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词三首》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进大自然”为专题展开,《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三首诗词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了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读并背诵古诗词,感知古诗词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四、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五、说教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六、说学法学生在学习这三首古诗词时,可吸纳借助注释理解诗(词)句的意思,然后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七、说教学过程 《宿建德江》教学过程这首诗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这两诗具有山水田园一般特点,我设计了“整体通读,把握诗意→分步解读,品悟诗情”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步骤。1.在“整体通读,把握诗意”这一环节中,由朗诵积累的古诗引入,既复习旧知,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再引导学生多次的有要求有层次的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从读正确、读出停顿读出古诗的韵味、到默读勾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现了读的目的性和层次性。接着让学生初步了解这首诗描写了是夜晚的景色,有那轮赋予文人墨客无数灵感的“明月”,对这首诗有个整体的了解。更交流了作者生平,为后面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学习“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打下基础。2.在“分步解读,品悟诗情”这一环节中,《宿建德江》重在扣住“山水田园诗的《宿建德江》写了哪些景语呢 这些景语又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情语呢?”这一问题自读自悟,抓住诗眼“愁”字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愁啊?”从而体会诗人的羁旅之思、仕途失意寄情山水的满腹惆怅。“作者为什么只写了这些景物?”这一问题的设计,再次引导学生体会到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3.深刻体会作者人生经历,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归纳出“知人论诗”这一赏析古诗的重要方法,也再次感受到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送给学生新的山水田园诗,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也多体会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多运用“读、看注释、想象、知人论诗”这些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4.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也紧紧扣住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和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把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作为主板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过程本堂课共设为五大环节。第一大环节为激趣质疑,提炼诗眼。通过读诗题,解诗题,而产生质疑:“醉”在这里仅仅是喝醉酒的意思吗?激发起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从而顺利进入初读课文的环节。初读古诗这一环节主要解决的任务是“苏轼看到了哪些景物让他如此沉醉呢?”带领学生逐词逐句的推敲,并边推敲边朗读,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词句中,为了深化主题,还可以设计一个环节:什么样的云?什么样的雨?什么样的风?将诗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再读古诗,回归整体。用一个质疑、猜想引领、贯穿教学:大家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这个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以点带面,提纲挈领,让学生从文字的表面进入到文章的内心,领悟苏轼语言的精妙。重读古诗,紧扣“醉”字,设问:假如苏轼是一名画家,他该会用怎样的色彩来描绘这场西湖的夏雨呢?把诗歌的场景转化为真实的画面,在学生头脑中真实再现,相信这首诗歌会在学生头脑中深深植根。最后一个环节为总结拓展。以苏轼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总结全文,再次齐声背诵全诗,完成教学目标,拓展为阅读,搜集《望湖楼醉书》另四首和西湖有关的诗,让学生积累语言。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紧扣“雨”和“醉”二字,突出体现雨之大、之急、之美,点诗眼“醉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相信你们也积累了不少,老师来考考大家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生:学生会异口同声“愿意”。师:留连戏蝶时时舞——,几处早莺争暖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水护田将绿绕——(学生回答下半句)师: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古诗词还真不少,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二)读通词1.学生自读词。(1)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2)简介诗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这首《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是作者罢官回乡时所作。(3)交流讨论:说说词中描写了那些事物?2.学生带着情感再齐读词。(三)读懂词1.品读上阕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2)交流: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B:闻到的:稻花香 体会丰收的景象。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4)多媒体煽情:媒体展示夏日夜景。(5)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2.品读下阕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2)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引导想象:(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3)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四)读透词1.齐读词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2.感悟作者的情感。3.背诵词。(五)拓展训练1.选词中的一句话,用画笔画出来。2.