(g)M(g)+N(g)。实验编号 温度/℃ 起始时物质的量/mol 平衡时物质的量/moln(X) n(Y) n(M)① 700 0.40 0.10 0.090② 800 0.10 0.40 0.080③ 800 0.20 0.30 a④ 800 0.10 0.15 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①中,若5 min时测得n(M)=0.050 mol,则0至5 min时间内,用N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N)=1.0×10-2 mol/(L·min)B.实验②中,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0C.实验③中,达到平衡时,Y的转化率为60%D.实验④中,达到平衡时,b=0.06答案:D解析: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前5 min内,生成M的物质的量与生成N的物质的量相等,均为0.050 mol,v(N)==1.0×10-3 mol/(L·min),故A错误;达到平衡时,n(X)=0.020 mol,n(Y)=0.32 mol,n(M)=n(N)=0.080 mol,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1,故B错误;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达到平衡时,n(X)=(0.20-a) mol,n(Y)=(0.30-a) mol,n(M)=n(N)=a mol,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1,解得a=0.12,则Y的转化率为×100%=40%;故C错误;根据选项C的分析,有K====1,解得b=0.06,故D正确。12.(8分)已知在400 ℃时,N2(g)+3H2(g) 2NH3(g)的K=0.5。(1)在400 ℃时,2NH3(g) N2(g)+3H2(g)的K'= (填数值)。(2)400 ℃时,在0.5 L的反应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N2、H2、NH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 mol、1 mol、2 mol,则此时反应v正(N2) v逆(N2)(填“>”“<”“=”或“不确定”)。(3)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通入氩气,则合成氨反应的平衡 (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使用催化剂 (填“增大”“减小”或“不改变”)反应的ΔH。答案:(1)2 (2)= (3)向左 不改变解析:(1)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可得K'==2。(2)引入浓度商Q,Q====K,说明此时已达化学平衡状态,即v正(N2)=v逆(N2)。(3)恒温、恒压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通入氩气,使总体积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加入催化剂,只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不改变ΔH。13.(8分)H2S与CO2在高温下发生反应:H2S(g)+CO2(g) COS(g)+H2O(g)。在610 K时,将0.10 mol CO2与0.40 mol H2S充入2.5 L的空钢瓶中,反应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2。(1)H2S的平衡转化率α1= %,反应平衡常数K=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在620 K时重复实验,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3,H2S的转化率α2 (填“>”“<”或“=”,下同)α1,该反应的ΔH 0。答案:(1)2.5 0.002 85 (2)> >解析:设转化的H2S的物质的量为x mol,H2S(g)+CO2(g) COS(g)+H2O(g)初始/mol 0.40 0.10 0 0转化/mol x x x x平衡/mol 0.40-x 0.10-x x x反应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2,则=0.02,x=0.01。(1)H2S的平衡转化率α1=×100%=2.5%。钢瓶的体积为2.5 L,则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分别为c平(H2S)=0.156 mol·L-1,c平(CO2)=0.036 mol·L-1,c平(COS)=c平(H2O)=0.004 mol·L-1,则K=≈0.002 85。(2)根据题目提供的数据可知温度由610 K升高到620 K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由0.02变为0.03,所以H2S的转化率增大,α2>α1;根据题意可知,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ΔH>0。(共66张PPT)第41讲 化学平衡常数第九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认识化学平衡常数是表征反应限度的物理量,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2.了解浓度商和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对大小与反应方向间的联系。3.掌握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计算的一般方法。