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 狼牙山五壮士掌握字词 音 我能给画横线的字注音。 绷脸( ) 沉着( ) 崎岖( ) 拧开( ) 山涧( ) 雹子( ) 嗖的一声( )形 我能将下列词语写正确、规范、美观。义 我能理解下面的词语。 居高临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粉身碎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斩钉截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下面的思维导图。 2.文中的“五壮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查找资料 课文写作背景和相关资料:提出疑问 关于这篇课文,最想问的问题是:rikòulunqixuanyayiGfèiteng狼牙山五壮士接受任务顶峰歼敌略详【教学目标】1.会写“寇、副、榴”等14个生字,会写“日寇、奋战”等19个词语。2.结合重点语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3.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结合重点语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2.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教学准备】优翼教学课件、预习卡【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寇、副、榴”等14个生字,会写“日寇、奋战”等19个词语。2.能列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并能结合关键词句,体会英雄气概。一、交流背景,引入课题1.交流背景资料,走进历史战争故事。师:课前,同学们通过看书、看电影、访问、查资料等方式,都了解了哪些背景资料。(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资料。)出示狼牙山的资料。狼牙山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 ( https: / / baike. / doc / 24056800-24639931.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易县 ( https: / / baike. / doc / 5340067-5575510.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西部的太行山东麓,属太行山脉 ( https: / / baike. / doc / 5971642-6184599.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狼牙山是河北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https: / / baike. / doc / 6763326-6978040.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又是一座国家级森林公园 ( https: / / baike. / doc / 5392367-5629161.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因"狼牙山五壮士 ( https: / / baike. / doc / 5367920-5603696.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的事迹而闻名。主要山峰之一的棋盘陀上建有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出示历史背景。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理清脉络,整体感知1.自由快速阅读,了解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1)师: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于难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交流生字新词。师: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哪些字需要注意它的读音,哪些字会写,哪些字难写?(1)交流生字词的读音。①“抡”读一声。“涧”读四声,不能读成一声。“屹”读yì,不读qǐ。②“贯”“悬”“涧”都是前鼻音。(2)交流四字词语的特点。师:读下列词语,说说他们之间有什么特点?(前两行是描写五壮士的词语,表现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后两行是描写日寇的,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与不满。)(3)交流生字书写。①“寇”字包含三个部件,下半部分“元”字包住小部件容易写错,注意与“支”的区别,也不是“餐”的左上部分,部件上半部分的横左边不出头。整个字注意与“冠”的区别。②“贯”字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部件,里面是一竖,书写时不要写成上下两点。③学生书写,同桌互相交流书写情况。4.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师:为了弄清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我们可以尝试用概括小标题的方式梳理文章的层次。我们可以借助什么方法来概括小标题?(可以借助关键词语提炼信息,概括小标题)出示相应语句,交流引导。抓住“痛击追上来的敌人”“带头向棋盘陀走去”“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这些关键信息,概括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将小标题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师:在借助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时,并不是把文章的小标题简单的串联,而要补充一些必要的语句,加入一些连接词,这样使文章的内容就更加通顺连贯了。如果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再加入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起因,会让故事更加的完整。三、找出关键词句,体会英雄气概1.出示要求,自主阅读。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在叙述时对五位英雄的称呼由“战士”改为“壮士”,称呼改变的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可以进行批注。2.学生自主阅读、批注。3.交流讨论。第1~3自然段写马宝玉等人执行命令,是勇敢的战士;完成任务后,在可以撤退的情况下,却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引诱到棋盘陀上,这种行为悲壮感人,所以称为“壮士”。4.批画重点语句,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1)出示课后第2题。