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它词(六)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热爱大自然 情:说丰年(喜悦)关心农民生活【教学目标】会写“德、鹊、蝉”3个字,能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师: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诗词有关的信息。【教学课时】3课时【预习要求】完成预习卡,查阅古诗词的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会写“德”字,能理解“渚”的意思。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理解诗句大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师:从古至今,大自然的美景一直引得文人驻足流连、吟咏、流传。今天,就让我们和古人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吧!板书课题。(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生齐读课题。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说说理由。从题目可以看出:《宿建德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释诗题,知作者1.解释题师: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解诗题,引导学生抓住“宿”,了解写诗的时间,抓住“建德江”,知道诗中描述的地点。借助注释了解“建德江”。)2.知作者孟浩然(689—740) 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其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等。3.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学生自由读古诗。(2)指名读,随机正音。(教师强调“渚”的读音。相机指导书写:德。提醒右边中间不能写成“四”,“心”字上面一横不能丢。)(3)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古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回顾方法,明诗意1.回顾理解诗意的方法。师:在以往的古诗词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理解诗意?(借助注释、查工具书、查阅资料、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这样的方法都很好,那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你所熟知的方法,了解古诗的大意。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指导。(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泊”:停泊。“渚”:指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日暮:黄昏时分。“客”:指诗人自己。诗中“烟渚”就是烟雾弥漫的沙洲。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野”:原野。“旷”:空阔。诗的大意是: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想象画面,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这样的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板书:孤独、沧桑、凄凉)2.师:诗人置身于这样的画面中又有怎样的感觉呢?从诗中找出关键字。(愁)找得真准,“愁”这个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眼就是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心中。3.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诗句感受“愁”:人在旅途,漂迫不定,许多诗人都留下满怀惆怅和绵绵愁绪的诗句,你能说一句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4.指导朗读:通过放慢语速、强调“愁”字等方式读出愁绪。五、入境悟情,体验升华1.“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面对黄昏的落日,诗人涌起“新愁”,诗人的“新愁”是什么呢?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预设1:我认为是思乡之愁。一个“客”字可以看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的他正身处异乡。(思乡之愁)预设2:我认为是思念亲人的愁绪。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此时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而月亮在古诗词中也常常寄托了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这样的月亮,就勾起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思亲之愁)预设3:我认为是孤寂之愁。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在空旷的荒野,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只有水中月相伴,这是多么孤独。(孤寂之愁)2.资料链接:孟浩然早年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最终在隐居和漫游中读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宿建德江》写于诗人在长安应试失败之后,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开始了漫游的生活。教师小结:诗人科举失利,仕途受到打击,孑然一身漫游他乡。此时此刻,面对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候,而诗人则只能停靠在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3.指名读。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新愁”?4.入景悟情,体会写法。出示课件:①找出远景和近景。想象“天低树”“月近人”的画面。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诗人眼中,天比树还低,月亮和人如此亲近?(交流讨论,可结合生活实际和书中插图进行理解。)(2)尝试背诵:根据插图背诵诗句。六、借月抒情,拓展古诗课件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舍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第二课时◆课时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借助注释,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感受六月西湖忽雨忽晴,变化迅疾的奇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过程解诗题,知作者1.谈话导入,引出诗题师:有人说夏季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滚滚,大雨倾盆。有时雨还在下着,太阳就出来了。这就是夏天阵雨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诗,看看他是如何写夏日里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这个诗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题目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事件。)3.指导读诗题,相机释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望湖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醉书:指诗人醉酒时写下的作品。