复习目标考点一 化学平衡常数考点二 化学平衡常数与平衡转化率的计算课时测评内容索引考点一化学平衡常数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即化学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2.表达式对于可逆反应:mA(g)+nB(g) pC(g)+qD(g),化学平衡常数K=(式中各物质的浓度为平衡时的浓度)。必备知识 整合1(1)在某温度下,N2+3H2 2NH3的平衡常数为K1,则该温度下,NH N2+H2的平衡常数K2= 。(2)在一定温度下,已知以下三个反应的平衡常数:反应①:CO(g)+CuO(s) CO2(g)+Cu(s) K1反应②:H2(g)+CuO(s) Cu(s)+H2O(g) K2反应③:CO(g)+H2O(g) CO2(g)+H2(g) K3反应③的K3与K1、K2的关系是K3= 。3.影响因素(1)K只与_____有关。(2)升高温度4.应用(1)判断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温度K <10-5 10-5~105 >105反应程度 很难进行 反应可逆 反应接近完全(2)判断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或进行的方向对于可逆反应:mA(g)+nB(g)pC(g)+qD(g),若浓度商Q=,则将浓度商和平衡常数作比较可判断可逆反应所处的状态。(3)判断可逆反应的热效应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__热反应;若升高温度,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____热反应。放吸2已知反应:FeO(s)+CO(g) Fe(s)+CO2(g) ΔH>0。(1)温度降低,则K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已知1 100 ℃时,K=0.263。若1 100 ℃时测得c(CO2)=0.025 mol·L-1,c(CO)=0.01 mol·L-1,此时该反应 (填“处于”或“不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反应速率:正反应速率 (填“>”“<”或“=”)逆反应速率。减小不处于<考向1 平衡常数及其影响因素1.下列有关平衡常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改变条件,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平衡常数一定增大B.反应:2NO2(g) N2O4(g) ΔH<0,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C.对于给定的可逆反应,温度一定时,其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相等D.平衡常数为K=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2(g)+H2(g) CO(g)+H2O(g)关键能力 提升√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选项A错误;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减小,选项B错误;对于给定的可逆反应,温度一定时,因K正·K逆=1,只有平衡常数等于1时,其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才相等,选项C错误;平衡常数为K=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2(g)+H2(g) CO(g)+H2O(g),选项D正确。2.(2023·全国甲卷节选)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①3O2(g)2O3(g) K1 ΔH1=+285 kJ·mol-1②2CH4(g)+O2(g)2CH3OH(l) K2 ΔH2=-329 kJ·mol-1反应③CH4(g)+O3(g)CH3OH(l)+O2(g)的平衡常数K3= (用K1、K2表示)。(或因方程式③=②×-①×,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可知,对应化学平衡常数K3=(。考向2 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3.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 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t/℃ 700 800 830 1 000 1 200K 0.6 0.9 1.0 1.7 2.6根据化学方程式CO2(g)+H2(g) CO(g)+H2O(g)可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2)该反应为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3)某温度下,各物质的平衡浓度符合下式:3c(CO2)·c(H2)=5c(CO)·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 ℃。t/℃ 700 800 830 1 000 1 200K 0.6 0.9 1.0 1.7 2.6吸热700根据题干中的表格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平衡常数逐渐增大,说明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K=可知,K=3/5=0.6,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平衡常数为定值,所以此时对应的温度为700 ℃(4)若830 ℃时,向容器中充入1 mol CO、5 mol H2O,反应达到平衡后,其化学平衡常数K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t/℃ 700 800 830 1 000 1 200K 0.6 0.9 1.0 1.7 2.6等于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无关,所以只要在830 ℃条件下,该反应平衡常数的数值都为1.0。