结合加点的部分,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1:第一个句子中,“斩钉截铁”,体会到马宝玉说话时的语气和坚定的态度。“走”,感受到班长在生死抉择面前坚决果断。“热血沸腾”,体会到战士们对班长所做决定的认同,以及舍生取义的决心。预设2:第二个句子中,“抢前一步”“夺过”体会到班长马宝玉当机立断,身手敏捷,有勇有谋。“猛地举起”“砸”感受到他的果敢勇毅和对敌人的强烈仇恨。深入文本。找一找类似的语句进行批画,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①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拔”“拧”“扔”等词,体会到他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誓死杀敌的决心。②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通过对五壮士神情的描写,感受到五壮士为能保护群众和连对主力而感到欣慰和自豪。总结学习方法。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采取了什么方法,体会出了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小结:抓住关键词句,对人物的动作、与语言、神态加以品味,体会五壮士勇于献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5.指导朗读,读出语气及感悟。朗读提示:在坚定、果敢的语气中带着对敌人的痛恨,显示出五壮士的英勇无畏。第2课时◆课时目标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难点)一、聚焦重点,学习写法师:五位壮士将敌人引上了绝路,他们舍生取义的壮举让我们深受感动。这节课我们对重点段落进行聚焦,关注其中对人物群像和每位英雄的个体刻画,从而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1.出示小组学习任务。(1)读一读: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2)找一找:作者怎样描写五位战士的表现的?哪些是群像描写?哪些是个体描摹?2.学生自主阅读,小组交流讨论。小结:具体描写每位壮士痛击敌人的情形。这种对个体的聚焦,我们称之为场面描写中的“点”。开头对五位战士和对战斗场面的概括描写就是一个面。这种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也就是把“点”和“面”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叫“点面结合”。二、迁移运用,自学片段1.出示学习任务。(1)自由朗读课文,再找一找使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的片段。(2)边读边做批注,读后进行交流。2.全班交流。(1)“面”的描写。(2)“点”的描写。(3)“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4.交流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就好像拍电影似的,镜头从远到近,从整体到个人,有一定的顺序。人物的形象很鲜明,读了让人肃然起敬。)好处:使文章层次及画面感增强,既表现了五位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小结:是啊,从群体的全景再到个体的特写,既给人以整体感,又突显了人物的特点,使我们对每个人物都有了具体的印象。齐读课文的最后4个自然段,说说感受。师: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和大家说说吧。三、拓展延伸,再谈壮士1.欣赏《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片段。2.整体回顾:浏览全文,哪个战斗场面让你印象最深?谈谈你对“五壮士”的认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小练笔。观察五位壮士屹立顶峰的插图,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画面内容,可以从站姿、神态、心理、穿着等方面进行描写,展现人物形象。4.组织练写,教师相机点评。5.课堂小结:狼牙山五壮士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颂歌,他们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们的名字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斗志,他们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永放光彩,他们的名字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6.课后作业:(1)为了纪念五位壮士,当地人民政府修建了纪念塔。面对着纪念塔,你想说些什么?(2)课下可以找一找《狼牙山五壮士》这部电影,看一看。【教学板书】6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在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背景资料,走近历史,了解历史。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先以概括小标题的方式理清文章的发展脉络,再深入五战士“痛击敌人”这个部分,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以及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感受五战士的英勇无畏,同时体会将群体与个体结合进行描写的表达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点面结合”的写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续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仍需加强。第二单元 第6课 狼牙山五壮士(共27张PPT)狼牙山在五壮士坚守的棋盘陀主峰顶建立了纪念塔,塔为五角形,共五层,高十余米,塔身正面有聂荣臻手书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九个红色大字。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1941年秋,日军向晋察冀根据地狼牙山地区大举进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奉命抗击,英勇奋战,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的任务交给六班的五位战士。五位战士把敌人引到狼牙山顶峰,奋勇杀敌,扔完最后一颗手榴弹,他们纵身跳下悬崖,用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日颂歌。跳崖后幸存的战士有葛振林、宋学义。历史背景学习反馈6 狼牙山五壮士六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自由快速阅读,了解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于难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生字学习kòu副fù寇榴liú抡贯棋lūnɡuànqí悬沸涧雹屹悦迈xuánfèijiànbáoyìyuèmài屈qū前鼻音副—幅榴—溜抡—抢沸—佛词语学习日寇 奋战 险要 手榴弹悬崖 攀登 豪迈 山涧雹子 屹立 眺望 喜悦壮烈 不屈词语学习读下列词语,说说他们之间有什么特点?