(2)“醉”在诗中仅仅是指喝醉吗?还指什么?4.简要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取得了独到的成就,在宋代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二、初读释疑,明诗意1.熟读古诗,读准字音。(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纠正字音。(教师强调“卷”和“散”。)(2)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古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2.对照插图,理解意思。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查阅工具书自学。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注释:翻墨:指打翻的墨水。形容云很黑。白雨:指夏日阵雨。跳珠:指跳动的水珠。诗中指雨点大,杂乱无序。(出示白雨视频)诗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纷乱跳进船舱。(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注释:忽吹散:忽然就吹散了,时间很短暂。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诗意: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三、想象画面,悟诗情1.小组合作学习:有人说,这首诗中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在读这首诗时“看”到了怎样的画面。(1)指导学生如何想象画面:选择其中一句诗,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指导学生概括画面:找出诗中你最欣赏的字或词是什么?圈画出来。2.小组展示。出示课件:黑云翻墨遮山(1)想象画面:我仿佛看到了满天的乌云翻滚而来,似乎听到了隆隆的雷声,想到了这乌云不就像打翻的墨汁吗?(2)概括画面:我圈画的是“翻墨”这个词,体会到乌云之浓。(黑云翻墨图)3.出示课件:白雨跳珠乱入船(1)想象画面:我仿佛看到了大雨倾盆而下,蹦到了船上,跳到了岸边,落在了湖中。我仿佛听到了雨点噼里啪啦的声音,想到了它们真像跳动的珍珠呀。(2)概括画面:我圈画的是“跳珠”“乱”这个词体会到雨很大。(白雨跳珠图)师:同学们,诗人苏轼也特别喜欢“跳珠”这个词。15年后,他再次游览西湖,写下了“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前面我们读到了黑云,现在又读到了白雨,写出了颜色。4.出示课件:卷地风来忽吹散①想象画面:我仿佛看到了卷地而来的风,转眼就将乌云吹散,将白雨吹走,似乎听到了狂风呼啸的声音,想到了暴雨忽然而来,又忽然消散的样子。②概括画面:我圈画的是“忽”这个字,“忽”字准确地写出了暴雨骤来骤去的动态。也体会到风变化之快。(狂风卷地图)5.出示课件:望湖楼下水如天①想象画面:我仿佛看到了大雨过后,望湖楼下水天相接,特别漂亮。我感觉这时候很安静,所以没有听到什么,想到了这时的景色应该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②概括画面:我圈画的是“水如天”,体会到湖面的静。(水天一色图)6.感受动静变化的美(1)指导朗读:前三句可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的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语速可放缓,读出雨后湖面的平静之感。背诵诗句: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心醉?背诵古诗,把画面留在心间。四、知人论世,探究总结1.师:在文中的题目中我们知道“醉”不仅仅指醉酒,还指什么?(学生自由回答)(1)资料链接: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在官场上受到排挤,无奈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前往杭州任通判。与朋友同游西湖时触景生情,写下五首绝句,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2)这里“醉”,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3)你觉得苏轼是一位怎样的诗人?(面对挫折、面对坎坷、面对人生的风雨,依然乐观和豁达。)2.探究总结。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摄影师一样,拍下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通过仔细观察和发挥想象,诗人就抓住了形、色、声来细致刻画,让整个景物活灵活现。通过描写西湖盛夏时节忽雨忽晴,变化迅疾的奇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四、拓展古诗课件出示: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第三课时◆课时目标会写“鹊、蝉”2个字,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并默写。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释诗题。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一首诗描绘了静寂的月夜,一首诗描绘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夏季暴雨。老师想请两名同学分别背诵一下这两首诗。(指名背诵)2.回顾方法:还记得前面两首诗我们是怎么理解诗意的吗?(借助注释、查工具书、查阅资料、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3.这节课,我们也将运用这些方法,学习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1)齐读课题。(2)借助注释知道“西江月”是词牌名,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夜行黄沙道中”是这首词的题目。(3)引导学生提取时间、地点信息。二、出示简介,知作者。1.介绍词人。(出示词人辛弃疾的介绍)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程(在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2.写作背景。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上饶黄沙岭一带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一次,辛弃疾夜行经过黄沙岭,看到美丽的乡村月夜景色,心有所感,写下此词。三、初读全文,明词意。1.疏通字词。(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另外圈出不理解的词语。(2)检查自读情况。①指名读课文。教师正音:“见”同“现”,读音xiàn。②指导书写“鹊、蝉”。在书写“鹊”时,整体紧凑。“昔”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鸟”上窄下宽,钩画稍向左斜,横画位置稍靠上。在书写“蝉”时,左窄右宽。“虫”竖画正直,居框正中。“单”点撇间距适中。“曰”上宽下窄,横画平行均匀,竖画正直而下。2.读出节奏。要把这首词读好,还要注意停顿和重音。教师范读,感知节奏。学生练读,男女生赛读等。课件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山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3.理解词意。(1)默读词句。师: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有疑问、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导。①交流上阙: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注释:别枝:横斜的树枝词意:明月升上树枝,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②交流下阙:七八个星/天外,两山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注释: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社林:社庙丛林。