(5)830 ℃时,容器中的化学反应已达到平衡。扩大容器的体积,平衡 (填“向正反应方向”“向逆反应方向”或“不”)移动。t/℃ 700 800 830 1 000 1 200K 0.6 0.9 1.0 1.7 2.6不830 ℃达到平衡,扩大容器体积的瞬间,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减小相同的倍数,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K=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同时改变相同的倍数,Q=K,平衡不移动。(6)若1 200 ℃时,在某时刻反应体系中CO2、H2、CO、H2O的浓度分别为2 mol·L-1、2 mol·L-1、4 mol·L-1、4 mol·L-1,则此时上述反应 (填“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或“处于平衡状态”)。t/℃ 700 800 830 1 000 1 200K 0.6 0.9 1.0 1.7 2.6向逆反应方向进行1 200 ℃时,Q=,将各物质的浓度代入可得Q=4,而此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2.6,即Q>K,所以该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返回考点二化学平衡常数与平衡转化率的计算1.分析三个量:即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2.明确三个关系(1)对于同一反应物,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2)对于同一生成物,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3)各转化量之比等于各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必备知识 整合3.计算模型——“三段式”法(1)步骤:书写(写出有关化学平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列变量(列出各物质的起始、变化、平衡量)计算(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式计算)。(2)模式:如反应:mA(g)+nB(g) pC(g)+qD(g),令A、B起始物质的量(mol)分别为a、b,达到平衡后,A的消耗量为mx,容器容积为1 L。mA(g)+nB(g)pC(g)+qD(g)起始/mol a b 0 0变化/mol mx nx px qx平衡/mol a-mx b-nx px qx1.在一个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0.8 mol A2气体和0.6 mol B2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A2(g)+B2(g) 2AB(g) ΔH<0,反应中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中a的值为0.15B.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0.03C.温度升高,平衡常数K值减小D.平衡时A2的转化率为62.5%关键能力 提升√根据图像和已知信息可得:A2(g)+B2(g) 2AB(g)起始浓度/(mol·L-1) 0.4 0.3 0转化浓度/(mol·L-1) 0.25 0.25 0.5平衡浓度/(mol·L-1) a 0.05 0.5则有a=0.4-0.25=0.15,A正确;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33.33,B错误;该反应正向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K值减小,C正确;平衡时A2的转化率为×100%=62.5%,D正确。2.内酯在化工、医药、农林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内酯可以通过有机羧酸异构化制得。某羧酸A在0.2 mol·L-1盐酸中转化为内酯B的反应可表示为A(aq) B(aq),忽略反应前后溶液体积变化。一定温度下,当A的起始浓度为a mol·L-1时,A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所示:(1)反应进行到100 min时,B的浓度为 mol·L-1。t/min 0 21 36 50 65 80 100 ∞A的转化率/% 0 13.3 20.0 27.8 33.3 40.0 45.0 75.00.45a100 min时,A的转化率为45%,所以c(B)=0.45a mol·L-1。(2)v正(t=50 min) (填“>”“<”或“=”)v逆(t=∞ min)。>一定温度下,化学反应速率受反应物浓度影响,在反应建立平衡的过程中,反应物浓度不断减小,所以v正(t=50 min)>v逆(t=∞ min)=v正(t=∞ min)。t/min 0 21 36 50 65 80 100 ∞A的转化率/% 0 13.3 20.0 27.8 33.3 40.0 45.0 75.0(3)增加A的起始浓度,A在t=∞ min时转化率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设A的转化率为αA(aq) B(aq)起始/(mol·L-1) c 0转化/(mol·L-1) cα cα平衡/(mol·L-1) c-cα cαK==,温度一定时,K是常数,则增加A的起始浓度,A在t=∞ min时转化率将不变。