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3.2 营造清朗空间(25张PPT)【2025秋最新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高效课堂【精品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3.2 营造清朗空间(25张PPT)【2025秋最新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高效课堂【精品课件】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本单元以“走进社会生活”为主题,主要让同学们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明确参与社会生活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主动融入社会生活,养成亲社会行为,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升媒介素养。
“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新课导入
中央网信办为什么要开展本次专项行动?
新华社2025年7月15日电: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近日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将进一步拓展治理深度和范围,持续深入整治网上危害和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问题乱象,严厉打击涉嫌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呼吁社会各界以及广大网民共同抵制网上涉未成年人乱象问题,共同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开展专项行动是为了净化网络空间、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抵制网上涉未成年人乱象问题,共同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第三课 共建网络美好家园
3.2 营造清朗空间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2025年秋统编新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1.政治认同:认同国家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政策,理解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性。
2.道德修养:树立网络道德意识,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尊重他人隐私,拒绝网络暴力。
3.法治观念:认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理解恪守法律、遵守网络规则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4.责任意识:增强主动传播网络正能量的责任感,践行“争做中国好网民”的承诺。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重点:全面认识网络,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教学难点: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青少年应该如何利用网络?
生活观察
你如何看待奶奶和爸爸的观点?
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网络?
奶奶和爸爸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奶奶只看到了互联网的负面影响,爸爸只看到了互联网带来的益处。他们都没有正确全面地看待网络。
应该理性、适度的使用网络,既要认识到网络是重要的学习工具和交往平台,又不能因沉迷网络而忽视正常的生活。
合理利用网络
媒介素养一般是指人们正确的、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等能力。




相关链接 P19
谈一谈: 当你在低头看手机的时候,你都在看什么
◎社交类:微信、QQ、微博、小红书
◎在线视频类:腾讯、优酷、爱奇艺
◎短视频类:抖音、快手、西瓜视频
◎购物类:淘宝、京东、天猫、拼多多
◎音乐类:网易云、QQ音乐
◎知识类;网易云读书、百词斩
选择能力……
理解能力……
质疑能力……
评估能力……
是否浏览?
是否合适?
是否正确?
是否有用?
①我们要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升媒介素养,积极利用网络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总述】
青少年应该如何利用网络?
中学生应具备的媒介素养
自重、自律,文明健康上网
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
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自觉抵制网络谣言
发现不良信息及违法、违规网站,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探究与分享
答案与解析:沉迷网络聊天、网络游戏而没有时间锻炼、阅读、写作业的情况在中学生中比较常见。
类似的困扰有:在无关信息、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比如手机刷无聊的短视频停不下来。
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你有没有遇到过上面的问题?你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的困扰?
②学会选择网络信息。我们要学会“信息节食”。不能把自己禁锢在“信息茧房”中。
青少年应该如何利用网络?
“信息节食”: 是指通过主动控制和管理信息摄入量,避免信息过载的生活方式,核心在于筛选高质量信息并提升使用效率。
“信息茧房”:是用户在网络上被“定制化”信息包围的状态。算法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点击偏好等,量身定制出一个信息流,使用户只能接触到自己想看的信息久而久之,用户就如同被封闭在了“茧”里。
原因:互联网上信息无限,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做法:A.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对学习和生活有意义的信息,不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学会“信息节食”。
B.同时,我们也不能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把自己禁锢在 “信息茧房” 中,从而丧失接触不同事物和观点的机会。
相关链接
①青少年要正确认识网络,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②树理想,立长志,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
③自我鼓励,加强信念。反复暗示自己"我一定能行"、"我一定能戒除"的信念。
④将网络的危害和戒除网瘾的决心写下来,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
⑤加入社团,积极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融入现实人际交往。
青少年如何预防网络成瘾?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而一系列“小男孩被埋图”在互联网平台广泛传播,并配文日喀则地震等关键词,引发大量网民关注。该图片存在明显AI生成痕迹,如图中的小男孩有6根手指,虚假图片很快就暴露了。
2025年2月,一篇利用AI炮制的“80后死亡率突破5.2%,每20个80后就有1人去世”的虚假报告,因伪造的“权威数据”和“专家解读”视频引发网络集体焦虑。
这两则材料有什么共同点?会产生哪些影响?
我们该如何避免被不良信息“牵着走”?
青少年应该如何利用网络?