词意: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四、想象画面,悟诗情。1.品读上阙。(1)自由读上阙,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又闻到了什么?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②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③闻到的:稻花香师: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写什么呢?(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这儿的“说”字,仅仅是青蛙在说吗?那还有可能是谁在说?(农人、作者自己)蛙声本无意,作者心有情。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作者企盼丰年的感情。(2)抓住“明月”“清风”“蛙声”等关键词提问:从这些充满山村特色的意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3)联系学过的诗句,体会写法。“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说说本首词哪里体现了这种表现手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里用“惊鹊”“鸣蝉”反衬乡村夏夜的宁静。)(4)想象画面,说说你脑海里呈现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自由描述)教师相机评价并指导: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更加真切。(5)上阙写出了夏夜乡村的美景,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有感情朗读。2.品读下阙。师: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阙,想象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还不能理解,可提出质疑。交流画面,相机指导。体会词人心情的变化。师: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焦虑、迷惑)就是这个时候,“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看到了就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此时词人又是怎样的心情?(惊喜)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可是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诗句回顾:陆游有一句诗,也写出这种峰回路转后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作者在看到旧事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五、对比阅读,再悟情。1.思考:《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景色,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一样吗?结合诗句分别说说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1)两者情感不一样。前者表达诗人独自在外游历时的孤苦之情,而后者表达的是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2)抓“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游子思乡的愁绪。抓“丰年”“路转溪桥忽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丰收的喜悦以及找不到茅店到一转弯茅店突然出现的柳暗花明般的喜悦。2.男女生对比朗读,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拓展知识。【教学板书】【教学反思】在教学《宿建德江》时,我把读准字音、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忧愁孤独的心情作为教学重难点。我力求通过图片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对诗的意境心领神会。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重点字词,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再对词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宿建德江》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加深理解,再进一步引导背诵与默写。第一单元 第3课 古诗词三首3《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课题 古诗词三首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等3个生字。 2.理解诗词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展开想象,感受诗句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词意思,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作者的图片,西湖的图片。(教师) 2.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朗读课文,搜集诗人资料。(学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一、名句导入,引出课题。(用时:4分钟) 1.出示诗词名句,接上下句。 2.导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写景的词句旨在表达情 感,并非单纯的写景。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两首写景的诗词,让我们走进诗词中的景,感受作者的情。3.板书课题,释题:《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与老师进行诗词名句对句练习。 2.认真听老师讲解写景诗词借景抒情的特点。 3.结合书中注释说说诗题的意思。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晚上走在黄沙岭的山路上的所见所闻。 1.进行接上下句的词句练习,教师要选择写景的句 子 2.对句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时间。3.提示学生借助注释学习。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提出自读要求:自读《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正确,读流利。 3.通过看插图,查找工具书,尝试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初读情况。 泊:停船靠岸。 烟渚:烟雾笼罩的水中小块陆地。 5.指导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强调本课要求掌握的3个生字的读音。 1.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两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自由读《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正确,读流利。3.尝试说说这两首诗词的意思。 4.独立解决一些字词。 5.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见同“现”,读“xiàn”。) 1.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2.对诗词大意的理解要引导学生从整首诗(词)描写的内容入手,切忌一字一词地对照翻译。 