t/min 0 21 36 50 65 80 100 ∞A的转化率/% 0 13.3 20.0 27.8 33.3 40.0 45.0 75.0不变(4)该温度下,平衡常数K= ;在相同条件下,若反应开始时只加入B,B的起始浓度也为a mol·L-1,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 。t/min 0 21 36 50 65 80 100 ∞A的转化率/% 0 13.3 20.0 27.8 33.3 40.0 45.0 75.0325%由题表知,该温度下,A在t=∞ min时转化率为75%,则平衡常数K====3;在相同条件下,若反应开始时只加入B,B的起始浓度也为a mol·L-1,则 A(aq) B(aq)起始/(mol·L-1) 0 a转化/(mol·L-1) x x平衡/(mol·L-1) x a-x则K==3,得x=0.25a,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100%=25%。t/min 0 21 36 50 65 80 100 ∞A的转化率/% 0 13.3 20.0 27.8 33.3 40.0 45.0 75.01.(2021·山东卷节选)2-甲氧基-2-甲基丁烷(TAME)常用作汽油原添加剂。在催化剂作用下,可通过甲醇与烯烃的液相反应制得,体系中同时存在如下反应:高考真题 感悟已知温度为353 K时反应Ⅲ的平衡常数K3=9.0。为研究反应体系的动力学行为,向盛有四氢呋喃的一容器中加入一定量A、B和CH3OH。控制温度为353 K,A、B物质的量浓度c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代表B的变化曲线为_______(填“X”或“Y”);t=100 s时,反应Ⅲ的正反应速率v正 逆反应速率v逆(填“>”“<”或“=”)。X<温度为353 K,反应Ⅲ的平衡常数K3=9.0,=9.0。由A、B物质的量浓度c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可知,X代表的平衡浓度高于Y,则代表B的变化曲线为X;由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100 s以后各组分的浓度仍在变化,t=100 s时,Q==≈10.2>9,因此,反应Ⅲ正在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其正反应速率v正小于逆反应速率v逆。2.(2023·湖南卷节选)聚苯乙烯是一类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可通过苯乙烯聚合制得。在某温度、100 kPa下,向反应器中充入1 mol气态乙苯发生反应C6H5C2H5(g) C6H5CH=CH2(g)+H2(g),其平衡转化率为50%,欲将平衡转化率提高至75%,需要向反应器中充入 mol水蒸气作为稀释气(计算时忽略副反应)。5设充入H2O(g)物质的量为x mol;在某温度、100 kPa下,向反应器中充入1 mol气态乙苯发生已知反应。乙苯的平衡转化率为50%,可列三段式:C6H5C2H5(g) C6H5CH=CH2(g)+H2(g)n(起始)/mol 1 0 0n(转化)/mol 0.5 0.5 0.5n(平衡)/mol 0.5 0.5 0.5此时平衡时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为1.5 mol,此时容器的体积为V;当乙苯的平衡转化率为75%,可列三段式:C6H5C2H5(g) C6H5CH=CH2(g)+H2(g)n(起始)/mol 1 0 0n(转化)/mol 0.75 0.75 0.75n(平衡)/mol 0.25 0.75 0.75此时乙苯、苯乙烯、H2物质的量之和为1.75 mol,混合气的总物质的量为(1.75+x) mol,在恒温、恒压时,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此时容器的体积为V;两次平衡温度相同,则平衡常数相等,则=,解得x=5。3.(2024·甘肃卷节选)在催化剂作用下由粗硅制备SiHCl3:3SiCl4(g)+2H2(g)+Si(s)4SiHCl3(g)。773 K,2 L密闭容器中,经不同方式处理的粗硅和催化剂混合物与0.4 mol H2和0.1 mol SiCl4气体反应,SiCl4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1)0~50 min,经方式 处理后的反应速率最快;在此期间,经方式丙处理后的平均反应速率v(SiHCl3)= mol·L-1·min-1。甲5.6×10-5由转化率图像可知,0~50 min,经方式甲处理后的反应速率最快;经方式丙处理后,50 min时SiCl4的转化率为4.2%,反应的SiCl4的物质的量为0.1 mol×4.2%=0.004 2 mol,根据化学计量数可得反应生成的SiHCl3的物质的量为0.004 2 mol×=0.005 6 mol,平均反应速率v(SiHCl3)==5.6×10-5 mol·L-1·min-1;(2)当反应达平衡时,H2的浓度为 mol·L-1,平衡常数K的计算式为 。0.1951反应达到平衡时,SiCl4的转化率为14.6%,列出三段式: 3SiCl4(g)+2H2(g)+Si(s)4SiHCl3(g)起始浓度(mol/L) 0.05 0.2 0转化浓度(mol/L) 0.007 3 0.004 9 0.009 7平衡浓度(mol/L) 0.042 7 0.195 1 0.009 7当反应达平衡时,H2的浓度为0.195 1 mol·L-1,平衡常数K的计算式为。返回课 时 测 评1.研究发现,液态苯是优质储氢材料:C6H6(l)+3H2(g) C6H12(l)。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液态苯(足量)和适量氢气,经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c(H2)=2 mol·L-1。保持温度不变,将体积压缩至原来的一半,达到新平衡时c(H2)为A.1 mol·L-1 B.2 mol·L-1C.3 mol·L-1 D.4 mol·L-1K=,温度不变,K不变,则c(H2)不变,故c(H2)=2 mol·L-1。√2.反应H2(g)+I2(g) 2HI(g)的平衡常数为K1;反应HI(g) H2(g)+I2(g)的平衡常数为K2,则K1、K2的关系为(平衡常数为同温度下的测定值) A.K1=2K2 B.K1=C.K1= D.K1=K2K1=,K2=,K1=。