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草原》说课稿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我将这篇文章的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扫除字词障碍,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 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点。揣摩优美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这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五、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地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2.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3.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 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揭题,通过欣赏《天堂》这首歌,激发学生兴趣,揭示出本课课题《草原》。 2.初读课文感知美:小组长组织组员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读书形式由组长决定。听读过程中要完成三个任务: (1)纠正字音,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要互相质疑尝试解疑。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 3.自读课文感悟美: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什么 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师生交流: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你是如何感受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的? 4.品读体验,走进美。 第一部分:走进“景色美” a.草原景色美丽。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写得如此美丽的呢?学生默读,勾画出语句找学生回答。 b.生汇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高歌”一词引导学生朗读。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然后让学生看画面读句子。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锈上了白色的大花。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也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句的妙处。 第二部分:走进“人情美” a.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的人民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用上面的学习方法,把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画出来,和同桌说说体会。 b.学生汇报: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飞”字换成“跑”字行吗?引导学生读出急切的语气。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体会蒙汉人民心灵相通。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体会蒙古人民热情款待。 c.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d.师小结: 是啊,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蒙汉人民是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我们各民族之间互利互助,团结友爱。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1 草原掌握字词 音 给下列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渲染( xuān xuàn ) 勾勒( lēi lè) 迂回( yū yú) 稍微( shāo shào) 地毯( tǎn dàn) 陈列(chéng chén)形 观察下面的字,并组词。 裳( ) 微( ) 毯( ) 稍( ) 赏( ) 徽( ) 痰( ) 捎( )义 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对应的四字词语。 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 ) 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 ) 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好像在流动。形容绿到了极致。 ( )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画一画。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查找资料 从地图上找一找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位置,并简单画一画。 6.了解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习俗有哪些。草原美景碧千里翠色欲流自然美、草原主客相见人情美蒙汉情深举杯敬酒纵情歌唱(共31张PPT)1 草原六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课时第二课时课文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写草原,肯定离不开富有草原特色的词语,如果是你,你会使用哪些词语来写草原呢?一碧千里无边无际万马奔腾空气清新第一课时走进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生平成就称号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学习提醒(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请同学们对不认识的字,想办法找规律进行识记。字词学习读一读tǎnshānɡfǔ洒脱衣裳马蹄礼貌彩虹拘束线条柔美惊叹绿毯回味奶豆腐举杯会心微笑màotí热乎乎乐趣玻璃稍微感人目的地书写指导tǎn“毛”的竖弯钩舒展,能托住“炎”。“炎”的末笔捺变为点。地毯 绿毯“尚”的横折钩变成横钩,“衣”捺舒展。shānɡ衣裳 花衣裳半包围结构。“广”的撇舒展,能包住“付”和“肉”。fǔ豆腐 腐乳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草原景色及风情。(2)思考:课文主要描绘了哪几个画面。试着给每幅画面起个名字。