居高临下 昂首挺胸 全神贯注 斩钉截铁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热血沸腾大举进攻 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纷纷滚落(前两行是描写五壮士的词语,表现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后两行是描写日寇的,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与不满。)根据下列解释写出对应的词语。1.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 )全神贯注2.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 )3.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 )练一练居高临下粉身碎骨kòu注意“元”字包住的小部件不要写错,竖弯钩伸展有力。书写指导磅礴páng bó上部要写的略向左倾斜,横稍长。ɡuàn把握内容为了弄清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我们可以尝试用概括小标题的方式梳理文章的层次。我们可以借助什么方法来概括小标题?借助关键词语提炼信息。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将小标题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事情发展顺序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主力及群众的撤退转移,在完成拖住敌人的任务后,为了不让敌人追上部队,顽强歼敌,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体会气概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在叙述时对五位英雄的称呼由“战士”改为“壮士”,称呼改变的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可以进行批注。第1~3自然段写马宝玉等人执行命令,是勇敢的战士;完成任务后,在可以撤退的情况下,却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引诱到棋盘陀上,这种行为悲壮感人,所以称为“壮士”。结合加点的部分,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果断、坚定。战士们对班长所做决定的认同,以及舍生取义的决心神态、语言当机立断,身手敏捷,有勇有谋。·果敢勇毅和对敌人的强烈仇恨。动作、语言找一找类似的语句进行批画,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体会到他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誓死杀敌的决心。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通过对五壮士神情的描写,感受到五壮士为能保护群众和连对主力而感到欣慰和自豪。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采取了什么方法,体会出了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抓住关键词句,对人物的动作、与语言、神态加以品味,体会五壮士勇于献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朗读提示:在坚定、果敢的语气中带着对敌人的痛恨,显示出五壮士的英勇无畏。6 狼牙山五壮士六年级语文 上册第二课时聚焦重点☆读一读: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作者怎样描写五位战士的表现的?哪些是群像描写?哪些是个体描摹?小组学习任务“面”的描写()“点”的描写点面结合具体描写每位壮士痛击敌人的情形。这种对个体的聚焦,我们称之为场面描写中的“点”。开头对五位战士和对战斗场面的概括描写就是一个“面”。这种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也就是把“点”和“面”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叫“点面结合”。迁移运用小组学习任务☆自由朗读课文,再找一找使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的片段。☆边读边做批注,读后进行交流。交流反馈【】写了主要人物“班长马宝玉”。“点”的描写写了群体“战士们”。“面”的描写引上绝路“面”的描写写了对五位壮士整体形象的描写。顶峰歼敌【】“点”的描写通过描写马宝玉的动作、语言,体现他当机立断、身手敏捷、有勇有谋的英雄气概。英勇跳崖“面”的描写五位壮士为能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而感到欣慰、自豪。动作神态【】“点”的描写语言动作重点表现了马宝玉勇于牺牲的精神。“面”的描写五位壮士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据险抵抗,直至弹尽援绝,毅然砸枪跳崖的英勇场面。再读相关的句子,说一说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好处:使文章层次及画面感增强,既表现了五位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齐读课文的最后4个自然段,说说感受。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拓展延伸欣赏《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片段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英勇跳崖顶峰歼敌英勇顽强、仇恨敌人、忠于党和人民狼牙山五壮士哪个战斗场面让你印象最深?谈谈你对“五壮士”的认识。课堂小结:狼牙山五壮士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颂歌,他们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们的名字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斗志,他们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永放光彩,他们的名字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 一、说教材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本组课文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老师通过激昂感人的语言和逼真的课文演示,将学生带入了战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体会革命先烈英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作业布置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2.能力目标: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的培养。