③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原因:在网络时代,信息变得越来越丰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有的人有意无意歪曲事实甚至制造谣言,误导公众;有的人实施网络诈骗,侵害他人利益;有的人恶意发布暴力、色情和危害社会稳定的信息,造成恶劣影响。
做法:我们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学会分析判断网络信息,让不良信息止于智者。
新修订的《刑法》规定,同一诽谤信息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达到500次以上的,要承担刑事责任。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传播虚假消息,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将被处以七年有期徒刑。
方法与技能
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周某某等三人用AI克隆声音诈骗老人案
湖北孝感张婆婆遭遇AI语音诈骗,周某某等三人克隆“孙子”声音,谎称其伤人需赔偿2万,否则将报警。此案经法院审理认为,周某某等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财物,数额较大,构成诈骗罪。最终,法院依法判处周某某有期徒刑一年、罚金1万元,袁某甲、袁某乙有期徒刑十个月、罚金5千元。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文明互动、理性表达,不宣泄负面情绪,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不泄露他人隐私,不恶意攻击他人,拒绝网络暴力和欺凌……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
该案件给你哪些启示?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青少年应该如何利用网络?
④恪守道德,遵守法律。
原因:网络无限,自由有界。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
做法:我们要文明互动、理性表达,不宣泄负面情绪,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不泄露他人隐私,不恶意攻击他人,拒绝网络暴力和欺凌…… 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
探究与分享
①文明旅游网络公益活动、网络公益捐款活动、网络上各种慈善救助事件,在线“帮农义卖”活动、淘宝“公益宝贝”计划等。
②网络公益活动的开展,使我认识到了网络的强大力量。通过这些网络公益活动,弘扬了正能量,有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公共空间。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正确使用网络,积极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
▲ 网络“科技寻人”公益项目: 每年5月9日是“无走失日”。根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显示,平均每天就约有1370位老人走失。9年来,2.6万名志愿者助力抖音寻人公益项目成功帮助2.37万个家庭团圆。在找回的走失者中,最久失散85年,最快60秒被找回;年纪最大的101岁,最小的仅3个月。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网络公益行动?谈谈你的感受。
青少年应该如何利用网络?
⑤传播网络正能量。
要求:A.我们要努力提高媒介素养,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高扬主旋律,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网上精神家园;
B.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投身于公益行动,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做网络强国的建设者、创新者。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是社会生活中积极向上的行为。
青少年应该如何利用网络?
①我们要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升媒介素养,积极利用网络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②学会选择网络信息。我们要学会“信息节食”。不能把自己禁锢在“信息茧房”中。
③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我们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学会分析判断网络信息,让不良信息止于智者。
④恪守道德、遵守法律。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
⑤传播网络正能量。
启思导行
强国使命心头记,时代新人笃于行。向上向善共营造,上网用网要文明。
善恶美丑知明辨,诚信友好永传承。传播中国好故事,抒写青春爱国情。
个人信息防泄露,谣言蜚语莫轻听。适度上网防沉迷,饭圈乱象请绕行。
远离污秽不炫富,谨防诈骗常提醒。与人为善拒网暴,守好底线不欺凌。
线上新知勤学习,数字素养常提升。网络安全靠你我,共筑清朗好环境。
新时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请你结合《新时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以“争做中国好网民”为主题,写一份倡议书。
课堂小结:
营造清朗空间
如何利用网络
①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
② 要学会“信息节食”。
③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④恪守道德、遵守法律。
⑤传播网络正能量。
1.2025年1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以《真相来了:这些都是谣言》为题,报道了四起典型网络谣言案件。网络谣言会影响当事人的信誉,引发社会信任危机,损害公共利益。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 )
①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加强网络监督和管理工作
②学会辨别网络信息,提高媒介素养
③恪守道德、遵守法律,自觉抵制网络谣言
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网络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B
课堂练习
2.“您的银行卡密码出现异常,请尽快修改密码……”看起来仿佛是银行客服发来的短信,背后隐藏的可能是陷阱。一旦手机用户点击操作,后果不堪设想。这警示我们( )
A.学会辨析网络信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B.网上交往具有虚拟性,完全不可相信
C.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应该远离电子产品
D.要做到“信息节食”,拒绝接收短信
A
课堂练习
3.为了营造喜庆祥和的春节网络氛围,中央网信办决定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5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对炮制不实信息问题、宣扬低俗恶俗问题、违法活动引流问题、侵害消费者权益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该行动旨在( )
①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公信力
②提高辨析能力,远离网络视频
③维护人民权益,传播网络正能量
④净化网络空间,守望精神家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课堂练习
4.202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人工智能发展促进法(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中国人大网、立法意见征集系统等平台提出建议。截至3月1日,共收到8.6万条意见建议。这一做法体现了( )
A.网络为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提供便捷渠道
B.网络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C.网络是促进政府依法行政的核心环节
D.网络推动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
A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