我们会发现课文是由景及人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所以同学们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起小标题,同时也可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1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整个自然段都在写草原的景色草原风光图交流讨论2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3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喜迎远客图主人高兴、热情好客4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5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风味美食民俗活动主客联欢图品读鉴赏请同学们默读第1自然段,找出作者写草原美景的词语。在感受深刻的地方简单批注。草原美景清鲜 明亮 一碧千里并不茫茫 绿毯 大花线条 渲染 勾勒中国画 翠色欲流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里我把空气是那么“清鲜”改为“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改为“晴朗”。你觉的怎么样?清鲜更突出“鲜”字,可见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除了有“晴朗”的意思,还给人一种明丽、开阔的感觉。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有疑问:并不茫茫怎么理解呢?我通过查字典知道茫茫是无边无际,让人看不清的意思。再联系上文,通过清鲜和明朗知道草原空气非常好,光线也充足,此时不会出现看不清景物的情况,所以作者说并不茫茫。为什么老舍先生写草原会用到“绿毯”“大花”“中国画”“小诗”这样的词语呢?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绿毯白花比作比作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渲染: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指用线条画轮廓。小丘比作中国画领悟表达当你置身于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舒服愉悦想唱歌想背诗那老舍先生又有怎样的感受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作者的感受对比阅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小结:老舍先生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写美景时,可以直接写景色,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还可以穿插具体事物的联想和自己的感受。指导背诵草原的天空天底下的一碧千里上下小丘羊群、骏马、大牛远近●看到羊群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就像看到了白色的大花。●看到小丘的线条柔美,就好像看到了中国画。●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看见马上男女老少各色的衣裳,就像看见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联想的句子作业反馈●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悦。●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感受的句子第二课时感悟人情美自由朗读2-5自然段,说说你看到的情形。再次默读2—5自然段,小组合作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并谈谈感受。喜迎远客图迎宾的人之多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节日盛装迎客心情的迫切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说一说:你在家是如何待客的或者你去做客,主人是怎么接待你的?喜迎远客图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情、热闹奶茶掺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时的重要饮料。用牛奶等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奶豆腐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主客联欢图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主人们敬酒时说了些什么?他们的表情、动作是怎样的?热情、好客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套马摔跤舞蹈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不忍别离绿色的草原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家亲切的交流着。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诗蕴含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呢?从“天涯、碧草、斜阳”等具有草原特色的景物中,体会到作者对草原一景一物的不舍以及对蒙汉之间深情厚谊的赞美。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相聚、惜别的经历吧,和同学交流。重点研读第4、5自然段。你觉得老舍在写主客联欢时,在反映蒙古族人民都很热情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方法。中心句,升华主题。不同身份和不同年龄都很热情。主题概括本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蒙古草原时看到的_________及受到蒙古族同胞______________的情景,表现了___________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美丽景色热情欢迎、款待蒙汉两族本文在写作中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感叹、赞美之情。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融为一体。本册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单元 人文主题 语文要素第一单元 触摸自然 阅读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写作要素: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门写得详细一些第二单元 革命岁月 阅读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写作要素: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第三单元 阅读策略 阅读要素: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写作要素: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第四单元 小说世界 阅读要素:读小说,关注情、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写作要素: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第五单元 习作单元 阅读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作要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第六单元 保护环境 阅读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写作要素:学写倡议书第七单元 艺术之美 阅读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写作要素: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第八单元 走进鲁迅 阅读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写作要素: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单元导读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这四篇课文。