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兼爱》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兼 爱
墨 子
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
1
掌握第一、二段等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2
分析第一、二段的论证特点。
3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军事家、逻辑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出生平民,注重实践, 善于制作,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哲学家,被誉为“平民哲学家”。
科技上:墨子创立了光学、力学、几何学等整套科学理论,制造出了木鸢、辘轳、滑车、车梯等,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原理,被誉为“科圣”“中国科学家始祖”。
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和孔子并称“显学大师”,当时有“非儒即墨”之称。
天才匠人
孤独侠客
(约前468-前376年)
“显学”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说。
“隐学”则是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所瞩目的学说。
导:5分钟
《墨子》是墨子及其弟子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堪称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墨子》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其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以议论、述说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体),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墨辩是中国第一个逻辑性系统体系,是世界三大逻辑学(中国墨经逻辑、印度佛经逻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之一。
政治观
伦理观
学术思想
非攻
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
尚同
尚贤
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
兼爱
伦理道德基础
必然结果
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不分尊卑贵贱、亲疏远近,无血缘、等级差别的观念。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这种理论带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也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教材节选的是上篇。
墨子所说的“兼爱”
“兼”就是“广泛地、全部地”
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广泛地、全部地爱,不分亲疏厚薄、尊卑贵贱地互相关爱”
墨子所说的“兼爱”指的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是一种视人若己、互惠互利的爱。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时代背景
思:10分钟
纠正字音,熟读第一、二段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议:8分钟
1.指出第一段的中心句以及第一段运用的论证方法。
2.指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3.《兼爱》中,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重点字音:
当察乱何起 (cháng)
恶施不孝 (wū)
不孝不慈亡 (wú)
故盗贼有亡 (yòu)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把…作为

“乃”于是
治疗
一样
表顺承,就
何尝
这样
补足音节
治理
职业
展+评:20分钟
译文: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cháng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同“尝”,尝试
宾语前置
大臣和儿子
君王和父亲
使动,使……受损
使动,使……得利
宾语前置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考察混乱产生的原因。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大臣和儿子不孝敬君王和父亲,这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只爱自己,不爱父亲,所以使父亲受损而使自己得利;弟弟只爱自己,不爱兄长,所以使兄长受损而使自己得利;大臣只爱自己,不爱君王,所以使君王受损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说的混乱。
考察
宾语前置
判断句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即使
慈爱,形作动

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王不慈爱大臣,这也是天下所说的混乱。父亲只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受损而使自己得利;兄长只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而使自己得利;君王只爱自己,不爱大臣,所以使大臣受损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互相亲爱。
判断句
省略句,皆起(于)不相爱
宾语前置句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自己家
使……得利
侵扰封地,家:卿大夫的封地
名作动,伤害
攻伐封国,国:诸侯的封地
即使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偷窃者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窃别人家而使自己家得利;抢劫者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伤害别人而使自身得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互相亲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
别人的家
偷窃和劫夺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纷乱之事
具:完备,齐全。具此:全都在这里
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而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而使自己的封国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侵扰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比喻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第一段探究问题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中心句: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类比论证是通过已知推出未知,逻辑力量强。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祸乱产生的原因。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第二段探究问题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中心句:
《兼爱》中,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第二段探究问题
表现:墨子认为,臣子之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即: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检:(2分钟)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判断句。
翻译: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
2.弟自爱,不爱兄。
宾语前置。
翻译: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
掌握三、四段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1
思考第三、四段中的中心句及论证方法。
2
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3
复习导入:(5分钟)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重点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
1.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补足音节,不译。
2.当察乱何自起?
宾语前置
3.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名作动,伤害
思:8分钟
熟读第三、四段并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议:7分钟
1.思考第三段的中心句以及论证方法。
2.第四段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3.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展+评:20分钟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wū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wú。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yòu亡。
宾语前置
同“无”
怎么实行
译文:考察这是从哪里产生的呢?都起于不互相亲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王像自己一样,怎么实施不孝顺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儿子与大臣象自己一样,怎么实施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敬不慈爱都没有了。还有偷窃和抢劫的人吗?看待别人的家就像自己的家,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偷窃和抢劫的人又没有了。
看待,对待
同“又”

反问句式:还…吗?
形作名,孝顺的事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安定,太平
形作动,发动祸乱
侵扰封地
攻伐封国
译文:还会有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就想自己的封地,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还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现象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安定了。
同“无”
同“又”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鼓励
仇恨
译文: 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仇恨而鼓励互相关爱呢?所以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天下就会安定,相互仇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怎么
夫子(先生、老师)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中心句
第三段探究问题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第三段
假设论证
铺排
反问
4个“犹有”
3个“谁”
10个“若”
正面论证
第二段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第四段探究问题
本段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天下就会安定和谐。
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①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就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
②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不相爱”的结果。
③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
④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提出问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分析问题
天下乱——不相爱
君臣父子不爱不慈
贼窃异室
大夫乱家
诸侯攻国
解决问题
天下治——兼相爱
盗贼无有
家不相乱
国不相攻
君臣父子孝慈
得出结论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论证结构 —
正面
论证
反面
论证
正反对比
铺排(排例)
墨子“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
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