3.对诗词节奏的划分,要注意不能绝对化。三、诵读感悟,体会情感(用时:15分钟) 1.这两首诗词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说说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色。 2.指导学习。 (一)《宿建德江》 (1)诗人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 (2)哪个字写出了作者的情感? (3)指导学生结合诗人的背景资料,说说诗人在“愁”些什么。 (4)指导有感情朗读全诗。 (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说说词与诗的区别。(2)诗人在黄沙岭的山路上行走,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背诵。 1.自由朗读两首诗词,图文对照,说说它们分别写了怎样的月夜美景。(完成活动卡) 2.交流。 (一)《宿建德江》 (1)月夜美景:空旷的原野、孤单的树、比树还低的天空、清澈的江水、倒映在江水里的月亮。 (2)读出了诗人孤独的愁绪,诗中一个“愁”字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结合诗人的背景资料,说说诗人在愁什么。如: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旅途寂寞等等。 (4)有感情朗读,体会诗人的愁苦。 (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说说诗词的不同之处。了解其他的词牌名。 (2)朗读,说说诗人在山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 看到:明月、树枝、喜鹊。 听到:鸟飞的声音、蝉鸣、一片蛙声。闻到:稻花香。想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心情:喜悦。 (3)通过朗读再次体会,进而背诵这首词。 1.完成活动卡,要在充分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所以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 2.指导学习时,第一首诗,教师指导学生细致学习,第二首词教师可以给出学习提示,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问题。 3.关于词,教师要做补充介绍,比如词牌是什么。四、指导生字,规范书写(用时:4分钟) 1.出示生字,读准字音:德、鹊、蝉。 2.播放生字动画:指导观察笔顺、各部分的间架结构 3.教师示范,学生仿写。4.反馈交流。 1.读准字音。 2.观察,交流易错点。 德:左窄右宽,右半部中间不要丢掉一横。 稻:右上部是爪字头。 3.跟随教师认真书写。 4.同伴互相评价,不规范不美观的字再次书写练习。 高年级写字,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怎样把字写规范、美观。五、布置作业,讲求实效(用时:2分钟)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请家长监督完成。第二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一、目标导入 (用时:5分钟) 1.背诵《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继续学习古诗,板书诗题。 3.引导学生解诗题。 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谁做了什么? 1.背诵《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读诗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根据教师提示,结合书上注释,说诗题的意思。 诗人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这天,在望湖楼喝醉了以后写下了这首诗。 注意指导学生读好诗题的停顿,有助于理解诗题的意思。二、品读悟情 (用时:20分钟) 1.读准、读通诗句。 (1)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跟读。 (2)指名读,相机正音。2.再读,想象入境。 (1)听读并想象画面。 (2)引导学生交流想象到的画面,并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点拨学生体会比喻的写法。 感受藏在诗中的画 3.引导学生感受诗题中的“醉”。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因什么而“醉”? 4.结合诗人资料,说说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跟着老师轻声朗读,读出节奏。 自由畅谈自己理解的字词意思,结 合课文插图交流自己感知的形象。 2.(1)听读,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交流想象的画面,并读出情感。 用“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这样的句式来进行交流想象到的画面。 ①想象黑云翻墨。黑云像打翻的墨水,急速地向山移动过来。②雨大而急。黑云还没把山遮挡住,大雨就倾盆而下,像一颗颗珍珠胡乱跳入船舱。才下一会儿,雨就停了。③猛地吹来一阵风,好像把什么都吹散了,西湖顿时恢复了平静,碧水如天。3.有感情朗读,体会“醉”的含义。 喝醉:诗人喜欢喝酒,此时已是醉了。陶醉:诗人看到西湖雨景,被陶醉了。 4.结合诗人的背景资料,说说从本首诗中读到了什么。 (诗人愉快的心情) 1.关注学生的朗读节奏是否正确,读出韵律。可以有不同的节奏,不能生硬地统一,合理即可。 2.古诗的学习离不开朗读、想象。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并组织多种形式朗读并进行指导。 3.本诗的灵感可谓突出一个“醉”字,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赋成即景佳作,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醉”。三、拓展诵读(用时:12分钟) 1.出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 雨》。感受作者的不同写法。 2.指导朗读,了解大意。3.简单介绍:体会西湖的美。(出示图片)4.再次说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西湖雨景的特点:狂放。作者是通过描写疾风骤雨来表现的。 5.再次朗读。 1.听读《饮湖上初晴后雨》。2.自读古诗,借助教师提供的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 3.说说这首诗中西湖雨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美丽迷人,温婉可人,想象力丰富) 4.对比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说说同样写西湖雨景,这首诗有怎样的印象? (狂放豪迈、想象力丰富) 5.有感情朗读两首诗。 1.要鼓励学生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意,不要过高要求。2.结合图片,帮助学生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四、布置作业(用时3分钟) 1.试着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画成四幅画。 2.搜集描写西湖的诗,诵读积累。 1.根据四行诗描写的画面去画,一行诗一幅画。2.借助网络搜集。 在班级组织一个“诗中有画”的展示活动,展示学生作品。3古诗词三首掌握字词 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宿( )建德( )江 移舟泊( )烟渚( ) 卷( )地风来忽吹散( ) 路转溪桥忽见( )形 请写一写这几个字,总结规律。义 解释下列字词。 渚:__________________ 宿:__________________ 水如天:_______________ 别枝:________________ 社林:_________________主题探究 《宿建德建》刻画了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之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通过描述西湖盛夏时节____________的奇景,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通过描写乡村夏夜的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4.