√3.在一定温度下,反应N2(g)+3H2(g) 2NH3(g)的反应热和化学平衡常数分别为ΔH和K,则相同温度时反应4NH3(g) 2N2(g)+6H2(g)的反应热和化学平衡常数为A.2ΔH和2K B.-2ΔH和K2C.-2ΔH和K-2 D.2ΔH和-2K√4.O3是一种很好的消毒剂,具有高效、洁净、方便、经济等优点。O3可溶于水,在水中易分解,产生[O]为游离氧原子,有很强的杀菌消毒能力。常温常压下发生的反应如下:反应① O3 O2+[O] ΔH>0 平衡常数为K1;反应② [O]+O3 2O2 ΔH<0 平衡常数为K2;总反应:2O3 3O2 ΔH<0 平衡常数为K。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降低温度,总反应K减小B.K=K1+K2C.适当升温,可提高消毒效率D.压强增大,K2减小√降温,总反应平衡向右移动,K增大,A项错误;K1=、K2=、K==K1·K2,B项错误;升高温度,反应①平衡向右移动,反应②平衡向左移动c([O])增大,可提高消毒效率,C项正确;对于给定的反应,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D项错误。5.一定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气态的平衡体系,平衡常数K=c(A)·c2(B)/[c2(E)·c(F)],恒容时,若温度适当降低,F的浓度增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增大c(A)、c(B),K增大B.降低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C.该反应的焓变为负值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E(g)+F(g) A(g)+2B(g)平衡常数K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与浓度变化无关,A错误;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B错误;降低温度时,F的浓度增加,说明平衡逆向移动,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则焓变为正值,C错误。√6.常压下羰基化法精炼镍的原理为Ni(s)+4CO(g) Ni(CO)4(g)。230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10-5。已知:Ni(CO)4的沸点为42.2 ℃,固体杂质不参与反应。第一阶段:将粗镍与CO反应转化成气态Ni(CO)4;第二阶段:将第一阶段反应后的气体分离出来,加热至230 ℃制得高纯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第一阶段应选择稍高于42.2 ℃的反应温度B.该反应达到平衡时,v分解[Ni(CO)4]=4v消耗(CO)C.其他条件不变,增加c(CO),平衡向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D.第二阶段,230 ℃时,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小,故Ni的产率很低√Ni(CO)4的沸点为42.2 ℃,第一阶段选择稍高于42.2 ℃的反应温度,使镍与CO反应转化成气态Ni(CO)4,故A正确;该反应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4v分解[Ni(CO)4]=v消耗(CO),故B错误;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其他条件不变,增加c(CO),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不变,故C错误;第二阶段,230 ℃时,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小,说明该反应逆向趋于完全,Ni的产率很高,故D错误。7.(2024·马鞍山红星中学检测)已知反应2A(g)+B(s) C(g)+D(g)的平衡常数K值与温度的关系如表所示。800 ℃时,向一个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0 mol A和0.20 mol B,10 s末达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B.达到平衡后,A的转化率为60%C.容器体积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平衡常数表达式K=√温度/℃ 700 800 1 000K值 0.6 1.0 1.4由题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越高,K值越大,可知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所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A正确;800 ℃时,K=1.0,向一个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0 mol A和0.20 mol B,得三段式:2A(g)+B(s) C(g)+D(g)起始浓度(mol/L) 0.20 0 0变化浓度(mol/L) 2x x x平衡浓度(mol/L) 0.20-2x x x温度/℃ 700 800 1 000K值 0.6 1.0 1.4K==1.0,解得x= mol/L,则转化率为×100%≈66.7%,B错误;由于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容器体积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压强增大,平衡不移动,C错误;由于B是固体,不需要写入平衡常数表达式,故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D错误。