《草原》主要讲了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草原时看到了美丽的景色,抒发感受,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蒙汉同胞的友好情谊。《丁香结》中作者目睹丁香花开得格外繁茂,不禁想到自己斗室外绽放的三株白丁香,又由丁香花联想起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最后发出感叹。《古诗词三首》分别描写了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西湖夏季雨中之景、夏夜乡村之景。《花之歌》则从花的视角描画了四节更迭、花开花谢的想象。阅读本单元的文章,我们要注意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既要从课文内容联想开去,又需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课文 阅读策略 课文示例草原 从文章的写法想开去 如,作者在描绘草原风光时融入了自己的感受,这样写的好处是能使情景交融。我们也可以在习作中借鉴运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如,读到主客相聚与惜别的内容,可以联想生活中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对“蒙汉情深”的理解。丁香结 从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联想 如,作者由丁香结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其他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荷花,它带给我们的思考是要做高洁的、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古诗词三首 根据景象想象画面 如,《宿建德江》中的“天低树”“月近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风吹散”“水如天”;《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抓住“明月”“惊鹊”“鸣蝉”“蛙声”等想象画面。花之歌 根据自己阅读的其他关于花的文章、诗歌进行联想 如,阅读课文及“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进行想象。【教学目标】1.会写“毯、玻、璃”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绿毯、柔美”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美景。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教学准备】草原的图片;作者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2课时【预习要求】完成预习卡,整体感知课文;查阅相关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位置、自然风光和民族习俗等资料。第1课时 感受草原景色美◆课时目标1.会写“毯、玻、璃”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绿毯、柔美”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3.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过程图片导入,板书课题1.出示草原图片师:瞧,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草原)写草原,肯定离不开富有草原特色的词语,如果是你,你会使用哪些词语来写草原呢?预设:一碧千里 无边无际 万马奔腾 空气清新师:在这篇课文里,老舍又写了哪些景物,使用了哪些词语呢?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先生的视角去欣赏《草原》。2.走进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1961年,老舍先生同其他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摄影家等二十多人,走访内蒙古地区,他来到了内蒙古最北边的呼伦贝尔草原,写下了《草原》。学习字词,指导书写。1.学习提醒(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对于不认识的字,想办法找规律进行识记。2.练读字词。3.指导学生观察汉字部件,同桌互相提醒容易写错的笔画。4.教师提示,并示范难写的生字。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阅读指导(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草原景色及风情。(2)思考:课文主要描绘了哪几个画面。试着给每幅画面起个名字。(小组合作,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小标题来概括每一个画面。 )2.小组交流讨论,概括小标题师:读完课文,我们会发现课文是由景及人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所以同学们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起小标题,同时也可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1)草原风光图。第一幅画面是第1自然段,比如“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整个自然段都在写草原的景色,所以我给这幅画面起的小标题是草原风光图。(2)第二幅图是第2—3自然段,我看了热情的主人、欢呼的人群,从第2自然段也可以找到一个关键词“欢迎远客”,第3自然段从句子“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我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很高兴很热情,所以这里第2幅画面应该叫欢迎远客图或喜迎远客图。(3)第三幅图是第4—5自然段,这个两个自然段,我看到了蒙古族特有的风味美食和丰富的民俗活动,这真像一个大联欢,所以我给它起的小标题是主客联欢图。四、分层朗读,感悟美景1.自主阅读,提炼词句。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2.词句理解,想象美景。(1)清鲜 明朗师:这里我把空气是那么“清鲜”改为“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改为“晴朗”。你觉的怎么样?(我们看到“清鲜”更突出一个“鲜”字,可见草原的空气非常好;而“明朗”除了有“晴朗”的意思,还给人一种明丽、开阔的感觉。所以同学们要细细的去体会“清鲜”“明朗”的含义,感受作者用词生动和准确。并且从中体会作者的愉悦心情。)(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师:看到这句话,哪个词让你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的。