说说你在读这三首诗词时“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查找资料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预习反思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做好标记或在下面写下来。蝉稻德暮鹊(共17张PPT)1 古诗词三首六年级语文 上册《宿建德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判断诗词诗词宿建德江第一课时一、释诗题,知作者宿建德江宿住宿;留宿。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建德江诗题意思:在建德江留宿。时间地点孟浩然(689—740) 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其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等。初读古诗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德dé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泊bó(停泊)pō(湖泊)zhǔmùkuànɡ三、回顾方法,明诗意借助注释在以往的古诗词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理解诗意?查阅资料查工具书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注释: ①泊:停泊。②渚:水中的小块陆地。③日暮:黄昏时分。④客:指诗人自己。诗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汇报交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注释: ①野:原野。②旷:空旷。诗意: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四、想象画面,悟诗情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这样的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诗人置身于这样的画面中又有怎样的感觉呢?“愁”这个字是这首诗的“诗眼”。人在旅途,漂迫不定,许多诗人都留下满怀惆怅和绵绵愁绪的诗句,你能说一句吗?五、入境悟情,体验升华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新愁面对黄昏的落日,诗人涌起“新愁”,诗人的“新愁”是什么呢?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我认为是思乡之愁。一个“客”字可以看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的他正身处异乡。思乡之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我认为是思念亲人的愁绪。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此时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而月亮在古诗词中也常常寄托了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这样的月亮,就勾起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我认为是孤寂之愁。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在空旷的荒野,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只有水中月相伴,这是多么孤独。孤寂之愁思亲之愁孟浩然早年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最终在隐居和漫游中读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宿建德江》写于诗人在长安应试失败之后,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开始了漫游的生活。资料链接仕途之愁仕途之愁思乡之愁孤寂之愁思亲之愁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情。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触景生情远景近景借景抒情为什么在诗人眼中,天比树还低,月亮和人如此亲近?六、借月抒情,拓展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舍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共15张PPT)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第二课时时间地点事件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诗人醉酒时写下的作品。一、解诗题,知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取得了独到的成就,在宋代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二、初读释疑,明诗意zhējuǎnsàn对照插图,理解意思。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查阅工具书自学。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翻墨:指打翻的墨水。形容云很黑。白雨:指夏日阵雨。跳珠:指跳动的水珠。诗中指雨点大,杂乱无序。诗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忽吹散:忽然就吹散了,时间很短暂。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诗意: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三、想象画面,悟诗情小组合作学习:有人说,这首诗中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在读这首诗时“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如何想象画面:选择其中一句诗,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如何概括画面:找出诗中你最欣赏的字或词是什么?圈画出来。黑云翻墨未遮山想象画面:我仿佛看到了满天的乌云翻滚而来,似乎听到了隆隆的雷声,想到了这乌云不就像打翻的墨汁吗?黑云翻墨图白雨跳珠乱入船想象画面:我仿佛看到了大雨倾盆而下,蹦到了船上,跳到了岸边,落在了湖中。我仿佛听到了雨点噼里啪啦的声音,想到了它们真像跳动的珍珠呀。白雨跳珠图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卷地风来忽吹散想象画面:我仿佛看到了卷地而来的风,转眼就将乌云吹散,将白雨吹走,似乎听到了狂风呼啸的声音,想到了暴雨忽然而来,又忽然消散的样子。“忽“字准确地写出了暴雨骤来骤去的动态。狂风卷地图望湖楼下水如天想象画面:我仿佛看到了大雨过后,望湖楼下水天相接,特别漂亮。水天一色图前三句可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的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语速可放缓,读出雨后湖面的平静之感。指导朗读背诵诗句四、知人论世,探究总结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里“醉”,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在文中的题目中我们知道“醉”不仅仅指醉酒,还指什么?资料链接: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在官场上受到排挤,无奈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前往杭州任通判。