3.德育目标;学习他们爱护群众,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三、说教学重难点:1.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2.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四、说教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在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综合语文素养。说学法。可先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文章结构,并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各部分的内容,明确详写与略写的部分,并体会作者这样选择材料的好处。然后重点抓住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反复品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并结合课文插图,感受五壮士高大形象与伟大精神。六、说教学过程(一)运用电教,激发兴趣,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明理。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为了调动学生学可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老师巧妙播放狼牙山势险峻的片段,学生如身临其境,怀着浓厚的兴趣开始了本课的学习。小学生情感易受感染.在课文重点处,运用电教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内容,老师在讲“顶峰歼敌”时,演示五壮士在顶峰用石头砸敌人的壮烈场面,使学生像五壮士一样进入了“阵地”,学生深深被五壮顽强的英雄气概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所感染。 明理是阅读的重要阶段。为了突破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这个难点,特别是五壮士当时的心情及内心感受,老师出示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片段,使学生理解五壮士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对祖国无限依恋,对人民无限热爱之情,体会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二)以情促读,总结读法,运用学法,读中感悟。老师先指名朗读:初读想象五壮士的形象。接着通过“顶峰敌”的影片回顾又让学生品读好词段句,体会五壮士与敌人作战到底的目的,是为了部队和人民,更加为了祖国,所以,学生对五壮士无比崇高敬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这时我们及时总结:品读体会感情。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学法,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英勇跳崖”部份,这样既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又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特色。自主释疑,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提问,把学生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生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老师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如运用学法合作探究英勇跳崖部分,老师先让学生初读并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在学完本段后,再讨论:同学们,看到五壮士应英勇地跳崖后,你们想对五壮士说些心里吗? 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室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整合资源,课堂延伸,情感升华。语文资源十分丰富,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以点带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水平。我们在学习顶峰歼敌的片段中,让学生用成语汇报脑海中出现的五壮士形象,丰富学生语汇。在学完课文后,老师提供网址,让学生浏览抗日战争的资料,使学生爱英雄、学英雄的感情得到升华。作业布置大胆创新,体现个性。在学完整篇课文后,老师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浓厚的学生兴趣,又体现了个性思想,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七、说板书设计:6.狼牙山五壮士接受任务——诱敌上山,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类文阅读-6狼牙山五壮士歪头崮(gù)八十五勇士王贞勤1943年,日军集结重兵在山东沂(yí)蒙山区加紧推行“蚕食”计划,实行罪恶的“三光”政策。八路军没有被敌人的嚣(xiāo)张气焰所吓倒,坚持进行敌后抗战。2月25日夜10时许,八路军鲁中军区二团一营二连指战员在副营长徐福的带领下,悄悄在沂水县北部的桃树万村扎营休整。该营营长王子固则带领三连在另外一个地方活动。“徐营长,有情况……”侦察员突然跑过来向徐福报告,“东……东面,发现了很多日军……”原来,日军白天侦察到有八路军小股部队在沂水北活动,就连夜调集了3000人马,兵分数路包抄过来。徐福命令部队马上向沂水河方向转移,于半夜时分到达沂水河畔。徐福同二连连长齐之顺碰头后,决定马上上山。他们刚爬到半山腰一个叫桃花坪的小山村时,就发现日军的马队已经到了山下。不一会儿,山下升起了几发信号弹。忽然,左侧的山沟中冒出来黑压压的一大群人,二连刚要准备战斗,发现是营长王子固带领的三连和附近的几百名老百姓。这时,日军的大炮和机枪开火了,大批日伪军在火力掩护下冲了上来。“两个连不能一块往外冲,这样两个连和几百名群众都会有危险,必须留下一个连断后,掩护另一个连带领群众转移!”营长王子固说道。他和副营长徐福短暂商议了一下,迅速作出决定:两名营领导带领战斗力较强的二连83名指战员“断后”,掩护三连和老百姓向南突围转移。王子固见三连和老百姓走远了,立刻命令二连朝敌军开火,把敌人牢牢地吸引在周边。天亮时,他们同敌人几经周旋,沿张耿村的西山撤到了歪头崮。此时,三连和百姓已经安全脱险。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掩护——( ) 商议——( ) 带领——( )2.文中第3自然段中第二个省略号的作用是( )A.表示重复词语 B.表示语意难尽 C.表示意在言外 D.表示说话断断续续3.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是 。4.营长王子固在危急关头做了什么决定?表现了他什么精神?参考答案1.示例:猖狂 商讨 率领2.D3.1943年 2月25日 山东沂蒙山区沂水县北部的桃树万村4.两名营领导带领战斗力较强的二连83名指战员“断后”,掩护三连和老百姓向南突围转移。