(一碧千里)后一句并不茫茫怎么理解?你们有好的方法理解吗?(通过查字典,再通过上下文进行理解)(3)绿毯 大花 中国画 小诗师:作者除了用“一碧千里”“并不茫茫”这些词语,为什么写草原会用到“绿毯”“大花”“中国画”“小诗”这样的词语呢?①出示课件: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师:作者把草原比作绿毯,可以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不就和绿毯很像吗。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从远处羊不就像一大朵一大朵白色大花吗。作者写得真是太形象不过了。从我们身边具体的事物写草原,这样的方法真不错。②出示课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师:我们一般在绘画中经常会用到渲染勾勒,“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通过图画对比我们会想到“绿色渲染”的草原无边无垠,与天地融合在一起,给人已无限的想象,能使人产生心旷神怡之感;而用“墨线勾勒”的草原则让人有生硬之感,觉得草原有了尽头。这里把美丽小丘比作中国画在恰当不过。3.理解内容,领悟表达。(1)用“——”画出第1自然段直接写景的内容。(2)畅谈自己的感受。当你置身于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舒服 愉悦 想唱歌 想背诗)(3)找出作者感受。那老舍先生又有怎样的感受呢?找出相应的句子。(4)对比阅读,找出写法。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师: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情景交融)有什么好处?预设:能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渗透作者的真情实感,使景物生动起来、立体起来,能更好地表达文章中心,更好地抒发情感。小结:老舍先生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写景物时,可以直接写景色,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还可以把自己置身景色的感受写出来。4.理清文路,指导朗读和背诵。(1)借助音乐,指导朗读。(2)我们再来回顾第1自然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的这些景物的?(交流小结:从草原的天空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这是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再到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从远到近的顺序。同学们在背诵第1自然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样的顺序,抓住关键词来记忆。)五、回顾总结,布置作业1.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欣赏了草原景色之美,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美、情感美,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草原的人情美。2.抄写课文中有联想和想象的句子。第2课时 体会草原的人情美◆课时目标1.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2.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由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引入新课。1.作业反馈。2.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草原,走进蒙古包,去感受那里的的人情美。二、分段朗读,感悟人情美。1.指名读2—5自然段的朗读,说说你看到的情形。①第2自然段,我看到了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②第3自然段,我看了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③第4自然段,我看了在蒙古包里,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七十岁的老翁都敬酒,鄂温克族姑娘们唱歌。④第5自然段,我看到了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最后还不肯离去。2.再次默读2—5自然段,小组合作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并谈谈感受。(1)第2自然段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从“男女老少”体会迎接客人的人之多;从“各色衣裳”体会主人对客人的尊重;从“风吹来似的”“群马疾驰”“飞”感受蒙古族人民迎客心情的迫切。我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师:同学们也来说一说你在家是如何待客的或者你去做客,主人是怎么接待你的?②“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情、热闹)③“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我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3)第4自然段①出示蒙古族特有的美食图片。②“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主人们敬酒时说了些什么?他们的表情、动作是怎样的?这些句子也让我们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3.齐读第5自然段,说说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1)初步读懂字面意思。何忍别:不忍别离;碧草: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家亲切的交流着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2)这句诗蕴含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呢?(从“天涯、碧草、斜阳”等具有草原特色的景物中,体会到作者对草原一景一物的不舍以及对蒙汉之间深情厚谊的赞美。)(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相聚、惜别的经历吧,和同学交流。小结:是啊,这篇课文老舍先生写得很有条理,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又写了草原的人情美,还抒发了自己的情感。除了写得有条理,老舍先生写人民的热情也运用了许多的方法。4.聚焦第4、5自然段,说说方法。师:重点研读第4、5自然段。你觉得老舍在写主客联欢时,在反映蒙古族人民都很热情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方法。预设:有全文中心句,升华主题。选择的人物很有典型性,草原人民里有男女老少,有干部有百姓。(不同身份和不同年龄都很热情)“也不知道怎的”“谁都”“赶紧”“不管……总会”这样的语句都十分有特点,用这样的语句来自然过渡,便使的情感自然流露。三、主题概括,体会写法。1.本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蒙古草原时看到的_________及受到蒙古族同胞_______________的情景,表现了_______________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2.