温度/℃ 700 800 1 000K值 0.6 1.0 1.48.(2024·河北省级联测)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向容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SO3(g),发生下列反应:2SO3(g) 2SO2(g)+O2(g) ΔH>0。温度为T时,部分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前50 s内SO2(g)的平均生成速率为0.03 mol·L-1·s-1B.容器内密度不再改变说明反应已达平衡C.150 s时,向容器中继续通入2 mol SO3、2 mol SO2、1 mol O2,则此时反应将逆向进行D.其他条件不变,若将恒容改为恒压,则平衡时SO3的转化率增大√t/s 0 50 100 150c(SO3)/(mol·L-1) 4.00 2.50 2.00 2.00由题干表格数据可知,前50 s内SO3(g)的平均消耗速率为=0.03 mol·L-1·s-1,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前50 s内SO2(g)的平均生成速率为0.03 mol·L-1·s-1,A正确;已知反应过程中气体的质量不变,容器的体积不变,即反应过程中容器内密度始终保持不变,故容器内密度不再改变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B错误;由题干表格数据可知,达到化学平衡时c(SO3)=c(SO2)=t/s 0 50 100 150c(SO3)/(mol·L-1) 4.00 2.50 2.00 2.002.00 mol/L,c(O2)=1.00 mol/L,此时化学平衡常数K===1,150 s时,向容器中继续通入2 mol SO3、2 mol SO2、1 mol O2,则此时Q===2>K,故反应将逆向进行,C正确;其他条件不变,若将恒容改为恒压,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的体积增大,相当于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则平衡时SO3的转化率增大,D正确。t/s 0 50 100 150c(SO3)/(mol·L-1) 4.00 2.50 2.00 2.009.25 ℃,向40 mL 0.05 mol/L的FeCl3溶液中加入10 mL 0.15 mol/L的KSCN溶液,发生反应:Fe3++3SCN-Fe(SCN)3,混合溶液中c(Fe3+)与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盐类的水解影响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该反应过程中,A点的正反应速率小于B点的逆反应速率B.E点对应的坐标为(0,0.05)C.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D.t4时向溶液中加入50 mL 0.1 mol/L KCl溶液,平衡不移动√由题图知,A点反应物浓度大于B点反应物浓度,A和B两点均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则在该反应过程中,A点的正反应速率大于B点的逆反应速率,A错误;混合后Fe3+的浓度为(0.04 L×0.05 mol/L)÷0.05 L=0.04 mol/L,则E点坐标为(0,0.04),B错误;由题图可知,平衡时Fe3+浓度为m mol/L,则Fe(SCN)3的浓度为(0.04-m) mol/L,SCN-的浓度为(0.01 L×0.15 mol/L)÷0.05 L-3×(0.04-m) mol/L=(3m-0.09) mol/L,则K=,C正确;t4时向溶液中加入50 mL 0.1 mol/L KCl溶液,溶液总体积增大,浓度减小,平衡向浓度增大的方向移动,即逆向移动,D错误。10.在300 m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镍粉并充入一定量的CO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Ni(s)+4CO(g) Ni(CO)4(g),已知该反应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上述生成Ni(CO)4(g)的反应为放热反应B.25 ℃时,反应Ni(CO)4(g) Ni(s)+4CO(g)的平衡常数为2×10-5C.80 ℃时,测得某时刻Ni(CO)4、CO的浓度均为0.5 mol·L-1,则此时v正>v逆D.80 ℃达到平衡时,测得n(CO)=0.3 mol,则Ni(CO)4的平衡浓度为2 mol·L-1√温度/℃ 25 80 230平衡常数 5×104 2 1.9×10-5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减小,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项正确;25 ℃时,逆反应的平衡常数K'===2×10-5,B项正确;80 ℃时,若Ni(CO)4、CO的浓度均为0.5 mol·L-1,则Q===8>K,v正<v逆,C项错误;80 ℃达到平衡时,若n(CO)=0.3 mol,c(CO)=1 mol·L-1,故c[Ni(CO)4]=K·c4(CO)=2×14 mol·L-1=2 mol·L-1,D项正确。温度/℃ 25 80 230平衡常数 5×104 2 1.9×10-511.(2025·大连八中检测)在10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X(g)和Y(g),发生反应X(g)+Y(g)M(g)+N(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①中,若5 min时测得n(M)=0.050 mol,则0至5 min时间内,用N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N)=1.0×10-2 mol/(L·min)B.