表现了他果断勇敢,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精神。赵一曼在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我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受刑后几度昏迷,仍坚贞不屈。在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死去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负责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又听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在二人帮忙下,她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逃出哈尔滨,朝抗日游击区的方向走。伪骑警队在第三天凌晨追上了她们乘坐的马车,赵一曼再次被捕。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她只是怒斥敌人:“你们能够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能够把人剁成烂泥,但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赵一曼负伤被捕押解到哈尔滨后,日寇和伪满的警察头目立即对她进行审讯。此时,她伤口不断流出的鲜血湿透了棉衣,依然滔滔不绝地痛斥日寇侵占中国东北的暴行。负责审讯的日本特务恼羞成怒,竟用竹签从她的指甲缝中钉进去,用鞭子狠戳赵一曼的伤口,使她几次昏死过去。日寇将她送到医院,伤势刚好一点,日寇又在病床前审问,赵一曼依然坚不吐实,日寇拳打脚踢,她的伤口再度破裂,又昏迷过去。医护人员甚至包括看守的警察都对她产生了敬佩。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1)坚定而有尊严,绝不向邪恶势力屈服。 ( )(2)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 )(3)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 )2.赵一曼被捕是因为 。3.从赵一曼身上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什么精神?4.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参考答案1.(1)坚贞不屈 (2)滔滔不绝 (3)恼羞成怒2.为掩护部队受伤昏迷3.看到革命者身上具有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4.敌人可以摧毁一切可以看到的东西,但摧不毁革命者的革命意志。6《狼牙山五壮士》导学案 课题 狼牙山五壮士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1.会写“寇、副、榴”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日寇、奋战、险要”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 5.重点指导学生研读第2自然段,体会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2.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3.体会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狼牙山的资料、抗日战争的背景资料、狼牙山五壮士的资料等;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 的成语。(教师) 2.制作多媒体课件,剪辑《狼牙山五壮士》影片片段。(教师) 3.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完成预学案。搜集抗日英雄的故事。(学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一、分享资料,激情揭题(用时:5分钟) 1.板书“壮”字并引导学生给“壮”组词。 2.板书课文题目:《狼牙山五壮士》。引问:你对这个故事有哪些了解?3.师生共写五壮士的姓名并深情朗读。 4.介绍背景。(课件出示日本侵华图片) 1.用“壮”组词,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和区别。 2.从课文题目中了解到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并交流搜集到的狼牙山、狼牙山五壮士的资料。 3.说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抗日战争的故事。 1.学生用“壮”字组词时,要对比“壮士”“战士”的区别。 2.教师侧重引导学生对历史 事件简要介绍,交代事件的时间、地点、结果,表达个人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二、检查预习,理清层次(用时:20分钟) 1.课件出示两组词语。(指名读,齐读) 2.指导学生写一写。方法:观察字形,发现关键笔画,再范写。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可以运用查字典、近义换词法及反义词否定法。 3.组织初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师生交流写作层次,引导学生用上表示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的词。引导学生分清详略,并形成“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的板书。 1.正确读记词语。(互相纠正字音) 2.在作业本上写下自己认为最难写或者最重要的两个词语。并选择其中一个词语说一说。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 边思考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主要内容。 4.根据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试着概括小标题。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 敌——英勇跳崖) 1.教师在检查预习时,结合预 学案中的内容,着重落实的词语有“昂首挺胸、居高临下、全神贯注、斩钉截铁”等,做到读准字音,理解词义。2.重点强调的读音:“冀”读jì,不读yì;“抡”在本课中读lūn,不读lún。 3.书写生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悬”字上边的“县”字的里面是两横不是三横;“雹”字的雨字头的第三笔是横钩。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用时:13分钟)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五位战士无愧于“壮士”这一称号。用横线画出来。 2.引导学生在书上标注。3.组织学生交流文章内容及感受 1.认真阅读课文,从字里行间细 心地找一找,画一画,用心地读一读,初步感受五壮士的思想感情。 2.把自己的感受用概括性的词语标注在书上。 3.小组内交流自读自悟的收获和问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作批注时应提示学生注意所画句子的描写特点,从写法上和内容感悟上分别作批注。如:神态描写,体现壮士豪迈的情怀。