本文在写作中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感叹、赞美之情。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融为一体。3.作业练习。(1)必做: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吗?试着写一写吧。(2)选做:对比阅读梁晓声《母亲》和林子《慈母情怀》(节选)。【结构梳理】【教学反思】在讲解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的基础上,借助图片和视频资料边读边想象,并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析充分领略草原景色之美和人情之美。不足之处在于没能花太多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足,导致思维不够发散,这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第一单元 第1课 草原1《草原》导学案 课题 草原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毯、玻”等9个字,会写“草原、线条”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背诵第1自然段。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与图片,制作课件。(教师)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能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学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用时:2分钟) 1.揭题,板书课题。 2.欣赏草原图片,引导学生谈感受。 3.介绍作者老舍。 1.生齐读课题。 2.欣赏图片后畅谈感受。 3.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老舍及其作品的相关信息。 1.在学生介绍老舍及其作品后,教师相机补充。2.对课前搜集信息多且能将搜集到的信息变成自己的内容的 学生给予表扬。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1.出示初读要求: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2.检查学生对新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指导多音字的读音,形近字及难写字的字形。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组织交流: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对照拼音读对生字,努力将课文读流利。 2.相互提醒该注意的生字词。 3.听同学朗读课文,纠正读错之处。概括课文从两个方面介 绍了草原。(风光美、人情美) 1.要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蒙古包”中的“蒙”读měnɡ;“衣裳”中的“裳”读轻声;“羞涩”的“涩”是平舌音。2.要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书写:“陈”右侧是“东”不是“”;“腐”是半包围结构, 不要写成上下结构。三、分层朗读,品景悟情(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画出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2.逐层推进:是怎样的景象 让作者产生了“高歌”与“低吟”的感慨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受草原的天与地与众不同的美。 3.引导探究写法:为了表现草原的风光之美,作者灵活运用了哪些匠心独运的描写方法? 从比喻句、拟人句的表达作用去引导学生感受。 4.布置练笔仿写:用上文中的句式仿写置身草原的感受。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作者感受的两句话。 ①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 满心的愉快。②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2.用心默读描写“天”“地”的句子,圈画重点词句,并简要写下自己的感受。3.师生互动交流,感受草原天的可爱,草地的一碧千里、生机勃勃。 小组探讨:运用比喻句的好处,体会作者对草原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描写小丘的句子为例谈一谈。 4.用上“既……又……”写话,然后交流。 1.要重点引导学生品读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课件出示: 这个句子中作者把( )比 作( ),这样写的好处是( )。 2.指导学生仿写: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置身于如此美丽迷人的草原,你最想做什么呢?用上“既……又……”写写你的感受。四、指导书写,规范美观(用时:10分钟)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毯、裳、蹄、腐、涩、微。2.播放生字动漫,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间架结构等。 3.示范书写。 4.组织学生评议,再次练写。 1.认读生字。 2.观察生字的特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随着教师示范练习书写。 4.交流生字间架结构要点,修改自己书写的生字。 教师要重视书写评价,引导学生充分交流书写要点,互相评议,然后再书写。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用时:3分钟) 1.总结本课的收获。 2.布置背诵作业。 1.回顾本课学习所得,可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表达方法等各个方面谈。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求学生把课文背给家长听。第二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草原之美的。 2.引导背诵第1自然段。3.提出本课学习目标:细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风俗之美,积累优美语句。 1..回忆作者从两个方面来描写草原之美。 2.个别背诵第1自然段,师生评价。 3.明确学习目标。 在个别背诵的基础上,全班背诵。二、品读文本,感悟情深(用时:20分钟) 1.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并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 2.讨论:作者是抓住哪几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蒙汉情深的? 3.结合学生交流,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等词语。欣赏草原的民族风情,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4.指导回读中心句,小结在文中的作用。 1.用线画出文章的中心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大致交流句意,说说感受。 2.同桌合作互助,概括五个场面: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3.