实验②中,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0C.实验③中,达到平衡时,Y的转化率为60%D.实验④中,达到平衡时,b=0.06实验编号 温度/℃ 起始时物质的量/mol 平衡时物质的量/moln(X) n(Y) n(M)① 700 0.40 0.10 0.090② 800 0.10 0.40 0.080③ 800 0.20 0.30 a④ 800 0.10 0.15 b√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前5 min内,生成M的物质的量与生成N的物质的量相等,均为0.050 mol,v(N)==1.0×10-3 mol/(L·min),故A错误;达到平衡时,n(X)=0.020 mol,n(Y)=0.32 mol,n(M)=n(N)=0.080 mol,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实验编号 温度/℃ 起始时物质的量/mol 平衡时物质的量/moln(X) n(Y) n(M)① 700 0.40 0.10 0.090② 800 0.10 0.40 0.080③ 800 0.20 0.30 a④ 800 0.10 0.15 b1,故B错误;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达到平衡时,n(X)=(0.20-a) mol,n(Y)=(0.30-a) mol,n(M)=n(N)=a mol,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1,解得a=0.12,则Y的转化率为×100%=40%;故C错误;根据选项C的分析,有K====1,解得b=0.06,故D正确。实验编号 温度/℃ 起始时物质的量/mol 平衡时物质的量/moln(X) n(Y) n(M)① 700 0.40 0.10 0.090② 800 0.10 0.40 0.080③ 800 0.20 0.30 a④ 800 0.10 0.15 b12.(8分)已知在400 ℃时,N2(g)+3H2(g) 2NH3(g)的K=0.5。(1)在400 ℃时,2NH3(g) N2(g)+3H2(g)的K'= (填数值)。(2)400 ℃时,在0.5 L的反应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N2、H2、NH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 mol、1 mol、2 mol,则此时反应v正(N2) v逆(N2)(填“>”“<”“=”或“不确定”)。2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可得K'==2。=引入浓度商Q,Q====K,说明此时已达化学平衡状态,即v正(N2)=v逆(N2)。(3)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通入氩气,则合成氨反应的平衡 (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使用催化剂 (填“增大”“减小”或“不改变”)反应的ΔH。恒温、恒压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通入氩气,使总体积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加入催化剂,只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不改变ΔH。向左不改变13.(8分)H2S与CO2在高温下发生反应:H2S(g)+CO2(g) COS(g)+H2O(g)。在610 K时,将0.10 mol CO2与0.40 mol H2S充入2.5 L的空钢瓶中,反应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2。(1)H2S的平衡转化率α1= %,反应平衡常数K=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50.00285设转化的H2S的物质的量为x mol,H2S(g)+CO2(g) COS(g)+H2O(g)初始/mol 0.40 0.10 0 0转化/mol x x x x平衡/mol 0.40-x 0.10-x x x反应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2,则=0.02,x=0.01。H2S的平衡转化率α1=×100%=2.5%。钢瓶的体积为2.5 L,则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分别为c平(H2S)=0.156 mol·L-1,c平(CO2)=0.036 mol·L-1,c平(COS)=c平(H2O)=0.004 mol·L-1,则K=≈0.002 85。(2)在620 K时重复实验,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3,H2S的转化率α2 (填“>”“<”或“=”,下同)α1,该反应的ΔH 0。设转化的H2S的物质的量为x mol,H2S(g)+CO2(g) COS(g)+H2O(g)初始/mol 0.40 0.10 0 0转化/mol x x x x平衡/mol 0.40-x 0.10-x x x反应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2,则=0.02,x=0.01。根据题>>目提供的数据可知温度由610 K升高到620 K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由0.02变为0.03,所以H2S的转化率增大,α2>α1;根据题意可知,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ΔH>0。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41讲 化学平衡常数.docx 第41讲 化学平衡常数.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