四、总结收获,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搜集描写有关英雄的词语或名言。 1.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与层次。 2.自主积累。 此环节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利用板书概括或复述课 文内容。同时教师布置作业时可以举出一些描写英雄的词 语或名言的例子,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而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第二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一、交流资料,明确重点(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描写英雄人物的词语或名言,引导学生汇报。 2.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壮”字来写的。 1.汇报交流: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2.回顾课文的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 教师在引导学生回顾主要内容时,可以采用提前设计习题的方法。如: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了( )、( )、( )、( )、( )这五个材料。二、紧扣“壮”字,体会精神(用时:25分钟) 1.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找出课文中能够体现五位战士无愧于“壮士”这一称号的段落,品读令人感动的词句。 (1)巡视指导学生读书活动。 (2)指导填写学生活动卡。 2.组织交流,适时引导、点拨。(出示句子和图画,指导学生边想象边有感情地朗读。) 3.课件出示句子及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读并体会。(出示读书方法: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 (1)引问:文中哪些描写让你感动呢?从中你读懂了什么?(2)追问:五位壮士面对一次次严峻的考验,他们每一次是如何选择的?为什么如此选择呢? (3)出示重点句子,指导学生运用解读关键词和联系背景资料的方法品悟文章内容。 (4)指导学生研读课文第2自然段,学习点面结合的方法,突出主题。(5)出示课外资料,播放电影片段,帮助学生体会。 4.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引读。 1.认真阅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填写学生活动卡:用精练的语言填写学习活动卡,在填写时与小组内成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和补充。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汇报交流: (1)五位壮士的勇敢和壮烈表现在他们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时的动作和神态上。 (2)还表现在五壮士面临的三次考验上。接受任务是一次考验,选择道路是一次考验,壮烈跳崖也是一次考验。(3)抓住“集中、大举进犯、坚持、一个多月”等,结合资料来体会五位壮士承担艰巨任务的壮志;抓住“三面、悬崖绝壁、斩钉截铁”来体会五位壮士义无反顾的壮举;抓住五位壮士英勇跳崖前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体会五位壮士舍生取义的壮烈,学习点面结合的方法。 (4)认真阅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画出哪些语句描写的是“面”,哪些语句描写的是“点”。小组 内交流。 (5)观看影片,加深体会,升华理解。 4.找出最感动的地方自由读,畅读、互赏、评价。 1.教师组织学生填写活动卡时应先引导学生按要求品读课文,将描写五位壮士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呈现在活动卡上,重点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文章的写法特点。 2.在学生理解五位壮士面临的三次考验时,教师应追问:他们面临的是什么考验?选择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壮士们是怎样想的?学生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回答,并结合自己的感悟朗读相关语句。3.教师在播放影片片段时应提前剪辑好,注意只播放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时间控制在3分钟之内。三、总结课文,升华情感(用时:6分钟) 1.引读:课文通过描写表现了五壮士的什么精神? 2.结合学生发言板书:英勇顽强,勇于牺牲。 3.出示五壮士图片,引导表达。 1.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 2.组内交流。 3.运用积累的词语和句子自由表达。 学完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可以写与五壮士对话或与作者对话。也可以写最让自己刻骨铭心的一个镜头。四、回归整体,揭示写法(用时:4分钟) 1.引导学生浏览全文,总结写作方法。 2.提示:从内容的详略、人物描写的详略两方面理解本文详略得当这一写作特点。 1.浏览全文,小组讨论,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 (1)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 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2)描写多个人物时,既突出重点人物,又兼顾其他人物,做到点面结合。2.交流明确:突出人物特点与中心思想的部分详写,其余内容略写。 教师相机提示学生,在汇报文章写作特点时应结合文中具体语句或段落,使自己的发言有的放矢。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用时:2分钟)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2.指导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 1.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2.自主搜集并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交流。 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时注重方法的提示,如:小组合作背诵、同桌比赛背诵等,并在检查时不断提高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狼牙山五壮士跳崖.wmv (教学课件)6.狼牙山五壮士.pptx (配套教案)6.狼牙山五壮士.doc (预学卡) 6.狼牙山五壮士.docx 《狼牙山五壮士》导学案.doc 《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doc 类文阅读-6狼牙山五壮士.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