思考:从哪些场面描写中感 受到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自读、圈画、批注,准备小组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并相互补充完善,修正提升。 4.汇报学习收获:抓住各个场景中草原人民的表现来谈自己的体会。 5.再读中心句,想象告别的画面,体会表达的情感。6.欣赏优美句子的表达方法,如,“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探究本体与喻体的联系,体会其表达之妙。 1.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词语“襟飘带舞”的意思。 2.在想象告别画面时可以指导 学生进行融情想象。假如我是汉族游客,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总结回顾,激发情感(用时:5分钟) 1.总结文本内容与作者表达的情感。 2.播放音乐: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读书感悟。 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草原。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用时:10分钟) 1.引导讨论:作者哪些独特 的写作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2.简要讲解情景交融法。3.指导学生仿写。 1.讨论交流文章的写作方法。 2.再次赏读三处直接表达作者赞美之情的句子。 3.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物,运用边写景边抒情的方法完成仿写,然后交流、修改。 1.引导学生感悟文中的写作方法:情景交融。在抒情上采用了“直抒胸臆”“精笔细描”“写实质朴,不留雕饰”的呈现方式。 2.让学生先说后写,然后集体评议。类文阅读-1草 原草原八月末(节选)梁 衡朋友们总说,草原上最好的季节是七八月,一望无际的碧草如毡如毯,上面盛开着数不清的五彩缤纷的花,如繁星在天,如落英在水,风过时草浪轻翻,花光闪烁,那景色是何等地迷人。但是不巧,我总赶不上这个季节,今年上草原时,又是八月之末了。在城里办完事,主人说:“怕这时坝上已经转冷,没有多少看头了。”我想总不能枉来一次,还是驱车上了草原。从围场县出发,翻过山,穿过茫茫林海,过一界河,便从河北进入内蒙古境内。车子在缓缓地滑行,除了车轮与草的摩擦声,便什么也听不到了。我们像闯入了另一个世界,这里只有颜色没有声音。草一丝不动,因此你也无法联想到风的运动。停车下地,放眼尽量地望,细细地寻,不见一个人,于是那牛羊群也不像是人世之物了。我努力想用眼睛找出一点声音。牛羊在缓缓地移动,它不时抬起头看我们几眼,或甩一下尾,像是无声电影里的物,玻璃缸里的鱼,或阳光下的影。仿佛连空气也没有了,周围的世界竟是这样空明。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像是冥冥中有谁在统一发号施令。除了草便是山坡上的树。树是成片的林子,却整齐得像一块刚切割过的蛋糕,摆成或方或长的几何图形。一色桦木,雪白的树干,上面覆着黛绿的树冠。远望一片林子就如黄呢毯上的几块积木,偶有几株单生的树,插在那里,像白袜绿裙的少女,亭亭玉立。蓝天之下干净得就剩下了黄绿、雪白、黛绿这三种层次。我们将返回时,主人还在惋惜未能见到草原上千姿百态的花。我说,看花易,看这草原的纯真难。这时自然美的韵律与你的心律共振,你就可与自然对话交流了。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1)一望无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亭亭玉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发号施令”的意思是 ,在文中指的是。3.第二自然段用了( )。A.静态描写 B.动态描写 C.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4.用“ ”画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5.读选文的最后一段话,写出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参考答案1.(1)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2)形容少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2.发命令,下指示 让翠绿的草一下子都变黄了3.A4.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5.示例:这段话写出了八月末草原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的,而且是震撼人的心灵的,是能让人真正感受到并沉醉其中的。美丽的大草原(节选)苑 凡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méng měng)古大兴安岭南端,那里地势平坦,水草茂盛,是一个天然牧场。春天,冰雪融化,万物复苏,太阳高挂空中,万缕金光温柔地抚摸着群山、草原。春风在碧空如洗的天空中放牧着白云。霍林河唱着欢乐的歌儿,哗哗地流向草原深处,流向天边。春雨轻洒,草儿发芽,大地青绿一色。白蘑菇般的蒙古包点缀在绿茵如毯的草原上,格外醒目。听,牧羊女孩那动听的歌声在草原上回荡。瞧,骏马奔(bēn bèn)腾,牛羊成群。看,迎春花从睡梦中醒来了,它在微微春风中摇动枝叶,摇呀摇,摇出了一朵朵金灿灿的小黄花,在青草的陪衬下,恰似(sì shì)一块巨大的翡翠嵌(qiàn)入了点点黄金。夏天,一场大雨过后,草原上的各种花儿,一夜之间都绽开了笑脸。那白的如雪,粉的像霞,红的似火,黄的胜金,整个草原像一座五彩缤纷的大花园,惹得蝴蝶蜜蜂在百花丛中狂歌乱舞。秋天,青草枯萎,百花凋零,只有野菊花开得正旺。山坡上,公路旁,那一簇簇的野菊花在秋风中摇曳(yè),散(sǎn sàn)发出淡淡香味。八月中秋,第一场雪降临草原的时候,大自然告诉我们,草原的冬天来了。从此以后,鹅毛般的大雪便是草原的常客。大雪过后,山川大地一片银白,无比壮观。我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我们的叫声、笑声,惊飞了麻雀,吓跑了寒冷。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到合适的四字词语。(1)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 )(2)蓝色的天空明净得像洗过一样。形容天气晴朗。 ( )3.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霍林河唱着欢乐的歌儿,哗哗地流向草原深处,流向天边。B.白蘑菇般的蒙古包点缀在绿茵如毯的草原上,格外醒目。C.迎春花从睡梦中醒来了,它在微微春风中摇动枝叶。D.夏天,一场大雨过后,草原上的各种花儿,一夜之间都绽开了笑脸。4.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5.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草原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měng bēn sì sàn2.(1)五彩缤纷 (2)碧空如洗3.B4.这篇文章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5.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大草原的无比热爱之情,由衷地赞美了大草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学课件)1.草原.pptx (配套教案)1.草原.doc (预学卡) 1.草原.docx 《草原》导学案.doc 《草原》说课稿.doc 类文阅读-1草原.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