与朋友同游西湖时触景生情,写下五首绝句,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摄影师一样,拍下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通过仔细观察和发挥想象,诗人就抓住了形、色、声来细致刻画,让整个景物活灵活现。通过描写西湖盛夏时节忽雨忽晴,变化迅疾的奇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五、拓展古诗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类文阅读-3古诗词三首桃花溪张 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1.解释词语:(1)飞桥: (2)尽日:2.这首诗通过对 幽美景色的描写和对 的询问,抒写了作者一种向往 ,追求 的心情。3.翻译诗句。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4.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哪篇有名的古文 参考答案1.(1)高桥。 (2)整日。2.桃花溪 渔人 世外桃源 美好生活3.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4.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题金陵渡张 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1.这首诗的诗眼是 。2.诗句“潮落夜江斜月里”的“斜”字能否换成别的字?为什么?3.“两三星火是瓜州”这句古诗让我想起了_________(人名)《泊船瓜洲》中的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 ,春风又绿江南岸,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愁2.不能,“斜”字很形象地描绘出了天边残月西下的景象,暗喻了诗人的无限愁思。3.王安石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明月何时照我还4.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诗人心中的寂寞凄凉的思想感情。(共19张PPT)1 古诗词三首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一、温故知新,释诗题借助注释查阅资料查工具书想象画面联系生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第三课时释诗题词牌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写得就是词人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山路上的所见所闻。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题目时间地点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程(在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二、出示简介,知作者。写作背景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上饶黄沙岭一带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一次,辛弃疾夜行经过黄沙岭,看到美丽的乡村月夜景色,心有所感,写下此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三、初读全文,明词意。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xiàn同“现”。鹊蝉注释【别枝】横斜的树枝。【惊鹊】受惊而飞离树枝的喜鹊。诗意明月升上树枝,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上阙下阙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注释诗意【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社林】社庙丛林。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四、想象画面,悟诗情。自由读上阙,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又闻到了什么?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闻到的:稻花香品读上阙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写什么呢?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这儿的“说”字,仅仅是青蛙在说吗?那还有可能是谁在说?农人作者自己从这些充满山村特色的意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回顾表现手法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衬静说说本首词哪里体现了这种表现手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里用“惊鹊”“鸣蝉”反衬乡村夏夜的宁静。想象画面,说说你脑海里呈现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清幽的月光照着大地,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了起来,引得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他们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闻到的:稻花香夏夜乡村美景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品读下阙自己读读下阙,想象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还不能理解,可提出质疑。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焦虑、迷惑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惊喜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可是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陆游有一句诗,也写出这种峰回路转后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五、对比阅读,再悟情。思考:《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景色,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一样吗?结合诗句分别说说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孤苦之情喜悦欢快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宋]辛弃疾读一读你们了解词人辛弃疾以什么为号吗?稼轩“稼轩”说明辛弃疾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种植庄稼过去书斋、茶馆、饭馆的名字常用“轩”。知识拓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白雨视频.mp4 (教学课件)3.古诗词三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pptx (教学课件)3.古诗词三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pptx (教学课件)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pptx (配套教案)3.古诗词三首.doc (预习卡) 3.古诗词三首.docx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doc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doc 类文阅读-3古诗词三首.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